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视角下规范中小学体育教学行为的建议
2023-06-20王曦陈庆
王曦 陈庆
【摘要】本文基于国家对广西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的监测结果,对当前我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从监测视角提出规范课程管理、改进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教研活动、健全培训体系、合力共建联合机制、改进评价机制等规范中小学体育教学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质量监测 中小学体育 规范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0-0011-04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是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从2015年开始实施,迄今已完成两个周期的监测工作,第三周期第一年度的质量监测工作也已经完成。从三轮的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来看,广西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及视力等方面均处于全国比较靠前的位置。但是,从其他的监测指标如学校体育课程开设、体育活动开展、体育场地和器材的配备与使用、体育教师配备、体育课程实施、体育教学水平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来看,广西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当前,尚有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和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實核心素养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在教学时与课程标准要求脱节,出现教学行为偏差的现象,没有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体、育智、育心等综合育人功能。本文结合2021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广西体育与健康监测数据,分析我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探索规范中小学体育教学行为的有效路径。
一、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对《2021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广西报告》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抽取其中的周课时达标情况、大课间活动、课后一小时活动、教师教学及教师培训情况的样本数据,制成如表1所示的统计表。由表1可知,当前我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体育课程开设不足、校内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够、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体育教师培训水平有待加强等问题。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不足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监测结果显示,我区有三成的小学、近七成的初中每周的体育课时不达标。健康课程的开设关系着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成效,通过传授健康观念、健康知识、健康方法等,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卫生行为和习惯的养成。中小学校每学期应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总课时中安排4个健康教育课时。监测结果显示,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比例不足二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校师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或将健康教育课程简单地理解为体育课,或在体育课中附带讲解健康知识,加上部分学校对健康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健康教育课程没有被列入常规课表之中。
(二)校内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够
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学校要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明确锻炼内容、强度和时长等的要求,并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监测结果显示,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课间活动、课后一小时活动、每周自主锻炼3次及以上的比例、单次自主锻炼超过30分钟的比例、自主锻炼习惯、自主锻炼强度、父母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学校对体育活动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学校落实新课程纲要有差距,仅仅满足于体育课程的开设,同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受限于学校活动场地、设施设备等。另一方面,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权责划分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比如家长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一旦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基本都把责任归到学校和教师。此外,家长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没有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孩子参与体育锻炼日常化。
(三)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是有效开展体育教学的前提。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教师数、专职体育教师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有较大改进空间。体育教师的课程教学指导水平不高,降低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育素养的形成,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发挥教研支撑作用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规范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我区配备中小学体育教研员的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体育教研员到校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不高、受重视度不够,如何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体育教师培训水平有待加强
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使教师潜心钻研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至关重要。监测结果显示,我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过的培训内容多是“学生体能测试与评价”,而多数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教学最有帮助的培训内容是“课堂运动安全防护”。缺乏高质量的培训,不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培训学时不足;二是教师参加高质量培训项目较少;三是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二、规范中小学体育教学行为的建议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完善评价机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1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师科学、规范、高质量地上好体育课。各地、各校要按照上述文件提出的理念和要求,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规范中小学体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规范课程管理,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程
根据《意见》要求,学校应加强体育课程建设,进一步规范课程管理,推动体育课程与活动按时按量按质开展,切实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程。学校应把体育周课时、大课间活动、课后一小时活动是否达标、是否挤占作为刚性要求,按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体育课标》)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他用。同时,规范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开拓课外体育资源,推动体育兴趣小组和体育社团的建立和发展,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体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督导,定期督查学校是否挤占体育课时、体育课堂质量是否达标等情况,及时了解学校的体育教学发展情况,推动体育教学改进,引导学校开展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体育课程与活动。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改进和优化体育教学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改进和优化体育教学,是新时代推进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进一步优化教学行为,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和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为内核,引导学生将体育课堂活动与自主锻炼有机结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1.加强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风向标,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定和教学评价的实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核心素养的育人指导思想,结合《2022年版体育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合理设定教学内容。教师在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健康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将全面育人的新课程理念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从关注知识技能转化为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品格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和健康行为习惯。
3.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作为体育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应树立新课程理念,选择、制订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方式,围绕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利用体育课或课外活动时间,兼顾体育课程与活动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社团活动,设置丰富多彩的游戏、比赛,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开展自学、自练,促进学生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4.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主要通过讲解和示范这两种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教学行为决定了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发展,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三)规范体育教研活动,发挥教研职能作用
教研工作是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面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发挥各级教研职能,让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1.完善教研体系,发挥教研部门职能。教研部门要对中小学体育教研员提出明确任务,明晰工作职责,常规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每学期需入校开展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教研员要深入体育教学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了解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针对这些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改进体育教学工作。比如,以名师工作坊、青蓝工程、跨校教研组等多种样态完善教研体系,组织开展市、区(县)各级层面的教研经验交流。
2.深化教研工作,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县级教研部门要指导辖区内的中小学校加强体育校本教研,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精准设计教研活动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建立有效的教研评价与反馈机制。比如,体育教研员指导学校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为契机,优化教研内容和教研形式,发现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加强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健康行为习惯、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体育课程建设等难点问题的研究,帮助体育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
(四)健全培训体系,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做好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保证。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中,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心任务,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健全培训体系,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关注培训需求。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体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和实践性,在培训中,可在提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技能提升、实践操作、科研能力等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技能开展培训。二是拓宽培训形式。体育教师的培训机会往往少于其他学科教师,特别是乡村体育教师的培训机会更少。为此,除开展现场集中式培训外,还可充分利用各级培训网络,为体育教师提供丰富的培训机会。三是丰富培训内容。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例如:针对专兼职教师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阶段、城乡区域等实际情况,开展专题专项培训;针对促进教师持续改进体育教学行为开展跟进式培训,从而提高培训的成效。
(五)合力共建联合机制
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然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能仅靠加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来改变,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一是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学校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二是发挥家庭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是影响学生的直接因素,因此,家长要端正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安排的家庭体育作业。同时,要经常开展家庭户外运动,培养学生热爱运动、自主锻炼的习惯,并让这种习惯成为终身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三是社会应完善政策措施,积极配合学校开展体育工作,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比如,整合社会资源拓展体育活动空间,借助体育场(馆)、青少年宫、文化宫等校外公共活动场所,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体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体育爱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六)改进评价机制,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完善体育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能更好地激发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意见》提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从实践来看,体育纳入中考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过度关注体育考试成绩,并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进一步改进与优化评价机制,科学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一是评价应以真实的运动场景为依托,深度挖掘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数据,不仅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发展,还应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情感態度发展和健康习惯培养,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二是多维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三是构建体育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评价功能。
总之,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要践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育人导向,落实体育教学改革主体责任,围绕组织管理、课时保障、师资保障、优化教学过程、完善评价体系等主要任务,着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马卉君.“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逻辑框架与推进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56-5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基于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规范广西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研究”(2022ZJY230)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曦(1977— ),广西柳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质量监测、教育管理;陈庆(1974— ),广西玉林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质量监测、教育管理。
(责编 韦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