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协同发展方案研究
2023-06-20王文平罗宇
王文平 罗宇
[摘 要]目前我国学界对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协同发展的关注和思考较少,成都和重庆职业教育将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两地优势产业布局,重点共建一批以服务于“第四极”经济圈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产教融合型企业,协同共同建设一批职业教育集团和特色职业教育园区服务双城经济圈。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改革成渝双城经济圈内职业本科院校协同发展的建议,形成项目协同方案。
[关键词]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本科院校;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
[项目名称]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CQGJ21B163)。
[作者简介]王文平,女,河北衡水人,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及税务研究。
罗宇,女,重庆人,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1]。重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与统一合作初探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目前在重庆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已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促进西部核极经济圈内职业院校在科学研究、专业共建、人才培养、学分互认、课程互选、教师互派等方面开展咨询和研究服务。
1 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高等职业本科发展的现状研究
2019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院校15所,由原专科层次职业“学院”更名为“大学”,升格成为本科院校,但均保留“职业”二字,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以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为主。
成渝双城经济圈内两所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办学层次均包括高职本科和高职专科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使命,以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和成都艺术职业技術大学为例,部分招生专业层次如表1所示。
为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协同发展,成都和重庆两地职业技术本科教育各有所长,以均已开设的专业——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为例,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已形成校企共建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体系,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则在校企合作促进该专业学生就业发挥优势。如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共建共享兄弟院校资源,跨区域性教育合作框架、资源和平台统筹机制,仍有待探索[2]。经济圈内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发展要融为一体,要坚定不移地加速构建成渝双城职业本科教育示范区,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成渝两极辐射周边城市的经济产业布局,助力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
2 双城经济圈高职本科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圈新兴极核在职业教育协同实践方面从政府、企业、行业、试点院校已融入经济圈发展取得一定成效[4]。但成渝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刚起步,实践路径亟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2.1 传统校企合作机制不协同
职业本科院校传统校企合作运行模式下存在资源利用率较低、办学质量水平不高等瓶颈。高等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除职业本科院校外还需多个产业部门共同参与,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本科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5]。因此,如何解决深度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2.2 人才培养模式困境
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内职业本科教育现状分析,无论是独立职业本科院校办职业教育或是联合本科院校搞职业本科教育,在具体的实施中都遇到一些问题。
2.2.1 职业本科招生缺陷
目前,职业本科院校改革转型步伐缓慢。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是很高,学生把填报职业本科院校作为进入本科院校的桥梁,职业本科院校沦为简单生源供给方。
2.2.2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
成渝双城经济圈内职业试点本科院校尚不具备学位授予权,实践中的做法是联合其他院校共同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导致职业本科试点院校调整了联合培养本科项目专业,部分专业也取消了相关招生计划,专业招生缺乏连续性。
2.3 职业本科院校专业同质化严重
目前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开设与职业教育及普通本科专业开设同质化严重,没有突出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特色、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需找出职业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与普通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进行差异化定位,实施差异化办学。
2.3.1 与普通本科专业开设同质化问题。
目前职业本科院校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职业本科院校专业开设中涉及的教材使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都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差不大,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在人培方案中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差异化的培养目标仅流于形式。
2.3.2 与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同质化问题
在技能培养中,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职业本科院校在培养职业本科技能人才时,更多的是沿用之前的技能目标。作为职业本科院校,需要在教学科研、实训室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突出差异化的办学特色[6]。
2.3.3 职业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缺乏融通
截至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内职业本科院校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两所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同质化严重,专业无特色。
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本科教育协同发展方案
3.1 建立成渝本科职业教育论坛
搭建成渝职业教育论坛是开展两地职业本科教育交流与多层次合作的重要平台。粤港澳创办论坛旨在促进两地职业教育院校协同发展平台搭建、科研领域交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思考和探索[7]。本文从该背景下的国家战略出发,对成渝两地高职教育发展进行了剖析,提出成渝两地经济圈职业本科教育论坛发展协同的两点建议。
第一,统筹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专家智库团队引领;第二,完善成渝职业教育双边合作机制,增强有效性,实现双赢的协同效应。
3.2 纵向贯通共建职业教育群
成渝双城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经济圈内产业链和服务岗位群的高技能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职业本科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把工程人员的规划与设计转化成具体方案,使技术员能操作并实施,从而可以从事相关的生产维护与管理工作[8]。从职业教育体制纵向看,随各行业应用领域复杂度增加,人才的培养开始由以“员”为主的技术应用型向以策略性知识为主的“师”应用型转变。本研究以职业本科专业财务管理与大数据专业为例,积极探索人才的培养立体式发展将“高职专科—职业本科”院校贯通,“职业本科—专业硕士”院校贯通培养体系,初步打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研究生贯通”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首先,梳理经济圈内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院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招生专业院校。其次,共建共享纵向贯通院校教学资源。共建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开发贯通专业规划教材,培育贯通一批特色课程,共享在线实训中心和课程资源。
3.3 横向融通共建职业本科院校群
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本科院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融通。
3.3.1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按照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標准(试行)》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两个文件的指示和2021年10月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召开的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质量提升研讨会的会议精神,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本科院校应突出产教融合,制定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
3.3.2 共建精品课程
职业本科是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地带,其课程设置要兼顾学术性与职业性。在协同机制下,可有效避免重复建设课程。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加上“思政元素”,并不断地更新优化课程资源,开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内职业本科院校间的“学分互认”,加强教师交流。
3.3.3 联合编写职业本科教材
目前,国内的职业本科教材还处于近似空白阶段。以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为例,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内的全国首批15所职业本科院校之一,且是重庆唯一一所职业本科院校,其职业本科教材的编写也在起步阶段。由此可见,一个学校单打独斗速度慢、效率低,只有成渝双城的职业本科院校联合起来才能加快职业本科教材的出版速度,进一步提高职业本科教材的质量。
4 结论
本文通过整理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调研试点院校专业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制定统一标准,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的职业本科院校发展协同方案,通过产教融专业优化布局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内产业链发展。试点院校样本量和政策一旦能够有所保障,则研究结论必定会对职业本科技术院校协同发展未来的建设和改革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吕腾龙,王坷园.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2020-01-03). http: //cpc.people.com.cn/n1/2020/0103/c64094-31534393.html.
[2]钱丽云,刘任熊,黄利文,等. 本科层次:职业高等学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5):5-13.
[3]徐国庆. 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问题[J]. 职教论坛,2014(36):1.
[4]洪成文,梁显平,韩少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战略[J]. 高等教育研究,2020,8(4):71-79.
[5]李红星,佘昭威.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21(10):131-133.
[6]张国丽. 京津冀高职教育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4):24-26.
[7]陶红,徐文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佛肇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40(2):6-11.
[8]刘如意.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 职业技术,2021,20(10):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