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讨

2023-06-15王素平

新西部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孔繁森思想道德

孔繁森精神是重要的红色资源、宝贵的精神财富,把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格,铸就艰苦奋斗、知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使命担当意识。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培育师资队伍、创新融学课堂、重视社会实践。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報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命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2]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也强调“要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好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和遗址,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红色资源”。孔繁森精神本身就属于红色传统、红色文化的教育,把其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形势所需。这样做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性与知识性统一,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高校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一门集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是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教育,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格、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教学的价值意蕴

“文化劈波行,精神聚人心。”孔繁森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格、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崇高的家国情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优秀楷模,塑造党员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其精神始终砥砺我们前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价值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坚定理想信念,让信念之火熊熊燃烧

孔繁森精神是历史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彰显着孔繁森同志建设西藏的奋斗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知识、用热血、用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把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以孔繁森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员的认知,全面提升和拓展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促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

“思想道德与法治”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帮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英雄模范事迹的学习正是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的关键。感悟孔繁森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无私奉献与卓越的政治品格,获得改进自我的精神源动力。筑牢大学生坚持好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2、立德树人,避免不良思想干扰

教育就是明德启智,教人向善。无论是孔子倡导的“仁”,还是孟子追求的“义”,都在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融入孔繁森精神,实现孔繁森精神的承继与传播,让岁月沉淀的精神力量激活;有助于大学生深刻领悟孔繁森精神,促使自我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中;使得新时代大学生在奋斗过程中坚定自我理想信念,避免不良思想干扰,提高思想免疫力。

当代大学生基本为00后,他们出生成长在物质、精神资源较为丰富的新时代,思维更活跃、思想更开放,对主流意识形态也更加淡漠。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腐朽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陷入“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泥潭,形成扭曲、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铸就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

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人望而却步。孔繁森同志走访基层,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孔繁森同志却乐观向上。孔繁森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精神,将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克服困难的品质。

4、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使命担当意识

马克思在谈到青年的职业选择时说:“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把追求自身的美好与实现全人类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责任感展开论述,“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要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等等,反复强调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应心系国家民族、胸怀天下,思虑人类命运。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具有为建设和谐社会、国家富强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自觉把个人追求、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具有强大的指引力。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道出了藏族同胞对孔繁森同志的缅怀:“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讲到“学习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孔繁森同志一句名言“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孔繁森精神承载着以孔繁森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和热爱人民、关爱人民的精神品质,充满时代的基因和智慧的力量,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奋力崛起,不辱时代使命,成为政治、思想、意志、情感靠得住的人才。

目前少许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公德意识不强、情感淡漠、社会责任感缺失。孔繁森精神就是一剂良药,通过融入思政课教学,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国家繁荣富强与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员无私奉献是离不开的;以孔繁森精神为引领,大学生要胸怀天下,把人生理想融入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大学生主动肩负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把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實、更完美、更灿烂。

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应坚持的原则

1、推进课程守正创新,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基本遵循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以政治性引领学理性,是推进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基本遵循。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结合,既能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功能,又是思政课自身的学理体系的要求。坚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守正与创新,就是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引领作用,将孔繁森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时,“要守正确的立场,创新理论;要守正确的观点,创新内容;要守正确的方法,创新方式”。[4]在守和创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功效。

推进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必须把政治意识放在首位,培养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绝不是意识形态或政治理论的宣讲,而是具有深邃的学术性。讲政治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学理性是思政课教师的立身之本。在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基础上推进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守正创新。

2、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是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而且要看做得好不好。新时代立德树人昭示正确的价值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若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教育会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落实立德树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孔繁森精神。大学生把自身的专业学习融入到社会需要中来,把个人成功与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相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时代使命,探索创新教学改革,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课程中,以孔繁森精神为抓手,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本,突出“思政课讲道理”这一本质,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孔繁森好干部式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具有使命感、有担当、有进取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的路径选择

孔繁森精神内涵丰富,包含着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家国情怀等内容。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新时代要用好用活孔繁森精神,要把孔繁森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实现孔繁森精神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实现理论服人,就要把内容讲深、讲透、讲活。

1、以孔繁森精神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理论水平和学科素养关乎思政课教学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大学生对理论的认同和吸收。推进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关键环节是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储备和学科素养。

加强思政课教师对于孔繁森精神的理论储备。高校思政课教师本着“教师即研究者”的研究自觉,加强对孔繁森精神的研究力度,把孔繁森精神研究做细、做深。首先,针对孔繁森精神内容缺失的现状,思想理论课教师要进行内容的深度挖掘和翔实知识的扩展,丰富孔繁森精神内涵。其次,学校要邀请研究孔繁森精神方面的知名专家或学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教育,让孔繁森精神深入教师内心深处。最后,学校要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孔繁森精神的专项研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孔繁森精神的研究深度。

孔繁森精神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相互融合,更好实现对大学生铸魂育人的目的,不是需要简单的政治说教和口号,而是需要丰富的史料加以佐证,可以说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内容的丰富和理论知识的深邃性直接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只有不断加强学术研究,用学理支撑政治、以知识承载价值,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在科学思想理论指导下明辨是非曲直,在严谨的学术探讨中明确使命担当。”

着重培养思政课教师的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界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这一论述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提出硬性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问题的聚焦,是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基础。思政课教师所呈现的政治品格、道德品行、价值品行,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教师最好的催化剂。思政课教师要有红色文化传承的信仰,引导学生向善之心的培养,选取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孔繁森精神素材向学生讲解。实现学生对孔繁森精神理论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信服。

2、创新融学课堂,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创新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发挥强劲育人功效的源泉,也是引领高校思政课健康,稳定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主体力量或者实施主体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而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项复杂的教育活动,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是引导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升华的过程。要实现孔繁森精神更好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应积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创新,构建融学课堂。

传统课堂存在教师重灌输、重说教,学生重分数、轻参与的现象,因此要积极推进融学课堂教学,实现思政课铸根育魂的功效。推进融学课堂就是要切实与大学生现实需求相结合,包括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想需求等方面。重要的教育手段一直是鼓励大学生脑动、心动、行动。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主导,更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若无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就会出现内容偏差、难度偏差、效果偏差,无法实现教育目的。

打造融学课堂,要增强大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提出问题,参与问题的探究。以被尊敬和获得尊敬为目标,牢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缺乏这一情感,人类的互动则无从实现。在思政课课堂教学要想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学生与思政课教师的互动,需要对大学生足够的尊敬和人文关怀,需要从学生的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与此同时,要重视课堂的创新,不要盲目地将孔繁森精神的内容“搬”入课堂,而要有选择性地针对不同教育主题选定内容,创新表达方式。孔繁森精神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合,既是培养青年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3、创新活动形式,重视社会实践

注重孔繁森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无论何种文化事物,均有意识与物质两种因素构成,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形不成文化事物。”[7]将孔繁森精神更好地融入“基础课”教学,不仅要发挥意识因素的作用,更要注重发挥物质因素。这就要充分利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孔繁森故居、孔繁森遗物等固化的物质文化形态,让知识的背景细节变得更加清楚深刻,使生命体验置于重要的位置,进而内化为学生心中强烈的情愫,激发大学生前进的动力。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可以通过“组织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实现。以红色研学活动推动孔繁森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讲好思政课不能仅停留于课堂上,要善于用好“社会”这个思政大课堂。在推进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利用重大节日、周末,教师引领大学生参观考察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孔繁森故居等地方,在现场进行教学,讲好红色文化、讲好英雄故事,零距离感受模范的英雄事迹。构成“理论讲解+场所体验”,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红色教育、孔繁森精神融入大学生的脑、心、行,实现思想政治课铸魂育人的目标。

通过多种呈现方式使学生“知之深、爱之深”,更能实现“影其深”的效能,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磨练心性,砥砺品格。大学生能深刻认识以孔繁森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员的先进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总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发展,把孔繁森精神等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方式,切实发挥红色文化铸根育魂的作用,使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载《人民日报》,2019-03-19(1)。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页。

[4]路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维度与重要对策》,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

[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12-8。

[7]韩民青:《文化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

王素平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孔繁森思想道德
汇聚起弘扬孔繁森精神的力量
——访山东省聊城市社科联副秘书长、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部主任王红霞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大爱是一种圣洁的精神生态
——读柴腾虎《永远的孔繁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