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远落后地区教师心理融入的研究与对策

2023-06-20巫昭海

南北桥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师

[摘 要]边远落后地区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边远落后地区教师在边远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中也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我国政府一直鼓励大学生到边远落后地区支教或落户,以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一些边远落后地区的教师,尤其是外来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在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工作后选择离开。为此,文章探讨通过就业教育培训,借助教师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力量,引入员工帮助计划,实施生涯辅导等,努力提高边远落后地区教师的素质和对教育及社会工作的参与度,克服其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以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和心理融入感。

[关键词]边远落后地区;教师;心理融入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项目名称]茂名市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茂名地区外来人才心理融入的调查与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GJ12)。

[作者简介]巫昭海,男,广东茂名人,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学教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人才是第一资源,教师是教育之本。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改革的成功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然而,根据调查,一些边远落后地区教师找不到自己职业的意义,无法在教育工作中获得归属感且难以实现心理融入。他们或者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而离开教育行业,以期能找到一个新环境新岗位来实现其价值;或者在当前的教育岗位上变得懒惰、呆滞,表现出职业倦怠感,对教育工作失去了热情。这些情况对边远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对未来边远落后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当地的社会建设发展,甚至对整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都有着严重影响。因此,探寻边远落后地区教师的工作归属感和心理融入的影响因素,创造相应条件来促进新教师(包括外来教师)对边远落后地区的心理融入,有着重大意义。

1 心理融入理论研究综述

心理融入是指将自己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环境,认同当地的价值观念、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感受到自己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一部分[1],并且产生相应的情感和归属感。关于心理融入的研究,一般有以下理论。

1.1 归属感理论

归属感是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主观情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对其进行了描述,指出只有满足了“归属和爱的需要”,人们才有可能做到“自我实现”。马斯洛还指出,归属感需求是人类动机的主要来源,归属感需求是人类需求的一个新维度,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不同,归属需要的满足对于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并影响到高阶需要的满足[2]。边远落后地区地域偏僻、交通不便,教师或者由于初来乍到环境生疏,或者语言及风俗习惯不适,或者社交贫乏等,自然会感受到压力和不适,进而出现疏离感、抑郁感、孤独感等消极情绪,这会阻碍他们对新环境、新生活的适应和心理融入。

1.2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人与社会是相通的,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社会支持网络包含四个层次:社区网络、组织网络、自助团体网络和个人网络。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程度取决于其社会支持网络的状况,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应对外部挑战,缓解负面压力。

在这方面,许多研究者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例如,李强指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家庭、朋友、亲戚、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等社会关系获得的影响,它可以减少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张长伟认为“社会网络是某些个体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支持是指某一社会网络利用某些物质和精神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它是一个由个人(支持接受者)、周围的人(支持者)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支持行为)组成的系统”[3]。

根据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边远落后地区教师之所以缺乏归属感,无法心理融入,存在的问题可能并非源于自身,而是因为其社会支持系统不完整。因此,通过充分整合边远落后地区教师的现有资源、寻求外部资源,并在充分互动的基础上帮助边远落后地区教师建立起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相互联系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推动其心理融入。

2 边远落后地区教师心理融入难的原因探究

边远落后地区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天然处于弱势,较难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发展相对滞后,在社会流动性增强及虹吸效应的双重影响下,人才的吸纳和融入更为艰难。教育领域亦然。无法真正从心理层面融入当地是造成边远落后地区教师流失的最深层次的原因,而这必定会严重影响当地教育事业甚至当地社会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边远落后地区教师心理融入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待遇不理想削弱了教师的归属感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待遇和当地公务员的待遇要“两相当”。但实际上,在边远落后地区,教师地位不高,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有限的工资收入使教师的生活变得困难和尴尬。他们时刻为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担心,并被指责不能为家庭作贡献,不能为父母着想。此外,由于生源不足,教师队伍面临着缩减的压力,教育岗位的竞争也随之加剧。为适应现实环境的变化,边远落后地区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观念,拓宽视野,丰富教育经验。但偏低的待遇压缩了教师自我提高的空间及社会地位的提升。研究发现,多年来,教师的精神压力一直在增加[4],后果就是归属感减弱,心理上融入更为困难。

2.2 工作环境制约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接受各种高质量的专业学习与培训,以此来促进自身的成长。然而,边远落后地区的教育条件相比其他地区要差,教育经费有限,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设施落后,教学信息被屏蔽,教师难以获得先进的教育经验,也不能无条件参与高质量的公共教育课程,导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教育方法、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难度加大,难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面对自身专业成长不足和自我價值提升的难题,相当一部分外来教师可能会产生巨大压力并备感不适,从而阻滞了其在边远落后地区心理融入的进程。

2.3 对教育支持力度不足,加重教师负担

在边远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偏低,许多家长为了生计不得不远离家乡,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由于长年在外,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明显不足[5]。这在无形中加大了学校的压力,也必然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使教育学生成了教师的一种负担,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慢慢被耗尽,归属感丧失,心理融入变得更为困难。

3 边远落后地区教师心理融入不足的影响

3.1 造成教师流失严重

一旦边远落后地区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心理融入不足,失去归属感,他们就会把教师职业视为“敲门砖”,并努力寻找条件更好的地方,毫不犹豫地离开。一所学校失去优秀的年轻教师,教育的传承必定青黄不接,这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损害必定是毁灭性的、不可弥补的。

3.2 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教师的情绪是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边远落后地区的年轻教师若没能做到真正的心理融入,就会丧失归属感,其教育教学工作就难以尽职尽责,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年轻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周围的同事,动摇这些同事的教育信念,使这些教师的教育工作受到影响,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3.3 致使学校生源不足

父母选择学校时,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教师心理融入不足,缺乏归属感,不仅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会造成教师的离职和流失。而教育教学效果不佳,容易导致学生品行出现问题、学习成绩下降,会造成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危机,加剧家校之间的矛盾。所以,失去了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好教师,就会失去家长对学校的认同,降低其将孩子送入该学校的概率,甚至可能会让已入读该校的孩子转学。

3.4 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边远落后地区教师心理融入的不足,会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导致学校的管理成本增加。这是因为原有教师的流失必定要有新教师来补充。年复一年频繁地新旧交替,学校和政府每年都必然要将一定的人力和财政资源用于新教师的培训,而培养出来的新教师可能不久后又会流失。这样的恶性循环造成了边远落后地区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4 边远落后地区教师心理融入对策

4.1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边远落后地区教师素质低下、缺乏发展空间是阻碍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融合发展的一个非制度性因素,因此应加强偏远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和教师培训,包括提高职业技能、生活技能和加强社会融合,以提高这些地区的整体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增加教师职业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引导教师在边远落后地区发展自己的职业和事业,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和融入感。

首先,边远落后地区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便利。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整合地方教育资源,以支持或帮助的形式,免费向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提供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帮助他们实现专业发展。例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委托当地大学成立“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建不同结构的专家组,聘请当地各方面的教育专家,为偏远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培训,增强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竞争力。

其次,应建立社区学习网络体系,为边远落后地区的教师消除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障碍。建立社区层面的学习网络,对边远落后地区的教师开展基本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培训,使其了解如何获取各种形式的生活信息,了解当地政府和社会服务体系及其组织结构,使边远落后地区的教师在专业和生活信息、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最后,边远落后地区教师要通过培训学习了解当地文化和价值观,并努力让自己适应,以减少心理抗拒。很多边远落后地区都传承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教育活动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因素,避免引起文化冲突或误解。地域文化融入当地教育之中,能够提升教师特别是外来教师对当地社会的归属感,提高其教育的文化效应,并促进边远落后地区教师的文化心理融入。

4.2 提高教师参与度,增强其归属感

组建教育工会并开展各种活动,满足边缘化和欠发达地区教师相对强烈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可以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教育部门的工会化能以教师需要为导向代表他们的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冲突、调和矛盾、解决实际问题。工会化可以改善偏远和不发达地区的教师组织,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边远落后地区的各种活动,如公益活动、志愿工作、社交活动及当地的特色活动等,有助于增强其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消除在边远落后地区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过客心理”和“内卷化”倾向,提高其参与当地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建立起教师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促进其在社会生活层面和心理层面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

4.3 借助社会力量改善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偏差

边远落后地区的教师由于缺乏资源和机会,加上生活和工作境况不尽如人意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产生一些诸如自卑感、沮丧感、无力感、焦虑感和压抑感的消极情绪体验,以及一些诸如自怨自艾或缺乏动力、不思进取而安于现状的消极行为。此时,单靠自身力量来改变现状难度较大,需要借助社会工作者的帮扶来改善边远落后地区教师的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不断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

首先,借助社会工作者与教育部门合作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给边远落后地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包括增强关于扎根边远落后地区、为当地教育事业作贡献的服务意识,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和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及增强心理调适的技术。

其次,通过社会工作者向边远落后地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服务,提高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其工作与生活的幸福感,缓解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焦虑、压力和抑郁,以及沮丧感和无力感等心理问题,改变其态度和行为,消除其“人在异乡”的心态,增强归属感,促进其心理融入。

最后,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与当地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教育方面提供支持和资源,营造一个开放、宽容、支持和友好的教育环境,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变革。

4.4 引入员工帮助计划,对教师实施生涯辅导

员工帮助计划(EAP)是一套组织管理流程,将管理和心理系统应用于战略规划、组织新闻、研究、职业援助、反馈和调整。从内容上看,它包括四个方面:员工职业价值观、职业咨询、学习和加强心理资本,以及创造一个支持性和关爱性的环境。研究表明,EAP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的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和心理融合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尤其是职业规划的综合影响。

由于工作保障是融入当地的第一步,因此加强对偏远和贫困地区教师的职业指导和培训是促进他们“本土化”的第一步。教師支持计划中的职业指导部分对偏远和贫困地区教师的融入影响最大,直接影响他们的经济、社会和心理融入,使他们从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借助员工帮助计划,引导边远落后地区教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职业晋升之路,有助于稳定教师队伍,使其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其心理融入。

5 结语

边远落后地区教育意义重大,既可以提高当地人口素质、为社会培养人才,又可以为社会稳定作出重大贡献。而边远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创造条件,让边远落后地区教师在经济上、精神上都得到满足,有助于增强边远落后地区的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心理融入感。

参考文献

[1]陶思潭,陶思,陈凯超,等. 天津开发区蓝领职工心理融入的分析及改善措施[J]. 办公室业务,2018(20):101-102.

[2]胡维芳. 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入研究现状及其对社区教育的启示[J]. 青海社会科学,2018(4):130-134.

[3]潘暄,周淑芬. 上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融入状况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2017(8):37,45.

[4]李明月.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路径研究——基于W市的调查[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5]李小琴.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融入的小组工作介入与反思——以深圳市X社区为例[D]. 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尽责教师
教师备课“十要”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如何破解“教师的烦恼”
教师赞
不能容忍这样的教师
圆我教师梦
献给教师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