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要先振“心”

2023-06-16彭钊

求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农总书记农民

彭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一支“强心剂”。

一、坚守自强奋斗本心,不断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不断强化农民奋斗底色,提高其精神境界,不斷激发其内生动力,汇聚起实现乡村振兴事业的巨大合力。

1.坚持党建引领,捂热农民一颗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优良传统。从百年党史发展大坐标看,党领导农民实现了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高度,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的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建设家园的态度与决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勇于肩挑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共同奋斗、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推动农民发家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才能激荡出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

2.加强农村“三治”,炼净农民一颗心。农村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相似生活习惯、熟人社会关系的生活聚集地。与城市相比,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彼此更为熟悉、接触更为密切、相处也较为融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为基,乡村自治能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大大增强其参与感、责任心及创造力。法治为本,要将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等工作在农村落实到位,激发广大群众法律意识。德治为辅,重视道德教化,要让与时俱进的道德规范在农村生根发芽,通过弘扬优良家风、树立先进典型等手段,引导农民向上向善,促使农民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面貌投入到乡村振兴进程中。

3.繁荣乡村文化,提纯农民一颗心。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发展较为稳定,这使得农村文化传统得以长久积淀。不可否认,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存在部分不合时宜的陈旧思想且影响至今。推动乡村振兴,乡风文明__是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要坚持改造为先、加强阵地建设,大力支持“三农”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让优秀乡村文化发挥正能量,以优秀乡村文化培根铸魂,让乡村大地焕发文明新气象。

二、坚持科学发展恒心,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创造性地发展了“以农为本”的思想。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在“三农”科学发展上狠下功夫,通过“提质量、重绿色、聚特色”的举措,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乡村振兴强基固本。

1.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发展质量。农耕文明在我国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驯化、培育了众多农业资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西方通过两次工业革命迅速崛起,大机器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东西方在农业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大,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存在一定短板。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要想在乡村振兴中有所突破,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发展速度、缩小发展差距、提升发展质量尤为重要。发展农业,学习先行,要积极借鉴先进农业生产和管理经验,推动科技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2.坚持绿色发展,突出长远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农村地区是“山水林田湖草”的主要聚集地,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环保优先、绿色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长远利益,注重绿色GDP的提高,让乡村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代际传播,为子孙后代造福。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遵循生态发展规律,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湖还草,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避免过度开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对于环境已经遭受破坏的地区,一要加强治理,二要加大宣传,三要强化监管,为子孙后代守住一片碧水蓝天。

3.推进特色凝聚,构建鲜明品牌。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泛,受区位分布、人文习惯、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农业发展呈现出区域化、地域性特征。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不能走“大水漫灌,千篇一律”的模式,要从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中汲取营养,坚持“精准滴灌,凝聚特色”,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因地制宜抓好谋划和落实”。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品牌强农的关键一招,要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推进农村特色凝练。

三、坚定为民服务初心,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的迫切所需是我们工作的当务之急,农民的长远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奋斗目标。

1.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增产增收一直是农民的美好愿景,收入的大幅增加,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充分证明了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坚实有力的,制定的目标规划是科学合理的,推出的方针政策是落实到位的。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致富机遇的持续增加,大大提高了农民对实现美好生活的信心,也增强了农民对实现乡村振兴大业的决心。

2.推动农村教育提质升级。“一年生产,三年科技,十年教育”,教育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工程。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当下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群体,是决战决胜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科教兴农、科教富农、科教助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办好教育事业至关重要。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義,大力发展好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才能为乡村振兴储备力量,积蓄底气。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农村学校,让农村学子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学子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推动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培育复合型、专业型人才投入到农业农村建设当中。

3.确保民生保障不断完善。安居乐业是广大农民的基本追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给农民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憧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们已经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重任,进一步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各项安排也提上了日程。“日子有奔头,幸福有盼头”,要围绕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定攻坚克难信心,积极协调动员各方力量

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但中间过程往往是曲折迂回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肯定乡村发展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在农业农村。要积极协调动员各方力量,迎接挑战、顺势而为,坚定信心、踔厉奋发,不断开创“三农”工作发展新局面。

1.党员干部打头阵。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广大共产党人必须在这一事业中身先士卒、主动担当。对于农村党员来说,要重点在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带头勤劳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等方面提高实践本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必须要培育先忧后乐的责任心、强化敢为人先的执行力,秉承高度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农民披荆斩棘,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

2.专业人才做骨干。当前“三农”工作已经发展到了全新的阶段,这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乡村人才振兴,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人才是发展过程中攻坚克难的一张王牌。没有人才做先锋,广阔乡村的巨大潜力就难以挖掘,只有广泛引入人才充实“三农”建设队伍,才能让农业发展更为高效、农村建设更为美丽,才能在组织农民、带动农民、扶持农民的过程中,团结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

3.社会力量做后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期的历史伟业,是全社会的一项共同事业,没有社会高度的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就会存在未知数。“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是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事实证明,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为摆脱贫困注入了生机活力,助力了脱贫攻坚事业的胜利。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在农村地区的接续,仍旧需要进行广泛动员,号召社会各界力量汇聚其中。

作者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三农总书记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