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学”一致性视角下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2023-06-20周代许廖伟业刘健
周代许 廖伟业 刘健
【摘要】本文结合高考试题、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建立分析框架,基于“考—教—学”一致性视角对2022年全国甲卷地理第36题进行分析,论述基于问题解决思维可视化、难点分析等,提出基于课程标准、重视教材挖掘、强化学科思维等教学建议,突出高考试题对教学的重要引导功能、课程标准指引高考试题的命制方向、教材的教学价值等,力求以“考—教—学”一致性落实“招—考—教—学”的良性互动,提升地理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考—教—学”一致性 高考地理试题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1-0054-05
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本源性问题。高考评价体系将國家和高校的选才需求与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有机联通,实现“招—考—教—学”的良性互动。对一线教师而言,“教”的目标依据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学”的内容依托是教材、“评”的载体是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考)、《课程标准》(教)、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学)三者之间联系紧密,高考试题是在评价体系的引领下命制的,承担着引导教学、反馈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功能,对教与学有着重要的引导功能,具有重要的分析研究价值;《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与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方面,对高中地理的教、学、评进行科学设计与指导,是地理学科教、学、评的重要依据,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以及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的参考;而高中地理教材是基于《课程标准》编写的,可以为教与学提供内容与情境。基于此,笔者试从“考—教—学”一致性视角,透析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地理试题(以下简称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地理试题),从中发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实现考、教、学三者的协调统一,才能落实“招—考—教—学”的良性互动,从而为高中地理学科备考寻求“教—学—评”一致的准确方向与有效策略。
一、“考—教—学”一致性视角下的高考试题透析
(一)基于高考评价、课程标准、教材一致性的分析框架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其中“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一核”为核心功能,即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落实到地理学科教学中,必备知识就是地理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等;关键能力就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科素养就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核心价值就是人地协调观。“四翼”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其中,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落实“一核、四层”,要以《课程标准》作为高中地理教、学、评的纲领性文件,而《课程标准》也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学科依据,对上承接高考评价体系,对下指引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与实施。由此,笔者结合评价体系、课程标准、教材,构建了高考地理试题分析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明确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2及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作为课程内容,进一步明确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及学业要求等;同时划分了学业质量评价等级,有利于教师加深对“考—教—学”一致性的深入认识,进而以“教—学—评”一致性视角指导教学实践。
(二)高考试题分析
【2022年全国甲卷地理试题】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量1 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图略)。
(1)说明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6分)
(2)分析瑞士主要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原因。(8分)
(3)指出瑞士发展金融业的自身优势因素。(4分)
(4)简述瑞士经济发展特点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4分)
纵观以上高考试题,笔者试图从命题情境、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方面对试题进行分析。在命题情境方面,本题以瑞士发展特色经济为情境载体,学生可以通过图文材料获取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而对区域经济特色发展的条件、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工业、金融业的区位分析,引导学生树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人地和谐的区域经济发展理念。
在必备知识方面,本题考查区域产业区位分析的相关知识,区域以国家为尺度,区位分析包括工业、金融业,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产业发展区位条件的了解情况。自然资源是产业区位分析的自然因素,包括矿产资源、地形、水文、生物、气候等要素;产业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农业、工业、旅游业,非农产业即工业、旅游业等;水量和落差是水电业发展的重要区位因素,而水电产业属于工业部门;矿产资源一般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因此与低原料消耗工业部门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金融业的区位分析包括经济基础、交通通信、制度与环境、科技水平、高素质专业人才、广阔的市场需求等要素。可见,区域经济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从而促进人地协调。
在关键能力方面,本题提供了图文资料,要求学生具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结合图文信息分析地理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地理知识阐述和论证地理问题。
在学科素养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图文资料获取瑞士区域条件,了解区域特征,形成区域认知;从要素综合的角度,结合区域自然、人文要素,分析瑞士不同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培养综合思维。
在核心价值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瑞士产业结构,对区域特色发展形成地理认知,从而树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人地和谐的区域经济发展理念,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产业发展的限制与支持,也包括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考—教—学”一致性分析
高考试题命制严格依照《课程标准》,确保内容不超范围、深度不超要求等,既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又突出主干和对重点内容的考查,对教师进行地理学科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指挥作用,形成“招—考—教—学”的良性互动,使地理学科教學回归课标、回归课堂。“考—教—学”一致性分析对教师开展教与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高考试题(考)、课程标准(教)、教材(学)内容的一致性程度,影响着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价值的认识,可以避免教师脱离教材、脱离课标,盲目追求题海教学、难度教学、套路教学等。基于此,笔者以湘教版教材为例,结合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第36题的考查内容与设问要求,以课程标准为分析框架梳理试题、课标、教材三者的对应关系,形成“考—教—学”的一致性分析(如下页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内容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教师基于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实现相应的课程目标,对应的是学业质量水平4,基本符合等级考试的要求和难度。《课程标准》中提到“从区域特征认识到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评价,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协调发展观”,具体反映了本题的命题思路和考查目标,体现了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中学业水平评价的一致性。湘教版教材地理第二册、选择性必修2对区域发展的区位分析与案例选择,充分展示了瑞士特色发展的区位分析、金融业的区位分析、区域发展的人地协调理念等内容,与《课程标准》、高考试题高度契合,为实现育人目标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和内容载体。
二、问题分析与解题思维可视化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第36题分为四个小题,共计22分。行为动词包括“说明”“分析”“指出”“简述”,体现了设问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基础性体现在题目从基于区域认知,运用优势自然条件发展非农产业,到扬长避短选择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层层递进,符合地理认知过程,也符合人类发展的一般过程。瑞士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挥人的能动性,形成自身优势因素发展金融产业,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与认知,落实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核心素养的考查。
(一)第(1)题问题分析与解题思维可视化
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从而形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认知。题眼包括“自然资源”及“非农产业”,有着清晰的因果链条,需要学生结合图文信息分析两者的因果关系(如图2所示)。
本小题的行为动词为“说明”,即需要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分析,存在因果链条。其中,学生可从图文信息中获取如等高线、年降水量、河湖众多等优势自然资源信息,同时对等高线数值和疏密进行分析,推断出山峰和地势落差大等地理信息,从而明确地势落差、山地多、年降水量大、河湖众多成为瑞士发展特色经济的关键优势自然资源。从优势自然资源到发展非农产业,学生需要把握产业的相关概念。农业、工业、服务业是产业划分的三大类,另外,还有具体的产业部门和类型。工业一般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其中重工业包括采掘(伐)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而电力工业属于第二类型;轻工业则包括以农产品为原料及以非农产品为原料两大类;服务业的内涵也比较丰富,包括商业、通信业、旅游业等。学生结合获取到的优势自然资源信息,可以推断出水电业、旅游业是合理的非农产业。因此,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学科概念的理解及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与推断、分析能力。
(二)第(2)题问题分析与解题思维可视化
在分析第(2)题时,教师要基于文字材料紧扣“低原料消耗”这一题眼,让学生结合文字材料推断产业选择背后的地理原因。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可以推断出“扬长避短”的发展原则,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如图3所示)。
本小题与第(1)题的解题思路不同,学生需结合产业发展选择的结果,即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分析其背后的地理原因。产业布局与部门的合理选择,目的是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方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基于本国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原则是扬长避短,本质是因地制宜。低原料消耗背后是对原料的关注,一般原料主要包括从本国或者国外购买运入,涉及交通成本。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瑞士的区域特征是领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同时,基于题目原文材料,本题的一个潜在逻辑是不发展原料消耗型产业,而是选择发展“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因此,本题除了“避短”思路,还需要分析其“扬长”思路,即学生可以利用技术先进的条件发展高技术投入产业部分,实现高附加值,但学生如果缺乏对材料文字内部关系的解读,则可能缺失“扬长”思路分析,造成失分。
(三)第(3)题问题分析与解题思维可视化
本小题的行为动词是“指出”,体现对金融业区位因素的考查,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要求较低。因此,学生不需要分析和解释,只需结合图文材料获取瑞士的区位条件(如图4所示)。
本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服务业区位要素的掌握能力,题目存在限定词“自身优势”,因此,学生需将答案限定在题目材料之中,即由“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可以提炼出法律、监管体制、人才等要素,而不是对服务业、金融业所有涉及区位因素的罗列,学生较容易得出答案。
(四)第(4)题问题分析与解题思维可视化
本小题属于启示类题目(如图5所示),旨在提升学生对学科方法和学习理念的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提升,侧重考查学生对他国的借鉴,而不是本国经济发展特点和意义,容易出现审题偏差。
本小题是对整道题的总结,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上升到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需要学生提炼、总结,实现知识迁移、指导实践,获得方法和价值观层面的提升。经过前面三问的分析和作答,学生层层深入,思维链条不断完善,为理解瑞士经济发展特点打下基础。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学生完成对区域产业的分析,可以得出瑞士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其他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方法和价值观参考,也是人地协调观的最终体现。
三、教学建议
基于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第36题的细致分析,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师要注意基于《课程标准》、重视挖掘教材、强调学科思维等实施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首先,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要基于《课程标准》。结合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第36题透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考试题(考)、《课程标准》(教)、教材(学)三者一致性明显,反映地理高考试题的命制突出教学的引导功能,而要实现从“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地理高考试题的命制将继续加大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挖掘。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日常教学中要关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力求实现教(《课程标准》)、学(教材)、评(试题)一致;要立足《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评价,深挖地理学科教材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备考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要摆脱题海战术,重视对《课程标准》的研读,以明确教学方向。其次,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要重视挖掘教材。新教材是基于新课标编写的,是《课程标准》的落脚点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容依据。在过去,由于部分教师常以教学经验或者挖掘课外素材为主,忽略了对教材案例的挖掘与研究,特别是到了高三总复习阶段,出现教师带领学生直接进入题海,抛弃教材的情况。教材中的案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其蕴含的价值应当得到重视。因此,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提升地理备考的有效性。最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要强调学科思维。本道高考试题属于区域发展问题,针对日常区域地理教学,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让学生掌握研究区域的方法而不只是学习一般的地理知识,其中让学生获取区域地理信息是第一步,以考查综合分析为主,而不是引导记忆。结合本题的学业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引导学生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其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路径做出简要解释(人地协调观)等。
综上所述,高考试题承担着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功能,教师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要重视“考—教—学”的一致性,突出高考试题对教学的重要引导功能、课程标准指引高考试题的命制方向、教材的教学价值等,强化学科思维、重视教材挖掘,进一步提升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勇,赵静宇,史辰羲.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J].中国考试,2019(12).
[2]史辰羲.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以南宁市第三中学为例”(2021ZJY128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代许(1989— ),广西防城港人,高级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教学、地理教育;廖伟业(1968— ),广西横州人,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刘健(1974— ),广西柳州人,高级教师,柳州市优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地理教学。
(责编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