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杭纸伞:中国式浪漫的传承与创新

2023-06-18韩雨婷

党员文摘 2023年11期
关键词:纸伞伞面余杭

韩雨婷

从西湖断桥到江南雨巷,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都曾描绘过油纸伞。撑一把油纸伞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听微风细雨在耳边呢喃,想象自己是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娉婷袅袅,风姿绰约……

余杭纸伞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至今,由于品质精良、经久耐用,曾经深受人们的欢迎。但随着社会生活变化,油纸伞逐渐淡出现代生活,它的发展和承载的意义也渐渐被人们遗忘。

如今,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瓶窑老街,一群新老“守”艺人,在这里琢磨着余杭纸伞的新出路。

古老纸伞的回归

20世纪70年代,随着钢骨伞的上市,油纸伞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原本在江南地区很受欢迎的余杭纸伞也难逃命运,其制作技艺甚至一度中断。

但总有一些传统手艺的守护者,坚持着这份倔强,刘有泉便是其中之一。

刘有泉是余杭纸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1年前,他徒步十几公里山路,挑回来100多把伞骨。2006年底,他召集4位制伞老师傅成功地恢复了复杂的纸伞制作技艺,并在村内传授。2007年6月,余杭纸伞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有泉常年与油纸伞为伴,山中刚毅挺拔的毛竹,变成了铮铮伞骨;一张张桃花纸,化成了模样清丽的伞面……

一把伞至少要经过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等70多道工序。以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熟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再到制作完成,整个过程急不得,要有耐心。

虽然,刘有泉日复一日地悉心传承着纸伞技艺,但仍然改变不了传统手工艺师傅们面临的传承难继的窘境。技法精良,制作复杂,周期长、利润低,这些都是导致其传承难继的重要因素。

2014年,刘有泉的孙子刘伟学从杭州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工作一年后,他决定返乡回到爷爷身边,接过余杭纸伞技艺传承的衣钵。

回到老宅的刘伟学和爷爷一起学习余杭纸伞制作技艺,也有了瓶窑镇塘埠村余杭纸伞的第三代传承。

学设计出身的刘伟学觉得传统手工艺既要保留也要传承,但在伞面颜色和用材上可以做创新,让纸伞更符合当代人的喜好和需求。在颜色设计上,他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自己动手调色。在用材上,为使油纸伞更经得起风雨,他将传统的桃花纸改为软硬适中、韧度十足的手工皮纸,并采用叠糊工艺提高油纸伞的品质。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新老迭代的“守”艺人,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和油纸伞紧紧相连,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古法手艺的存在,并且有机会亲手去触摸它们。

一种既传统又时髦的仪式感

“余杭纸伞能到故宫展示,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鞭策,我们要把它更好地传承下去!”对油纸伞“守”艺人来说,所有的尝试都是为了不让油纸伞止步于工艺品,“非遗技艺更需要生命力”。

怎样才算有生命力?“用到生活中去。”在刘伟学看来,“好用”“实用”且“精致”是余杭纸伞在钢骨洋伞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让油纸伞更好用,刘伟学等人做过许多尝试:传统的桃花纸透而薄,使用时稍不留意就会被划破,尝试了近百种不同的纸品后,他最终选择了软硬适中的手工皮纸,并采用叠糊工艺提高纸伞的品质。为了减轻油纸伞的重量,刘伟学多方对比后最终选用压缩竹,代替稍显沉重的实心木头,年轻女孩拎起来也不费劲。

为了让油纸伞发展得更好,像刘伟学这样的新一代的“守”艺人,发挥出90后的创新优势。

2017年,刘伟学开了一家网店“纸伞之家”,上架了第一件“宝贝”——纯白色古典工艺油纸伞。“一把纸伞,从制作到交付,一般需要7天到半个月”。同时,纸伞结构还融入衍生品的设计之中,制作出灯、桌椅等更实用的产品,让余杭纸伞作为一种文化元素、一种传统IP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良好的美学基础和创新的设计思维下,余杭纸伞“活”了起来,不断实现破圈破层。

2015年,一把直径长達3米的户外余杭纸伞,惊艳亮相巴黎M&O时尚家居设计展,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2016年,名为“米蓝”的油纸伞在米兰设计周展出……余杭纸伞开始走上国际化道路。

2022年1月,《国家宝藏·展演季》衍生联展在北京故宫开展,余杭纸伞更是惊艳亮相。

多样化的方式展示着余杭纸伞的魅力,它们不只是雨具,而是与汉服国风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一种既传统又时髦的仪式感。

撑起共富梦

余杭纸伞“走出去”,经济效益“引进来”。走出国际范的余杭纸伞给瓶窑镇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带动乡亲一起经营,共同富裕。

“从厂里退休后就一直闲在家里没事干,现在我每天都来余杭纸伞馆工作室糊伞,走路也就5分钟。跟同村的老朋友们一起聊着天,小日子别提多自在了。”60多岁的刘奶奶一边做着纸伞,一边乐呵呵地说。

余杭纸伞馆的老师傅大多是退休在家,或是没有工作的。“村里的这些阿姨,糊伞面、排伞骨、穿花线、修边等,以前不会没关系,从基础纸伞工艺开始,一样样都能学起来。”刘伟学说,有了余杭纸伞馆,这些村民每天聚在一起专心做纸伞,忙得不亦乐乎。

与此同时,刘伟学还招募年轻人加入,吸引他们返乡回村。“招了一位1998年的女孩,之前她在某服装贸易公司从事新媒体运营工作,现在她回到瓶窑镇,负责余杭纸伞传统工艺的线上宣传推广,帮她实现了‘返乡梦。”刘伟学说。

目前,余杭纸伞馆已有7位年近花甲的老师傅,4名年轻的设计师和1名运营者,大部分是本村村民,陆续也有其他村的新鲜血液加入,一起在这里专心经营着属于他们的“纸伞王国”。

古老的非遗技艺建立了与现代生活的链接,形成了一个传承支持产业、产业促进就业、就业助力传承的非遗产业闭环。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现代青年》)

猜你喜欢

纸伞伞面余杭
“守”艺人刘伟学:一把纸伞也能成“潮牌”
由“链”到“圈”,余杭全力竞逐未来产业
细雨山塘
谁都要看到的一幅画
细雨山塘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三种遮阳伞不防晒
杭州余杭 “三位一体”推进殡葬改革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