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笔感悟
2023-06-15葛世权
□葛世权
跋《智永真草千字文(宋拓本)》明·董其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晋代卫夫人《笔阵图》提出“三端之妙”。“三端”,指辨者的舌端、武者的剑端和书者的笔端。所以,我认为书法的用笔首先要用笔尖之力。端者,尖也,用好笔尖的力,则笔笔都能达到笔画的末端,从而使笔画起收有度、笔力畅达。
笔尖的力也是筋骨之所在,所谓力送笔端则骨力洞达。令笔尖常在点画中行,即中锋用笔,若加之以使转,便是“折钗股”;加之以如刮鱼鳞般的“逆鳞”之法,逆锋涩势而行,便是“屋漏痕”。中锋是一切用笔的根本,中锋用熟练了,自会八面出锋。中锋之外本无锋,如侧锋、偏锋、绞锋等只会混淆视听,让人无所适从,“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大道至简,何况书道?逆锋的使用方法是在行笔时使笔杆与纸面竖直,而略前倾,笔杆与行笔的方向相反,把笔尖略下按,顶纸而行。
董其昌所说“提得笔起”,即令笔尖随心自然起落,如大力人跌倒,能“自倒自起”。也就是能提着笔把笔尖写出弹力,收笔时,笔尖基本是收束而直的。米芾说的“虽细尤圆”就是这样的用笔。提笔不是一味地把笔画写细,而是能把笔画写粗。用笔要在提按之间,提时须有按、按时须有提,此亦无他,唯手熟耳。且不可执着于“提按”二字,提按只是感觉,唯感觉妙不可言。
再如米芾所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这个用笔方法是指无论写什么书体,每笔都有起有收,笔意相连贯。笔意相连,就是写完一笔以后,在收笔时紧接着下一笔的起笔去写,上一笔的收笔就是下一笔的起笔,笔笔相通,自会气韵贯通。孙过庭说“草不兼真”“真不通草”,也有笔意相连之意。欧阳修说一天写草书,一天写真书,其目的就是使真草相通。楷书当草书写,才能气韵生动,不致呆板;草书当楷书写,才能严谨,不致潦草。黄庭坚《论书》中所说“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可谓至理,当细细品味。当然,这还需要下功夫去写,用心体会,才能领悟。陶渊明说“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莫执着于字面意思,会意才是关键;苏轼说:“世人有见古德见桃花悟道者,争颂桃花,便将桃花作饭,五十年转没交涉。正如张长史见担夫与公主争路而得草书之气,欲学长史书,便日就担夫求之,岂可得哉?”必当参悟而后方能得道。
所有的笔法都是表象和常态,我们当从常态中悟得常理。用笔的目的是将书法写出筋骨,写出厚度,写出韵味,这些必须靠真功夫并从大量的临写实践中得来。
心即神采,多看古人书论、多读帖,即能得神采;手即形质,多临写即能使转自然。唯有神采与形质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做到“心手双畅”,心手合一。至于“心手不畅”者,苏轼的话一语中的:“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不学,则是空谈。唯有心正、意诚、格物致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在其中,学而知趣味者,是学也。
《值雨帖》北宋·米芾 25.6cm×3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