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及践行路径选择

2023-06-15匡祥琳李凯旋伍朝辉

新西部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文明民族

匡祥琳 李凯旋 伍朝辉

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意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时代引领”的理论阐释,深入研究“民族地区内在特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力”的价值意蕴,发现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民族特色经济时代选择的实施路径,为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理论阐释:生态文明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引领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应该是指人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不断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民生福祉,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资源有效节约和环境友好保护型社会为根本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共同使命,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人类成果。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意蕴

1、工业文明:是以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为代价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生产活动主要是以开发化石能源、大力发展制造业与机械化农业、大规模建设现代设施为主。在这个文明进化过程中,伴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被大量采挖,伴随工厂、大楼、水库、铁路、港口等设施大量修建,进而出现砍伐森林、填海造陆以及发展更大规模的农业等现象。这样以来,人类随着文明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将越来越快,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率消耗资源,排放废弃物、污染物,从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生态文明:是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思想反映了生态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这也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理念高度契合。生态文明就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要以能源和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一切工业、社会的发展都要绿色化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高质量发展:是生态、经济与社会共生和谐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实现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基本方略,进而要求构建绿色政治、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文化和绿色环境“五个维度”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理论指出“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间上的持续发展”。[1]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

价值意蕴:民族地区自然禀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中国特色的民族地域属性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地区具有自身反应时空特点和经济社会文化地缘特征:一是地广人稀。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5%;二是多数位于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地区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连续性和差异性;三是地大物博,且地域具有自身特色、功能和优势;四是地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均有汉族居住;五是特定的地域空间形成了民族特色产业。

(二)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特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政治、宗教信仰、经济、文化艺术、心理素质等方面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民族文化。这些特色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生活体验,代表着特定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民族信仰和价值内涵。正因为这些特色民族文化,孕育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特色产业。譬如,民族化的服饰,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民族医药、民族特需品等等。这些特色商品民族性越强,差异化越大,市场价值就越大,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因为这些民族特色产品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民族传统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

我国民族地区具有天然独特的资源优势,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民族地区草原面积占全国的94%;二是民族地区森林资源占全国的51%;三是民族地区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52.5%;四是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蕴藏量大,有数十种居全国第一位。

(四)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生态、绿色、可持续属性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分布在边疆地区,他们远离大都市,生产活动缺乏重型机器设备,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经济圈,因此,他们的经济活动对其自然环境的干扰较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轻。[2]与此同时,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因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他们养成了对生命敬畏的平等观、对生产的再生观以及对人与环境和谐的自然观,进而形成了珍惜野生动物、注重物质生产循环再利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念。从这些生态伦理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日常行为隐含着绿色性、生态性与可持续性的观念,充分体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原始内涵、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崇高价值观。

实施路径: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民族经济的时代选择

生态系统是一切生物的摇篮。它是人类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鉴于生态文明思想的落实,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坚持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系统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把民族自身独有的“地理区位、特色资源、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等天然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市场竞争优势。

(一)利用民族地区独有资源禀赋:完善市场机制,拓展特色产业优势,发展循环经济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资源禀赋是人类社会经济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产业形成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各具独特地域资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主要是由要素资源的丰裕程度决定的。我国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区域优势产业。其中,排在全国首位的产业主要有:新疆的天然气产量、广西的食糖和蚕茧产量、内蒙古的乳业和羊绒制品产量以及青海是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2]云南是全国最大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等。

因此,首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充分挖掘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内在价值,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采用高质量的生产技术,通过将原有的设备升级改造来提升传统民族资源产业市场竞争力。其次,基于高质量发展视域,“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基本民生观,发展民族地区循环经济。最后,基于“坚持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严密法治观,利用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资源、产品与废弃物等闭路循环模式,来架构“生态化”产业系统,走“生态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创造美好的环境,为人类谋福祉。

(二)利用民族地区独特文化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开发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等特色第三产业,发展绿色经济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主要来源于民族文化差异和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基于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多样性”独特优势,完善科学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是一个集“多民族共存、宗教信仰自由”和谐共生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旖旎的自然风光;浓郁民俗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的特色民族风情;悠久的民俗文化底蕴、珍贵的文物古迹等独特的先天文化资源要素,已经形成了充满神秘色彩且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的民俗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譬如,西藏有喜马拉雅雪峰冰川风光、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古寺风采以及茶马古道野生动物观光走廊;广西有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等灿烂的文化艺术;宁夏有西夏王陵、贺兰岩画等历史文化遗产;贵州西江原生态的苗族风情文化等等。基于这些特色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遗产的融合利用而形成民族地区的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而且其产生的废弃物排放也很少,因此对当地自然资源、環境带来干扰和破坏就较少。与此同时,这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将有利于特色品牌的打造,进而有利于特色生态产业的发展。

因此,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系统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开展包括文化旅游、健康休闲、度假养生在内的特色第三产业,开展具有审美性与人文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复合性与参与性以及原始性、神秘性与生态性相结合的民俗文化旅游,充分发挥当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拉动乘数效应和就业效应,最终带动区域高质量经济整体增长。

(三)利用民族地区享有显著地缘:发挥民族比较优势,拓展国家“口岸经济”,发展低碳型经济和数字经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只要让全球或区域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在空间上顺畅性流动,时间上进行交融互补,就会促进以边境口岸为交易中心的互补型、低碳贸易经济的繁荣。为此,基于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发低碳型“口岸经济”。

随着“一带一路” 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应努力“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生态文明全球共赢观:一是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及“RCEP”国家战略政策,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更好的集“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合作平台,利用数字经济的技术优势,帮助民族地区企业开拓境外货物、服务市场。二是切实落实“RCEP”协议,创建和完善民族地区边贸政策法规,充分发挥“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流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发边境口岸进出口业务。三是全面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方针,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边境口岸合作模式,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推动民族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四)利用民族地区独享生态环境:创建民族地区“生态圈”,构建以绿色经济为主的高质量生态、经济和社会和谐共生体系,发展生态经济

我国民族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不少地方已经形成了绿色美丽的“生态圈”。譬如,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圈”、广西的“巴马养生生态圈”、吉林的“长白山森林生态圈”等。新时代在人们追求“原生态、绿色、健康”消费的趋势下,民族地区的“生态圈”很有可能成为一种促进民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利用民族地区独享生态环境,牢牢抓住“资源”和“生态”两个主题,打造高品质的绿色、有机健康食品等第一产业,开发独具民族风情的休闲、旅游、养生、度假等第三产业,是实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思想战略的重要举措。

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本质在于人类如何处理好生态、经济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关系问题。高质量发展方式不能再以资源与能源损耗为前提,也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更要关注生存环境、产品科技含量、生产生活质量以及环保质量。生态文明生产模式前提是应当生态理性,应该让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民族形象的发力点。

我国民族地区要实现生态文明思想,应该发展“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废弃物,从废弃物到资源再利用”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数字经济和生态经济。因此,基于生态文明的“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和“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思想,[3]民族地区应当尊重民族特有的生态环境,实现具有民族特色的绿色发展,最终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坚,冯秦贞,刘琨,陈冰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发展理念》,载《生态文明世界》,2020-01-15。

[2]郭景福,解柠羽:《生态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15。

[3]陈向国:《以生态文明促进高质量发展》,载《节能与环保》,2018-08-15。

作者简介

匡祥琳 百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财务风险分析、旅游经济

李凯旋 百色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民族旅游、生态经济

伍朝辉 百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旅游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高质量文明民族
我们的民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请文明演绎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漫说文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多元民族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