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管理视角下在华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3-06-20王之洁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和国际学生趋同管理的背景之下,我国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教育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教育者范围扩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距离缩短等机遇,以及对教育者综合素质要求提高、消解思政工作者“知识权威”、使受教育者面临思想诱惑、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等挑战。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提出建设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扩展教育者的范围、提高教育精准化程度、以融媒体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健全监督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等创新路径,以期为在华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趋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项目名称]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科研基金“趋同管理视角下高校来华国际学生工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52WW2018)。
[作者简介]王之洁,女,山东济南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汉语语法。
技术革命、多种社会思潮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因势而变、因时而化,思想教育才能在守正中创新,不断焕发出活力。当前,各高校在思政平台App、VR思政教育等新技术手段方面的探索层出不穷,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受众较少、持续性差、收效不明显等问题。另一方面,高校针对在华国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还停留在文化、习俗教育的层面,对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少。在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在华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求“变”,从而与教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及国际学生思想的特点同频共振。
1 趋同管理背景下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教育国际化不断发展,一方面,来华国际学生数量连续20年持续增长,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已经从扩大规模进入了提质增效的阶段;另一方面,教育部近年来不断推动来华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趋同管理。所谓“趋同管理”,即在尊重国际学生特性的同时,尽可能地让在华国际学生在招生、培养、实习、毕业等校内外各方面与中国学生享受同等的待遇,实现中外学生管理的趋同,达到同中有异。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新的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1]”这些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1.1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遇
1.1.1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元
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更加多元、丰富,更具有选择性、时效性、即时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信息化使教育内容的载体摆脱了纸质文本的束缚,具有了音频、视频等更加生动形象的载体。而在“全程、全员、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背景下,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由原来局限于课堂的显性教育变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实践、学生日常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愈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日渐多元。
1.1.2 扩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范围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师长,其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新时代新媒体、融媒体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和“全员育人”的模式极大地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范围,学校管理者、教工、社会人士、企业员工,以及学生家长、亲友、同学甚至学生自身都可以成为教育者,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对以上角色加以引導,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由于教育者身份不再局限于师长,加之新媒体大众化的交流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一方向另一方的说教和灌输变为了双方的活动和交流,从而使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加平等,进一步拉近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有利于教育内容的输出、接收和理解。
1.2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挑战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对教育者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大众化、平等化的交流活动方式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权威”,如果不能对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严格的引导、审核和把控,受教育者就有可能无法获取正确的信息,面临各式各样的思想诱惑而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甚至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可见,新的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面对新形势,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积极防范应对国内外的风险挑战的同时,充分把握发展机遇,针对国际学生的特点和文化,对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创新,才能推动其“趋同化”发展,确保其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2 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传统的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部分,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中国文化思想、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形式,课外活动主要为学院或学校组织的针对国际学生的专门活动,并以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为主要的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应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教育主体客体等不同层面进行创新。
2.1 发展国际学生课程思政实践和研究
课程思政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二者同向同行、相辅相成,使专业课程承载育人功能。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针对国际学生课程思政的教学和实践研究较少,并且主要集中于国际学生汉语和文化课的研究。因此,应大力推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在华国际学生专业课程,将“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结合,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国际学生专业课教材思政教育元素的研发力度,打造中外混班的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同时注意中外学生专业课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的区别,真正将课程思政落到国际学生教学的实处。
2.2 擴展国际学生思政教育者范围
传统的国际学生思政教育主体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而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之下,单一传统的教育者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认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协同创新势在必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指吸纳政府、社会组织、家庭、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各方力量,发挥各自能力优势、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随着政策的完善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将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融入国际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势在必行。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国际学生带队教师、推荐机构、学生家长乃至学生本身在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从而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2.3 提高受教育者的精准化程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从群体的需求出发,关注的是群体的需求。但是国际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需求也都千差万别。因此真正有效的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精准化,尽可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方式调查、收集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制订科学化、精准化的方案实施精准化教育。教育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在教学互动、“第二课堂”、课后交流、日常生活中捕捉学生思想现状和情感需求,通过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深入挖掘,拓展教学资源,形成分析报告,针对每个国际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2]。
2.4 以新媒体、融媒体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深入发展,短视频、网络直播、社交媒体、触摸媒体、数字课堂等新兴媒介应运而生[3]。随着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持续融合,打通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利益互融、资源共享,标志着“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由于国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国际学生的学习更加不能采用单一的知识灌输模式,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国际学生思政教育要综合运用多种信息生产手段及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充分发挥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双方的优势,不断接触、吸纳、创新思政类内容和教学技巧,将书本中的思政类内容转换为高校国际学生喜欢看、看得懂、学得会的生动案例内容。
2.5 构建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沉浸式教育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即用第二语言教授学校的知识性科目,让学生完全沉浸于第二语言环境中。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存在两种概念,即“学习”和“习得”。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操练和记忆,强调语法、词汇等的记忆;而习得强调无意识的获得。第二语言理论认为,“习得”往往比“学习”的效果更好,并且“习得”最终可以使学生的第二语言和知识性科目水平都不亚于母语者。“沉浸式教学法”在我国英语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一些学校也将“沉浸式教学法”应用于学生德育和美育教育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采用这一教学方式。
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背景,在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国际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一种先天强烈的“抵触”心理。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通常会希望他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处于一种完全开放的无戒备状态,在放松无意识的状态下将精力完全投注在学习的内容上,同时产生兴奋和充实感,即使学习很长的时间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消逝,这种状态即所谓的“心流(Flow)”,也被称为沉浸式体验。沉浸式体验将人的感官体验(视、听、嗅、味、触)和认知体验(探索、游戏)相融合,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4]。
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包含多种维度与方法。首先可以将其应用于课程思政中。比如,在教授文化、历史课程的时候,可以创设真实的文化交际或者历史情景,让国际学生选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帮助国际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加深国际学生的思考。其次,可以通过竞赛和游戏来实现沉浸式思政教育的目的。比如可以通过过关解密、运动竞技等游戏,让国际学生在通关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相关文化和思想的认知,寓教于乐。第三,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生社团活动,改善纯理论教学中存在的缺乏活力、感染力、生动力的现象,让学生“沉浸”在“大思政”的社会实践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覆盖。比如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邀请国际学生参与相关庆祝活动,或者让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结对子”,邀请国际学生深入中国学生家庭过节、生活,真正体验中国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思想。最后,在技术方面,科技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虚拟现实通过计算机生成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构建模拟环境,打破时空局限,让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增强其感官和认知体验。
2.6 增强监管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也必然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挑战,而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中外交流,必然面对更多的风险。面对可能出现的诱惑和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威胁,需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监管系统和机制,加强危机处理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危机处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同时要不断加强技术支持,通过信息技术、大数据等辅助筛选相关风险信息,建立应对危机风险案例数据库,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形成完整有效的防御机制和方法流程。要加强演练演习,从而提高教育者应对危机的处理和应变能力。此外,还应该加大对国际学生的心理干预力度,确保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文化冲突。
3 结语
在国际学生趋同管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背景下,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求,积极应对思政创新过程中的挑战,积极探索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方式方法,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活力,不断满足国际学生的思想教育需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创新形式和育人内容不能本末倒置,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不能只贪图形式上的“高大上”,不能背离育人的根本目标,手段的丰富不能掩盖内容的本真和思想的内涵。只有保证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出发,把握好创新和本体之间的关系和尺度,建立一套合理的思想政治创新的本体性标准,才能确保育人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段强. 新时代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3):103-106,112.
[2]缪立懿. 新时代国际学生思想教育内涵挖掘与体系构建[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6):126-128.
[3]周晔,张琛.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北京教育(德育),2022(4):61-64.
[4]赵红玉. “沉浸式”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探索——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92):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