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典走向经典
——潘常欢绘画作品赏析

2023-06-15蓝凡武

美术界 2023年5期
关键词:仫佬族中国美术馆工笔画

文/蓝凡武

一个画家,一旦形成自己的风格,倘若不思进取,便如同老驴拉磨一样一辈子原地打转。人或许还活着,画已经死了。

仫佬族第一代画家潘常欢在20世纪90年代初所创作的人物画就已声名远播。他的《歌催月圆》《第一次来信》《启蒙记忆》《旭日》《秋韵》《荷香》等系列工笔人物画作品让人百看不厌,历久弥新。

1984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立。彼时在中央民族学院(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读大三的潘常欢专门创作了一幅工笔画作品《春到仫佬乡》,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仫佬乡春天的到来。这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得到了北京画界的高度评价。《春到仫佬乡》是潘常欢讴歌本民族的处女作,从此开启了他为民族立传的漫长创作之路,直至如今仍激情未息。

青年潘常欢热衷于绘画材料的创新突破。1986年,他以的确良布作画的《旭日》首次在“广西美展”亮相就获得了铜奖。同样用的确良布创作的《第一次来信》成为“建军60 周年全国美展”广西唯一入选的中国画作品,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1989年绢本工笔画《歌催月圆》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时入选的还有他主创的壁画《浩气磅礴》,同一届国展入选两件作品,实属罕见。

潘常欢善于造境,比如《启蒙记忆》把人物安排在画面的下部,上面大部分空间只有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阳,突出了在寂静的山野中戎马倥偬的情景,而《第一次来信》的构图与此相反,把人物安排在画面的上端,新娘手捧新郎从远方寄来的报喜信和军功章,一轮明月映照着空旷的天地。这幅作品画在淡蓝色的确良布上,利用布的原色渲染了月色朦胧的宁静气氛,与人物此时此刻不平静的心境形成对比,这诗般的意境创造颇具匠心。以简洁的形象抒发丰富的感情是潘常欢工笔人物画的特点。《歌催月圆》取材于仫佬族传统节日中秋“走坡节”(青年男女对歌会友的聚会),画面上没有喧闹的群众场面,一根曲线象征坡岭,又大又圆的明月掩映着4 个正在放声歌唱的姑娘,对歌的小伙子也没有在画面上出现,只是在款文中听到他们的歌声:“妹呀妹、好漂亮,脸蛋圆圆像月亮,像月亮、月亮圆,哥想和妹结同年。”为了突出主题,在“圆”字上大作文章,人物造型夸张,圆圆的脸蛋与圆圆的月亮相呼应;款文字体取圆形结构,印章也用圆的,可谓苦心经营!今天重读仍不失当年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一代经典。

20世纪90年代初,刚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个展并在美术界赢得一片赞誉的潘常欢悄然离开广西,前往深圳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

如果说在深圳洪湖公园的一次黄昏赏荷,给潘常欢的艺术人生带来了顿悟,那么一次偶然的香港之行则成就了他创作的重生。当他独自站立在香江边,久久凝望维多利亚港而陷入沉思时,一切具体的景象都在夜幕下隐去,留下的是闪烁的霓虹在夜空中摇曳,在凌乱的光影中,他忽然发现好似一片片荷花在飞舞,荷叶几乎隐藏在黑暗中似有似无。他猛然想起明代画家徐渭在画上有“万物贵取影”的题句。所谓“取影”,即取意为形之心象,此乃化石点金之句,潘常欢之荷自此不与人同。

2006年,潘常欢在深圳雅昌艺术馆举办“梦幻荷花”个展,清新的画风立即引来广泛赞誉。画家陈加林评价说:“常欢兄画荷不类古人,不同今人,独出机杼、别开生面,全然一派‘潘家样’。远观空蒙迷离、韵致幽远,近看墨彩斑斓、柔和细腻,既有中国画之韵致,又有水彩画之淋漓,同时兼具油画之厚重,十分耐人寻味,令人留‘莲’忘返。能于荷中变幻万千气象、独标高格,非大才不可为也!”这段话,道尽了潘常欢荷花如梦如幻的独特画风。从他的《暗香》与《无尘》中仿佛看到了佛的手印,《生机》与《抒怀》犹如听到圣贤的弦歌,《仙境》与《听雨》如同倾听天籁。《晨趣》中莲叶田田,《祥光》中清影照人,《微风》中荷花与蜻蜓的私语,《映月》则把人带入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诗意里。自古以来,画荷者不计其数,成就者亦众,欲从中翻新实属不易。“十年磨一剑”之后,“梦幻荷花”终成潘常欢创作中的又一经典。

广西罗城是潘常欢魂牵梦绕的家乡,作为仫佬族第一代画家,设计一系列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服饰,一直是潘常欢的心头念想。在一次整理旧作时,潘常欢发现自己在1990年创作的《锦绣八桂系列·仫佬族织锦》,以仫佬族背带芯刺绣图案作背景、表现仫佬族少女形象的工笔画作品,令他兴奋不已!原来背带芯的“石榴”“蝴蝶”以及“凤凰”等图案是那么精美,那么鲜活,那么具有民族特色!背带芯是仫佬族最具代表性的图饰,加上围裙带的双鱼、轮回等图案,足以构成仫佬族元素的服饰。潘常欢先后画了近百张手稿,历时两年终于完成了《仫佬族服饰优化设计方案》,并获得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近年,在深圳工作生活20 余年的潘常欢回到桂林常住,与家乡罗城近在咫尺。30年前的火种又慢慢燃烧起来,他又以新的绘画语言创作了一批兼工带写的人物画作品,如《吉祥仫佬》《春光》《于成龙在罗城》《醉美仫佬乡》《山泉姑娘》《金色的梦》等,既有30 年来的连贯又有新时代的审美,突破了以往装饰的样式,各种人物的动态和神韵自有一番惊艳。他以人物、山水、花鸟之间的元素巧妙融合,更借以民族服饰表现出天然之美和情感之真。

“我神往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更陶醉于仫佬山乡的泥土芳香”——这是潘常欢30 年前写下的自勉,家乡、民族永远留在他的心中,激荡在他的笔下。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浓浓的仫佬情怀亦随处可感可见。他的艺术总是为民族立传,为民族而歌,为时代立碑。他的绘画让人愉悦、安详、平和。故说,有一种爱叫善良,有一种美叫常欢。

潘常欢/幽芳 34cm×136cm 2017年

潘常欢/映月 68cm×68cm 2008年

↑潘常欢/清逸69cm×67cm 2019年

↓潘常欢/晶莹68cm×68cm 2007年

潘常欢/映日 65cm×68cm 2008年

潘常欢/听雨 66cm×68cm 2006年

潘常欢/幽芳 50cm×140cm 2018年

潘常欢

1958年出生于广西罗城,现居桂林。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广西——中国东盟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广西工笔画学会顾问。

曾任广西美术家协会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西民族书画院副院长、广西工笔画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日报》美术编辑。

1989年,两件作品同时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99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仫佬族第一代画家潘常欢画展”。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被中国美术馆、北京民族文化宫等单位收藏。艺术成就收录于《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

猜你喜欢

仫佬族中国美术馆工笔画
品读文与画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工笔画作品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粉红荷花工笔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