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妙答刁问
2023-06-20杨海亮
杨海亮
在外交场合,一个人往往代表国家形象,即便是不经意的一句话,也可能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曲解利用。这时,掌握说话的分寸以及运用智慧的语言尤为重要。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几位著名作家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妙答刁问的。
刘绍棠:归谬反驳
著名作家刘绍棠到国外访问,一个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刘先生,听说贵国进行改革开放,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學技术和管理方法,这样一来,你们国家不就变成资本主义国家了吗?”刘绍棠不屑地反问道:“照此说来,你们喝了牛奶,就会变成奶牛了?” 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会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这显然是一个谬论。刘绍棠根据这一谬论,设置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谬论:喝牛奶就会变成奶牛。这样,就构成了一种与对方谬论相同而又荒唐的关系,产生了强大的反驳威力,一举就驳倒了对方。
蒋子龙:将计就计
1982年秋,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5斤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鸡拿出来?”蒋子龙说:“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您显然是凭嘴一说就把鸡放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金斯伯格不由赞赏:“您是第一个猜中谜底的人。”
“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这句话除了具有“我用您放进去的方法拿出来”的字面意思外,实际上还隐含着另一个信息:“如果您根本就放不进去,我也就无须拿出来。”
这样,一个烫手的山芋被蒋子龙成功地抛了回去。
王蒙:空话回避
1986年6月,王蒙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他:“50年代的王蒙和80年代的王蒙,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王蒙回答:“50年代我叫王蒙,80年代我还叫王蒙,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的是,50年代我二十多岁,而80年代我五十多岁。”
美国记者的问话是别有用心的,谈个人遭遇和命运,往往容易授人以柄,被揪住后可大做文章。王蒙心里明白,所以,他在名字、年龄方面做文章,貌似绝对正确,也很“切题”,实际上话里没有一点美国记者想要的信息。
沙叶新:妙引成语
著名作家、剧作家沙叶新曾应邀出访美国。访美期间,有人向沙叶新发问:“您认为是美国好还是中国好?”要知道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已经是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而中国还只是发展中国家。沙叶新从容地答道:“美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有自身的弊端,中国虽然科技落后于美国但有自身的优点;美国、中国都有自身的不足,这叫‘美中不足……”一段话下来,紧张的气氛顿时变得和谐。
提问人故意抛出问题让沙叶新做选择,而沙叶新的回答则合情合理,公正客观。“美中不足”这一成语的引用,实在精妙。它既是语意还原美国和中国都好,但各有不足之处;又语义双关世上从没有绝对完美的人、事、物,包括国家也是一样。这个回答,风趣灵活,且辩证分析,沙叶新不愧为“腹有诗书口自畅”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