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柴烧工艺传承与职业创新融合研究

2023-06-18付林飞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15期
关键词:柴烧龙窑技艺

付林飞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一、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柴烧工艺发展

我国的陶瓷历史历经沧桑变幻,在史前文明的演进中举足轻重,陶瓷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柴烧技艺紧密相连,它诠释了“土与火的艺术”的东方美学。柴烧是指用木柴为燃料进行陶艺烧制的烧制工艺,是柴窑烧制的过程,柴窑是柴烧的烧造平台。龙窑属于传统柴烧类型。传统柴烧工艺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随之生产力的提高促使着烧制技术的进步,从最早的坑烧到柴烧窑炉的出现。

龙窑柴烧工艺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南方地区因气候多阴雨潮湿,因此窑炉建造在容易散水的地形,因此人们把龙窑便选在山坡、丘陵、山岗上,利用山形地貌,依山而建。因其由上而下有一定的坡度,可以使窑内保持干燥,同时利用坡度产生自然抽力,可以维持烧制瓷器的还原气氛,在古代大部分青瓷和黑釉瓷器都是在龙窑内烧制而成的。

据记载柳城县是广西境内龙窑烧制技术发展的重要阵地,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自宋朝开始,柳城便有多处龙窑的建造。因此柳城县上雷村的古龙窑便是保存最完好并一直在正常使用生产的一座,该地区古窑址于1981 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有幸探访了柳城县永兴陶器厂,该厂厂长蒋师傅介绍,龙窑在建窑时需要选择良辰吉日,一般选在低山山坡,依坡而建,坡度大约在10 度到20 度左右,采用专用窑砖砌筑而成,斜卧似龙,所以称为“龙窑”又称长窑(如图1 所示);柳城县上雷这座拱形龙窑窑长约50 米,窑身高约1.3 米至2.3 米,按照山坡走势确定合适的筑窑方向,龙窑头和龙窑尾高约4 米,龙窑尾在高处,龙窑顶端建有排烟系统,由9 个窑室组成,中部窑室空间最大,龙窑头面积最小,方便烧窑时热量集中,升温快。柳城上雷龙窑对内部结构进行了适度的改进,在大窑室内设计了隔墙分室结构,隔墙下留了一排通火道,龙窑左右两侧有68 个投柴口。一窑的陶器制作下来,大约烧掉1.8万斤的木材,最高温度能烧到1340 摄氏度;龙窑可以分段烧制,利用前一段的热量来预热下一段的坯体,相对其他柴窑更加节省燃料。龙窑柴烧有一定的烧制难度,与其他窑炉相比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因素,虽然烧成率没有梭式窑高,但是龙窑烧成的陶瓷具有与生俱来的神韵和天然气质,最终呈现出釉光柔润的效果是其他窑炉所无法比拟的(如图3所示)。龙窑柴烧一般情况下会选用松柴作为燃料,松柴烧制油脂滋润釉面,这样更能烧造出陶瓷滋润釉面的天成之感,自然造物(如图4 所示)。

图1 柳城县 龙窑(图片来源:百僵文化遗产)

图2 柳城县陶厂蒋师傅(图片来源:百僵文化)

图3 柳城县龙窑烧制作品(图片来源:柳州新闻网)

图4 柴烧作品(图片来源:九烧)

二、广西少数民族柴烧工艺传承方式及教育要素分析

“天有时,地有气,才有美,工有巧。”中国龙窑柴烧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凝结着一代代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它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应该传承和发展,其中传承是首位的;传承方式有很多种,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传承方式,学校教育更系统连贯,更有目的性和系统性,文化的延续离不开对人的培养。

(一)家庭式传承

文化传承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机制,也是文化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因。针对传统柴烧工艺传承需要从自觉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将有助于传统技艺在当代的传承;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人,很多工艺美术大师,以血缘总入为纽带,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家庭传授传统文化,子代通过相亲代学习,被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和适应社会程村的社会角色,龙窑柴烧工艺的传承也不例外,也具有浓厚的亲子世袭性——“亲师合一”,长辈拥有一技之长,世代相传,这种技艺传承也促使家庭的祖辈无止境的钻研改进,父母带子女在劳动中言传身教,把自己的绝活悉心的传授给子女;但家庭传承教育具有一定的封闭缺点,结窑技艺只能在加入范围内传承,外人很难学到,技艺的封闭性不利于技艺范围的拓展。

在传授技艺时,家庭传承会毫无保留地把祖辈积累的精华传授给子女,达到不断的发展和超越,这一点也是家庭传承的优点所在。家庭式传承的内容主要是传统龙窑柴烧工艺的教育;他们祖辈相传一般一辈子从事一项技艺,而且这种技艺达到高要求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传授技艺的同时还会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人,以及伦理教育和行业道德。

(二)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改变了家庭传承教育的范围,师徒制技艺传授面得到拓展,相关的学徒大量的增加,有利于传统工艺的掌握和不断发展。但是由于行业的激烈竞争,师徒传承也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不能全面系统的理论联系实践升华到艺术。很多师傅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会留一手,在考察时,了解到有些师傅担心断了自己的经济来源。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传统龙窑烧制工艺通过作坊的老师傅一代一代传授给徒弟,师徒传承中“师”的角色更重一些,达到亲师合一,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展开。

在整个技艺的掌握过程中,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徒弟刚入门以看为主,徒弟跟随师傅打下手观察学习如何操作,边学边悟;师傅指点由简单到复杂,由于大多数老师傅没读过书,没有理论性的总结,只能通过言传的形式进行教导,徒弟才能逐渐掌握技艺的操作过程。师徒制传授的内容现在不受地域和血缘限制,但是一直沿袭分工细致的特点,师傅带徒弟不收学徒费用,会手把手传授相关柴烧工艺的知识,也会教导相关行业的为人处世。

(三)学校教育传承

与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相比,学校教育传承打破了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的保守性,学校传承教育更具有开放性,更进一步扩大了技艺的传授范围;职业院校和高等教育院校面对的是全国范围的招生对象,无形中扩大了技艺传授的影响力。学校的教育传承不只在技艺上,比较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创新方面有更大的成就,改变师徒传承的师傅“留一手”,加强了技艺的不断创新和交流。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叶澜在《教育概论》里曾经提到一句话:“文化的延续光通过无纸化的形式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理解和懂得使用这些物质载体的人,那么这些物质就成为死物,即无认识的价值,也无使用的价值。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就失去了光泽,也失去了生命。”对于龙窑柴烧传统工艺在传承范围而言,仅靠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延续范围是有限的,应该通过学校专业教学手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承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知识型的技艺人才,只有学校教育才能在大范围内进行传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传承内容上更注重学生的艺术创作设计能力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并且通过传统工艺进行选择性比较性教学。

三、广西少数民族柴烧工艺传承及职业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人才与技术不平衡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柴烧工艺在工艺传承方面有一些受限制因素,烧窑技术人员水平良莠不齐,传统龙窑柴烧和龙窑的修砌技艺都需要很强的经验性,全靠经验师傅目测指挥,大部分年轻人需要时间积累经验并没有达到老师傅目测的经验水平,所以龙窑柴烧技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壁垒,阻碍了传统龙窑柴烧工艺的传承。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和师傅们的交谈中得知,柳城龙窑蒋师傅十七岁从事龙窑工作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烧窑需要三天两夜轮班烧制,由于龙窑烧制过于辛苦,高等教育学历的年轻人也不愿意来学习,往往师傅培养年轻人完整的烧制工艺周期也要3 年才能独立出师烧窑,年轻人也不想投入太多的时间在这方面学习,大多只是将龙窑烧制作为一种谋生技能,因受时代限制,师傅缺乏对龙窑内涵的系统性烧制理论,数十年都是一样机械性的重复烧制同一类品相的产品,缺乏创新,也是龙窑走入没落的重要原因,传统龙窑文化缺口就是重实践轻理论,这门传承技艺也将随着窑工师傅的老去逐渐失传。

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龙窑柴烧工艺的挖掘和传承不仅仅需要传统的作坊式师徒教育,家庭式教育,更需要职业教育的传承,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笔者通过师傅了解到柳城县上雷村的龙窑从传承和发展,20 世纪黄金期人才培养形式普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技艺传承,随着城市工业化、乡镇城市化、农村乡镇化,依附农耕文明的手工艺的削落,传统工艺的挖掘,培养人才单单依靠于家庭传承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难以满足传统龙窑柴烧工艺的需要,这对传统龙窑柴烧工艺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制约性。

一方面,培养传统工艺人才方面存在缺失,针对职业学校教育不太重视龙窑传统工艺的招生和教学,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与国际发展接轨的人才,但具体实施操作需要更多的时间,学生的技艺实际操作能力与作坊艺人的技艺存在一定的差距。

另一方面学校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管理上不重视龙窑柴烧传统手工艺,大部分的学生不想学传统手工艺,他们主要学现代艺术设计去大的城市发展,设计比较好找工作。甚至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完全改行。学校培养的人才没有相关行业也是一种损失。

非学校教育虽然对龙窑传统柴烧技艺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培养人才创新不足,不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广西传统柴烧工艺该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目前还是一个难题。

(二)文化体系构建不完整

文化不断变迁,受现代化影响,传统文化不断地被渗透,被影响,传统龙窑具有环保问题和烧制难度大的缺点,在工艺技术基础上某种改良技术并不能得以改善。

先进的技术水平是无法拷贝古龙窑给人们的文化体验,所以龙窑需要文化复兴。全国各地古龙窑都各有千秋,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但是大多数古龙窑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自身历史价值认知能力不足,“知道这里有座龙窑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座龙窑”,可见并没有构成一个完成的文化体系,龙窑的文化传承没有保障。龙窑现在面临严峻的考验,很少重视文化体系的构建。

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龙窑柴烧工艺在职业教育传承整合

职业教育中学校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大于实践操作能力,非学校教育传承培养的人才经验十足,技艺高超,但是创新不足,因此,针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龙窑柴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两者融合,彼此互补。

(一)传承主体的互补

传承技艺教育主体互补需要我们关注职业教育的传统技艺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校教育在强化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实践操作技艺的教育。

笔者考察了解,职业学校的学制三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传统技艺很广泛,实践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针对单纯的传统龙窑柴烧技艺工序繁杂,短短的三年难以掌握,实践能力比较弱,民间艺人往往一生只学一种技艺,在这一种技艺上修炼出一份绝活。为实现理论与实践均衡,学校可以聘请的方式聘请民间优秀艺人到学校授课,建立优秀艺人师资库。学生可以跟民间艺人更好的学习传统技艺,老师也可以从传统艺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同时录制相关传授技艺过程内容的视频,保存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在交流技艺上,学校老师可以跟老师傅相互学习,教师接受过系统的文化理论的学习,可以进入老师傅的作坊习得技艺。民间师傅对相关专业理论和历史文化了解不多都可以向教师了解相关专业的历史文化。

(二)传承手段融合以及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方法和思路上以理论为主,通过理论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学校安排的大量的实践课程太多影响到技艺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技巧,优秀的传统工艺人才需要创新、审美、技艺、技巧四者结合。因此,学校教育要注重这四者的培养,力求学生文化知识修养和技能兼备能力双发展。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入古龙窑民间作坊学习,在这个环境中进行真真实实的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和热爱,是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专业教学与地域特色的结合。

当今的职业教育,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特别是教学的实践性研究、传统文化传承、审美价值的构建和艺术的鉴赏能力,他们的思维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学校教师可以出版传统龙窑柴烧工艺的教材,结合实践课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传统工艺的传承的意义上所在。而且还提升了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也是提升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核心。

为此,笔者在校内推行了选修课程,中国陶瓷发展史、相关传统工艺、艺术鉴赏等。为了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帮助学生更好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笔者调研了解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龙窑柴烧的存在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性,充分利用龙窑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转变发展模式,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充分显现,同时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龙窑柴烧的传承与职业学校专业水平的提升、传承主体的互补、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发、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多方面的途径相融合,探索一条传承创新之路,通过对传统龙窑柴烧工艺的研究与传承来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猜你喜欢

柴烧龙窑技艺
浅议龙窑的结构特点及其烧制优势
浅议龙窑烧制与龙泉窑之烧制技术改进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由捷径追寻古拙之美——探索创新性柴烧新思路
【陶艺柴烧活动】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如果你还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