谈谈幼儿心理发展与健康教育
2023-06-21杨佳蔚
杨佳蔚
幼儿时期是生命教育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幼儿以幼儿园教育为主。教育者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幼儿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为幼儿后续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生命的第一次蜕变。教师要想出色地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了解在3~6岁这个阶段中幼儿心理的一般发展规律和复杂的心路历程,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本文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含义和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认知发展理论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应用,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们提供帮助。
一、幼儿心理发展概述
在以往的认知中,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学人员往往会对3~6岁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测试。实际上,在0~6岁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是一个完整的发育过程,幼儿遭遇的经历和困境均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幼儿0~6岁整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在幼儿入园前做好家庭调查,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含义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大多数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幼儿能够健康地成长,没有异常的行为表现便代表幼儿心理健康。但实际上,幼儿的心理健康包含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与成长。
我们经常提到的幼儿期包含三个阶段,分别为0~1岁的乳儿期、1~3岁的婴儿期和3~6岁的幼儿期。在这些阶段中,1~3岁的婴儿期是对整个幼儿期影响最大的阶段,是婴幼儿心理发育最快速的阶段,也是未来语言和行为习惯发展的重要阶段,婴幼儿会模仿身边人的行为、习惯、语言等。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在幼儿学习知识和常识的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这也是幼儿园阶段的学习能够改变幼儿很多不良习惯的根本原因。比如,部分幼儿在入园前,在穿衣服、叠被子方面很依赖父母,但在入园后,经过多次学习和练习,最终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这些事情,这便是幼儿行为习惯的阶段性表现。在心理方面也是如此。大多数幼儿在2~3岁这个阶段会逐渐明晰“我”这个概念,他们在这个阶段会说出如“这是我的棒棒糖,不是你的棒棒糖”这种带有明显自我意识的语言,并且会对父母的一些约束进行反抗,这说明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萌芽。这些表现均代表着幼儿在心理发展中的阶段性表现。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体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有序性。幼儿的心理和身体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有序发展的。这个过程包含大脑的思考及心理技能的深化过程,从最简单的感知具象到思维的深层发展和思考的抽象化,从原始的情感表达到复杂的情感意志。在幼儿期,幼儿的生活習惯、气质、性格及心理特点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和幼儿成长息息相关的家庭环境,其次才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因此幼儿心理教育要落实到幼儿本身,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充分发挥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教育教学作用,双管齐下,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3.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幼儿个性化差异和性格特点的又一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比如,身体的感知系统在幼儿期能够得到充足的发展,而幼儿思维体系的发展在受教育的情况下也只能停留在具象思维阶段,或者说抽象思维的启蒙阶段。也就是说,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不能仅依靠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还需要不断磨炼,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蜕变。因此,在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设计上,教师可以融入种类丰富的实践活动,如“体验环卫工人的一天”“小小工厂参观活动”等,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从而开阔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同一心理技能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如1~3岁是幼儿语言和行为逐渐觉醒的阶段,心理发展较为缓慢。在3~6岁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迅速,因此3~6岁被称为自然人心理发展的“第一敏感期”,在该时期,幼儿的身体、心理机能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尽管3~6岁是幼儿的“第一敏感期”,但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2~3岁也是幼儿各项技能发展的黄金期,这个阶段是幼儿语言学习的爆发期,也是培养幼儿社交能力最好的时期。传统的家庭中,父母一般会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一些基础的启蒙训练,比如一些家长会引导幼儿叫“哥哥”“姐姐”等,这都是对幼儿社交能力潜移默化的训练。
4.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千差万别。因此,在幼儿时期,幼儿会体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不过,个体的差异性表现也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发展水平和领域优势。比如,《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六岁便能写文章,而姜子牙在暮年之时才“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但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故事。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认知发展理论概述
(一)认知发展理论的内在机制
认知发展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阐述了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用“图式”解释了幼儿经常会用到的思维模式,它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简单来讲,个体在婴儿期展现的抓握、哭叫行为是图式,而当个体进入小学学习了九九乘法表之后,能够熟练地掌握个位数运算也是图式,当具象的事物在脑海中产生类似于公式或图画的表达形式便可以成为图式。幼儿期也称“游戏期”,这是因为幼儿天性喜欢游戏,游戏是幼儿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手段,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具象地反映幼儿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将图式的思维模式带入游戏教学中,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幼儿改正不良习惯。
比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些幼儿会下意识地吮吸自己的手指头,这个不良行为的产生就源于乳儿期的图式思维模式,即对乳儿期(0~1岁)本能的图式记忆。要想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丰富的游戏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学会新的、更为复杂的思维方式,从而改正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幼儿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幼儿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物体从个体的视线中消失时,个体会知道该物体不是不存在了,比如当用一块布遮盖住幼儿的玩具,幼儿会掀开布寻找玩具。
前运算阶段(2~7岁)又称不合逻辑运算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幼儿园主要的教育阶段,之所以称不合逻辑运算阶段,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抽象思维已经萌芽,具有一定的思维,但是在运算的时候是不合逻辑的。以笔者与一名四岁幼儿的对话为例,笔者问该幼儿:“你有兄弟吗?”幼儿回答:“有哥哥。”笔者继续问:“你的哥哥有兄弟吗?”幼兒回答:“没有。”这个对话过程充分显示了前运算阶段的第一个特征——不可逆性。思考问题的不可逆性是指幼儿并不能通过问题的答案来往前开始推算。该阶段幼儿的第二个特征是自我中心性,即在面对问题时常常会表现出“自我”或者“忘我”的回答,这个时期儿童表现得比较“自私”是由不合逻辑的运算导致的,此类问题需要教师来引导解决不合逻辑的思考模式,这样才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性。该阶段的第三个特征是集中化倾向,例如很多幼儿会认为切成四块的圆饼比一整块多,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四块和一块上,因此会得到四块圆饼碎片比一整块大这个结论,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圆饼的体积。
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明确特征,能够帮助幼儿教育工作者解决在教育中遇到的大部分心理教育问题。如果以成年人的视角来看待幼儿,就会产生很多思维认知上的矛盾,例如成年人理解的自私和幼儿所表达的“自私”并非一致,这是由不同思维方式造成的。笔者认为,只要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和引导方式,完全能够培养出乐观、优秀、全面发展的幼儿。
三、认知理论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和运用
认知理论能帮助教师理解幼儿的思维模式和心理认知状态,从而能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图式思维和符合逻辑的思维。
首先,幼儿的教学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思维发展阶段特点,基于此,幼儿教师需要科学地设计幼儿园的游戏内容。幼儿的思维和成人有明显的差别,不遵循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特点的教学是揠苗助长的行为。考虑到这一点,教师要结合幼儿的个体发展特点,了解幼儿的发展阶段,熟悉幼儿的成长背景。
其次,幼儿作为教育者,必须拥有理性移情的能力,即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和幼儿互换位置进行思考,从幼儿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推理问题,并且发现成人思维和幼儿思维存在的矛盾。
最后,教师应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教学。以认知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进行个体差异教学,能够最大程度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某一问题中,部分幼儿回答正确,那么可以说明在这个问题上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不需要纠正的;如果一些幼儿出现了错误的回答,则证明这些幼儿的思维方式存在不同的问题,比如不清楚问题的本质、思考不合逻辑或是幼儿对问题有独特的想法,这些均是个体差异的表现,因此,教师在面对这一情况时,要积极回应这些回答错误的幼儿,然后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在施教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与幼儿面对面,让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思考。
结语
教师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能够从容应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需要做到随时创新、改革,以求符合现代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目标。未来的幼儿教育之路,道阻且长。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