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2023-06-16成秋月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1期
关键词:工匠育人精神

成秋月

[摘           要]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体系,能指引高职学生爱国敬党、敬业奉献、改革创新。如何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融入工匠精神,成为教师要探究的问题之一。针对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原则、现状及策略加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要奠定基调、课堂为基、活动增色、注重反馈,还需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兼顾、生活化与专业化兼顾、普适性与针对性兼顾、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兼顾的原则,亦要推行文化育人理论,实施以赛促学模式,校政企一体化育人,打造“多师型”课堂,以期助力学生增强工匠精神,并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1-0169-04

工匠精神主要指的是在工作或制作中强调精益求精的品格及态度,是职业品质、能力及道德的生动表现。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能在岗位上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甘于奉献,还能在标准建设、技术升级、精品创新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工匠精神不仅能鞭策工作者积极进取,还能引领每一位公民重诚信、守契约、讲合作、促和谐,共同营造阳光向上、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继而落实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因为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的行为、思想、心理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其具有教育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之一。有些高职院校存在工匠精神未能高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问题,出现了理论陈旧、德育力量不足等情况,并不能彰显工匠精神的育人价值。基于此,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探析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奠定基调,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

为了使工匠精神能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一席之地,高职院校应加大宏观把控的力度,基于立德树人认可工匠精神的价值,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一大动力。为了确保教师、学生及学校管理者都能重视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创建工匠精神无处不在的德育环境,使之可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师生的精神世界,为遍开德育之花奠定基础。例如,高职院校可在校内网站开辟“时代楷模”这一专栏,以本校所设专业为抓手,从各行各业筛选技术高、觉悟高、成就高的精英骨干,并用访谈、人物传记、成绩介绍、微电影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近时代工匠,用真人真事教化学生,使之成长为务实肯干、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人。高职院校的板报、校训、校内刊物、广播系统、微信公众号等均可成为工匠精神的集散地,多路径优化德育环境,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常规性与泛在性。

(二)课堂为基,加大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力度

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其目的是引領教师坚守德育岗位,在课上抓住机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每节课都能具有立德树人的价值。课堂是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田”,工匠精神是“肥料”,滋养精神之花,传播德育能量,基于此,高职教师需以课堂为基,从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角度出发融入工匠精神,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关注“三协调”:一是专业教育、工匠精神相协调,从指引学生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角度着手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相协调,使学生能塑造诚实守信、遵守契约、务实肯干等品格。三是通识教育、工匠精神相协调,在学生具备通用能力的过程中渗入工匠精神,例如教师在指引学生强化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时,可介绍一些航空航天领域的重点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夜以继日的付出及各岗位的紧密配合,进而认识到合作的意义,以及倾听、沟通的必要性,使部分学生能逐渐从“过于追求自我”的状态中走出来,并回归集体,参与学习实践,继而提高育人质量。

(三)活动增色,立足文娱生活渗入工匠精神

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感受极为重要,只有学生能主动接纳工匠精神,才能从中吸取养分,成长为被社会、被企业、被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因为课上时间有限,有些学生很难消化吸收所学内容,还会因学习实践机会较少而忽视工匠精神,这就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高职院校要立足学生的文娱生活,渗入工匠精神,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引领学生多维度感悟工匠精神。例如,高职院校可组织开展“传统手工艺进校园”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动手创制,学习苏绣、潍坊风筝、凤翔彩绘泥塑、乐清剪纸、泸州油纸伞等传统手工艺,在此过程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合作分工、创新实践,加之工艺品展览、旗袍秀、油纸伞舞蹈等文艺活动,拓宽工匠精神走进学生心中的渠道。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动中高职学生能塑造团结、友善等品格,还能磨砺意志,变得更加坚韧、自信,亦可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意韵,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四)注重反馈,及时调整基于工匠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反馈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终点与起点,在周期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享活动感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提出活动建议,教师则搜集意见、剖析学情并自省反思,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并调整新一轮的育人对策,有预见性地规避教育问题,提高德育质量。例如,有些教师在反观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时,发现有些学生的情感共鸣度较低,这与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难度,这造成了部分学生很难认同工匠精神的后果。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后,教师可关注高职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兴趣点,在此前提下找到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共鸣的方向,例如教师可用学生熟悉的作家、舞者、演员、运动员的真实经历讲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感悟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创新争优的精神力量。虽然一本书、一段舞蹈、一部电影可能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不大,但却能得到高职学生的关注,拉近其与工匠精神的距离,使教师可从“以小见大”的角度出发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1]。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兼顾

工匠精神自古有之,《诗经》把玉石、象牙、骨器的加工描述为“如琢如磨”,朱熹亦强调“治之已精,而亦求其精也”的重要性,庖丁解牛、熟能生巧等成语同样说明了工匠精神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雄伟的建筑、俊美的山水画、新奇的瓷器,都蕴含着工匠的心血,有着工匠精神的影子。基于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承先辈之志,赓续文化血脉,守住工匠精神之根。因为高职院校以培育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所以教师可以“续写中国制造传奇”为落点,赋予工匠精神时代感,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承前启后,引领学生钻研专业、磨砺技艺、提升素养,成长为社会所需、时代所需、行业所需的优质人才。

(二)生活化与专业化兼顾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为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生硬,并赋予工匠精神亲切感,高职教师要将学生的专业与现实生活关联在一起,营造“生活处处有工匠、工匠精神处处留”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我身边的工匠”演讲活动,鼓励学生走进各行各业,如会计、汽车维修等,还可将自己身边的亲友视为放大工匠精神的聚焦点,会做布鞋的奶奶、会用古法榨油的叔叔都是匠人,可以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变好的公民就是匠人,进而使部分学生不再好高骛远,树立脚踏实地的意识,能真正做到学一行、钻一行及干一行、爱一行。为了使高职学生提升专业素养,教师在筛选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时应有所侧重,使学生聚焦创技术、制精品、守专长、建标准,致力于行业深耕,提升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继而凸显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2]。

(三)普适性与针对性兼顾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贯彻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立德树人强调育人为本,这说明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若想高效融入工匠精神需坚持以学生为主,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为全体学生,使每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工匠精神的由来、内涵、历史地位等内容。为了使工匠精神能渗入学生的行为、心理、价值体系,高职院校要在普适性教育的基础上施行分层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例如,有些学生存在不专心、耐力低的问题,教师可在学生实训时渗入工匠精神,鞭策学生精益求精,控制情绪,按照实训标准完成任务,助其改掉浮躁、粗心等不良习惯。这说明只有工匠精神与学情高度契合,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力量。基于此,高职教师要走进学生群体,与学生保持平视并能高效交流,既要了解学生专业方面的不足,又要了解学生行为表征背后的内因,认识到心理因素给学生道德修养、专业素养等方面提升所带来的影响,在专业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并举的基础上实现育人目标。

(四)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兼顾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职学生学习成长全程,在此基础上工匠精神应有计划性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以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为导向制定长期目标,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工匠精神,塑造健全人格,提升职业修养与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以年级、课程任务、教育工程、教学改革项目等为着力点设定短期目标,用以解构长期目标,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建设、教法创新等活动中不断提升育人水平,达到持续渗入工匠精神的目的。例如,高职院校可基于“双创”孵化“创业季”教育工程,组建创业帮扶部门,设立创业项目审批、资金支持、专业支撑、法律咨询等服务单元,使学生积极创业,敢想敢干,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学生根据国家政策、行业规范、经济走势、法律法规等客观因素制定有可行性的创业方案,强化“四个自信”,坚持做到“两个维护”,期间融入工匠精神,使学生不怕失败、不怕辛苦、不怕困难,在制定创业方案时积极调研、合作、创新,在追求卓越的基础上抓细节、抓难题、抓重点,使学生在“创业季”有所收获[3]。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育人理論陈旧

部分教师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推行的是育人为本理论以及分层教育理论,虽然这两种理论具有实效性,但未能从工匠精神本身着手,这使部分教师很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工匠精神的育人潜力,工匠精神相关内容的运用肤浅,这就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教学模式单一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可知,有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无关,还有些教师惯用讲理论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未能多渠道融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部分学生来讲缺乏吸引力,学生无法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力量,造成了工匠精神未能与学生价值观、行为习惯、心理状态高效对接的后果,高职院校育人质量随之降低[4]。

(三)德育力度不足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与企业、政府合作育人可提升教育水平。有些高职院校因未能实现一体化教育而出现了德育力度不足的后果,德育活动存在脱离现实的问题,并很难融入工匠精神。

(四)师资力量较弱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高度融合的要素之一是教师理解工匠精神,并能成为时代匠人,还能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当前有些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弱,教师存在思想陈旧、眼界较窄、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法实现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目标。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推行文化育人理论

在《文化育人》(刘洪一著)中,从文化的视角切入探讨了高职利用自身特性谋求发展的对策,其目的是助力高职院校用好文化资源,以文化育人,用文化砥砺德行,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尽责尽力。工匠精神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之一,航天精神、铁人王进喜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创新精神等均有工匠精神的含义,亦需要工匠在新时代奋勇争先。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机构需推行文化育人理论,坚持做到“五通三融”。第一,课程融通,在校级一流课程、通识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发挥课程思想政治的作用,建设梯次化的文化育人课程。第二,活动联通,以社团为抓手,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方案,同时给学生机会深入红色景区、社区、养老院等机构做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现、感受并践行工匠精神。第三,阵地贯通,基于“社会即学校”统筹利用校外资源加强文化育人,例如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到拓展基地参与实训活动,在锻炼体质的同时学会合作,磨砺意志,优化品格。第四,课题互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管理者积极参与研讨活动,同时与行业精英、研究骨干结成对子,一起研究“美育在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家庭因素给学生心理所带来的影响”等课题,并撰写论文,共享研究收获,助力高职院校加强文化育人。第五,组织相通,加强教、学、研、管一体,统筹利用组织力量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并疏通工匠精神育人渠道。“三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加以分析:一是理论育人,将专家、学者、岗位精英、行业骨干等群体的智慧汇聚到一起,加强专项研究,得出适合区域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理论,在此基础上探索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确保教学实践有据可依。二是实践育人,坚持知行合一,给学生机会体悟工匠精神,同时给教师机会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是否可行,并在“按学定教”的基础上及时改进育人方式。三是“三全育人”,打造全流程、全员、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达到多节点融入工匠精神的目的[5]。

(二)实施以赛促学模式

以赛促学指的是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竞赛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既要确保学生在竞赛中掌握专业技能,又要提升其道德修养,使学生能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并树立正确的“三观”。基于此,高职院校要依托以赛促教模式渗入工匠精神,为了做到这一点需在比赛开始之前说明规则,引导学生精益求精、创新进取、合作共赢,还要介绍比赛的奖励,达到激励学生坚持不懈、战胜困难的目的,同时创造透明、公正的比赛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教师根据比赛标准、育人目标、专业特色及学情制定育人计划,基于以赛促教统筹利用教育资源,提高赛前培训的有效性,确保学生能掌握比赛所需知识及技能,还能了解规则,适应比赛环境,调节心理状态,在积极参与竞赛的过程中高效合作、务实肯干、创新争优、精益求精[6]。

(三)校政企一体化育人

高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需做到校政企一体化。首先,政府在一体化教育中扮演着指引者的角色,通过颁布《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引领高职院校重视工匠精神,同时确保基于工匠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能与时俱进。其次,企业在一体化教育中扮演着合作者的角色,提出育人意见,说明用人要求,并与高职院校签订人才定向输送计划,鞭策高职院校调整课程思政建设对策,既要助力人才知法守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又要确保人才能掌握新技艺、新理论等内容,可适应企业与行业的发展需要。最后,高职院校在一体化教育中扮演着实践者的角色,既要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构建实训基地,又要为学生争取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砺意志、优化品格、树立正确的“三观”,还能成长为追求卓越、持之以恒、敢于创新的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匠精神的目标。当前国家重视保护与传播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作为传统文化元素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成为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大动力。基于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利用企业的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发展经验等内容阐明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解决工匠精神与现实脱轨的问题,继而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践行工匠精神。

(四)打造“多师型”课堂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可打造“多师型”课堂,邀请民间手艺人、行业精英、企业骨干、时代楷模、创新人才来校演讲,亦可围绕专题与学生展开研讨活动,如“智慧农业发展瓶颈与趋势”“消费需求与产品创新设计的关系”等,同时渗入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知识、营销心理学等,继而在“多师型”课堂上有效融入工匠精神。教师在“多师型”课堂上是协调者、组织者与把控者,要设定共育目标,合力开发课程,一同策划教育活动,同时要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专业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高职院校要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通过培训、评选、奖惩等方式鞭策教师锐意进取,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聚拢“多师”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确保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可以形成合力,立足课堂、文娱活动、岗位实训等领域多思路融入工匠精神[7]。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利于学生成长为持之以恒、敢于创新、乐于合作、精益求精的人,在此基础上磨砺意志、优化人格、心理健康并树立正确的“三观”,还能掌握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继而成长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要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加强文化育人,在企业、政府的协助下提升育人水平,还需打造“多师型”课堂,继而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盛淑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维度探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3,44(2):242.

[2]冷静,徐志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内涵研究:评《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65.

[3]尤长军,刘波.高职院校实施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1):44-48.

[4]宋岛馨,毕红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生成及其实现[J].理论月刊,2023(1):54-60.

[5]陳秀华,王刚.“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以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设备工程,2023(1):126-128.

[6]蒋祎,李井林,李友节.塑造工匠精神:高职课程思政的重要实践目标维度[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7(1):80-85.

[7]姚钢.先进制造领域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J].南方农机,2023,54(1):184-186.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工匠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