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研究

2023-06-16董本云刘君义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产教吉林省协同

董本云 刘君义

[摘要]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时代价值体现为产教融合逻辑分界的应用性和学科交叉现实选择的融合性。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进模式呈现出“系统性驱动的政府+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个性化驱动的企业+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协同化驱动的政府+高校+企业协同育人模式”“一体化驱动的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在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未来建设中,要有效提升产教协同融合度、产业需求契合度,真正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实现育人模式与产业需求契合度的不断提升及瓶颈突破;产业定位要精准,学科优势要突出,建设特色要鲜明,以强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特色的凝练。

[关键词]产教融合;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2-0130-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2.021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深入促进产教融合发展,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奠定基础[1]。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是地方高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途径。2020年5月,在教育部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发布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逐步开始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广东省作为国内最早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省份,其区域优势与产业构成与其他省份差异性较大,典型特征不明显[2]。吉林省是国内第二批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省份,其产业结构与区域优势与中西部众多省份相近,对吉林省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进行分析具有典型性意义。

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产教融合的逻辑分界:应用性

教育部先后发布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对未来技术学院与现代产业学院的分设,实现了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在产教融合道路上的逻辑分界。未来技术学院主要面向“双一流”高校,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聚焦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一方面强调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强化“产教融合”路径,深化产教融合、产才融合,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既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也需要相关行业组织、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广大企业发挥积极作用。

(二)学科交叉的现实选择:融合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供给链必须与产业创新链高度契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也明确要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产业转型升级对于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现有人才供给链无法满足产业需求链,主要表现在供给总量不足和质量无法匹配产业新发展需求两个方面。供给总量不足问题在智能网联、关键软件、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关键领域体现得更为明显[4]。从供给侧来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仍相对单一,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5];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知识内容未能及时跟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新课程、新教材缺乏,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实验室建设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不足,仍存在着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等问题。

二、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典型现状分析

吉林省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建设基地,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建设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参与协同创新。吉林省省属高校数量较多,高校分布与行业较为契合,通过对吉林省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的分析,有助于其他省份高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参与度、支撑度与匹配度。

(一)建设起步较早

为培养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决定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7月,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首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名单,设立了20个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从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时间来看,吉林省教育厅的举措要早于很多兄弟省份(见表1)。根据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公示信息情况来看,广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起步最早,在2019年开始建设,早于教育部部署时间;辽宁省、湖南省、陕西省、河南省在2021年1月开始部署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江苏省、吉林省、重庆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时间均为2021年年中,领先于广西省、上海市、河北省、浙江省、山东省、山西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等省份。

(二)建设目标明确

产教融合作为促进教育与产业高度对接,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融入经济转型升级之中。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必须为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6]。从吉林省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现状来看,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在发挥傳统优势学科基础上紧紧对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例如,JLNY大学积极开发吉林省传统医药资源,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科技相结合、与资源相结合,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助力赋能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

从吉林省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情况来看, 吉林省地方高校紧紧围绕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结合《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打造的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发挥了高校自身优势学科特色。通过差异化定位提高比较优势领域的创新能力,开发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新技术,以及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形成新动能升级驱动。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各具特色的创新驱动转换平台。

(三)建设成效显著

在2022年1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中,吉林省入选2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入选数量仅次于江苏省(10个)、广东省(7个)、辽宁省(3个)、上海市(3个)。从入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具体建设内容来看,JLJZ大学亚太数字建造产业学院围绕吉林省数字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面向建筑业升级转型,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侧重于培养“数字建造领域”拔尖创新人才。JLNY大学参茸道地药材现代产业学院,聚集于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面向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建设实际需求,依托吉林省特色中药材资源优势,服务于北药基地建设整体规划。其与吉林省参茸产业管理部门和龙头企业联手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优化产业政策,实现产业集群联动发展。这两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国家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结合紧密,契合度高。截至2022年12月,吉林省已经立项建设了40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见表2),建设规模在全国处于上游水平。

三、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进模式分析

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推进模式因高校所在区域产业布局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强的差异性。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动因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推进模式也各具特色。目前主要有政府+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企业+高校协同育人模式、政府+高校+企业协同育人模式、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模式4种。

(一)系统性驱动:政府+高校协同育人模式

地方政府从统筹区域产业整体布局的角度,主动与域内地方高校进行产业对接,围绕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建设进行系统性推进,提高人才供应链与产业需求链的契合度,与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例如,JLWGY大学与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建国际冰雪学院,政府、高校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是典型的政府+高校协同育人模式。JLWGY大学发挥外国语言学的学科专业优势,依托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建设国际冰雪学院,侧重于国际冰雪、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其合作内容从产业需求出发,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展开,聚焦于冰雪旅游+英语+小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联动,创新教育组织形式,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

又如,THSF学院与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共建医药健康产业学院,是校地合作的典型代表。THSF学院作为通化市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与当地地方政府部门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双方以吉林省通化医药健康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和学科资源优势。通过共建教学、科研合作平台,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服务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个性化驱动:企业+高校协同育人模式

此种模式表现为:具有深厚产业背景和较强资源的企业在发展中遭遇人才瓶颈或创新瓶颈,为提高高校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匹配度,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与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共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学科专业体系。

例如,CCGC学院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BIM技术产业学院是企业与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典型代表。双方在2018年开始以BIM新技术的应用为导向,共同促进信息化与建筑业的融合发展,共同探索建筑业科技创新,共同培养适应行业变革的人才,加快推进传统建筑业的信息化发展;同时培育新业态,创新服务模式,激发创新活力,共同推进建筑等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成果转化。

又如,JLGS学院与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达内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促进大数据与传统专业深度融合。在大数据新时代,挖掘出传统专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高优势特色专业效能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共建实验实训平台、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等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实践内容,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三)协同化驱动:政府+高校+企业协同育人模式

在地方政府与域内地方高校产业对接过程中,为深入解决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具体技术问题和资源问题,提高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在政府+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中引入企业,建设协同化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

例如,2020年12月通化市人民政府与THSF学院联合成立通化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中国通天酒业集团有限公司、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直接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通过通化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解决葡萄酒产业发展中高素质对口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通过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和紧密对接,有效推动通化葡萄酒产业的技术革新,加速产业核心技术转化,打造通化葡萄酒产业品牌;通过政产学研用平台一体化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四)一体化驱动: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模式

协同化驱动的政府+高校+企业协同育人模式中,产业的共性问题依靠企业自身很难解决,需要引入行業组织。因行业组织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了解该行业的发展情况、运作规律、发展形势和发展需求,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协调行业内部资源,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模式能够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一体化推进。

例如,JLGS学院吉旅酒店管理现代产业学院正在探索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吉旅酒店管理学院是JLGS学院与吉林省吉旅酒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2019年共建的产业学院。在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得到了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的具体指导,吉林省旅游协会中高层管理人员也不断参与到吉旅酒店管理现代产业学院的实际建设中,现在基本上形成了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整合酒店管理领域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多方资源,围绕人才培养设立纵向、横向课题,成立联合研发平台,搭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多方共建的实践实训平台,进一步扩大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供给,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和应用,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四、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有效对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基础。地方高校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不断革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JLGS学院作为吉林省首批整体转型的试点高校,是最早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高校之一,对其建设实践进行总结能够系统梳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发现共建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找出破解路径与机制,有效提高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效果和整体水平。

(一)统筹布局,强化顶层设计

JLGS学院在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中,服务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提高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按照“总体布局、试点先行、分批启动、建特建强”的整体思路,从2017年开始,已经建成5个现代产业学院,还有5个现代产业学院已经完成前期论证,正在进行磋商准备签约。

JLGS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立足于人才培养,探索构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互相协作、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体系,选准具体服务的产业链、创新链,精确分析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应关系,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集群,搭建面向行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突出学校学科专业优势,明确服务定位和发展方向[7]。JLGS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正在积极探索跨业界、跨学科、跨专业整合教学资源,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科研成果转化、新技术开发等功能有机融入,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教育创新平台。

(二)明确重点,系统梳理建设内容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利于加快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课程内容与从业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科技研发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对接,有利于根据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深化专业建设内涵,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此外,校企联合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8],重构课程体系、开发新型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协同培养。

建立校政行企资源共享的专业师资库,实施产业导师建设计划,选聘行业企业或政府管理部门技术和管理人才到现代产业学院任教,开展校政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工作。目前JLGS学院产业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比重已经达到10%,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比重已经达到15%。现代产业学院组织专任教师到合作的行业企业或政府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在合作企业建立教授博士驻企工作站,共同打造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学科研团队。

(三)合作共亨,共建多功能实践实训平台

JLGS学院要求现代产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建集实践教学、生产实习、科技研发、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践实训平台。行业企业将产业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统筹兼顾课程要素和生产要素,共同构建实践教育体系和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据专业特点,鼓励建设生产性场景式实习实训基地,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训教学。行业企业将技术革新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和课程设计的选题来源,企业导师进行全过程指导,开展真题真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产业学院要与合作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共同推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发挥学校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共建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重大应用课题研究,联合开展企业技术攻关、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等工作,共享研究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展望

(一)育人模式与产业需求契合度的不断提升及瓶颈突破

吉林省地方高校的現代产业学院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经初步实现了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的资源共享,但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仍需不断提升。第一,有效提升产教协同融合度。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共建实验实训平台等方面均已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在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开展科技攻关等方面协同度不高。企业资源与高校资源仍然需要深度融合,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转化企业信息资源能力、服务企业的能力仍需提高。特别是在引领企业发展等方面,高校的作用和优势仍可深度挖掘,最终真正实现行业企业与高校完全对接和深度协同。第二,有效提升产业需求契合度。现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没有完全覆盖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吉林省大图们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建设和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双带”建设领域存在空白。吉林省作为重要边疆省和粮食大省,承担着边疆安全、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下,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会越来越大。未来现代产业学院可定位此类产业需求,实现差异化发展。第三,真正激发企业内在动力。目前对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企业还没有相关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励机制也不够健全。企业在投入大量资源后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存在流失现象,通过协同育人获得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往往低于预期,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保护企业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

(二)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特色的凝练与强化

第一,产业定位要精准。吉林省地方高校现有的现代产业学院已基本完成产业对标和产业布局,个别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存在协同育人模式趋同、产业定位趋同的现象。个别现代产业学院对应的产业宽泛,如信息安全、IT产业,在产业链整体布局的定位不明晰,可能会引发高校间争夺资源,导致产出与投入不匹配等情况。因此,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实现精准定位、科学选择、路径清晰、制度健全,精准定位最为关键。第二,学科优势要突出。各高校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差异性较大,必须紧紧围绕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结合目标产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建设特色要鲜明。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在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过程中要不断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运行机制、实施路径、合作渠道。在建设过程中高校要不断积累和丰富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做法,强化特色凝练,争取形成“一个学院一种模式一个特色”,为吉林省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发展助力,为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2017-12.

[2]陈雄寅,周跃良,贾铁刚.苏粤浙闽等沿海四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46-53.

[3]李晓光,袁海军,肖萍萍.应用型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特征、模式及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2(22):62-67.

[4]刘国买,姜哲,李宁,李婉婧.组织创新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特征与变革路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5):80-86.

[5]尹辉,苏志刚.国内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与思考——内涵、模式、协同机制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21(11):74-78.

[6]夏积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模式、特征及有效路径[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2(02):104-110.

[7]刘君义,董本云.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20(02):108-112.

[8]王春利,孙丹丹,徐瑶.“五个一体化”现代产业学院新模式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1(04):149-156.

(责任编辑:刘丽)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in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Jilin Province

DONG Benyun, LIU Junyi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507, China)

Abstract: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universities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val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is reflect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ic divis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hoice of interdisciplinary reality. The promotion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presents the systematic driven mode of government +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personalized driven mode of enterprise +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synergistic driven mode of government + university +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driven mode of government + university + industry +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ynergy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fit degree of industrial demand, truly stimulate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realiz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fit degree of education mode and industrial demand and the breakthrough of bottleneck. The industrial positioning should be precise, the disciplinary advantages should be prominent,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distinct, and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should be condensed..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construction mode; cooperative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2-12-28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H20402);2021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信息化背景下德智体美劳立体化全面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LJY202105185451);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德智体美劳立体化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D19112)。

[作者简介]董本云(1975-),女,吉林舒兰人,博士,吉林工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刘君义(1963-),男,山东聊城人,硕士,吉林工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

猜你喜欢

产教吉林省协同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