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
2023-06-20李竞辉杨晓明
李竞辉 杨晓明
编者按:
文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一书,对中国流失海外文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解读,首度披露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以精彩案例讲述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故事。本刊从中节选部分章节,以期唤起全社会对流失海外文物的关注和思考,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大沽铁钟:以不朽之身穿越战争与和平
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一场围绕天津展开的清朝官兵浴血奋战,顽强抵抗英法联军,最终却寡不敌众、遗憾败北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虽然外国侵略者用洋枪洋炮打败了中国的土枪土炮,用坚船利炮突破了中国的土砖土墙,但是中国人不甘屈服、不可侵犯、悍不畏死的精神和一片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也令这些黄发碧眼的外国人胆战心惊。而见证这一切的正是1884年为纪念英勇作战的将领乐善而作的一口铁钟,又称“乐威毅公祠铁钟”。铁钟钟体高65厘米,口径58.5厘米,重105千克,钟口呈波浪圆形。钟顶正中有一圆形孔洞,周围有蒲牢样式钟钮断裂的痕迹,且环以莲花瓣浮雕;肩部以弧纹构成“上带”,留有4个铸芯孔洞;钟体外壁上段分为八宫,分别铸造“风调雨顺,国泰民安”8字铭文,前后两段文字分别呈对角线排列;“中带”仅有一道弧弦纹;下宫也分为八宫,钟的款识铭文“大清光绪十年立海口大沽乐威毅公祠”铸在第一宫,第二宫铭文为“皇图巩固保定府练军官兵仝人公立”,第三至七宫无任何铭文,第八宫为浮雕纹饰;下带亦为弦弧纹;钟口为八波荷叶边。
乐善为何人?他做过什么?为何要纪念他?要解答这些问题,就不得不追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侵华战争。这场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和“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两次战役分别包括了两次大沽口战役。第一次大沽口战役以清军委曲求全、被迫签订屈辱的《天津条约》收场。自1858年英、法舰队撤走后,清政府即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大沽一带的防务。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后,1859年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英法联军军舰进攻大沽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英勇抵抗,发炮反击,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随后,作战英勇的蒙古正白旗将领乐善升任直隶提督,继续防守大沽炮台。值得欣慰的是,由于火力配备充分,战术运用得当,清军击沉击毁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贺布,英法联军惨败。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一次胜利。不甘落败的英法联军在次年对天津发起报复性反击。1860年8月,侵略者先在北塘登陆,进犯天津,继而水陆协同作战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卫的清军在乐善的指挥下,击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但清政府毫无抵抗决心,咸丰帝令僧格林沁撤退,僧格林沁只好下令乐善撤退。然而,乐善却发出了“炮台存,乐善生;炮台亡,乐善亡”的豪言壮语。最终,他带领1000多名清军士兵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血肉之躯践行了军人对国家的承诺。
清政府后来追谥乐善为“威毅”,并在其阵亡的大沽口设立祠堂纪念。乐善牺牲24年后的1884年,清政府将在保定编练的新军调往大沽口炮台驻守。这些士兵有感于乐善英勇抗敌的事迹,集资为这位先辈的祠堂捐了一口铁钟,并在钟体外铭刻“大清光绪十年立海口大沽乐威毅公祠”“皇图巩固保定府练军官兵仝人公立”字样。然而,1900年6月17日,英、法、美、俄、德、意、日、奥八国联军带领9艘战舰炮击大沽口,清军顽强抵抗6个小时后,再次战败,炮台沦陷。英军“奥兰多”号巡洋舰的士兵们在打扫战场时,偶然发现了放置在乐威毅公祠里的这口铁钟,便把它当作战利品运回了英国。
抵达英国的大沽铁钟一直被安置在朴次茅斯市的维多利亚公园内,该公园还建造了一个亭子将其悬挂起来。二战期间,为了躲避德军的轰炸,一位园丁将它埋到了地下,也避免了其作为废铁被征用作制造战争武器的命运。1947年,一位到公园内做园艺工作的学生诺曼·亨伍德偶然挖到了这个他起初以为是尚未爆炸的德国炸弹的铁钟,又将其悬挂于亭中。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由于社会动荡,铁钟再次被取下保存,直到1993年才得以重见天日。20世纪末,铁钟差点被偷走,钟钮受损,所以铁钟又被挪回了温室,闲置起来。铁钟后来得以重见天日归功于公园内的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主任马克·刘易斯,他在2000年经过苦心寻觅,将维多利亚公园中未使用的小屋确定为艺术中心的基地。在随后的几年中,他注意到了公园中那座为纪念战争建立的中国风格的亭子及镌刻在其周围的文字:“1900年6月17日,在中国大沽口西北炮台缴获了这口铁钟。作为战利品,由‘奥兰多号带回英國,官兵们建造了这座纪念亭纪念在那场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战友。”原来,这里曾悬挂过一口来自中国的大钟,如今却不见踪影。直到2004年的一天,刘易斯在公园温室周围进行陶艺创作时无意间中发现,用来搁置扫帚和耙子的圆形铁制物体竟然是他一直记挂的中国大沽铁钟。后来,恰好中国留学生范辉到朴次茅斯市的维多利亚艺术中心兼职,刘易斯便请她帮忙翻译大钟上的铭文。铭文显示,这是一件来自中国天津大沽口的文物。两人遂一致决定联系中国有关部门,促成其早日回归。范辉通过多方寻找,联系到了中国古钟研究所副研究员、古钟专家夏明明。经过初步判定,夏明明也认为这是大沽口文物无疑,所以他立即将消息转告给原塘沽区(今滨海新区)文化局文管所。时任塘沽区区委副书记的荣新海亲自过问此事,并与范辉取得了联系。由于中英两国文化背景和行政制度存在诸多差异,双方通过电子邮件沟通,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大铁钟的回归迟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后来,在荣新海的建议下,范辉找到了在当地拥有广泛影响力,并且热衷于公共事务的社会活动家——朴次茅斯市华人协会主席叶锦洪,请他协调各方面关系,促成铁钟回归。借助自己的人脉资源和社会活动能力,叶锦洪终于搞清楚,对大沽铁钟的回归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朴次茅斯市议会的议员和市政府的官员们。同时,荣新海向上级汇报后,得到市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于是他决定亲赴英国,与当地市政官员面谈铁钟回归事宜。在叶锦洪的奔走呼吁下,大沽铁钟回归中国的提议终于获得了包括英国国会议员麦克·汉考克在内的大多数议员的支持。时任朴次茅斯市市长的杰森·法扎卡里和文化行政官员、市议会议员特里·霍尔女士是当地政府和议会中较有影响力的人物,对大沽铁钟能否回归中国有决定性的投票权。所以,荣新海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争取这两人为铁钟回归投赞成票。在随后的会面中,杰森·法扎卡里表示对此事绝对支持,且信心十足,并幽默地把大沽铁钟的回归提升到他这一任期政绩的高度。不过,同特里·霍尔女士的会面却让大家心情有些沉重,虽然她本人完全支持中国政府收回大沽铁钟,但同时她也提出了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大沽铁钟早已被英国国家遗产办公室列入二级文物目录,收回大沽铁钟必须得到英国东南地区政府办公室批准。第二,大沽铁钟的确是抢来的,送还大沽铁钟,就开了把抢来的东西送还的先例。然而,大英博物馆里的藏品大都是抢来的,如果都要送还,大英博物馆将不复存在。第三,当年大沽铁钟是由“奥兰多”号巡洋舰带回英国的,是英国海军荣誉的象征,海军部也有可能提出不同意见。另外,鉴于英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同于中国,大沽铁钟回归必须上报英国东南地区政府办公室审批。朴次茅斯市议会把办理审批手续的工作委托给朴次茅斯市博物馆馆长保罗·莱蒙德。他不但准备了大量书面文件详述铁钟的身世,还请来摄影师为铁钟和相关环境拍摄照片,又请来博物馆专家为铁钟做鉴定,并且随时和霍尔女士沟通上报文件的细节。同时,中方应马克·刘易斯的请求,承诺一旦铁钟回归,将复制一口一模一样的铁钟送给朴次茅斯市人民,作为中英友好的象征。
在等待结果的日子里,为大沽铁钟回归付出了艰辛努力的叶锦洪,率领代表团于2005年5月24日亲赴塘沽大沽口西北炮台遗址,参观乐善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并聆听讲解员讲述当年铁钟被劫掠的屈辱历史。天津市塘沽区政府为了表彰并感谢叶锦洪为文物回归祖国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巨大贡献,特授予他“荣誉公民”称号。叶锦洪等人在乘车赶回北京的路上,接到荣新海的电话,被告知远在英国的东南地区政府办公室已经批准把大沽铁钟归还中国。顿时,全车人都欢欣鼓舞,为之雀跃。2005年6月13日,天津市塘沽区区长张家星率领一个10人的代表团来到英国朴次茅斯市,参加大沽铁钟回归仪式。这场仪式受到了英国各大媒体的关注,英国广播电台在当天上午以“八国联军一百多年前从中国拿走的古钟正式归还亚洲”为题发布新闻消息,其中提到了朴次茅斯市议会发言人的一段讲话:“由中国人民慷慨捐赠的大沽铁钟复制品将取代原钟悬挂于原处。”他在讲话中提到,大沽铁钟不仅是中国晚清文化遗存,而且记录了100多年来中英两国关系的历史。大沽铁钟回归中国,标志着两国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力量开辟新的历史。7月17日,由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起飞的FQ822次航班稳稳地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大沽铁钟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受到了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22日,迎接大沽铁钟回归仪式在天津塘沽区大沽口炮台遗址隆重举行。10月底,中国政府为了感谢当初为大沽铁钟的回归付出艰苦努力的朴次茅斯市的几位功臣,特邀请他们来为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开馆揭幕。作为大沽铁钟的发现者和力促归还者,刘易斯的名字出现在代表团的名单中。在中国停留期间,他们受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热情欢迎。刘易斯离开天津前给天津市塘沽区区长张家星留下了一段话:“大沽铁钟的命运就应该是回归故里。铁钟的复制品看起来比原件更好,朴次茅斯市民将为此感到自豪。我希望你们中国人能够从心底原谅英国强取豪夺的那段历史,并真诚憧憬两国永葆和平。”这口铁钟的回归,其影响力绝不仅限于中国大陆,香港本地媒体《南华早报》也在第一时间以“大钟敲响的故事”为题对整个事件详加报道。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谈判,流失海外105年的大沽铁钟终于完璧归赵,荣归故里。2014年,大沽铁钟以其特殊的意义入选国家一级文物。
大沽铁钟回归过程中还有个小插曲。原来,马克·刘易斯在查询家族档案的过程中发现,1860年,即自己的曾曾祖父托马斯·莱恩24岁那年,他服役的英国皇家六十七编成团远征中国,他本人也参加了英法联军1860年夏天进攻大沽口炮台的战斗。由于率先冲入炮台,身负重伤,莱恩荣获了英王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从时间上判断,马克的曾曾祖父率先攻入的炮台正是乐善指挥作战的炮台。这种历史的巧合令人唏嘘,难以置信。刘易斯也表示,他相信这就是天意,这口钟就该回到它原来的地方,他的愿望是永远看不到战争。后来,原钟和复制的钟曾一度共同摆放在天津市塘沽区政府办公楼的大厅中央,时刻提醒着国家的公务员们牢记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2006年,那口等比例复制的铁钟被送往朴次茅斯市,依然悬挂在维多利亚公园里,续写着中英两国人民友谊的篇章。而原钟则存放在塘沽博物馆(现滨海新区博物馆)。大沽铁钟归还中国这一事件在朴次茅斯市当地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朴次茅斯地区邮报》也以“铁钟书写的标签式史诗——朴次茅斯市公园中发现的中国文物在经历了一个世纪后回归故里,令中国举国欢腾”为题对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介绍,大力宣传了中英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011年4月,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大沽铁钟被置于博物馆尾厅,作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对外展出。2016年,英国朴次茅斯市市长大卫·富勒、朴次茅斯华人协会会长蔡润良一行专程到博物馆参观,了解铁钟在中國安家后的情况。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对铁钟叶落归根都倍感欣慰。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炮声已经远去,见证国家兴衰和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大沽铁钟在海外历经漂泊后回归故里,在新时代又继续见证国家的繁荣富强、中英两国人民的真挚友谊。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前夕,作为海外文物无偿返还的经典案例之一,大沽铁钟被送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参加“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向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讲述着那一段并不遥远,彰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权、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呼唤着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
青铜皿方罍:分离经百年,重合在盛世
青铜皿方罍,全称“皿天全方罍”,铸造于商代晚期。方罍是古代礼器中的大型盛酒器,皿方罍不仅是存世的商周方体罍中体量最大的“方罍之王”,也是迄今所见商周盛酒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象征着富足丰饶和礼乐繁荣。皿方罍出土年代较早,1919年在湖南桃源县民间被发现,随后有不法商人将其骗取,并将器身倒卖至海外,致使器身、器盖分离长达百年,直至2014年,经过政府、民间的不懈努力,皿方罍器身被成功迎回国内。
商周时代是中国青铜文化最繁荣的时期,自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之后,商代的青铜铸造逐渐达到鼎盛。罍作为一种新的盛酒礼器,也大致发端于这一时期。《国风·周南·卷耳》云:“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称青铜为“吉金”,此诗句中“金罍”即青铜罍。青铜罍分为圆罍与方罍两种器型,其中方罍的出现不晚于商王武丁时期,据田野考古发现,方罍均成对作为陪葬品置于等级较高的墓葬内。商代晚期之后,方罍在形制、装饰上均有所变化;西周早期之后,方罍不再流行。
皿方罍为器身与器盖的组合件,整器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器盖高28.9厘米,口宽21.6厘米,重51.5千克,整体形态雄伟傲然,夺人心魄。器盖呈四阿式屋顶状,中脊中部置一四阿式屋顶状钮,造型主旨和纹饰与器盖相同;器身直颈,弧肩,下腹收敛,圈足较高,外撇。器身肩部两侧中部置兽首衔环耳,其余两侧中部各置一圆雕牺首,下腹部一侧置一兽首耳。器钮、器盖之中脊、四坡角及四面中心线各置一段扉棱,与器身四坡角及四面中心线的各段扉棱上下相连,贯通一气。
整器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纹,器盖四面对称装饰2组内卷角饕餮纹,其上器钮四面对称装饰2组牛角饕餮纹;器颈部装饰主题为4组鸟首龙身纹,呈两方连续排列,每组花纹分别以扉棱为对称中心,两兽相向,饶有情趣。器肩部装饰主题为4组侧像龙纹,角呈曲折状,分别以圆雕牺首、兽首衔环耳为对称中心,韵律感十足。器腹部四面中路纹饰各以扉棱为对称中心,装饰一内卷角饕餮纹,其上又置一牛角饕餮纹,两侧间饰一鸟首龙身纹,两兽相向,遥相呼应。器圈足上部装饰4组鸟首龙身纹,呈两方连续排列,每组花纹分别以扉棱为对称中心,两兽相向,与颈部装饰相同。皿方罍整体纹路装饰风格俗称“三层花”,即以繁密云雷纹为地纹,浮雕式饕餮纹、鸟首龙身纹与侧像龙纹等主题象形纹饰,又有阴刻线纹和凹凸线纹,象形纹的目部尤为鼓张,三层立体感强烈。花纹之间,或置牺首、兽首衔环之类圆雕。如此,综合阴线、浮雕与圆雕三种表现形式,造成高低起伏的阶次,给人以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从而避免平面装饰之单调。此种“三层花”以及多种主题复合之装饰,正是商代晚期工艺美术及青铜器装饰之典型程式。
皿方罍铸造采用“分铸法”,工艺十分复杂。器身为整体铸造,而器上所置的牺首、兽首衔环则是在器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方罍边角、四面中心线均置扉棱,高高耸起,既用以掩盖合范的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平面单调感,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匠心独运。同时,皿方罍在器范制作过程中,并用线刻、浮雕、圆雕的综合技法,将器用与装饰巧妙结合,并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圆雕之间的布局,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整器铸造精湛,花纹绚丽,线条光洁刚劲,充分显示出商代晚期青铜铸造业杰出的技术成就,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精品。
皿方罍器盖内铸铭2行共8字:“皿天全作父己尊彝。”首字“皿”,商代甲骨卜辞中已存在,且多用作地名,而在商周青铜器铭中则用作“徽号”,以标示作器者所出之“族氏”与此“皿”族有关之器。铭中次字“天”,亦视为族氏徽号,应为“皿”族的分支。铭中第三字“全”应是作器者之私名。铭中“父己”作为受祭者,是作器者父辈先人的庙号。皿方罍铭文之书体风格与其他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相同,字体象形意味较浓,大小参差,基本保持当时毛笔书写的形态,起落出锋,波磔分明,反映了书写者运笔过程中自觉的提、按意识,而这些恰是构成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
方体青铜罍承载早期礼器繁复奢华的形制,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器物造型上的高超设计,也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青铜铸造的发达程度。因其高难度的制作工艺及制成品稀少,加上流行的时间短,方体罍历来是世人竞逐的珍宝。史载西汉时期,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的后代为争罍而引发宫廷流血争斗,可见竞逐争夺的残酷性。
这件距今3000多年的皿天全方罍,造型雄浑,体量巨大,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其高超卓絕的铸造技术、神采飞动的气势和令人倾倒的精美纹饰,在成品方体罍中亦为翘楚,堪称“罍中之王”。有学者研究发现,作器者通过引进铸器技术和祭礼样式,将中原文化带入湖南地方,促进了中原青铜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是中国古代文明进步和文化圈形成的重要力量。
关于皿方罍出土的时间和详细地点有多种说法,湖南省博物馆的专家结合旧存地方档案,认为它是1919年初夏在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今架桥镇栖凤山村茅山峪组)出土。时值暴雨,水土流失致地下埋藏之物露出,雨后,小学生艾心斋于杉窝山下的溪沟边发现此盖状器物,即寻来父亲艾清宴,联手挖出藏于家中。1924年,艾家因为生活困苦,有意出售方罍。益阳百乐斋古玩店的老板石瑜璋得到消息,前来艾家洽购,价格压得很低,仅作价400银圆。艾清宴不满,想找个有学问的先生给掌眼,便将器盖交与附近新民小学校长钟逢雨。钟校长一见器盖上的铭文,就知道此物非同一般,表示愿意出800大洋购买全器。消息走漏,石瑜璋大感不妙,丢下装有400大洋的布袋,抱着近百斤重的器身夺门而去。器盖留在艾家,后被艾清宴充做学资。
石瑜璋骗走皿方罍器身,钟逢雨校长痛心疾首,遂于1925年6月11日在长沙《大公报》上发表文章,题为《桃源发现商朝太庙古物,惜为他人私行购去》,斥责石瑜璋“仅以洋银百元估买入手,希图媚外渔利”,是“全国公敌”,并恳请当局沿途检查。
这一文物流失事件,引起了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关注,他立即要求湖南省追查此事。长沙《大公报》又于7月5日、7月26日,对此事进行了追踪报道,长沙内务司发出第二十三号训令,要求益阳县(今益阳市)严加查办。然而当时湖南正逢战乱,训令执行得虎头蛇尾,追查也不了了之。
后来湖南军阀打败川黔军队,重新控制湘西,当地驻军湖南陆军第二师三旅六团的团长周磐开始插手皿方罍案件。石瑜璋此时仍想得到器盖,托人找到周磐,出价5万银圆,希望帮忙购回方罍之盖,并许诺事成之后再给3万银圆作为酬劳。周磐与其上司贺耀祖都起了觊觎之心,派兵到钟校长家搜索。钟校长迫于压力,只得将方罍之盖献于周磐,器盖遂为周磐窃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周磐在昆明被捕,交代了皿方罍出处和流转的详细经过,并交出了器盖。1952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金明将皿方罍器盖转交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1956年,湖南省文管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并,器盖也一并移交,成为湖南省博物馆的珍藏。
而皿方罍器身被转手倒卖,成为私藏。器身的流传在1928年法国学者乔治·苏利耶德莫朗所著《中国艺术史》中有记载,初石瑜璋以100万大洋的高价将器身卖给上海的大古玩家李文卿和马长生,后又辗转流传于包尔禄、姚叔来、卢芹斋等20世纪早期知名古董商之手,书中还附有皿方罍的照片。日本学者梅原末治在1933年出版的《支那古铜精华彝器部》中亦著录此器,之后流转情况不明。
半个多世纪过去,1992年,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出访日本,在旅日华人收藏家新田栋一家中,偶与皿方罍器身邂逅。马承源专精青铜器研究,很快意识到眼前这件方罍器身与湖南省博物馆藏的器盖应为一体。据新田栋一讲述,皿方罍器身在20世纪30至50年代落入日本人浅野梅吉之手,有其出版的《中国金石陶瓷图鉴》收录为证,后重金转让给新田栋一。皿方罍器身浮出水面,湖南省博物馆方面闻讯而至,不料与藏家协商未果,器身在2001年又被转手,法国藏家以924.6万美元的高价将其购得。
2013年底,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所传出消息,皿方罍器身将被委托拍卖。湘籍著名收藏家谭国斌是最早得到消息的人之一,为文物回归,他积极联络有识之士,呼吁团结湖湘公私各界之力,筹资竞拍。谭国斌还打听到,皿方罍的起拍底价为1800万到2000万美元,而卖家的获利期望较高,提出的洽购价高达5000万美元。
筹措资金面临巨大的压力,而拍卖又迫在眉睫,文博机构和收藏界忧心不已。2014年3月15日,湖南省博物馆致信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女士,坦陈购买的诚意与面临的困难:“敬启者:承蒙您赐电告知,贵公司将于3月20日在纽约拍卖中国商周时期青铜饕餮纹方罍,鉴于其与湖南之渊源,惠允先期与敝馆商购,不胜感激!囿于本馆为非营利受托遗产保管机构,所需购藏经费全赖各方资助,今虽多方努力,目前仍仅筹措到2000万美元。因此,祈贵方能同意以此价格(含贵公司佣金)成交。如允此议,则我方将在一周内先期付款300万美元,余款在两个月内付清。谨此奉复,期盼佳音。”
国内舆论都支持湖南省博物馆将皿方罍器身购回,但许多收藏家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方面,万一湖南省博物馆无力出资,器身被境外机构或藏家买走,文物回归无法实现。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雄厚和国家抢救海外流失文物计划的出台,主打“爱国牌”的竞买,很可能让中国买家成为冤大头。
为克服困难,确保文物回归,文博机构、文物藏家各自行动起来。台湾收藏家曹兴诚发出倡议:“由湖南省博物馆以预估底价的1000万美金去拍回来,其他华人藏家一律不出手,不让人来炒作价格。”喻恒、郑华星、朱绍良、唐炬、蒋念慈等中国藏家联名发表《华人藏家集体致纽约佳士得的一封公开信》,表示支持国宝回归。
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运筹帷幄,派出文博界、收藏界、艺术界的领导和专家组团赴纽约,相机以恰当的身份参加竞拍。临行前,国家文物局高度关注,并通过有关渠道知会佳士得公司,希望能帮助促成其与湖南方面的洽购。
湖南组团竞买得到业界和海内外华人藏家的一致支持。上海博物馆领导多次致电,支持湖南竞买,并帮他们进行各方面的协调。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专家还在纽约现场出手鉴定,并发动其在美博物馆的朋友于必要时给予襄助。华人收藏界承诺,即使开拍,只要湖南团还在举牌,都作壁上观。
因与法国卖家的预期相差悬殊,洽购团队的几次报价,卖家均未同意。当湖南代表团将从长沙带到纽约的器盖3D打印模型非常契合地盖上器身时,参与拍卖的几方都大为震惊。经各方沟通,代表团以低于预拍成交价一半左右的价格,与卖方及佳士得公司于纽约时间3月19日下午4时签署了洽购协议。此时距拍卖开场不足24小时。购买方在协议中承诺,皿方罍器身将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永不出现在拍卖会上。湖南代表团表示:“这次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洽购下来,体现出国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友好態度,也为中国流失文物回归开创了一种新的方式。”6月12日,皿方罍器身在纽约完成交接,并在6月21日入境通关,重归湖南。
这是国人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是在全社会关注民族优秀遗产、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大环境下,文物博物馆事业取得的重大成果。为促成文物回归,广大爱国人士积极奔走,配合政府机构形成强大的声势,最终与收藏者达成一致,促成“身首合一,完罍归湘”,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向心力。从此,皿方罍再也不是私人收藏的玩物,将作为古代中国灿烂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博物馆中为人们讲述久远的故事。
晋公盘、义尊、义方彝:追回来的青铜博物馆镇馆之宝
2018年12月,为全面总结和展现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由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众志成城 守护文明——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以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打击防范文物犯罪的重要举措和取得的辉煌战果为主线,展出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青铜器、玉器、金银器和瓷器等珍贵文物750余件,是近年来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的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旨在展现我国政府打击文物犯罪、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与意志,激发全社会共同珍爱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悠远文明的普遍自觉。
2017年以来,公安部会同国家文物局连续三年在全国部署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以破大案、挖团伙、抓重犯、摧网络、追文物为重点,坚持全链条打击,保持长期震慑和持续高压。经过三次持续专项打击,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文物犯罪案件348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860余名,打掉犯罪团伙750余个,追缴文物逾4万件,有力地遏制了文物犯罪的多发势头。同时,一些省还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省内专项打击。例如,由于地下文物蕴藏丰富,盗掘古墓葬犯罪一度高发,山西省从2018年起,开展为期3年的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在专项行动中,山西公安机关紧密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过破案件、打团伙、追在逃、缴文物、查资金、摧网络,对文物犯罪实施全链条打击,取得了重大战果,一度猖獗的盗掘古墓葬犯罪自2018年5月以来保持了“零发案”,打击犯罪取得的成果显著。公安机关分两批向文物部门移交涉案文物2.5万余件,以山西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追缴国宝级文物为重要支撑的山西青铜博物馆于 2019年7月正式开馆,社会反响强烈,被称为“一场斗争打出了一个博物馆”。山西省公安机关最引人瞩目的战绩就是成功打掉了盘踞在闻喜县十多年、以侯氏兄弟为首的“盗墓涉黑”犯罪集团,破获与该团伙相关的各类刑事案件35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94人,追回涉案文物3073件,其中一级文物34件、二级文物66件、三级文物151件。
山西闻喜“六〇三专案”——打击侯氏兄弟的盗墓活动始于1995年。当时,晋南地区盗掘古墓、倒贩文物犯罪猖獗,山西省为了打击当地文物犯罪,专门组织开展了一次“南征”行动,重点打击临汾和运城地区的文物犯罪。而运城闻喜县正是公认的文物犯罪的高发区。因为打击盗墓不力,县公安局领导班子被“一锅端”。当年,侯金发(侯二)就被确定为19名重大文物逃犯之一,而侯金海(侯三)因涉嫌倒卖国家珍贵文物,数年后也被公安部列为A级通缉犯。但他们每次被抓,总会因证据不足等原因“化险为夷”。20多年来,他们不仅从未收手,反倒变本加厉地盗掘家乡晋南的古墓葬。
1999年,张少华作为全市优秀民警,被选派到闻喜县公安局任副局长。省公安厅派来的一位政委同步上任,并给张少华写了一份嫌疑人名单,5张八开纸上密密麻麻写了几百个人名。一次抓捕行动下来,张少华和同事们抓了近400人。2006年,因工作调动,张少华离开闻喜县。
2016年1月,张少华再次调回闻喜县任公安局局长。当看到漫山遍野的盗洞竟达1700多个时,他心痛不已,决心一定要坚决打击盗墓犯罪。上任之初,局里民警张选忠就被人举报盗墓,且已在逃近一年。2015年1月,张选忠在盗墓时被抓,但由于缺乏证据,很快被取保候审,随后便销声匿迹。那天的抓捕行动前5次都以失败告终,直到第6次才把人带回。张少华认为,局里定有“内鬼”。经过追查,果然发现局里多名民警有嫌疑,其中有巡逻队员、中队长、大队长,甚至还牵涉两名副局长。公安机关进一步侦查查明,2010年至2015年,在副局长景益民授意下,盗墓贼张成俊曾组织人马在国保区内盗墓11次。在文物犯罪侦查大队,民警李晓东就是副局长景益民最早布下的棋子,而李晓东又拉李安吉入伙。据犯罪团伙成员交代,景益民一般不直接参与盗墓的事,拿钱拿货都由张成俊和他见面。景益民有个“地下办公室”,设在县里“玲珑小寨茶楼”的地下室。2016年年底,李晓东、李安吉、景益民等陆续到案。2017年3月,涉案民警柴某某、王某等也先后被刑拘。局里共计有17位民警、辅警、职工被查处。
2018年3月,山西省高院对景益民一案一审公开宣判。法院认为:“景益民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公安局副局长,明知侯金发、张成俊、张保民、景春凯等人长期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不仅不能严格履行职责,反而勾结黑社会性质组织,为其犯罪行为提供保护,造成国家文物大量流失,损失巨大,严重损害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文化历史考古进程及国家经济利益,其行为已经构成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因犯“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及“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景益民被判处无期徒刑。一审后,景益民提出上诉,后被驳回。
“六〇三专案”的命名是依据主犯侯金发的到案时间确定的。2016年6月3日,办案民警在高速路口布控,一举擒获侯金发。山西省公安厅迅速成立了“六〇三专案组”。年底,该案又上升为公安部挂牌督办案件。此案也打响了山西省公安机关“扫黑除恶”斗争的第一枪。
2018年2月,“盗墓黑帮”侯氏兄弟涉黑案公开宣判。侯氏兄弟4人共涉10项罪名,不但有盗掘古墓葬及倒卖文物罪,还有开设赌场、敲诈勒索、非法持枪、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罪名。山西省高院判决认为:“侯金发(侯二)、侯金海(侯三)、侯金亮(侯老大)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利用家族势力的影响,通过开办的公司企业,组织、领导亲朋好友、两劳释放人员(劳动改造人员、劳动教养人员)和社会人员,大肆进行有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非法聚敛钱财,为获取巨额非法经济利益危害一方,欺辱、伤害群众,严重扰乱了闻喜县的社会经济、治安生活秩序,其行为均已构成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且系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应依法惩处。”最终,侯金发、侯金海被判处无期徒刑,侯金亮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侯金江(侯四)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
2018年初,山西闻喜“六〇三专案”相关案犯均已到案且已宣判,但是,被盗墓贼贩卖的文物追缴工作却远未结束。专案组在调查中获得了一条线索——几年前曾有盗墓犯罪集团盗卖了一个盘状青铜重器,疑似国家重要文物。公安机关经研判认为,这一文物极有可能是早已被盗流失的春秋晋国重器——晋公盘。经过几个月的缜密侦查与多方追缉,春秋时期晋国青铜重器、国家一级文物晋公盘被追回。
晋公盘是2600多年前晋文公时期特制的青铜礼器,高11.7厘米,口径40厘米,总重7000余克,浅腹平底。内底中央一对精美浮雕龙盘绕成圆形;双龙中央有一只立体水鸟;双龙之外还有4只立体水鸟和4只浮雕金龟;再向外延,又有3只圆雕跳跃青蛙和3条游鱼;最外圈则有4只蹲姿青蛙、7只浮雕游泳青蛙和4只圆雕爬行乌龟。所有圆雕动物都能在装置原处作360°转动,鸟嘴可以启闭,龟首可以伸缩。整个器物,雄浑多姿,呈现了我国春秋时期青铜器铸造上的极高工艺水平。在晋公盘内壁还发现珍贵铭文7处,每处3行,共183字。这些铭文清晰地呈现了晋文公时期晋国的盛世气象,传递了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
同年5月13日,山西省公安机关经过半年缜密侦查和奋力追缉,成功地将被盗流失的西周青铜重器“义尊”从境外追回。义尊,国家一级文物,西周青铜器。高34.2厘米,口径25.3厘米,底径18厘米,腹深25.4厘米,圈足深8厘米,重7200克。敞口,方唇,通身饰4条钩状扉棱,器体厚重,腹部微鼓,圈足下接高台,颈部偏上部位饰8组由倒立的兽面构成的蕉叶纹。蕉叶纹下饰一周夔龙纹。腹部、圈足均饰2组兽面纹。兽面纹和夔龙纹皆以云雷纹衬地。器内底铸有23字铭文:“隹十又三月丁亥,武王易( 赐)义贝三十朋,用乍(作)父乙宝尊彝,丙。”义尊铭文中显示,武王赏赐“义”30朋贝。很明显,“义”是武王近臣,赏赐贝币高达30朋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同年7月1日,在山西省公安厅强有力的组织和指挥下,山西省公安厅打击文物犯罪运城办案中心专案组民警辗转香港、西安、广州、深圳,在历时一年的奋力追缉后,终于成功追回了几年前被盗墓集团盗掘贩卖的国之瑰宝——西周青铜重器“义方彝”。义方彝,国家一级文物,西周青铜器。通高49厘米,口徑26.3厘米×21.7厘米,底径24厘米×19厘米。器身为长方体,身部微鼓,颈部和圈足饰夔纹。主体纹饰为带双层卷角的兽面纹;器盖为四阿形,四面主体纹饰均为大兽面纹。器身和器盖的四隅及正中均带有长钩状扉棱。器盖及器底的铭文基本相同,器底的铭文比器盖铭文多出族氏铭文“丙”。
义尊和义方彝被盗掘出土后,就被犯罪分子迅速倒卖,四处流落。最终,山西警方将其成功追回,使得两件珍贵文物得以团圆。义尊和义方彝刻有相同的铭文,似出自同一墓坑。考古专家表示,一座墓葬中的这种成组器物,一般为同一人制作。而从义尊和义方彝的锈色、纹饰的相似程度来看,可以推定这两件器物是从同一墓坑中出土的。从青铜器组合来看,尊、卣、方彝是比较稳定的组合。这组器物中,目前可能还缺少一件同样规格的“卣”。这两件器物铭文显示,它们都是“义”在受到周武王赏赐后为父辈制作的重要礼器。“义”,是“丙”族的后裔。“丙”族在商代是与王室有密切联系的一个大族。义尊和义方彝的发现表明,进入西周之后,作为殷商遗民的“丙”族,因与周王室关系密切,还保留着较高的政治地位。从文物形制看,这件义方彝器体厚重,纹饰精美,明显是西周早期重器,而且带有厚重的提梁,这是目前考古学界发现的唯一带有提梁的方彝。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省级青铜博物馆,山西青铜博物馆对于山西广大公安干警来说,意义非凡。这里承载着他们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犯罪分子的嫉恶如仇。正是由于他们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许多珍贵的青铜重器才得以重回祖国怀抱。2020年9月18日,经过三个月的展陈提升,山西青铜博物馆重新开放,晋公盘、义尊、义方彝作为西周时期晋式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再次登场。此举彰显了中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的坚定意志,也向全国人民传递了国家对追索流失海外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
三百六十一件流失美国文物:中美备忘录保障悉数返还
美国作为世界上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拥有多家举世闻名的世界级博物馆、私人画廊和一批文物收藏家,其所拥有的文物数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所拥有的中国文物的数量更是惊人,有些文物甚至在中国国内也难得一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领导人就开始关注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政府更是加大了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力度,于1989年加入《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简称“1970年公约”),而后又于1997年加入《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简称“1995年公约”)。在美国,世界级的拍卖行云集于此,各国文物通过非法走私途径进入美国,经过拍卖行的一番包装后,摇身一变,成了合法的工艺品。因此,通过合法手段追索流失美国的中国文物难度之大,到了令人望而却步的程度。在种种不利因素之下,中国政府从美国追索回归流失海外文物的案例还是比比皆是。1988年,屈原故里秭归的屈原纪念馆失窃的战国青铜敦,在美国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当天被中国政府成功追回。2000年,河北曲阳县王处直墓1995年出土后被盗窃的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在美国佳士得拍卖行被中国政府通过多轮谈判成功追回。几十年来,中国流失美国的许多重量级文物经过国家出资购买或私人捐赠的方式也陆续回归祖国。2000年,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在看到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石刻被中国政府成功追回的新闻后,毅然决定将自己珍藏的与上述石刻配为一对的另一尊石刻捐赠给中国政府。2003年,上海博物馆代表国家以450万美元的价格从美国收藏家安思远手中收购《淳化阁帖》第四、六、七、八卷。2004年,香港企业家张永珍女士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自己在2002年苏富比拍卖行拍得的来自美国卖家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面对中国文物时常在美国拍卖行拍卖,并且屡屡拍出惊人高价,却又只能流落异乡的窘境,中国政府不断与美国政府接洽,寻求方法解决。经过中方经年累月的不懈努力,2009年初,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中美限制进口中国文物谅解备忘录》。它是具有条约性质的双边协定,在现有的联合国公约及国际法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政府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推进中美双方日后在非法流失到美国的中国文物的归还工作,尤其是涉及具体的案例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中美双方约定,协议每隔5年签订一次。2014年时经过修订,该协议已经顺延签订一次,最新一次签订是在 2019年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和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有效期仍是5年。截至2019年1月,我国已与包括美国在内的21个国家签署了此类政府间文件。不过,中美协议签订之初曾在美国国内引起不小的争议。关于该协议的争论总体上分为两派:考古界的有识之士和众多学者普遍支持这一协议,而博物馆从业者和文物商则大多持反对意见。事实胜于雄辩,该备忘录的签署对遏制非法贩运文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2009年起,美国政府向中国共计返还了三批跨越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珍贵文物。第一次返还是2011年3月,美国政府在华盛顿举行仪式,向中国归还十余件美国国土安全部 2010年收缴的珍贵文物,包括北齐石灰岩佛像、宋代观音头部雕像、清代瓷瓶等。
第二次是2015年12月,美国国土安全部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向中国国家文物局移交中国流失文物和化石,包括16件(组)玉器、5件(组)青铜器、1件陶器在内的22件流失文物和1件古生物化石。此次返还文物是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的重要成果之一。经中方专家初步鉴定,有关文物均为唐代以前的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古生物化石是来自辽宁的赫氏近鸟龙化石,距今约一亿六千万年,具有极高的价值。
美国第三次返还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是2019年3月1日(美国当地时间2月28日)。当天,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埃特尔乔格博物馆的一间“克洛斯庭”会议室举行了一场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交接仪式,该博物馆馆长兼CEO约翰·瓦纳斯达尔表示:“在庆祝北美土著人民的艺术、历史和文化的30年中,埃特尔乔格博物馆与来自美洲原住民部落的代表积极接洽,并安排遣返对这些部落非常重要的土著文物。尽管我们并没有参与到中国文物返还的具体工作中,但本着文化合作的精神,我们能够为中国文物返还中国,在美国政府官员和中国代表团之间举行一场令人难忘的仪式,仅是这个微不足道的角色,就让我们倍感荣幸。”《印第安納大众传媒》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别探员蒂姆·卡朋特评论道:“物归原主的感觉太棒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的原因。文化财产非比寻常,我们谈论的不是电视或者汽车,而是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文化遗产不仅对中国人民具有非凡的意义,对美国人民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必须坚决遏制被盗文物非法走私这一违反联邦法律的行为。”除了将中国文物归还,美国联邦调查局也将此次查扣文物行动中收缴的加拿大、新西兰、西班牙、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等国的文物一并归还。中国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温大严与美国联邦调查局跨国犯罪处处长克里丝蒂·约翰逊签署协议并互换文物返还证书。温大严当即表示:“文物被掠夺是个悲剧,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仅要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还要保护所有人的文化遗产。这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美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称,此次文物返还是“与美方一起建立和改善被盗文物信息共享机制的新起点”,在打击文物财产盗窃和掠夺上增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美国国务卿副助理阿莱莎·伍德沃德、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教授霍莉·库萨克-麦克维、印第安纳州美中商会会长丁沪生等出席了签字仪式。
美方返还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共361件,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印第安纳波利斯分局在2014年查获的,涉及多个文物门类且时间跨度长。具体是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清代,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石凿、玉璧,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戈、钱币,汉代陶钫、茧形壶、罐、仓,明代陶俑、模型明器,清代木雕建筑构件等。从文物来源分析,多为中国古代墓葬随葬器物。这些文物目前都入藏南京博物院。列举一二如下:
彩绘茧形壶:汉代,腹部为横向椭圆形状,因酷似蚕茧而得名。同时,它的形状又像是一颗平放的鸭蛋,故又称“鸭蛋壶”。它的形制可以概括为唇口,短颈,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这件茧形壶的壶腹彩绘流云、几何图案。茧形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被秦国人首先使用,尤其在军事上应用十分广泛。在行军打仗过程中,士兵们除了携带武器,还需要随身携带粮食和饮用水,茧形壶便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因为茧形壶既可以盛水,也可以盛酒,便于携带,方便使用,大受官兵的追捧。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争霸称雄,常年征战,于是茧形壶又摇身一变,成了监听敌情的重要工具。行军时,将茧形壶埋入地下,因壶身宽阔,而唇口狭小,更容易听到远方敌军骑兵的马蹄声,以此推测敌军的动向。茧形壶最盛行的时代是西汉,后来传入朝鲜。汉代以后,茧形壶逐渐不再流行,但直到唐代,偶尔还会在一些青白釉瓷器中看到它的身影。
陶仓:汉代,高28.5厘米。在中国,“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古来有之,农耕文明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根基。不同于秦朝的暴政统治,汉代的当权者主要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粮仓里堆满粮食,甚至达到了腐烂不能食用的程度。陶仓用于储藏粮食,它的数量之多也反映了当时农业发展较快,农产品较为丰富。汉墓中出土的大量陶仓便证明了这一时期农业文化的繁荣。这件陶仓模型的出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源远流长的中华农业文明,为我们提供了生命保障,保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并且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画像砖:始于战国,盛行于两汉,主要用于建筑或墓葬。砖面图案多为模制、雕刻和彩绘。汉代画像砖的图案题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主要体现墓主人生前身份和经历,是研究汉代民风民俗的珍贵实物标本。这件画像砖主要展示车马出行的场面,雕刻细腻,十分传神。
陶溷:汉代,长27厘米,宽12厘米,高19厘米,是一件反映汉代寻常百姓家日常生活场景的实物证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凸显了家畜养殖业的发达。汉代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地主阶层蓬勃发展,庄园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所以,在汉代随葬的陶器中,不仅有陶俑,还有大量陶制的生活用品,比如陶制房屋、陶圈和陶制家畜。陶溷展现的是猪圈和厕所合二为一的建筑形式。“猪圈”是现代考古学命名的词汇。在汉代,每种牲畜的圈舍各不相同:马圈称“厩”,牛圈为“牢”,羊圈名“庠”,猪圈则为“溷”,厕和溷二者可以通用。西汉晚期的农学著作《氾胜之书》提及“溷中熟粪”,体现的就是厕所和猪圈相通,养猪、积肥、肥田,形成一条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链。陶溷虽然只是一件小型的汉代陶器,却是汉代社会粮食富足、人民安康的缩影,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汉代民间制陶工艺的高超和畜牧业的欣欣向荣。
绿釉陶屋:明代,高18厘米,宽12厘米,厚12厘米,是一件陪葬时使用的陶制建筑模型。质地为灰陶,外表涂一层低温铅釉,即绿釉。“生”是葬者的真正主题,古人把死者的葬礼作为一次“生”的开始,陶屋既为生者死后准备了栖身之所,也为人死之后勾画了一幅美好的图景,使人不再畏惧死亡,向往永生。绿釉陶屋为研究我国的制陶工艺、建筑艺术、经济与文化发展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是自2009年中美签署《中美限制进口中国文物谅解备忘录》以来,美方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流失文物返还。这361件中国文物的回归看似水到渠成,是美国政府顺理成章地履行双边协议的行为,但其背后的故事却百转千回。事件的起因也是出于偶然。2014年4月,美国印第安纳州南部一位富有传奇经历的私人收藏家唐纳德·米勒博士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打击艺术犯罪组的关注,他收藏了42000多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和考古文物。美国联邦调查局打击艺术犯罪组的特工在他的农场别墅查获这4万多件藏品时,所有人都为其收藏的文物艺术品的数量和种类震惊不已。由于米勒涉嫌违反文物收藏的相关法律,美国联邦调查局从2014年4月2日起派遣了近百名特工、博物馆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连同多辆货车,共同前往米勒在印第安纳州拉什县的家。特工们把米勒地下室里的所有文物都搬运到设在室外农场的调查组帐篷中,专家们出面鉴定这些文物的来源地、获取方式和入境渠道,通过尽量全面的信息判定哪些文物是米勒合法拥有的,哪些文物有可能“获取方式不完全符合来源国法律”等。米勒本人也对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坦陈,他对文物收藏十分痴迷,甚至达到了上瘾的程度,以至于无法自拔,这使他在收集藏品的过程中无意间跨越了法律红线,以非法或不当方式取得了很多藏品。美国联邦调查局从米勒家中收缴了7000多件非法获取的文物。
这件不同寻常的事也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2014年4月6日,《华盛顿邮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表跟踪报道,称美国印第安纳州91岁的老人唐纳德·米勒对文物收藏和寻宝的痴迷,始于其童年时代在家中农场的地里挖到原住民使用的箭头。米勒的收藏經历长达80年。作为一位游历了200多个国家的环球旅行家,多年来,他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国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玉器和陶塑雕像、埃及的石棺、插有箭头的印第安人头骨化石和美国南北战争纪念品等,他甚至在自家地下室建了一个“小型博物馆”。在几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他从未对外隐瞒他的宝藏,经常接受周围民众来家里参观。虽然达不到博物馆收藏、保护文物的标准,但是米勒尽了最大努力使藏品总体保存良好,而且他只买不卖,所以文物数量稳步增加。同时,米勒也热心公益事业,做了不少善事。
更令人惊奇的是,米勒本人并不是古董收藏家出身,而是一位通信行业的工程师。其人生经历大起大落,跨越巨大。从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陆军通信兵团服役,后作为曼哈顿计划的一部分被招募到新墨西哥州的Trinity原子武器试验基地工作。1984年,他与妻子成立了Wyman研究公司,该公司开发并销售业余无线电SSTV(慢扫描电视)和ATV设备。他的人生从不缺少冒险因素。在印第安纳州当地媒体《印第安纳星报》的报道中,米勒曾向同事描述过自己在埃及的冒险经历:他和同伴在埃及西部靠近利比亚边界地区探寻古迹遗址时,被利比亚军队扣留审讯了好几个小时,利方以为他们是试图潜入的中情局间谍;还有一次,米勒和妻子差点因为考古在墨西哥蹲监狱。
美国联邦调查局表示,由于米勒违反了文物收藏的相关法律,所以必须将其所有收藏品没收,并将部分文物归还给原有国家。其中,缴获的部分文物已经归还哥伦比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对这批中国文物的处理,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驻美使领馆、美国国务院和美国联邦调查局共同付出了巨大努力。海量的前期工作由美国联邦调查局打击艺术犯罪组的众多探员们负责完成;同时,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联合校区的霍莉·库萨克-麦克维教授带领她的数十名学生,在中国国家文物局专家的支持帮助下,历时近5年时间,完成了文物的清理分类工作。交接仪式完成后,美国副助理国务卿伍德沃德在浏览现场展示的20多件文物时看到一尊面带微笑的陶俑,他说:“他看起来很激动,他马上要回家了!”
此次,美国政府向中国返还361件流失文物,主要是依据《中美限制进口中国文物谅解备忘录》。这份协议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国际公约的约束力有时会受到各国具体法律体系的束缚,涉及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相互关系;所以,文物的具体返还工作需要两个国家之间签署的双边备忘录来进一步推进。中美之间签署备忘录是中国政府重视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重要突破,因为美国是非常重要的文物走私外流的去向国。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中国人民质朴、深沉的历史情感和文化记忆。这批中国文物艺术品的返还是中美双方长期精诚合作的成果,不仅标志着双方在文物追索返还行动上的相向而行和相互支持,也将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为保障全球文化遗产安全提供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