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路径

2023-06-17张凌琦

公关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应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改变现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现状,构建“线下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线上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生态知识讲授模式;丰富“生态理论知识+绿色校园文化+主题社团活动”相结合的生态知识传播形式;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生态教育联合机制,切实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校作为文化建设主阵地应立足于新时代环境发展现状切实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未来环保重任,要扎实学习生态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生态环保渗透到言行举止中,从自身做起为建设“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内涵及现实意义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指高校按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聚焦于大学生这一主体,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和具体的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责任意识与生态法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促使其正确认识自然、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觉为社会良性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服务。[1]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高校以现实为依据向大学生讲授生态相关的政策知识,将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深化了大学生对政策知识的理解,促进了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其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流砥柱,其生态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未来生态发展走向。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错误的生态价值观,拓宽大学生生态视野,规范大学生环保行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认知与生态文明理念,使大学生自觉投入到“美丽中国”建设中。最后,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2]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能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接班人要明晰自己的位置、深化自己的认知、端正自己的态度,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结合所处环境与所学课程,加强对生态知识的掌握,全面提升自身生态知识素养。

2018 年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与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编制的关于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行动计划,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未来前景做了科学规划。[3]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十分重视,但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工作起步晚、积累的经验少,因此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欠缺,教育范围相对狭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重点集中在与生态相关的专业中,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只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生态主题讲座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很少开设以生态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和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主题讲座中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有限、连贯性不强,不利于大学生生态知识框架的构建与生态知识的整合。另外,零散跳跃式的知识讲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阻碍生态知识的传播。

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中偏重理论、流于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将生态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与教学效果,背离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初衷。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教学中很少组织具有吸引力的、实操性强的实践活动,导致高校无法形成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预期效果。融媒体时代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挖掘新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式与内容。

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校园文化活动不新颖。大学生容易受自身生活环境的影响,部分高校的绿色校园文化滞后无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社团活动能助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但高校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社团较少,活动形式不新颖,无法为社团活动提供更好的活动条件与活动场所,吸引更多学生加入社团。

大学生环保意识淡薄,行动滞后于思想。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老师讲授的课程内容,生态思维处在自利状态,对保护环境及低碳生活停留在思想层面没有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在生活中存在过度消费、不注重低碳以及随意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等行为。另外,大学生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家庭环境及社会风气会影响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构建“线下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线上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生态知识讲授模式

线下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公共课、知识讲座与竞赛的作用。首先,要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這一教育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全体学生,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不断丰富其内容与形式,在课程讲解中要对中西方的生态理念进行对比,积极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生态知识与生态价值观;其次,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生态文明教育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要将思政元素与其他专业的专业知识结合,多角度入手加深大学生对生态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关注度。最后,要开展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讲座与竞赛,通过贴合主题的讲座与竞赛驱散大学生生态知识盲区,强化大学生对生态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调动大学生的环保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要积极与社会公益组织及企业实践基地相联系,通过实践教学基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绿色公益组织等方式拓宽实践范围、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对生态理论知识的认知,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4]高校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环保知识与技能,提高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考验大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运用,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的统一,引导大学生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践行者。

线上网络教学要积极整合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的时效性与开放性。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资源共享提供条件,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从现实情况与经典案例入手对生态知识进行讲解,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关注当前生态问题与治理措施。高校可以搭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短视频平台,通过公众号与短视频推送有关生态的热点新闻、课堂知识及环保视频,加大对生态常识的宣传力度,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搭建更多有意义的、实操性强的网络教学平台,拓宽生态文明教育渠道的同时增添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趣味性。[5]新时代充分体现网络教学的优势,线上教学使大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学习生态理论知识;跨地域参加网络知识讲座,提高自己的生态理论知识水平;实时地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解决自身困惑。

(二)丰富“生态理论知识+绿色校园文化+主题社团活动”相结合的生态知识传播形式

第一,普及生态理论知识,转变大学生生态观念,强化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高校要从实际出发连续不断地、完整地、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讲授生态理论知识;要把学生放在首位,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在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同时与高校思想理论课相结合,开发利用思政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所在专业对科学发展观中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将概括性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简单易懂的内容,加强学生对生态知识的掌握,活跃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对《环境保护法》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法制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环保行为。第二,积极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校园生态环境的好坏直观地影响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校園生态文化建设是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绿色校园文化的构建潜移默化、深远长久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高校要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打造绿色校园,要建立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匹配的校园生态文化,使大学生在优美的生态校园环境中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6]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高校绿色校园软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建设绿色硬件文化,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绿色校园进行建设,不能为了建设绿色校园而破坏校园整体生态环境。第三,要组织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支持和鼓励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社团活动。社团活动能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助力绿色校园建设,为加深大学生对生态理论思想的认识,培养大学生的低碳意识与环保意识,举办主题社团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主题社团活动可以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研;学生自发组织到校内或校外进行生态知识宣讲;学生与环保组织联系做一天环保志愿者等,通过这些活动传播生态理论知识,调动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加深大学生对生态知识的印象,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乃至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

(三)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生态知识教育联合机制

家庭、学校、社会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要重视其影响,发挥其作用。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成员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会影响孩子生态文明理念的养成。家庭成员要提高自身的生态环保意识,向孩子传递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做到绿色消费、适度消费、低碳生活;要利用空闲时间投身社区或社会环保活动,与孩子携手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学校教育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具有教育与引导作用,学生容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产生错误的环保思想与消费观念,学校要积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环保理念,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方案与培训体系,帮助学生扣好环保的“第一粒扣子”。良好的社会氛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助推器,要积极利用大众传媒与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对生态知识的宣传,对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教育,筑牢社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和文化设施体系,以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作品强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7]利用良好的社会氛围带动更多人采取环保行为。大学生应对自我进行教育,及时关注当前环境问题与政策措施,主动学习生态知识,通过学习生态知识认识自然规律,有效规避错误的、不恰当的行为。大学生还应树立正确的环保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创新与研究;要找准定位、肩负使命、承担责任,遵守生态文明道德伦理规范,培养生态责任意识与生态环保意识;要积极投身于绿色公益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传递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知识。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8]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有效路径。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环保积极性、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环保卫士;有利于传播生态知识、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林晓伟.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9.

[2]周妍.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7.

[3]刘淑华,孔令辉.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创新机制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22):113-115.

[4]吕晓翠.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 [J].教育现代化,2018,5(17):173-176.

[5]韩炜芃.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

[6]梁伟,郭一丁.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及路径探析[J].新西部,2020(05):145-146.

[7]林爽.浅析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04):17-19.

[8]张影.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21.

(作者简介:张凌琦,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