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殷墟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研究

2023-06-21韩晓红

炎黄地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殷墟考古遗址

韩晓红

针对殷墟遗址的保护与宣传,是运用艺术手段从历史建筑、文物、陈列等方面入手,对殷墟遗址进行展示。博物馆通过展览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内涵的认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大众都开始追求精神享受,而非单纯地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人们普遍开始寻求一种舒适、愉悦的体验式服务,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以达到心灵上的抚慰与人生价值的升华,因此对历史建筑、文物等方面进行合理保护和展示是非常有必要且重要的环节之一。

概述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两岸,安阳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而。西倚太行山余脉,东接华北平原,周围水资源丰富。洹河,又名洹水,发源于太行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安阳殷墟注入黄河。遥望两方,南有淇水,北有漳河。据专家研究,历史上商代豫北(含今安阳)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在殷墟遗址中发现的哺乳动物有29种。商代安阳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先民们从事农耕畜牧提供了有利条件,安阳也成为商代统治者建都的理想城市。

殷墟遗址都邑布局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商代后期王都宫殿区遗址,也是殷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册称“大邑商”。殷墟考古发掘的王宫夯土基址及诸多遗迹,规模宏伟,是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的杰作。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米。自1928年开始,中国考古学家长期在此进行发掘,已探测的总面积达到3万多平方米。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地上的主要建筑已几乎毁坏无存。遗存下来的夯土基址,现可辨识形状的有长方形、长联形、近正方形、凸形、凹形、条形、圆墩形等,基址大小不等。其中规模最大的乙八基址,南北长约85米,东西宽约14.5米;中等的基址南北长约46.7米,东西宽约10.7米。在殷商王朝的宫殿宗庙遗址内,发现有放置甲骨刻辞的大型窖穴、宗庙祭祀遗址(祭祀坑、车马坑、祭坛等)、铸铜作坊遗址、制玉作坊遗址以及环绕宫殿区域西、南的防御性壕沟等重要遗存。其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殷商时期文物,包括刻辞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角象牙器等。如此丰富的遗址,遗迹和遗物,是高度发展的商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殷墟王陵遗址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

在殷王陵遗址出土的两件虎首人身兽爪大型圆雕,造型、花纹都十分出色,是石雕中的精品。一件出土于M1001号大墓,高约37厘米,宽约21厘米,作曲膝跪状,张口露齿,大眼细眉,臂上刻龙纹,腰股及胫上段雕有一条蛇身的动物纹,全为双线阴刻。背部开一长方形竖直槽,可立柱。另一件出土于M1550号墓,高44厘米,宽约26厘米,造型雷同,背部中心也有一条长方形的竖直槽,可以立柱,但纹饰不及前者精致繁缛。还出土一件虎面形浮柱石,高21厘米,厚4.6厘米,似为镶嵌在建筑物木构件上的装饰品。虎面饰的正面微凸,雕一大眼巨眉咧口的虎面,下部刻有一头两身的虎,阴线双钩。背面中部有一“右”字刻纹。

在王陵区,还有2500多个大型墓葬尚未挖掘,其主要分为东面和西面两个区域。在西部考古人员发现了7个有4个墓穴的大型墓葬,1个尚未完工的大型墓葬(M1567)。除了一些墓道有轻微的破坏之外,其余的基本保留了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陵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计划、有设计的。其中,在尔区的大墓西边、南边和西边,共发现了1487个供人使用的墓穴。此外,还有一座四孔大墓,一座二孔大墓,一座一孔大墓。这些墓葬基本为南北走向,墓道多为斜坡或阶梯,墓室多为四四方方,有一定深度,通常在10米以上,最高可达15米。

殷墟洹北商城遗址

殷墟区域除皇宫和帝王陵寝之外,还有点阵式排列的宗族领地,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地盘。宗族领地(含皇族城市)是一个居住区、生产区和坟场的综合体,一个宗族的族人其一生都会在宗族领地定居和生产,而他们在死亡之后,也会在这个地方下葬。

由于宗族分布比较散乱,彼此之间的间隔较远,所以表现出非常分散的局面。但随着城池和人口的增多,宗族和宗族之间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有些宗族之间还会有一些交汇和重叠。一个家族通常由居住地址、生活设施(如水井、窖穴、灰坑等)、生产设施(如铸铜、制陶、制骨等作坊的遗迹和遗物)和家族墓地等组成。殷墟新近发现的“北地”刘家庄、“大司空村”和“孝民屯”都是较有代表性的“宗族聚居”。聚族而居,相向而住,安葬于一体,共同侍奉着商之君。

殷墟遗址考古与发掘

殷墟遗址考古发掘简史

殷墟是中国发现得最早、发掘年代最久的一座王都遗址。从1928年殷墟被发现,到现在已有90余年的历史,对殷墟的考古研究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考古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殷墟一期发掘由中央研究院历史学与语言学研究所的考古队主持,历时15个月,先后在小屯、侯家庄、王陵、H127号甲骨坑等遗址上进行了15次挖掘。1928年,傅斯年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队,同年十月,董作宾到安阳小屯进行考察,首次发现了殷墟遗址,这拉开了发掘殷墟遗址的帷幕。1929年,李济受命担任史语所考古小组组长,负责殷墟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和第三次发掘工作。李济先生曾经就读于哈佛大学考古专业,他对现代考古研究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二次挖掘时,他对挖掘的方式进行了改良,特别注意出土的空间方位和地层的堆叠情况。除了商遗址,在此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块仰韶文化的彩色陶片。李济先生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它比殷墟时期更久远。1931年,在第4次和第5次发掘工作中,梁思永与殷墟发掘小组共同主持了后冈遗址的发掘工作,在该地区首次发现殷墟文化与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相互叠加的“三叠层”,由此确立了三个文化的年代顺序。在小屯村北部的一次挖掘中,他们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版筑地基。

殷墟遗址对中国考古的影响

殷墟是殷商历史的主要确定点。因其年代太过久远,史书中记载甚少,故而除了“商王”世系之外,尚無其他详细资料。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是一部完整的殷商史书。在众多以甲骨文为依据的学者中,罗振玉对甲骨文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并对甲骨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对甲骨文的发源进行了考证,从而推断出该甲骨文是殷商皇室的手稿,而小屯正是“殷墟”的所在地。王国维把“甲骨文”和“殷商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甲骨”和“商王”两个方面对“商王谱系”进行了实证考察,使得“商史”变得具有“可信性”。郭沫若把马克思的思想运用到中国古代史上,使我们对甲骨文及商代的理解更加深刻。1928年,董作宾首先在小屯地区进行了殷墟遗址的考古挖掘,他第一次提出了由“贞人”可以推断甲骨文年代的方法,并提出了“五期说”理论。目前所发现的大量甲骨文资料,涵盖了社会生产、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展现了商王朝的悠久历史,弥补了商王朝文献资料的缺失,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殷墟遗址保护与展示存在的问题

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矛盾突出

《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不得从事与文物保护无关的活动,但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遗址区域能够开展哪些生产经济活动,对于遗址区域的产业政策、居民待遇等方面的困难也没有政策来解决,导致地方政府、当地群众没有保护文物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抵触。其结果就是遗址破坏、经济发展停滞,民生问题长久得不到改善,这也是我国其他历史遗址所面临的情况。

保护利用效率低,文博人才队伍匮乏

文博行业是一个集保护、科研、展示、宣传和公共服务等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目前组织结构存在人才队伍与工作任务不相称、整体学历水平不高、专业不对口、年龄老化等显著特征。近年来提出的殷墟乙二十遗址保护展示、洹北商城保护展示、出土重要遗迹保护展示、殷墟博物馆陈展改造、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等文物保护展示利用项目无法顺利实施。虽然经费拮据也对其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人才的匮乏是最主要的因素。

遗址保护成本高,资金缺口巨大

我国文物遗址保护几乎是依靠政府的行政事业拨款维持的,这种单一的模式使得文物遗址在有限的财力下,得不到充足的保护经费。政府和文物部门对殷墟遗址后续的保护管理虽然很重视,但保护所需经费数额巨大,除了文物保护和工程展示外,遗址内的土地利用调整、环境整治和绿化、人口搬迁、民生改善等都需要大量经费。安阳市是一个内陆城市,受洪涝灾害影响,近年来经济压力较大,不仅无力负担资金缺口,更没有精力投入到文物保护方面。

殷墟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关于殷墟保护与利用,相关部门没有形成明确、长远的发展计划,殷墟文化旅游仍是以最基础的门票经济为主。殷墟的游、购、娱、吃、住、行等旅游要素没有形成产业链,缺乏代表殷墟形象的龙头产品和文化符号。相关文创产品缺乏创新性,导致其市场竞争力不足,更产生不了丰厚的经济回报。目前的状况不仅无法给当地居民带来衍生的服务性收入,还影响了当地政府和群众保护殷墟遗址的积极性。

殷墟保护与展示应对措施

建立国家补偿机制,形成多方投入维护

殷墟宫殿宗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它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方面有必要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建筑物、构筑物等一系列基础建设;其次还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又科学完整的补偿机制与奖励制度,鼓励人们积极投入到保护工作当中;最后还要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殷墟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此举可将殷墟规划范围从现有行政区域剥离出来,有效避免条块状分割管理,各自为政,便于实现殷墟遗址的统一管理,既能保护殷墟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及生态功能,将殷墟遗址特区建成机制完善、管理科学高效、民生发展和谐、历史文化浓厚的城市新区。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活化人才队伍

针对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要调整人才引进机制,加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大力培养从事学术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出一批理论扎实,经验丰富,既能做好文物保护,又能做好展览活动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用心营建人才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潜力,让高素质人才真正成为文物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

完善遗址保护区发展规划,优化展示形式

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殷墟保护的新途径,促进殷墟遗址的长远发展。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意见,完善安阳市编制的《殷墟遗址区村庄安置详细规划》,对遗址区内建筑的外观、体量、色彩、高度等进行统一规范,逐步恢复遗址区的历史风貌,营造和谐的地域文化景观。将殷墟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使殷墟范围内违规建房的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最终实现人与遗址和谐、遗址与环境和谐、生活与遗址和谐的目标。

加强创新意识,做大做实殷墟文化产业链

殷墟丰富的考古遗存和文物精品等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创资源。要加强创新意识,按照“出成果、重转化、促实效”原则,促进考古研究、陈列展示等科研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研究发挥文化遗产转化利用的“链式思维”。加强对可再生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强对文化产业链的研究,增加产品种类和形式创新,打造安阳传统民俗艺术品牌形象,通过开发新品种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并购买其产品和服务。还可积极开展文化营销活动与合作项目(如博览会等方式),宣傳推广殷墟的特色文化资源,发挥殷墟文物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壮大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规划,活化陈列展示

陈列展示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主要方式,是基于丰富、可靠的学术根基和严谨认真的保护理念的科学工程。依据《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规划》,充分利用考古研究新成果和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对遗址进行阐释和利用,在“历史”和“当今”,“物”和“人”之间架设互通的桥梁,建立起更广泛的“连接”,积极策划、实施一系列文化遗产解读工程,“活化”文化遗产。如殷墟宫殿宗庙建筑、王陵大墓、洹北商城宫殿基址、铸铜作坊等遗迹和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展示;殷墟出土车马坑、棺椁墓葬、陶窑、甲骨窖穴等重要遗迹的保护展示;开展殷墟博物馆、各展厅的陈列展览改造提升等项目。以上措施可有效解决遗址保护与重建的矛盾,使殷墟遗址“有说头、有看头、有品头”,真正成为安阳城市发展的“活力之源”。

当前,我们正处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时期,殷墟遗址保护和展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物活化利用还是一个新兴的命题,在活化途径、具体手段、对象类型等问题上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殷墟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将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殷墟遗址活化利用,将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文化自信的提升紧密结合,深层次展示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促进殷墟考古遗址的建设和遗产活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俊楠.安阳殷墟博物馆文创产品包装设计[J].中国包装,2023,43(01):55-58.

[2]常怀颖.略论晚商殷墟北部邻境地区的铜容器墓[J].考古,2021(10):60-75+2.

[3]肖文.《安阳孝民屯(三)——殷商遗存、铸铜遗物》简介[J].考古,2021(07):26.

猜你喜欢

殷墟考古遗址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INDUSTRIAL EVOLUTION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殷墟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