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资助工作中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探究
2023-06-20雷隽
【摘要】本文阐述小学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分析当前小学资助工作中思政教育理念亟待更新、思政教育格局尚未形成、思政教育模式尚需改变等问题,提出了凝练资助思政育人理念、丰富资助思政育人内涵、拓展资助思政育人路径等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资助工作 思政教育 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0-0024-03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下发相关政策文件、完善监督机制、规范合理配置、构建多元化资助工作体系,多措并举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这一深刻的阐释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也为在资助工作中贯彻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育人理念赋予了新的内涵。目前,我国小学资助已形成了投入上以政府资助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方式上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对象上以助困为主、奖优为辅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在奖、助、贷、免、勤、补、减多元政策相结合下,资助项目更加全面、力度日益加大、标准逐步提高,资助对象覆盖面更加广泛,小学资助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是一些小学在推进资助工作时只是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材、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等业务性工作,忽视了受资助学生的人格尊严及情感诉求,未能及时满足其现实心理需求。受助学生心理上总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存在或轻或重的自卑心理,缺失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同时还存在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思政教育内容不全面、疏通引导工作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小学资助教育的效果,制约了思政育人质量的提高。为此,加强对小学资助工作的探究,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一、在小学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在小学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政教育,能够深入推进我国资助政策的宣传,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政策知识,切身感受到国家的关怀,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希望。一些受资助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困惑,教师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内容融入资助工作中的思政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症下药,能够排解学生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其健康成长。如通过开展直观深刻的“感恩资助,励志少年”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知恩感恩、奋发图强、励志成才,将爱不断传递下去,在奉献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与温暖。
(二)丰富资助工作内涵
强化受资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资助工作的内容之一。为增强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学校要在资助工作中坚持人文关怀原则,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德育素材,进一步整合优化育人内容。思政教育的融入为资助工作提供了平台支持和路径支撑,增强资助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加快推进资助内容、资助方法、资助载体、资助路径等方面的改革,从而营造良好的资助育人环境,进一步丰富资助工作内涵。比如,在落实免学杂费、免费发放教科书等具体工作中,教师要自觉消除“融入思政教育无关紧要”“资助工作与思政育人平行开展”等错误认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受资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实际情况,将物质帮扶与心理疏导相结合,适时开展心理卫生宣传,及时排解受资助学生焦虑紧张、抑郁孤僻、虚荣嫉妒等心理问题,达到物质资助和思政育人双提升的效果。
(三)完善思政育人体系
小学资助工作涉及内容多、辐射领域广,同时可利用的载体及方式方法也较多,但落实的根本点,就是聚焦学生实际需求,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学校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开展思政教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诚信教育、自强教育、感恩教育、博爱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融入各项资助工作之中,从而完善思政育人体系,深化学生资助工作内涵。同时,要充分调动资助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资助教师思政育人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使他们乐于主动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在资助工作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切实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资助工作中。通过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充分彰显资助工作的德育属性,在推进资助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中,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二、小学资助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政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一些小学在开展资助工作中,仅仅停留于经费补助、物资发放等层面,“大思政”意识不强,忽略了资助教师这一思政主力军的功能,忽视了学生心理的现实需求,弱化了思政教育在资助工作中的育人作用。有的资助教师就资助而资助,认为思政教育是学校的事、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是班主任的事,而将主要心思和精力集中于资助的具体业务,把学生资助工作与思政教育相分开,忽略了资助工作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难以发挥。
(二)思政教育格局尚未形成
当前小学资助工作融入思政教育的制度保障不够完善,资助教师对思政教育是否开展、什么时候开展、利用什么载体开展、采取什么方式开展等问题把握不准,随意性较强。一些资助教师没有将资助工作作为思政育人的重要路径,把思政教育作为应景式工作,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忽略了调查研究,缺乏與受资助学生的沟通交流,没有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导致资助工作与思政教育衔接渗透意识不强,水中捞月式挖掘素材、雾里看花式分析问题、思政教育内容较为单一、难以形成基于资助工作的思政教育格局。
(三)思政教育模式尚需改变
一些小学在开展资助工作时,未能针对受资助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没有及时改变思政教育模式,没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育人体系。另外,一些资助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不足,加之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思政理论培训,不善于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仍采取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模式,育人方式不够灵活,无法解决一些受资助学生只取不予、精神贫瘠等问题。
三、在小学资助工作中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凝练资助思政育人理念
资助育人的关键在于更新思政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当前一些小学在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仅停留于经费补助、物资发放,“大思政”意识不强等问题,笔者基于小学资助工作中的思政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实践,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凝练资助思政育人理念,进而以观念与意识的转变促进资助工作思政育人实效的提高。
开展小学资助工作,不仅在于做好资金款物的发放,更重要的是守好资助“一段渠”,种好育人“责任田”,树立“大思政”资助工作理念。比如,在具体资助工作中,把握思政育人创新趋势,将社会相关单位、教育系统职能部门、企业、家长等资助主体纳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范畴,有机衔接资助工作中的思政教育与学校的思政课堂,找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确保意识形态引领相融、价值观教育互补。通过资助工作中思政教育的开展,为小学立德树人工作积累实践资源,推进资助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為有效解决当前一些小学将学生资助工作与思政教育相分开、互融推进不足等问题,可在以下三个环节上下功夫。其一,将资助工作列入学校建设规划,纳入议事日程,融入具体工作开展,统一部署,逐步落实,协同推进资助工作中的思政教育;其二,基于资助具体工作,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德育为先,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改革创新,在资助工作中设置立德树人观测点,制订资助工作与思政教育一体化目标任务,建立一体化评价体系;其三,加强各小学之间的校际合作,通过学习交流、参观研讨,共同为提升资助工作中的思政教育水平出谋划策,推动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丰富资助思政育人内涵
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资助工作,客观上需要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基于思政教育一体化,树立整体思维,将思政教育贯穿在资助工作的全过程。针对当前小学资助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资助工作融入思政教育制度保障不完善,思政教育时机、内容、方式方法、路径比较随意,以及德育内容相对单一、内涵不够丰富、针对性不强等现实性问题,有关部门在今后的资助工作中应注重强化育人功能、建立长效机制,丰富资助思政育人内涵,从而有效破解以上难题。
笔者结合小学资助工作中思政育人的实践和教师的建议,认为当前思政教育既需要做好共性教育,更需要做好个性教育及心理辅导,如此方可提升资助思政教育的水平。比如,共性教育内容上,着眼于立德树人任务的深化落实,主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自强自立教育、公平竞争意识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引导小学生自觉养成良好思想品质和诚信习惯,感恩社会给予的帮扶,做到知行合一。在个性化教育及心理辅导上,重点关注学生个体思想动态和现实心理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关心和疏导,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以阳光、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进而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在当前物资资助“硬保障”的基础上,小学资助工作应加强思政教育的“软支撑”,建立融入机制,促进资助思政育人内涵发展。比如,用好学生资助工作平台提供的好经验好做法,拓展资助思政育人的广度和深度,以学术论文、课题研究、实践提炼等方式,从教育计划、组织实施、反馈与考核等维度,研究制订资助工作中思政教育实施细则,齐力构筑资助育人新模式,为小学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三)拓展资助思政育人路径
要推进小学资助工作与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大思政”格局,需要利用有效资源,搭建思政工作平台,拓展资助思政育人的广度和深度。针对当前一些小学开展资助工作时未结合受资助学生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及时改变思政教育模式,忽略了思政育人的具体实践,以及育人路径相对狭窄、方法不够灵活等问题,建议在接下来的资助工作中要精准把握育人对象、对准育人需求、抓实理论与实践教育活动,拓展资助思政育人路径,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资助工作是一项爱心工程、惠民工程,也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需要严格按照资助对象认定程序,确定资助范围和对象,组织好资助申请、评审、公示、上报、资金和物品发放等工作。比如,在学校、学生所在的社区、街道或农村开展“关爱留守生,教师访万家”活动,采取流动宣传、张贴通知公告等形式,并深入到每个受资助学生家庭,全面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心理动态,宣讲政策并执行政策。资助教师要以宣传、执行政策为载体,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处理好思政育人与资助工作的关系,多渠道多形式做好资助工作中的思政教育,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从而有效拓宽资助思政育人路径。
在资助工作中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是提升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教师要在加强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做到政治强、情怀深、业务精,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可结合受资助学生心理诉求,利用发放学杂费、生活补助、学习用品等时机,通过扮演“知心姐姐”“好朋友”等角色,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围。教师还可组织受资助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利用互联网技术,播放国家、社会、企业或个人资助贫困生的视频,和学生一起学唱《感恩的心》《游子吟》,给资助单位或个人写一封感恩的信,还可以将主题班会与感恩励志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感恩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并将感恩之情拓展至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帮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认知,努力学习,勇于奋进,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实践证明,在小学资助工作中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既是一个理论性课题,也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创新推进的基础性育人工程。客观上需要我们按照立德树人要求,拓展资助思政教育新思路,把握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基于资助工作实践和受资助学生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注重情感培育、价值引领和道德养成,助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加强资助工作与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整体提升资助工作中思政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嘉熙,王佳宁.学生资助:让关爱与尊重并行[N].工人日报,2022-09-14(6).
[2]史晓琪.让资助润物无声[N].河南日报,2022-09-05(4).
[3]江鸿.小学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研究[J].新教师,2022(8):83-84.
作者简介:雷隽(1980— ),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责编 韦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