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现实阻滞与实践向度

2023-06-19颖,崔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供需双减青少年

刘 颖,崔 淼

(1.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02;2.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为“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实现供需良性循环提供了方向指引。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精神的进一步推进与落实,以及“体育中考分值的占比提升”“体育进高考的政策预期”[1]“让每位学生掌握1 ~2 项体育技能”等多重政策推力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对学校体育形成了有益补充。然而,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以体育人理念缺失、供需错位与脱节、现行治理手段落后等诸多隐患与问题,由此造成的市场供需动态反应的时滞效应严重掣肘“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整体高效、蓬勃发展[2-3]。

当前,关于“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方面的研究普遍集中在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监管、治理路径、发展困境与对策[4-6],以及非营利体育组织对体育培训市场的影响、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体育培训产业政策机遇与治理等方面[7-9],为本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但研究数量与理论视角尚待扩充与开发。因此,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探究“双减”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内涵意蕴、现实阻滞与实践向度,对于更好发挥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应有作用、推进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行稳致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内涵意蕴

1.1 青少年体育培训的内涵

目前,对体育培训概念的界定尚无明确定义。2021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提出“课外体育培训是指以传授和提升某种体育技能为目的,面向7 ~18 岁儿童青少年开展的课外体育指导、培养和训练活动”[10]。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不应进行简单的技能传递,其核心功能是教育功能,必须以教育公益属性为前提,凸显其育人导向[11]。基于此,本研究将青少年体育培训的概念界定为以育人为导向、以传授和提升体育技能为出发点、以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为落脚点,面向青少年开展的体育指导和训练活动的集合。

1.2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及供需主体的内涵

关于市场的概念,现有研究分别从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进行界定。狭义的市场泛指某一领域商品交易的场所;广义的市场是某一领域产品与服务行销的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性与产品边界划分。延伸至体育培训领域,相关概念的讨论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从商品属性审视,体育培训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是体育培训市场的交易商品,主要通过运动项目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师资的示范和讲解等为需求主体提供“非实物型”体育服务,如技术指导、知识函授等[12];从场所属性审视,体育培训市场是指直接买卖体育培训产品的交易场所,是具有体育技能培训功能的俱乐部或机构[13];从功能属性审视,体育培训市场是需求主体为提升其自身运动技战术水平与达到某一等级要求所进行的有偿性体育教学活动的集合[14]。据此,本研究对不同指向的内涵属性进行整合,将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概念界定为以育人为导向,以体育技术指导、知识传授为主要服务商品,以各类体育培训机构等为主要供给主体,为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运动技战术水平与相关体育专业知识所进行的公益性、有偿性体育教学活动的集合。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主体包括直接主体、间接主体和核心主体。其中,直接主体包括体育培训机构等第三方体育培训服务的提供者、青少年及其家长;间接主体包括全媒体、各类学校;核心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

1.3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内涵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是指在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经营、服务活动中供需两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因果关系,具有增长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征。实现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可以从理念、主体和环境3 个层面来理解:理念层面,实现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育人理念耦合的良性循环;主体层面,实现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主体自身运转的良性循环;环境层面,实现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精准对接共治的良性循环。事实上,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从理念、主体、环境等各层面着力改善堵点,另一方面需要理念、主体、环境等各层面动态协同,从而实现高水平供需良性循环。可见,以“理念—主体—环境”为核心要素,构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运行模式,不仅可以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提供一个可描述、可操作性的指导,而且可以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启示。

2 “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现实阻滞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内原有的行业乱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然而,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仍存在一系列矛盾,表面上看是体育培训机构和青少年及其家长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则是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存在阻滞问题。因此,找到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现存问题,是精准发力、畅通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关键。

2.1 协同育人共识不足导致“应试化”升温

体育越来越重要,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国家政策以及各地中高考体育政策的相继颁布,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直接主体缺乏对以体育人理念的认同导致应试化倾向凸显。一方面,青少年主体参加体育培训,学习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从而提高体育成绩无可厚非,但青少年及其家长主体为了在短时间内追求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的显著提升,本着“考什么就练什么”的原则参加体育培训的倾向屡见不鲜,使原本作为学校体育补充、提升青少年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校外体育培训变为应付考试的“冲刺班”。这种短期逐利行为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违背了以体育人的宗旨,助推了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无序扩张。另一方面,体育培训机构受利好政策影响发展迅速。天眼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新增体育培训企业16 万家,年注册增速达67.25%;2021年新增32.2 万家,年注册增速达80.81%。其中,2020年融资交易数量达175 笔,2021年达205 笔,而2019年融资交易数量仅为75 笔[15]。尽管2021年以来相继颁发的《关于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通知》《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体育培训的意见》等政策逐步落实,规范和推动了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但许多体育培训机构陆续推出针对中考的体育培训课程,同时一些体育培训机构以“体育中考提分”“中考冲刺”作为噱头招揽生源,导致“应试体育”问题的出现。显然,这与以体育人的体育培训宗旨以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在学校无法获得的体育兴趣爱好、提升体育技能和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相悖。

2.2 供需结构不匹配导致市场提质增效乏力

2021年,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国家体育总局先后印发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等文件针对体育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指导性标准与规范,使体育培训市场中渐渐浮出水面的沉疴积弊得到了有效治理,但由于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制度、标准、规范尚待完善,目前仍有一些制约体育培训市场良好生态形成和健康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1)培训项目同质化问题凸显。随着青少年体育消费市场需求的骤增,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进入“旺季”,但由于培训市场在管理体制与教学机制等方面尚未出台较为细化的标准与评价体系,加之资本逐利导向的负面影响,滋生不同体育培训机构之间抄袭、复制培训项目等市场乱象,使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培训项目同质化泛滥、有效供给不突出等问题愈发显现。例如:当某个羽毛球、篮球相关的培训服务项目在市场内得到较好反响后,短时间内会有大量相似的体育培训服务项目在市场中出现。2)课程教学趋同化趋势堪忧。由于培训机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且大多数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教练员在编少、兼职多,教练员囿于自身专业限制,以及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简单等,导致“有什么教什么”“想到哪教到哪”,甚至缺乏运动项目本身教学应有的差异化,难以实现体育培训服务的有效供给产出[16];同时,培训机构内教练员的高流动性也是导致“培训机构不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与手段雷同”的重要因素。3)行业标准匮乏。由于目前对体育培训机构是否存在违背教育教学原则规律、素质要求等方面的监管评价标准较为模糊[17],因此对培训机构在培训项目设置、教学质量方面的监管与评估仍多由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乏力问题亟待解决。4)专业化培训设项不专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培训机构囿于短期利益而“重现实、轻未来”。例如:一些培训机构缺乏科学的市场需求调研,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实际培训中倾向于选择容易开设的培训项目、热门项目、应试项目以及收入高的项目,对一些青少年需求量大的培训项目,如篮球、足球、冰雪项目等,因培训成本高、培训设施要求高,反而开设较少,导致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基础性培训项目过剩、专业化培训项目偏弱。事实上,如果培训市场缺乏对高水平、专业化、系统化培训项目的培育,不仅会阻碍体育市场供给水平的提升,而且将影响整个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

2.3 治理手段落后导致预期与现实存在落差

“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行政手段依赖度过高、缺少市场化经济手段调节等问题。1)约束性处罚乏力,正向激励性政策少,导致诸多问题演变成行业常态或是惯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的浪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 次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10岁以下、10 ~19 岁的网民规模占比分别为4.3%、13.3%,有近1/5 的网民是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18];同时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3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4.9%[19],可见互联网已经深入青少年群体。但是,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领域的数字基建、智慧平台、监管网络等投入不足,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励机制缺失,导致因材施教、特色教学鲜有体现;对体育培训机构及教练员无视学员身体素质、运动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在实际培训中均以冲刺跑、俯卧撑、高抬腿与平板支撑等内容进行教学等屡见不鲜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追责与处罚,导致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难以形成良性互动。此外,近年来受新冠病毒影响,在青少年运动时间不足、体育培训数字化治理能力匮乏等因素叠加下,正向激励性政策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参与体育培训的意愿。2)缺乏运用信息手段破解治理难题的意识,导致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从实践层面看,政策文件是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监管与治理的主要依据,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国家层面已进一步明确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政策导向,但有关监管治理政策落实的相关细则尚待明晰。一是从量上看,除“双减”政策外,与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监管治理密切的立法仅有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涉及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监管的条文更是少之又少;相关执法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监管过程中由于缺乏详细的指导文件和标准,很难将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从监管机制方面看,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监管仍主要沿袭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纵向治理模式。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体育社会组织与第三方监管机构层层推进的监管模式不仅具有成本高昂、程序繁杂与信息闭塞等弊端,且往往还难以取得与监管目标相一致的理想治理成果。三是从监管方式看,当前对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主要采取“限制+管控”的治理措施,各类政府相关部门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审批作用较为突出,但该类监管方式无论从法理依据还是实施效果层面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由于体育培训的多元性与丰富性,过于严格的管控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体育培训机构在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充分发挥教育价值;另一方面,采用“限制+管控”的监管方式难以实现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监管的最终目标。当前,就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监管核心目标而言,其真正目的是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强化落实效果实现市场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严防死守的监管与治理方式将会导致市场整体供给不畅,进而导致青少年参与体育培训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难以达成。

3 “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实践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20]实现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需要深刻把握供给和需求的内在逻辑与辩证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从政府包揽向政府负责、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坚持依法治理,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坚持源头治理,从根本上打通阻碍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关键堵点,坚持综合施策,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从而有效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行稳致远。

3.1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运行模式的构建

“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运行模式主要由“理念层—主体层—环境层”3 个层面所遵循的内在逻辑和结构表达构建生成(图1)。

图1 “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运行模式Figure 1 Virtuous cycle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youth sports training marke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policy

具体而言,理念层面是促进“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内源动力。其中,体育培训机构等供给主体铸牢以体育人使命是“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给产品与服务多样化的动力,青少年及其家长转变“应试化”倾向,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是实现供需良性循环的重要根基,二者耦合形成“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理念。主体层面是促进“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根本。这一层面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供给侧的直接主体)需要通过政府职能部门(核心主体)的监管,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厘清主体权责关系,深化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给的整体布局;青少年及其家长(需求侧的直接主体)需要通过政府职能部门与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全媒体(间接主体)等多方主体凝聚共识,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通过不同市场供需主体的协同联动,实现供需市场的良性互动,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环境层面是促进“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这一层面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体育培训机构、青少年及其家长、全媒体等多方主体共同努力,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实现“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理念、主体和环境3 个层面均实现长期的良性循环。

3.2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现实进路

3.2.1 理念层面:多元主体凝聚共识,合力构建育人新格局 长期以来,大众只是将体育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实际上,体育的育人功能才是其最本质的功能。因此,未来需要体育培训供需多元主体在进一步巩固现有青少年体育培训成果的基础上,凝聚合力破解理念层面的束缚和堵点,切实促进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1)政府职能部门、媒体平台需要加大对体育培训机构育人功能的引导与监督,保障监管过程的连贯性与可行性,以及监管效力的稳定性,尽可能避免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监管环境冲突,从而避免“监管真空”与“监管死角”,推动人才培养观念回归育人本质。同时,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引导,为家长及青少年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成才观赋能。2)体育培训机构需要进一步正视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育人价值,正视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将以体育人目标转化为市场供需多元主体共同的价值追求。3)青少年及其家长需要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理性对待体育考试,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2.2 主体层面: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厚植高质量发展基础 针对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供需循环中亟待解决的供需结构错位、监管不力等关键问题,应积极建立协同联动的多元监管模式,以有效纾解青少年培训市场供需阻滞。1)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建立精细化的制度条例约束、系统化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明晰各培训供需主体合作的权责关系,引导供需多元主体协同,破除制约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障碍。首先,需要从法律与条例角度明确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的公益性与公共性特质,逐渐将校园课后体育培训服务作为一项社会福利事业带入校园,为校方提供应有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撑保障。其次,需要进一步改进结果导向的体育考试评价方式,即增加过程导向的评价占比,注重青少年群体参与体育运动及体育考试过程中的态度意愿、进步幅度等,并予以长期监测,将过程导向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纳入最终成绩,从而消除学校层面带给青少年群体的应试压力,缓解体育培训的供需矛盾[21]。最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力量入驻校园的制度标准,明晰校园课后体育培训服务过程中各项活动的相关补贴比例、补贴形式,充分鼓励体育培训机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等优质市场力量为校园课后体育培训服务添砖加瓦[22]。2)体育培训机构应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订品牌培育规划。品牌培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以保证品牌的健康成长。体育培训机构应进一步研发与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现状相契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与算法模型,对不同区域、不同服务项目(“三大球”、游泳等)的青少年体育培训运营主体实施科学分类与动态分级监管,就不同市场主体在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同风险状况进行分级评价预警,并及时匹配相应的监管手段,确保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均衡对接。校外体育培训是青少年的“金钥匙”而非“增压器”,应缓解家庭收入水平、经济状况等“教育差距”给青少年带来的应试焦虑,提升青少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与体育培训的意愿,厚植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供需主体多方合力推动“家校社”联动,以培养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消弭当前“应试体育”倾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2.3 环境层面:深化数字赋能,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推进数字技术赋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至关重要,而打通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互动的堵点、筑牢市场良性循环基石,需要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多元主体构建“同心圆”,打好“组合拳”。1)政府相关部门应搭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全过程监管平台,实施平台化指挥、精准化预警、信息化办公、数字化服务,实现对体育培训机构、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全周期服务,推动体育培训市场供需主体的良性互动,形成渠道顺畅、高效运转、纵向统筹协调、横向密切配合的服务新模式。首先,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对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及青少年参加培训的各种需求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在实现对体育培训市场全面掌控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大数据管理的“校外培训+学校+青少年及其家长”的链式协同监督机制,促进培训市场良性循环,为青少年及其家长选择培训机构与项目提供参考,为体育培训机构提供更多的商机。其次,由政府相关部门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对刚性需求稳定、可替代性差的体育培训机构进行奖励与品牌塑造,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优质化需求;同时,媒体平台等需要对优秀体育培训机构、优秀教练员及青少年进行宣传与报道,形成多主体协同推进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健康、长足发展的积极氛围。2)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需要充分运用政府搭建的服务平台,深挖市场潜力、积极优化课程设置、制定特色培训计划及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为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智能化监管系统的建设力度,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对课程质量、教练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个方面的监管,确保青少年体育培训的规范化,全力推进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一人一面”向“一人千面”转变。其次,针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特点,体育培训机构应开发移动应用,包含在线预约、教练评价、课程查询等功能,优化青少年体育培训需求和供给的匹配方式,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更加精准的体育培训服务。最后,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需要主动宣传自己,展示自身优势,同时要强化与其他培训机构的沟通,共促服务提质增效。

4 结语

实现高水平供需良性循环对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结合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面临的现实困境,以“理念—主体—环境”为核心,构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运行模式,提出有效畅通青少年体育培训供需良性循环的现实进路,为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未来在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高水平良性循环的测度与评价、需求识别与供给优先级调适等方面仍需要进行进一步探究,为赋能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镜鉴与实践参考。

猜你喜欢

供需双减青少年
供需紧张局势拉动煤炭价格上涨
青少年发明家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