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障碍病流行特点及发病原因
2023-06-20成建国
成建国
猪繁殖障碍疾病是指繁殖期内的公、母猪由于病理因素引起繁殖异常的一类疾病总称。临床上以母猪不发情、屡配不孕、流产、少产仔、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等为特征的繁殖障碍性疫病,该病可致母猪平均产仔数较低、仔猪出栏率降低、饲料利用率下降、养殖成本上升,危害养猪业健康发展。
一、发病原因
猪繁殖障碍疾病的病因复杂,既有单一因素引起,也可能多种因素所致;既可由傳染性病原导致,也可由饲料营养和应激等非传染性因素造成。传染性因素以病原体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其中细菌性疾病主要有猪布鲁氏菌病、猪衣原体病和猪钩端螺旋体病等,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非典型猪瘟、非洲猪瘟等;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猪霉菌毒素中毒、妊娠母猪流产、母猪难产、母猪乏情、母猪胚胎早期死亡、子宫内膜炎、母猪产后瘫痪、母猪乳腺炎和母猪无乳综合征等。
(一)营养因素
1.日粮中维生素缺乏导致发情推迟或不发情
缺乏维生素A引起母猪发情不规律,受胎率下降,妊娠母猪出现流产和死胎,或产出弱胎、畸形胎。缺乏维生素B会影响后备母猪在繁殖或泌乳期采食量,以致体重减轻,发生早产、死产,新生仔猪衰弱死亡,部分仔猪畸形,一般出生后48小时内死亡。缺乏泛酸母猪表现为泌乳和繁殖性能降低,产仔畸形。缺乏维生素E可导致妊娠中断,胚胎于着床后死亡、被吸收或隐性流产,长期维生素E不足,卵巢和子宫黏膜发生变性,导致经久不孕,产出死胎、弱胎。
2.日粮中微量元素缺乏导致母猪繁殖障碍
锌缺乏可引起母猪卵巢发育停滞,屡配不孕,产弱胎、死胎。锰缺乏可引起母猪乳腺发育不良,不发情,不易怀孕,流产,产死胎、弱胎。过量硒能使细胞脱氢酶活性受到抑制引起细胞呼吸代谢障碍,在代谢中使甲基转移受阻,影响VB12和叶酸的代谢引起贫血,还可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胚胎发育,造成先天性畸形,硒中毒引起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弱胎,仔猪几天内死亡。
3.营养物质过量导致繁殖性能下降
孕初(配种后48~72小时内)饲料的高采食量会降低血浆中孕酮水平及子宫特异蛋白质分泌,导致胚胎成活率降低。孕期高能饲养致母猪过肥,乳腺发育受影响,胚胎死亡率增高,难产增多,出生仔猪均匀度差。
(二)饲料霉变
青霉毒素中毒会导致怀孕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存活仔猪发育不良,增重缓慢,成活率低。黄曲霉毒素中毒会使怀孕母猪早期流产,若长期饲喂能引起慢性中毒,致母猪产期延后或死胎。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可使未成熟公猪睾丸和附睾重量下降,中断精子的生成,对于14~18周龄的公猪,可导致性欲降低和血浆睾酮浓度下降,甚至公猪性欲丧失、阳痿、乳腺突起、包皮肿大及不育症,精液总量低、无凝胶、含活力精子量低、精液污染、精子畸形、精子的百分活力降低;引起未性成熟母猪子宫增大、乳腺增生、外阴红肿变大、里急后重等,严重的可导致直肠、阴道、子宫脱出,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细胞增生;引起性成熟母猪发情间隔时间延长,持续发情、假怀孕、不怀孕,伴有黄体滞留等病症,短期中毒表现外阴阴道炎、持续性发情、屡配不孕,外阴和前庭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长期饲喂则引起卵巢萎缩、发情停止或发情周期延长;怀孕母猪可导致少胎和弱胎,胚胎被吸收,甚至引起流产、死胎、新生仔猪死亡和干尸;能使泌乳母猪的断乳-发情间隔延长,导致发情抑制、卵巢萎缩和子宫角弯曲,还引起泌乳量减少,严重时甚至无奶。
(三)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噪声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母猪繁殖性能。
热应激是造成母猪季节性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热应激改变了内分泌机能的正常状态,使甲状腺功能异常,促甲状腺素分泌量改变,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显著增加。猪受到持续性热应激后,会间接地影响卵巢机能,严重时会诱发卵巢囊肿,引起母猪断奶发情间隔延长甚至不发情,泌乳期采食量下降,泌乳性能不佳,进而导致仔猪哺乳期生长缓慢。高温热应激主要对孕初幼胚发育以及附植有影响,尤以孕初3~18 天会显著减少活胚数。孕后期(胎龄102~110 天) 热应激可使母猪死胎比例由4%升至46%不等,循环高温(25℃~34℃)可避免胚胎损失,而高温与高湿有相乘作用。在夏天炎热的季节(6~9月)仔猪断奶后7 天,母猪发情率较其他季节要低20%,尤其是初产母猪更为明显,比经产母猪低25%。南方地区经常表现为6、7、8、9四个月母猪发情较差,3、4月份的高湿季节对后备母猪发情也有较大影响。瘦肉型品种及二元杂交母猪对高温更为敏感,夏季气温在29.4℃以上会干扰母猪发情行为的表现,降低采食量和排卵数。夏季持续32℃以上高温时,很多母猪停止发情。
卫生条件也是重要的环境因素,由于配种卫生不到位或圈舍不洁,也能使母猪感染(子宫带菌),使胚胎存活率降低。
(四)疫病因素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疾病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圆环病毒2型3型、猪乙型脑炎、猪钩端螺旋体病及猪弓形体病、猪嗜血支原体、猪丹毒、子宫内膜炎等。因猪圆环病毒导致消瘦的后备母猪多数不能正常发情,子宫内膜炎使母猪子宫内环境受损也不能发情,另外,母猪患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寄生虫病,可造成卵巢小而没有弹性,表面光滑,或卵泡发育明显偏小。还有就是卵巢囊肿疾患,严重者卵巢如鸡蛋般大小,囊肿卵泡直径可达1cm以上,不排卵。
母猪患有布鲁氏菌病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母猪生殖系统炎症疾病等均可造成母猪发情推迟或不发情。
(五)繁殖技术与管理因素
1.饲养管理不当
大栏成群饲养有利于母猪相互间适当的争斗与爬跨,可促进发情,比定位栏饲养好,但若过于拥挤、打斗频繁,也不利于发情。母猪在分娩时产道损伤、污染、胎衣不下或胎盘碎片残存,子宫弛缓时恶露滞留,难产时手术不洁,人工授精时消毒不彻底,配种时公猪生殖器官或精液内含有炎性分泌物,都有可能造成猪繁殖障碍。
2.发情档案记录不全
有些猪场不建立发情档案或档案记录不全,有的是在7月龄以后才开始建立发情档案,超过8月龄不发情才开始处理,此时已经太迟了,而且越迟处理效果越差,母猪在淘汰时大多已达10月龄。正常的做法是160日龄后就要开始跟踪发情,5月龄仍不发情就要开始着手处理,综合处理后达270日龄,仍不能发情的母猪即可淘汰,时间太久则造成饲料浪费。
3.后备母猪初配年龄过早
后备母猪过早配种受孕,不仅会导致初胎产仔少、仔猪初生重小、断奶重小和成活率低,而且还会影响母猪本身的增重,当其成年后,体重明显小于相同品种的同龄母猪。这种体重偏小的母猪,产仔断奶后发情明显推迟,有的甚至经久不再发情。
4.母猪断奶失重过多
在正常情况下,母猪经历一个泌乳期,体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一般失重的比例为25%左右,这并不影响母猪断奶后正常发情配种,但是,如果日粮营养缺乏,采食量不足,泌乳量又大,带仔过多,母猪断奶时就会异常消瘦,体重下降幅度偏大,则母猪断奶后发情配种就会明显推迟。
5.母猪过肥
有些母猪哺乳期泌乳量低,仔猪头数少;也有猪场用高蛋白高能量日粮饲喂,长期不限量饲养,直至断奶时体重不减,体内沉积了大量脂肪,致使母猪身体过分肥胖,造成母猪卵泡发育停止而不能正常自然发情配种。
6.日粮不科学
有些猪场不是使用母猪专用饲料,而是选用生长育肥猪饲料饲养母猪,但饲养时间稍长可能带来很大危害。
二、症状表现
(一)妊娠母猪流产或产仔不足,甚至出现死胎、木乃伊胎
流产的母猪在流产前多无临床表现,或有短时体温升高、食欲减少、废绝等症状,但很快恢复。产仔不足的母猪部分胚胎在早期感染死亡后被母体吸收,导致产仔数减少,多在5头以下。产死胎的母猪妊娠期正常或推迟,产前胎动减弱或无胎动,产仔过程中同时出现活仔和死仔,或产出的全部是死仔,死仔发育完全,一般分娩较顺利。产木乃伊胎的母猪妊娠期正常,分娩顺利,在产活仔或死仔过程中伴随一个或数个干尸化胎儿,甚至全部是干尸化胎儿,胎儿肢体干缩,但形体可辨,呈棕黄或灰黑色,胎膜污灰色,常有腐臭味。
(二)初生仔猪出现弱仔、畸形胎儿和先天性震颤
母猪产下的部分或全部仔猪生活力弱、不吃奶或拱奶无力、站立不稳、哀鸣,有的腹泻,体温正常或稍低,常于出生后1~3天死亡。有的新生仔猪第一天还好,第二天或随后几天开始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阵发性挛缩,此现象被称为“新生仔猪先天性肌震颤”,纯种或杂种仔猪都可发生,大部分病猪由于震颤不能吃奶而饿死,病因多为胎儿在体内受病毒感染所致。有时母猪产下形体异常的仔猪,个体大小不一,多已死亡。
(三)母猪不育症
母猪在繁殖年龄内数月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即使发情者,经屡次配种不能受孕。有的猪场春季发生母猪死产、死胎或新生仔猪大量死亡后,紧接着下半年秋季母猪配不上种,返情率高,耽误了整个配种期,母猪空怀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三、流行特点
(一)病毒性传染病成为当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威胁
病毒性疫病主要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猪细小病、猪瘟病毒、乙型脑炎病以及猪圆环病毒病等。在所发病症的猪群中,病毒性因素约占86.3%,所占比例较高。其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约占43.6%、伪狂犬病23.5%、猪细小病毒病约占15.7%、猪圆环病毒病约占13.6%,其他约占3.6%。细菌性疾病因素约占10.3%,主要包括链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衣原体病以及猪嗜血支原体病等。
(二)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目前,猪群的繁殖障碍疾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共同感染造成的,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已经普遍存在,往往造成猪群严重死亡,同时也使临诊症状变得更加复杂,死亡率和发病率都有所增高,这些情况都使防治及诊断的难度增加。
(三)流行广泛,危害严重,很难彻底根除
近年来,我国不同因素引起的猪繁殖障碍疫病危害程度较低严重,几乎所有猪场每年都把该疫病作为防控重点,采取疫苗预防、药物治疗,改善猪舍环境和饲料营养,多种措施综合防治,但是因为一些病毒性疫病多呈隐性感染,能长期排毒,所以猪繁殖障碍疫病依然发生,净化较难,不易彻底根除。
(四)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散发性
繁殖障碍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春季和冬季相对集中。一般来讲,气温低于20℃,病毒生存繁殖能力增强,发生猪繁殖障碍疫病的病例较多。
(五)母猪繁殖障碍有新的病原或血清型出现
养猪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国与国间及国内各地区的活猪及产品流通增多。由于缺乏有效检测手段,致使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更容易。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新发现了10多种传染病,包括猪嗜血支原体病、传染性接触性胸膜炎、圆环病毒2型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增生性菌炎等,在这6种猪病中就有一半的猪病可以导致繁殖障碍。同时,原已得到控制的繁殖障碍性传染病又以新的形式出现了。如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是近几年新发现的,我国的 PRRSV以北美洲型(基因2型)毒株为主,但毒株呈现多样化(遗传与致病性上的多样性),目前发现两毒株共感染后7天 即可分离到重组病,Nsp2、ORF3、ORF5基因间的重组和基因内重组现象,已发现欧洲型(基因1型)毒株的存在,而且毒株间存在明显的基因组差异。
(六)寄生虫性和细菌性繁殖障碍疫病的危害加重
目前集约化养殖场越来越多,同时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其饲养管理水平却相对落后,资金和技术储备也并不充足,再加上卫生环境条件差等原因,使得细菌污染和寄生虫病更加严重,临诊病例越来越多,如链球菌病、猪嗜血支原体病、弓形虫病等,其中有许多的病原广泛分布于猪场各处,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另外,由于磺胺类抗菌物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强。
(七)中毒性疾病和营养代谢病增多
饲料的储备及配合不当,会造成霉菌及其毒素对饲料及其原料的污染,从而引发猪的疾病。微量元素、维生素的缺乏,使得母猪更易发生繁殖障碍性疾病,当猪采食发霉变质后的饲料后,其免疫功能和生产能力下降,易引起母猪在怀孕期胚胎死亡,甚至引起不育和流产。
四、綜合防控
科学选址猪场与规划建设,做好日常饲养管理,保证猪的营养需求,增强猪的体质,从而提高猪群整体抵抗力。
坚持自繁自养,实行早期断奶隔离和全进全出制度,防止病原在猪群连续感染。
防止细菌性继发感染,适时合理用药。
定期检测猪群的免疫抗体水平,及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选择适当的免疫时机,合理免疫。
淘汰病原阳性猪,净化种猪。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及时淘汰阳性猪,建立猪场淘汰病原阳性猪制度,创建不带毒的种猪群,从而繁殖出健康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