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的路径探索
2023-06-16王金玲贾静李萍萍
王金玲 贾静 李萍萍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社区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地方文化建设,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社区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渗透。文章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教育中的意义,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传承理念、难以全面融入社区教育、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应对措施,以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当前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中,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农村社区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社区;社区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6-0077-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KZZ-21)
农村社区教育对统筹城乡协调规划、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思想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积极影响。提高对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推动农村改革、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将其合理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中,可以为农村社区教育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基于此,相关负责人应顺应文化强国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深入挖掘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合理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中,以充分激活农村社区中的文化元素,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的高水平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的路径进行探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完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村民的文化和情感源泉,其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可改变部分村民的落后思想,增强农村的文化实力,为农村社区教育添砖加瓦,使农村文化焕发新气象。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可以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农村社区教育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当地知名度,确保乡村文明建设不断迈向新征程。而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下,农村社区积极开展不同主题的非物质文化教育活动,可以促进乡村文化教育机制的完善,使更多村民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从而有效提升当地村民的整体文化水平。
2.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单一农村社区文化形式,提高当地的辨识度,促进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下,农村社区可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的文化管理与传播经验,创设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形成更具当地农村特色的非遺文化,从而有效满足当地村民对非物质文化的精神需求。
3.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和“活化石”,其与当地农村特色文化之间密不可分,背后蕴藏着无尽的财富,极其珍贵和重要。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中,可以通过物质载体的形式将其内在意识展现出来,这既能充分凸显出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又能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助力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文明乡村的建成。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中,不仅能丰富农村社区教育内容,还可以加强村民之间的交流,提高农村社区的协调能力,使农村社区更具教育特色。另外,农村社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可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带动村民共同创造财富。
4.有利于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
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的完善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农村社区立足于当地文化需求,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顺应市场需求的状态下,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助力更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优质服务。而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下,农村社区可以帮助当地村民学到更多与非遗有关的知识,增强当地村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有效发展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从而为当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1.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十分必要,其不但有助于改变传统、落后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还有助于提升农村社区教育整体水平。然而,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的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的必要性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部分农村地区的相关部门不重视社区教育,对社区教育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而在人力、物力等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农村社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降低,这不利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第二,部分农村地区的相关部门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重要性的认知,没有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中,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获得广泛认知,因此难以发挥出其对当地村民的文化引领作用。
2.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相关能力不足
第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人员既没有顺应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形势与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合作开展非物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也没有结合农村社区居民的学习能力合理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教育方案,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的受众群体非常有限,因此难以发挥出较大的影响作用。第二,部分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虽然也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中,但因为没有充分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技能,因此难以发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社区村民综合素质、生活质量的作用,也难以引导社区村民学到更多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知识、技能。第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部分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的束缚,在实施融入教育时缺乏科学性,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效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3.社区教育的办学模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形式较为单一
当前,部分农村社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的办学模式较为单一,通常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缺乏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这使得农村社区居民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另外,部分农村社区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的活动存在形式单一的情况,如部分农村社区仅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教学,这样的教育形式难以有效激发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育效果难以保证。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相关产业的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与其他农村产业的关系密切。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如能将社区教育与其他农村产业进行融合,可有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然而,当前部分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产业合作的巨大优势,很少邀请当地著名产业专家参与非遗宣传活动,仅单方面开展非遗教育活动,这使得非遗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真正帮助农村社区居民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就业,不利于农村文化产业的升级。
5.融入社区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人文关怀属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越来越丰富。对此,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意识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区教育中进行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应对社区留守人员给予更多帮助,以使其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带动下掌握更多技能,从而有效促进农村教育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区教育实施过程中,部分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较为重视理论知识讲解,并没有投入較多的精力与社区居民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使得农村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进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受阻。另外,针对外出返乡的农村社区居民,部分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没有从人文关怀角度入手对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这不仅不利于这些外出返乡的农村社区居民适应农村生活,也不利于其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负面影响。
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凸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力,是农村社区居民交流和学习的纽带,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和作用,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然而,当前,部分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并不重视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和作用的宣传,这不利于当地风土人情的充分展现,也会阻碍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的优化升级,还可能导致与非遗相关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运用效果不佳,很难实现非遗文化向农村发展优势的转变。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的路径
1.提升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时转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积极树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意识,以促进乡村的繁荣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帮助社区居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并立足于乡村教育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村社区居民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农村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兴趣。第一,当地政府应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将文化建设与乡村其他建设进行有效衔接,完整保留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区教育内容的互通,从而有效打破地域之间的界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面向更多的受众。第二,当地政府需要加大对于农村社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以确保农村社区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教育,如针对当前一些农村社区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当地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将资金用于社区教育学校的创办,或利用公共场所举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教育资金的合理应用。第三,当地政府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队伍的组建,保证社区教育团队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文化水平,有效掌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从而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
2.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
在传统观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局限于家族传承,或只传承给热爱非遗的男性,然而这些传承形式已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其不仅难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内容,也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最佳传承人。对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人员需不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如通过社区教育课堂讲授、组织文化活动、建立培训机构、开展非遗技艺比赛等形式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非遗技艺的教育形式。另外,由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掌握在以此谋生的老艺人手中,为防止传承出现断层,农村社区一方面可以组织热爱非遗的当地年轻人与这些老艺人进行交流,积极向这些老艺人学习非遗知识和技能,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有效造福更多的社区居民,另一方面可聘请这些老艺人为社区的非遗教师,以此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走向更多普通群众。
3.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模式
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教学效果,农村社区应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升级。第一,农村社区可以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并结合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需求制定专题培训模式,还要确保文化教材具有当地特色,能使社区居民学以致用,从而真正提升社区居民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农村社区也可通过建立信息化教育平台,使群众可以看到更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图片,并可以随时搜集与非遗相关的资料,以此丰富教育资源,完善社区教育体系。第三,农村社区还要从非遗手艺的创新内容入手,创新非遗教学模式,以确保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符合社区居民需求。
4.重视社区教育的人文关怀属性
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社区居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技能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农村社区居民之间进行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农村社区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教育过程中,应立足于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理念,重视对本社区居民的人文关怀,以提升社区教育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发展,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使本社区居民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化的非物质文化技能与知识。具体来说,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农村社区可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非物质文化技能的培训活动,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农村社区居民尽快融入非遗教育中来,并针对特殊人群、儿童、老人、妇女等给予更多帮助,以此促使农村社区居民可以更加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并在参与非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艺术熏陶。另外,针对外出返乡的农村社区居民,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也应从人文关怀角度入手对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以此帮助外出返乡的农村社区居民尽快适应农村生活,有效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
5.宣传和发展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
在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农村社区将文化传播作为农村社区教育开展的中心,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合理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内容,可以使全体社区居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主动地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在实践中,为积极宣传非遗文化特色,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第一,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人员联合起来,定期组织本社区居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活动,以此提升本社区居民对当地特色非遗文化的认知,提高本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从而有效形成互利共赢的新局面。第二,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还应结合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在农村教育资源的支持下,挖掘更多與非遗相关的人才,以确保更多的社区居民能够受到非遗文化的熏陶,从中悟出更多发展思路,从而使非遗文化的内涵与智慧得到更好的传承。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村居民历史传承的“魂”与“根”,象征着劳动人民的文化底蕴与智慧,其与农村社区教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区教育进行融合,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实践中,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在社区教育实施过程中进行合理规划,以此提升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吸引社区居民全面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从而为美丽乡村的早日建成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艳丽,高文智,李丽,王倩颖.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区教育路径[J].成人教育,2020(05).
[2]曹文译.民族特色村落旅游景区非遗文化与景观环境融合设计策略[J].环境工程,2022(03).
[3]李梓烽.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非遗的创造性转化[J].农业经济, 2021(08).
[4]范小青.从传统社区到网络社群: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场域变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
[5]方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发展探析———基于社区教育视角[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02).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System
Wang Jinling, Jia Jing, Li Pingping
(Laiw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its efforts 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rural communitie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ulture, China is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filt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tent in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makes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inheritance concep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fficulties in integrating community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and the single form of education. It proposes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the current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realiz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process of protec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ural communities; community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culturalbr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