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应警惕猝死风险
2023-06-19王建华
王建华
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7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固然有疾病自身的原因,但也与某些诱因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低血糖
低血糖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夜间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为此,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或是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目标要相对宽松,以避免因低血糖而导致心血管意外。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低血糖风险小且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的降糖药(如GLP-1受体激动剂等),睡前适当加餐,避免发生夜间低血糖。
2.无痛性心肌梗死
糖尿病患者对疼痛刺激不敏感,以致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可能感觉不到心前区疼痛,由于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错失最佳抢救时机,致使病情急转直下,导致猝死。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胸闷、憋气、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时,尽管没出现心前区疼痛症状,也要高度警惕,及时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3.自主神经病变
休息时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出现自主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对这类患者一定要高度警惕,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很容易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及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猝死。
4.电解质紊乱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电解质紊乱,而钾、钠、钙等电解质紊乱可造成心脏电活动异常。其中,又以血钾异常危害最大,低血钾可导致室速或室颤,高血钾可导致心搏骤停。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患者电解质紊乱的问题,一旦发现,及时纠正。
5.夜间睡眠呼吸暂停
许多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夜间睡眠呼吸暂停。有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不仅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引发各种心律失常,也是导致夜间猝死的元凶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梦中杀手”。
6.便秘
便秘对年轻人也许算不了什么大事,但对老年人就不一样了。如果患者排便时用力过度,很容易导致血压升高,诱发急性心脑血管意外,甚至猝死。
7.感染、发热
感染、发热会诱发并加重糖尿病性心脏病,导致猝死。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感染,就要高度重视、积极处理。
猝死前有哪些征兆?
尽管“糖尿病性心脏病”症状常不典型,但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察觉这些征兆,及早干预,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那么,心脏病发作又有哪些信号呢?
1.频发胸闷、心前区疼痛
许多人在发生心源性猝死前,会频繁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憋闷、出汗等。这是心绞痛的典型信号,如果不及时救治,很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乃至猝死。
2.一阵阵的嗓子发紧、牙痛或胃痛
有些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症状不典型,表现为一阵阵的嗓子发紧、牙痛、肩膀或后背痛,或是既往没有胃病却频繁出现胃痛等,这些提示很可能是心肌缺血导致的牵涉性疼痛,即心绞痛发作。
3.突发胸闷、憋气,呼吸困难
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受损,“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心前区疼痛症状常不明显,而是以心功能不全作为突出表现,如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因此如果患者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紧急处理。
4.极易疲劳出汗
虽然没做剧烈活动,却感觉四肢沉重、疲惫不堪,稍微活动一下就大汗淋漓,同时伴有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这些症状提示患者心脏有问题,不能耐受高强度活动,如果不提高警惕、限制活动量,很容易因供血不足而发生心血管意外,甚至引起猝死。
5.焦虑、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
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过大、长期睡眠不足,均会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另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猝死的风险较高。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猝死?
◎重视体检。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要坚持定期去复查、体检,及时排查安全隐患。
◎全面管控。糖尿病患者不光要控制好血糖,还要控制好血压、血脂、血尿酸、肥胖、吸烟等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合理制订降糖目标。血糖控制标准需要因人而异,对老年人及合并心脏病的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控制不宜过严,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避免过度劳累。长时间的超负荷运动、工作等,其实是对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双重折磨,易引发一些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因此,患者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自我减压。
◎避免久坐。长期久坐可使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运动时血栓脱落,就可能引发肺梗死,严重的可能导致猝死。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激动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臟负担。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很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因此,保持心态稳定非常重要。
◎不要熬夜,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正常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