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力:班主任系统化带班的关键能力
2023-06-19王晓波
【摘 要】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力指包括班主任为学生量身研发课程在内的一系列能力。班主任可以从学科融合、内容重构、资源整合等方面研发课程,通过课程的创新使教室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
【关键词】课程力;班级文化;教育生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1-0047-03
【作者简介】王晓波,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小学(江苏常州,213100)副校长,高级教师,常州市特级班主任。
一、课程和课程力
课程(Curriculum)一词是从拉丁词“Currere”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也有“沿着跑道奔跑”的意思,转义为教育上的术语,意味着学习者学习的路线。由此可以对课程进行如下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一组学科和一组教材;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在北京十一学校前校长李希贵看来,课程是一种个性化的“跑道”,不同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跑道,而课程的独特价值正是体现在其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一样的成长方式。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认为,如果把此刻的教育作为我们教育的“起点”,那么“教育目的”就是一个终点或阶段性终点,而课程就是指那段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道路,当然,道路两旁的风景,道路上发生的故事都是课程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课程强调的是“每个人”不同的成长方式,关注的是教育的过程和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文所论及的课程是广义的课程。
那么,什么是课程力?钟发全老师在《课程力,成就卓越教师》一书中这么诠释:课程力,广义上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狭义上是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包括课程组织力、实施能力、评鉴能力、选择能力、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是教師基于课程的生产力的总和,以及基于课程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方式的总和。对于班主任而言,课程力指的是为学生量身研发课程、组织课程、执行课程的能力,本文重点讨论研发课程的能力。
二、班主任如何研发课程
班主任要研发班本课程,应基于“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价值引领,在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和新的整合创造,通过创新课程使教室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班主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经历体验、合作探究,建立知识与世界、与自我的内在联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转化为智慧,从而使师生生命更加丰盈。
1.学科融合
作为班主任,除了所教学科外,往往还兼任劳动、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主题班会等课程的教学。即使学校在课务安排中并没有考虑到这点,为了学生全面完整的发展,班主任也可以向学校提出,主动申请执教,为实现学科融合打下基础。如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徐莉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同科学学科中的《食物与营养》一课有机融合,将主题整合为:我们如何看待除草和杀虫?如何看待对稻米的精加工?这两个问题在两门学科的教材中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不难发现,对于学生而言,真正有意义的恰恰是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追问去回答“我们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对当下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进行道德重建的意愿及努力。
2.内容重构
如何把活动和学科教学融合?北京十一学校借助“狂欢节”丰富语文教学的形式,将活动与语文教学相融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每年的学校“狂欢节”就是一次语文学习的契机,各个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一起装扮,并设计成作品在舞台上进行展示。如原本教学“侠义文学”时,教师是从《史记》《汉书》以及唐传奇、清人笔记里选择若干“侠义任务”让学生进行批注阅读、发现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并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侠义精神。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较为被动。但当语文教学和“狂欢节”相结合,语文教学成了一种“狂欢”任务,学生学习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意味,他们必须大量且深入地阅读侠义文学,深刻研究并理解人物角色,才能完成“狂欢节”的任务:将教师装扮成一位侠义人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中畅然遨游,不知不觉间掌握了学习内容,这就是课程的妙处。
3.资源整合
除了教师之外,学生、家长及社区专业人士也能够作为课程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担负课程研发、组织、实施和评价的任务,完成重组课程资源、确定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执行方案、进行活动反思、总结的全过程。比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郭丽萍老师和她的同事设计了8个课时的“紫禁城课程”,其中6个课时在室内,主要采用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小组讨论、讲故事等形式进行,2个课时在校外进行实地考察、诗歌创作等。整个课程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认识紫禁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中国建筑,理解建筑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大自然的现象可以包含各种祝福和愿望,可以变成见得到的关怀。
三、班主任如何提升课程力
班主任研发课程的能力,归根结底是一种创造力,需要行动,才能唤醒。
1.强烈的课程意识
一直以来,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去想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组织者等。作为班主任,应该明确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教室是离学生生命最近的地方”,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甚至是校本课程都不能较好地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时,就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从被动的课程实施者走向主动的课程研发者。例如,新教育榜样教师常丽华老师开发了“在农历的天空下”课程,钱锋老师开发了“万物启蒙”课程。
2.认真研究学生的需求
班主任作为课程的研发者、设计者,应清晰地认识到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课程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确保每个学生的生命旅程是一个情感、道德的认知过程。只有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课程,才有可能筛选出符合学生身心规律的课程资源,才有可能研发出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的课程。课程中最有价值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只有共鸣发生之际,才是课程卓越之时。另外,课程设计还要遵循一个原则,即李希贵校长所说的“顶天立地”。上顶国家标准,下立学生需求;既追求学生人格的健全培养,又立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既顶在最优秀的学生,又立在落后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收获成长的课程,就是顶天立地的课程。
3.增强与生活的联结
真正的学习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的,而且每一次新的学习产生的长期影响,都取决于这次学习与我们周围世界的关系。对于班主任而言,一朵花、一株草、一棵树、一个人、一处建筑、一次事件……都可以成为课程。如田老师利用广阔的田野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源,以稻米为载体,开发了一系列“稻米课程”。他和家长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带着学生翻耕土地、孕育秧苗、播种、收割,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也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奇妙。班主任作为学生的指路人,应该有“引万物入课程,以世界为教师”的气度,把教室变成博物馆、图书馆、展厅……把教室搬进博物馆、图书馆、展厅,引发学生经历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教授说,如果把教室比作河道的话,课程则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时,才会有教育的精彩涌现。有了水流的滋养,教室才会焕发出勃勃生命力,若水流干涸,则精心布置的教室也会成为禁锢生命发展的牢笼。在我看来,作为班主任,应该有“我就是课程”的胸怀和气魄,认真理解课程、理解学生,积极地整合课程资源,用心地从一次次小的学科重建、一个个小的课程综合开始,把自己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研发卓越的课程,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1]徐莉.未来课程想象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钟发全,谢玥芝.课程力:成就卓越教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3]朱永新.新教育年度主报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
[4]郭丽萍.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
见习编辑:徐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