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的发展研究
——以烟台栖霞苹果为例
2023-06-16张甲艺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张甲艺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电商物流业的发展,国内物流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但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仍存在较多问题。农产品由于自身属性和季节性需求的原因,仓储物流运输环节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也极为严格。一方面,农产品本身在流通过程中仍会呼吸、分解有机物,其水分含量会降低,品质也会由此下降。另一方面,流通过程中的高温高湿环境也会使产品本身携带的微生物和病菌迅速繁殖,导致产品腐烂,从而引起大面积的变质。此外,农产品在采摘过程中由于磕碰导致表皮损伤,会加速腐烂,也会导致同一环境下其他产品品质的下降。根据最新统计,国内每年约有4亿吨的生鲜农产品交易,但是果蔬、肉类和水产的交易率仅为5%、15%和23%,这与欧美等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冷库总储量达到7 322万吨,人均冷库容量达到510.1吨/万人,这一数值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近年来,政府的重视使冷链物流配送蓬勃发展,政府颁布了一批优惠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督管理的力度,以促进冷链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冷链物流行业成长迅猛,预测到2020年底,中国的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超过4 700亿元。随着农产品加工和电商行业的飞速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冷链物流技术将成为生鲜农产品行业兴起的重要驱动力,为其提供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
在当前背景下,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最先一公里”生鲜农产品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以期找到更有效的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农民的收益率,为实现脱贫致富创造有力的条件。
2 栖霞苹果产业现状
2.1 栖霞苹果产业背景
栖霞市拥有极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位于北纬37°,属暖热带型半湿度大陆性气候,全年雨量适中,日照充裕,这些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栖霞苹果产业的发展更加迅速。栖霞苹果多栽植于山坡梯田上,这里光照条件优越,泥土质量疏松,矿物质含量丰富,产出的苹果色泽鲜艳、果面平滑、质脆皮薄,营养价值高,倍受顾客喜爱,口碑佳。栖霞市因其出色的表现而荣膺“我国果品第一名市”“中国苹果之都”等多项荣誉称号。
近年来,栖霞市以“栖霞苹果”这一特色优势产品为依托,打造“果都”品牌,加快果业示范园和生态观光园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果业综合产出效益。2002年,栖霞苹果艺术节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山东省优势文化品牌”杂志授予优秀活动的称号,为栖霞经济发展和果农生产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2 栖霞苹果产业流通现状
随着电商物流的快速发展,生鲜农产品平台的搭建使得栖霞苹果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自1999年起,栖霞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大规模的水果广告宣传,同时,投入一亿元建立了面积1 200亩的蛇窝泊水果批发市场,在苹果销售旺期,每日都有五千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贩,交易量达到两亿公斤。市场的繁荣,不仅让栖霞人受益,也带动了周边县市果业的发展。
栖霞苹果的流通模式以果农为中心,经过代理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然而,有些调研,根本不利于工作。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在江西某市辖区,2017年7月的22个工作日中,先后有12名市厅级干部到区里调研。几点几分到哪里,参观什么、听谁介绍、停留多长时间,几点几分离开,前往下一个地方,都有完备“脚本”。而有些地方更是像打造旅游路线一样打造“经典调研线路”,无论什么调研主题,领导干部们走的都是同一条线,访的是同一批对象,听的是同一套说辞。
如图1所示流通环节过多且中介主体瓜分利润过多,信息传递不及时,这些因素严重损害了果农的利益,使得交易时间过长,效率低,产品价格高且质量难以保证。
2.3 栖霞苹果产业现存问题
自2012年以来,由于农产品生鲜产业的发展,其流通模式的环节增多,果农和批发商以及大型企业或超市之间信息不对称等导致苹果价格不稳定,不能根据销售情况来计划生产以至于苹果在旺季滞销导致市场流通效率低,果农成本增加。通过对栖霞苹果产地的调查,对苹果产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苹果流通供应链主体冗杂,中间环节过多导致流通成本过高,经营模式不规范。“最先一公里”产业区内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信息延迟导致效率低。物流技术设施落后,预冷设备缺乏,物流冷链系统建设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果农培训过少,缺乏农产品预冷经验。
3 相关理论概述
3.1 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
“最先一公里”是指农产品从采摘到运输的全过程,它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温控供应链,以确保农产品在运输前经过充分的预冷处理,避免田间热量对水果品质的损害。由于我国农产品的产地分散,冷链物流基础建设不完善,导致农产品在采摘至流通环节中损坏率和腐败率很高。完善“最先一公里”冷链网络的基础建设,才能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要。流程图见图2。
图2 农产品“最先一公里”流程图
产地预冷冷库是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的重要一环。冷库是一种用于制冷和维护低温的设施,它可以通过人工控制来实现。在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冷链物流网络中,冷库是实现农产品预冷的关键场所,在对产品进行挑选和分级后,根据产品特性设置冷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通过逐步冷却把产品内部的热量散出,防止某些生理病害的发生,降低产品的腐败率。冷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大型库容量超过1 000吨,中型库容量介于100~1 000吨之间,小型库容量低于100吨,而农产品种植区更适合建造小型冷库。大多数食品的最佳保鲜温度在0℃以内,因此,冷库的建设是相当重要的。果蔬的最低保鲜温度控制为2℃,属于高热库;而水产和肉食类的保鲜温度控制则要求在18℃以内,属于低热库。冷库分类见图3。
图3 冷库分类
3.2 定价策略
农产品产业的定价通常采用成本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和需求导向定价法。
成本导向定价法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预期销售量,是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基础的定价方法。不过,成本导向定价法所预估的目标利润率是理想情况下的假设,忽略了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如果销售数量不符合预期要求,会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
竞争导向定价法是一种以行业竞争者的价格为基础,并结合市场变化而进行调整的定价策略。这一方法考虑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和利益损失。
需求导向定价法是一种灵活的定价策略,它基于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可以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在实际销售过程中,这种定价方法需要通过访谈、问卷等调查方法来确定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是相对费时费力的一种做法。
4 国内外现状研究
4.1 农产品定价决策研究
订单量常会随着零售商对价格的调整而发生变化,因此,产品定价决策是当今学者讨论的热点。在这方面,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这个问题。聂凯[1]列出了生鲜农产品质量、价格和需求的利润函数关系式,分析了零售商的最优订货和定价决策。丁俊发[2]分析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成本,提出了提高生产方和销售方利润的对策。张金隆[3]认为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存在地域性、季节性和消费者偏好不确定等矛盾。盖玲[4]认为应利用一些补贴途径来激励仓库共享,实现供需双方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张敏[5]认为现代物流技术设施的不完善是制约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原因。孟凡胜[6]认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流通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流通体系的创新。Hans Koehorst等通过分析企业的流通和销售等活动提出了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对策。Serel在定价的敏感性分析中提出最优订货和定价决策。Chen通过建立库存模型,分析在需求和价格等因素影响下农产品的订货策略。
4.2 收益共享契约研究
通过对供应链上各主体的利益研究,设计科学的协调契约,合理利用契约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能够为产品定价提出可行性建议。
收益共享契约是供应商和零售商为了确保双方收益都处于最优状态而制定的最优价格。李富昌[7]在研究产品定价与库存的供应链模型时,认为引入收益共享契约能使供应链上的三方决策者兼顾三方利益,防止渠道冲突。代建生[8]和王兴棠[9]都认为,在产业链中,企业签署收益共享协议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总体盈利水准,而且不会受到零售商资金利率的影响。张旭梅[10]通过构建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在消费者策略性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契约设计对供应链协调的影响程度。
4.3 “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研究
目前,冷链物流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体系构建方面,Luca Mainett通过构建冷链物流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的溯源与全程监控。吴素素[11]认为生鲜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降低腐损率的关键,刘京[12]认为农产品产地预冷冷库是“最先一公里”的重要载体,关乎到整个冷链的效益。丁艳[13]提出“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的制定标准,改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条件,加快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进度。李军[14]通过分析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基于TOPSIS评价模型,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分析如何构建更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通过对绿色消费理念的深入分析,何研[15]总结出影响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运作的关键因素,并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体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最优定价决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和零售商的行为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分析我国农产品产地预冷冷库的定价与产量需求、农产品价格、冷库成本的关系,以及实现农户和农村信用社的收益最大化,达成产地预冷冷库的最优服务价格。
5 “最先一公里”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建议
“最先一公里”的建立为生鲜农产品的冷链流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而“最先一公里”的实施则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其发展。不过,我国“最先一公里”的建设运营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效力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发展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于是本文进一步对农产品产地预冷冷库的服务定价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5.1 加大现代农产品仓库冷链物流基本配套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市场需求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一种综合性的物流服务,它从原产地开始,通过汽车运输、冷库保存、“最后一公里”冷链配送等方式,将农产品安全、高效地运输到目的地,并在收集农产品的过程中,确保其温度处于最佳状态。“最先一公里”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产后腐烂率,从而确保农产品长期处于新鲜状态。然而,由于“最先一公里”技术发展滞后,中国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储存能力的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针对这一点,政府和一些新的农业合作组织应该继续增加投资,加强对生产源头场地预冷设施和冷库的建设。这些先进的设备和设施可以有效解决新鲜农产品的储存问题,并且能够有效应对季节性集中上市和淡季供应不足的矛盾[16]。
5.2 鼓励支持和引导电商企业推进“最先一公里”的建设
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主要群体,但他们缺乏对标准化和品牌化的认识,也没有发展技术。为了推动“最先一公里”的建设,大规模电子商务公司的加入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公司拥有充足的资金和专业的人才团队,能够保证并促进现代农产品的数字化和品牌化。“最先一公里”不仅可以为电子商务公司提供最基本的产品供应,还能从互联网产业链的最初端提供价格实惠、质量上乘的新鲜农产品,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相应地,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到价格低廉、新鲜、质优的生鲜农产品。由此,农民的农产品也能够及时地卖出,保证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电商企业参与“最先一公里”的建设,从而实现“农民-电商企业-消费者”三方利益的最大化。
5.3 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标准化建设
通过对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先进标准的研究,完善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的建设标准,使建设、运营和维修的各个环节标准化;重视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与企业、高校的合作,培养专业人才,解决运营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5.4 实施合建合营,发展共享冷库和移动冷库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为农业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区块链等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使得冷链物流资源的供需双方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交流,为冷库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冷库行业实现了从传统到互联网模式的转变。通过合作建造冷库,可以提高冷库的运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并降低初期投资成本。其次,实施共享冷库和移动冷库,可以有效提高仓库利用率。根据农产品的不同采收季节,在产地进行移动和共享,农户可以基于自己产品的产量、需求、价格和冷库的价格来决定是否存放冷库,合作社也在基于农产品的产量和冷库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定价决策。
5.5 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市场信息及时共享
由于信息共享不及时,导致农产品产地的产品不能及时进入市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例如西北地区的农产品产业区建立了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当地农户和合作社提供及时、准确和有效的信息。
6 结 语
2023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转型年,2021年的1号文件更为明确地指出了冷链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向,主要涉及:食品仓库保鲜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田头小型仓库保鲜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产品低热直销物流配送服务中心以及全国核心冷链物流平台的建立。今年的政策将为中国农业带来全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未来发展打下扎实的根基。因此,这将对培养更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建设更完备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