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2023-06-20张啸
张啸
摘 要:纸质革命文物在各大革命主题博物馆、纪念馆的藏品中占有很大比重。但由于纸张载体的特殊性,纸质革命文物的利用方式较为单一,受关注程度不高。文章以2021年无锡博物院开展的红色书信主题活动为例,探讨其在纸质革命文物研究、展览展示和宣教活动等方面的有益尝试和创新做法,为未来纸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纸;革命文物;红色书信;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8.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30日召开的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革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纸质革命文物包括书信手稿、出版物、文件等类别,在各大革命主题博物馆、纪念馆的藏品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这类文物展现方式以文字为主,在展览中呈现的互动性、趣味性较低,受关注度不高,利用方式较为单一,使其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难以得到充分转化,影响了革命文化传承效果。2021年,无锡博物院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契机,推出以院藏红色书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书信类纸质革命文物研究、展览展示和宣教活动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创新。本文谨就此次活动中文物活化利用的做法与经验做一总结,结合未来工作提出思考与展望,以期为让纸质革命文物真正“活起来”提供借鉴。
1 无锡博物院院藏红色书信的基本情况
无锡博物院院藏纸质革命文物以红色书信和各类革命出版物为主,蔚为大观。其中红色书信藏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数量丰富,涵盖面广。院藏红色书信总数500余件,写信时代涵盖从大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各个历史时期,有家书、工作信件、友人来往书信等各类别。二是研究和教育价值高。书信作者包括秦起、李伯敏、严朴等著名的无锡籍革命烈士和陈翰笙、秦钱俊瑞等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以及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战士和普通群众,书信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还蕴藏着写信人崇高的革命信仰和高尚品德,更反映了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进程和时代风貌,富含值得传承的红色基因,弥足珍贵。三是研究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书信总量较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红色书信解读和宣传比较到位,其价值挖掘得已较为深入,但就大部分书信而言,仅仅做了登记、评级等基础工作。且部分书信因年代久远、纸质脆弱、流传中保存条件不佳等原因,文字释读和展览展示等工作面临不少困难,没进入解读和宣教阶段,也没有进行过公开的展示和举办专题展览,更谈不上挖掘价值和深入研究。
2 红色书信主题活动开展的主要经验和创新点
2.1 活动概况
2021年,无锡博物院有计划地展开对院藏红色书信的研究,逐次开始内容释读、背景资料研究、实物展览、图文集出版等一系列工作,统筹文物保管、编研、展览、宣教等各个环节,力求打开红色书信资源宝库的大门,把研究成果以形象化、多样化的方式展现给无锡乃至全国的观众,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主题活动于2021年3月正式启动,内容包含红色书信研究、红色书信展览展示和红色书信宣教活动三大板块,各板块分别由若干子项目构成。各项目间、各板块间交互融合,最终达到红色书信研究与利用成果的最大化和影响力的多元化。
书信研究板块。红色书信研究板块立足院藏红色书信的释读与解读推出了三项主题活动,即三个“一”:推出一本著作《百年飞鸿见初心—无锡博物院藏红色书信选编》;完成一项红色书信研究专项课题;召开一场红色书信主题研讨会并出版研讨会论文集。其中,红色书信研究专项课题申报2021年度无锡社会科学党史专项招标课题;红色书信主题研讨会作为无锡博物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于2021年7月23日召开;《百年飞鸿见初心—无锡博物院藏红色书信选编》于2012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成为系列活动最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图1)。
展览展示板块。在对院藏红色书信进行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无锡博物院推出“展红色书信 传革命精神—无锡博物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图2)。该展览分为“先烈遗墨照初心”和“致敬最可爱的人”两个单元,分别展出无锡籍革命烈士的亲笔书信和抗美援朝时期社会各界写给志愿军的慰問信、明信片共24件,并配有部分院藏实物图片和历史照片。展览于2021年7月初面向公众开放后,截至9月底,已接待超过42000人次观展。
宣传教育板块。宣传教育为红色书信系列主题活动的终端。无锡博物院通过与市内、省内乃至国家的相关机构合作,充分推广红色书信研究成果。在线上,联合求是网和《群众》杂志社,在求是网《解码红色家书的精神力量》栏目中将李伯敏烈士家书的解读推向全国;“展红色书信 传革命精神—无锡博物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通过无锡广电《慧直播》的现场直播活动全网推出;无锡电视台、广播等媒体推出相应的节目,对院藏的重要红色书信以现场朗读和意义阐释的形式播出。在线下,无锡博物院将红色书信展示和解读环节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向来院开展党日活动的全市各单位党员展示书信原件,并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增强教育活动的感染力。部分书信被改编成短剧,以红色小剧场的形式展现,引起广泛关注。
2.2 主要经验和创新点
2.2.1 红色书信选取的针对性和精细化
鉴于书信总量较大,内容繁杂,无锡博物院盘点藏品“家底”,梳理了红色书信的基本情况,从中挑选100件书信纳入研究计划,并作为《百年飞鸿见初心—无锡博物院藏红色书信选编》的基本内容。从这些书信中再精选出革命战争年代的烈士书信、抗美援朝时期的书信、改革开放初期无锡籍经济学家的往来书信数十封,作为研究、展示和宣教的重点。这部分书信最能体现写信人的思想情感,背后可供挖掘的红色故事也最为丰富,且保存状况较好,适合开展研究和展示。精挑细选下,保证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红色书信的精华部分得到准确解读,并展示给公众。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最为凸显的无锡籍革命烈士家书,在重点展示与宣传中已经为观众熟知。如无锡工人运动的先驱秦起烈士写给弟弟的信中体现的安于清贫、追求进步的思想,曾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李伯敏烈士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每每让观众动容,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2.2.2 书信研究力量的拓展
得益于无锡博物院的统筹协调和前期宣传,活动筹备和开展期间,得到了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无锡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党史研究机构的专家在学术上的全力支持,为书信解读、展览大纲撰写等工作出高招、把好关。而书信的研究者也不再局限于院内人员。以红色书信研讨会为例,除吸引来自江南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长三角地区的研究人员外,研讨会还邀请到了来自四川、山东、辽宁等地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加入给红色书信学術研讨会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角度和材料,注入了活力。例如,鲁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宿响木的论文《红色书信与记忆中的抗美援朝》以解读志愿军书信为切入点,采访了家乡辽宁省丹东市健在的数位志愿军老战士,得到了关于抗美援朝的许多珍贵的口述回忆和影像资料,使书信的研究跳出了文字范畴,大大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力量向长三角以外拓展,走向全国,是无锡博物院革命文物研究走出的历史性一步,为无锡地区红色书信文化的对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
2.2.3 展览宣教的互动性和形象化
以纸质文物为主题的展览展示和宣教活动,难点之一就是将以文字为主的文物形象化,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方便受众理解纸上承载的内容和背后蕴含的故事、精神。无锡博物院在此次主题活动中,除了运用图片展示、讲解员现场讲解等传统方法外,进行了三项新尝试。第一,与无锡新闻频道合作,邀请了无锡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在《重温红色书信 牢记初心使命》专题节目中现场朗读红色书信,并结合自身经历畅谈对书信的理解和感受(图3)。对观众而言,从当年的写信人到现在的朗读人,是红色基因的传递,是信仰与精神的传承,足以引起共鸣。第二,在书信展览设计中改变传统的展柜陈列方式,改用半开放式的展台,并在展品下方打上柔和的背光,方便了观众近距离地观察书信细节。同时,每一件书信展品配以二维码,扫描即可得到该书信的文字内容释读和简要解读,避免了现场展示中的大量文字堆砌,使展览风格大气而凝练。观众在离开展览后,亦能从容领略书信涵义和它背后的故事。第三,举办红色书信小剧场(图4)。博物院通过与无锡演艺剧团的编剧、导演合作,将具有较大教育意义、内容较丰富具体的书信改编成小短剧,自备服装道具,由院工作人员在院内小舞台演出。根据秦起、李伯敏家书和志愿军慰问信改编的情景短剧《手足情深》、锡剧说唱《自古忠孝难两全》、诗朗诵《战壕里的琴声》三个节目已经完成改编和演出,并在多家网络媒体播放。这是红色书信从相对抽象的文字向形象化转化的创新,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受到广泛好评。
3 对未来纸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思考与展望
3.1 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工作的系统谋划
长期以来,相较于多姿多彩、艺术鉴赏价值突出的书画类、器物类文物,许多博物馆、纪念馆的革命文物利用工作还有点“不温不火”,能吸引眼球的展览不多,除重大革命纪念日外观者寥寥,导致革命文物在人们心中所占份额不足,纸质革命文物更是如此。其中固然有纸质革命文物艺术价值不高、外观吸引力不够等客观因素,但工作缺乏系统谋划是影响纸质革命文物利用工作发展的主要原因。无锡博物院院藏纸质革命文物中,单就书信一类,研究和利用的工作量就相当庞大,仅原文释读与背景材料的解读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前期投入,绝非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如果缺乏中长期的规划,就将导致对平时工作的习惯性忽视,而在需要出成果时,仓促上马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做出系统规划,在人才吸纳与培养、研究课题设置、纸质文物保护、陈列设施优化、精品展览与社教活动开发等方面做足准备,才能打牢工作基础,厚积薄发,让活化利用具备可持续性,使纸质革命文物的“火爆”成为常态。
3.2 文物利用与精细化保护相结合
纸质革命文物由于纸张载体的特殊性,存放要求高,对展览设施和时限约束较多,给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增加了困难。无锡博物院在策划“展红色书信 传革命精神—无锡博物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时,就鉴于展陈设施的情况和书信的保存现状,缩小了展览规模,为部分书信做了复制品,取代原件进行展出,以求得观展体验的最优化。这是当文物保存、展览的高要求与文物利用效率提升产生矛盾时做出的妥协之举。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各大革命主题博物馆、纪念馆必将成为更热门的打卡地,越来越多的纸质革命文物也必将掀起神秘的面纱,以满足红色教育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做好文物精细化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建立纸质革命文物征集、保管、研究、展览动态化保护机制,加强保管、展陈等环节的科技支撑,加强文物操作的规范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物在展览展示中的生命力,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好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的使命。
3.3 文物利用方式亟待进一步创新
无锡博物院在红色书信主题活动中,虽然在展览和宣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离红色书信真正走入观众心中还有不小的距离。总体上看,时下颇受欢迎的网络新媒体手段在活动中起到的作用稍显薄弱;展览的可看性、带给观众的体验感仍有提升空间;书信研究成果转化的影响力不足。展望2035年,纸质革命文物亟须在传统展示和传播方式基础上,探索与最新科技成果的对接,进一步加强观众的沉浸式观展体验(如运用虚拟技术,实现观众与革命烈士的“隔空对话”),并将线上与线下及展览与红色课堂、红色剧场有机结合。同时,拓展文物传播渠道,加强与馆外、市外甚至省外相关单位的联系,联合举办研学、红色旅游等活动,在文旅融合中提高文物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文物以流动展的方式走进社区、学校,使文物价值传播的辐射面和受众群体最大化。
展望未来,纸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将朝着更可看可读和更重视形象化、互动体验的方向发展。但无论形式如何新颖,技术如何先进,革命文物的利用、传播始终是庄重而严肃的工作,以达到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新时代的每一个纸质革命文物工作者,都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求真求实的思想认识和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将纸质革命文物这座宝库运用好,为党史、革命史研究与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佚名].习近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1-03-31(001).
[2][佚名].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EB/OL].(2018-07-29)[2022-10-12].http://www.gov.cn/zhengce/2018-07/29/content_5310268.htm.
[3]陈军.融合视域下革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路径考察[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1(1):29-33.
[4]卢世主,朱昱.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45-153.
[5]陈洁.纸质文物展览相关经验与启示[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2):88-91.
[6]孙歌华.关于馆藏革命文物鉴赏的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7):126-127.
[7]文章部分内容引用2021年无锡博物院承担课题《百年飞鸿见初心—无锡博物院藏红色书信研究》,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党史专项)结项稿,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