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验设计 转化实验方式 强化实验过程
2023-06-20李雪梅
李雪梅
〔摘 要〕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小学科学教学要以探究实践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提升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笔者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中,通过优化实验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转化实验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强化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优化;转化;强化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4-0043-03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小学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与实践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提升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要优化实验设计,全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转化实验方式,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一、优化实验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成为“乐知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让探究科学的兴趣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动力。在指导小学生的实验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散思维和勇于创新。教师要优化实验设计,激起学生浓厚的科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经历了“提出问题—预测—制订实验计划—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比较开放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准备了100毫升水、玻璃棒以及每包分别为1克、2克、5克和10克包装的食盐若干。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可以临时改变计划,如有需要不同包装克数的食盐可自由上台领取。课堂上,学生精确分析,深化了科学探究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了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液面比原来高了”“在搅拌过程中溶液会变白,静置后又变成透明了”“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食盐量是有限的”“100毫升水里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发现,是很宝贵的科学探究成果。开放式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做”中有发现,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又如,“日食的形成”这一模拟实验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产生日食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进行猜测。同时,还能借助模拟日食时的天体构成以及模拟的运动方式,对之前的猜测进行验证。在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先对日食的现象特征进行描述,即“太阳好像隐藏在一个物体之下”“挡光的物体呈球状且并不透明”等等。在完成这个环节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假设:“是不是有什么天体把太阳的光挡住了呢?”“我们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模拟实验来对假设进行验证呢?”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思考: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是什么?分别对什么进行模拟?学生根据发生日食所体现出来的特点,选择用手电筒来表示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用乒乓球代表月球。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实验的方式把结论展示出来。借助模拟操作方式,让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本质进行探究,并在这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愛因斯坦说:“一个美妙的实验,通常要比我们头脑中提取二十个公式更有价值。”科学知识来源于科学实验探索的结果,而学生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就应该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它不仅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启迪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使之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
二、转化实验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改进和转化实验方式,将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在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实验,还要让学生将实验的兴趣发展成更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例如,在教学“电”这一单元时,教师用水槽分别装了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电池盒等材料,就像是超市自选物品一样,每节课教师都在讲台上“摆摊”。让实验小组先制订好实验计划,并计算出各种材料需要的数量,然后由组内的材料员上讲台选取材料。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在教学《用纸造一座“桥”》一课时,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A4打印纸,规定桥至少应达到的长、宽、高,让学生去设计制作纸桥承重比赛。在测量结果时,不同的组制作的纸桥分别能承受10个到130个不等数额的垫圈。很多学生看到其他组的纸桥承重能力强很不服气,很自然地引发了课后的拓展探究。课后,学生纷纷向教师要A4打印纸,打算回家精心设计,挑战130个垫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去实验、分析、探索、体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又如,在学生学习了《我的水钟》一课后,教师向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拓展性任务,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回家自己做一个受水型水钟。没想到的是,学生竟然制作出了一个“分秒不差”的水钟。该水钟用大油瓶做水源,用大小吸管当出水口,可以控制水位,用很细很长的水管来受水,在水管上画出刻度,最小的单位长度是5秒,而且还可以通过测算长度得出一秒的时间。实践证明,在动手制作中,不仅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理论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必然得到极大提高。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实验,能唤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学习有关科学知识后,都希望亲自动手操作,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往往还不能满足他们的动手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实验教学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就地取材,在课外动手做一些小实验。这样,既可以巩固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强化实验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实验证据,它能为实验的结论提供数据支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证据展开深入探索,准确地把握证据的内在含义与具体内容,从而依据证据获取相应的结论。否则,学生则往往难以经历独立的思考过程,只是等待教师下结论;或在听取其他同学论证时,充耳不闻或人云亦云。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抵抗弯曲》一课中,实验方案已经向学生提供了相关信息。学生通过解读实验方案,明确了研究内容:“增加宽度与厚度是否能够提升横梁抗弯曲能力”。根据已有假设,学生进行大胆推理:“随着横梁宽度、厚度的增加,小垫片数量提升,抗弯能力发生变化。”基于大胆的假设与严谨的实验,得出结果:“横梁抗弯能力与宽度、厚度有着必然关联。”根据这一结论,学生继续展开探究,进行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发现每一组数据之间的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材料的比对,将4倍厚的纸条揭开后展开与4倍宽的纸条进行对比,探索其中的奥妙:“材料相同,抗弯曲能力是否相同?”学生在比对、交流和研讨过程中,获得了实验探究的结果,即在材料与数量相同的前提下,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随之而增加。科学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注重证据的作用。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尊重科学事实,并且以此为基础展开逻辑思维推理,最终对概念加以把握的过程。因此,科学实验探究要强调证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助力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
又如,在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火柴掉落”顺序实验,并要求学生对实验情况加以汇总,具体数据如下。
表中的数据真实而客观地呈现了学生的实验信息,各个小组的结论虽然有些差异,但是经过细致观察,却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教学过程如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你能够发现什么?这些数据能够说明什么现象?
生1:一共有9个小组,这9个小组中,大多数小组的实验结果都是离火苗近的火柴棒先掉,可以得出结论,热传递的规律是从近到远。
生 2:但是有几个小组的情况不同,因此这一组数据无法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
教师不急于判断,给学生更加广阔的讨论空间。
生3:虽然有几个小组情况不一致,但是整体上看近处先掉落,因此我同意他(生1)的看法。
教师微笑着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表格,并且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观察第五组、第六组、第八组的具体情况,并请这几个小组如实介绍实验过程。
生(第五组):可能是因为本身距离近,所以B、C就一起掉了。
生(第六组):可能是因为A黄油涂得比较多,它在短时间内没有化掉,所以B先掉落。
生(第八組):我们可能也是因为给C涂了太多黄油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部短片,你们是这部短片的主角哦,拍摄内容就是刚才大家做实验的情况。
(教师借助多媒体拍摄短片:火柴距离热源近的地方逐渐掉落)。
师:上面是我们班的情况,接下来我们来看其他班级的实验情况。
(播放视频:涂黄油、火柴掉落等过程。黄油涂抹的量,影响掉落顺序)通过比对,获取结论,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从以上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教师课前预设非常全面。在课堂上,及时关注学生生成情况,即便是数据能够说明问题的前提下,教师还充分利用补充资料完善证据,保障证据的完整性和充分性。同时,在师生和生生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有效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验教学,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实验探究需求,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实验过程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发展性。在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喻伯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科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4]来文.基于特征分析和本质研究的儿童科学教学的实践探索[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21.
[5]吴康勤.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