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发现法在科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2023-06-16谭红亮
谭红亮
【摘 要】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本文以“地球的表面”一课中绘制地表图为例,简述教师在关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如何巧妙地运用发现法,促使学生在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构建科学概念。
【关键词】发现法 小学科学 科学概念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掌握某一个科学概念,究其本质就是掌握这类事物的特征。正因为如此,科学探究应以科学概念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建立相应的科学概念,在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已对他们生活的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些问题认知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体系。在科学课堂中,任课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前概念,促进学生前概念的生长和发展,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有必要去深挖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并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堂中的引导发现法,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以学生学习为主、以学生探索为主,让学生去研究事物的属性,去发现事物发展的原因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规律,从而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观念。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发现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科学课堂中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引导发现法,高效地构建科学概念。
一、创设情境,诱发探究动机
简单来说,学习动机是指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取行动的原因,是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创设学习环境,即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
要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就必须有动机。一般来说,可以诱发学生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创设情境。例如,“地球的表面”这一课,教学中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形地图,那么就需要学生了解真实的地貌。在课堂中条件有限,学生对地球地貌的认识来自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教师可以提供地貌的图片或者地貌视频。因此,教师可以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给学生提供航拍地貌、山顶远眺等图片,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学生画图之前,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当你在飞机上俯瞰大地地貌时,你想用什么方法记录下来?还有比拍照、画图更有意思的方法吗?地表模型应该怎么做?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地表模型制作中。当一个个千姿百态的地表模型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心中定是满满的成就感,这时再让学生将做好的地表模型画下来。至于地形图怎么画不必讲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能让别人看得懂的地形图即可。
教师的提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需要营造相对轻松和自由的科学课堂氛围,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对动手做地表模型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画图,学生的成就感会促使他们在动手中动脑。
总之,激活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仅体现在整节课的某个环节,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应设置相应的情境去触动学生的心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教学,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即便有些问题学生一时还不能解答,但是只要能激发其认知冲突,活跃其课堂思维,就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设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
发现起源于问题的产生。依据其特点,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刻意地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并启发学生积极去发现和思考。
例如,学生自己动脑之后,用各种各样的画图方式记录下他们制作的地表模型(如下四幅图)。给全体学生看这几幅图后,可提问:“你们看得懂他们分别画的是哪种地形吗?你们觉得哪幅图大家容易看懂?你们为什么这样认为?”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合理的观察、分析、思考,使学生对地形地貌有了深入的了解。让学生自主去比较、分析、交流,这比教师直接讲授正确画法要好得多。
问题是课堂的主线,问题的提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就必须巧妙设计好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提出疑问,要启发学生从疑到疑,发展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同时,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性,以生活情境为背景设计问题,围绕学生生活中的好奇点设计问题。例如:①看到这几幅图的颜色,你有什么想法?你为什么会这么想?②你觉得这些颜色分别表示什么?需要表示出来吗?为什么?有些问题是基本问题,可以在教材、实验中找到答案,而有些问题则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问题都很小,却管中窥豹,久而久之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和发现,有利于逐步构建科学概念。
三、连续思维,进行概念转变
通过教师的不断提问引导,学生已逐步发现自己绘制的地形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但是我们知道,科学地绘制地形地图需要区分颜色、标明图例,并且以平面图的方式来记录。学生通过刚才的讨论与分析,大致解决了颜色和图例的问题,至于平面图和立体图,学生还是认为立体图更能准确地表示出地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打破学生的前概念,构建出科学的概念。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设疑,让学生自主比较、分析与交流。教师可以提问:①这几幅图的画法大致有两种:从侧面的角度画和从俯视的角度画,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为什么?②如果我们要画一千座甚至一万座高山,你打算怎么画?③你现在能解释平面图到底有什么优势了吗?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立体图?
引导发现法需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积极引进相应的科学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培养,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合理地解决相应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未知的问题,从而形成连续的思维活动。总之,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使其思维层层深入。
学生的思维发现规律是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发展。感知是思维的基础,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能成为思维活动的强大动力,并引导思维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而感性思维缺乏整体性和有效的规划性,这就需要教师设置更多的理性教学活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是由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教师的理性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整个连续思维活动中促进学生科学创新思维分析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建构学生的科学概念。
四、分析综合,构建科学概念
分析与综合是辩证关系,引导发现法少不了分析综合,而在科学课堂中构建科学概念更是离不开分析综合。如果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通过对图形进行分析,学生的认知才能深入;如果没有综合,分析的结果也是孤立的,无法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学生也就无法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这两者密不可分,紧紧相连。课堂中学生对这几幅图画进行分层剖析,将地形平面图的正确画法辨析清楚,然后加以概括,既活跃了思维,又建构了科学概念。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平面图的优势后,紧接着出示一幅新的地形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绘制地形图。分析:你打算画平面图还是立体图,为什么?你打算怎么用颜色呢?在画图时还要注意什么? 这样一步步地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建构出绘制地形地图的正确概念。利用引导发现法绘制地形地图,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不断地分析综合中得到提升,学生大致掌握了地图的科学概念,从而掌握了有关地图这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在科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保证课堂教学模式满足教学标准的前提下,要对引导发现法进行合理的应用,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探究动机,利用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巧妙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连续思维,最终在分析和综合中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科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