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杏坛化雨育桃李 勇担使命弘文道

2023-06-15张莹刘书芳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科文学院史记

张莹 刘书芳

2022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新科教授负责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数十年来,团队践行学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始终把教书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中之重,秉承“敢为人先、追求一流”理念,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攀登研究高峰,积极服务社会……

站稳讲台 为国育才 立德树人守初心

“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厅,镌刻着一代学术宗师、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霍松林手写的八个大字,正是其人生写照,也是陕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师团队的治学传统。霍松林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长达半个多世纪,用他的话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

“霍先生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的一面旗帜。”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负责人、文学院教授张新科说,“团队的发展和学校历史同步,前辈学者筚路蓝缕,经过几代人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队伍和研究阵地。”团队现有25人,其中不乏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特聘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获得者。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这是学生们对张新科教授的印象,“基础要牢,眼界要广,思路要活”这十二个字他时常挂在嘴边。“要去读原典,要去读第一手资料。这是一个笨功夫,也是一个苦功夫,但也是必须做的功夫。”那满是批注的书本,重逾百斤的稿纸,奠定了张新科教授学术殿堂的坚实基础。在张新科心里,学生的事永远是第一位的。近两年,因为积劳成疾、身患重病,他不得不停下本科生的课程,但对于硕博生们,他仍旧尽心尽力。

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是团队共有的品质。

“我的一篇作业,140字的摘要,刘老师就修改了5处,并写下大段评语。师母说老师常常批改作业到凌晨一两点,高度近视的眼睛经常充血仍不肯休息,我们都很心疼。”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季桂增谈到导师刘生良教授时说。认真和尽责,是刘生良两张公认的名片。从教40余年来,刘生良一直在一线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15年来年均工作量达到1000余学时。2021年,他被评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

“团队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激发活力,注重新技术、新理念的创新推动,适应国家新文科发展趋势,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現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张新科教授说。

八水绕长安,永兴坊、昌明坊等唐长安城110坊,白居易、王维等唐代文人坊中居所,玉门关、楼兰等丝绸之路文化名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在“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重现——唐诗话长安城虚拟仿真实验”中得到惟妙惟肖的展现,“我们利用VR与AR技术,在虚拟仿真世界中还原唐代长安城核心格局,让学生更好领悟唐代文化,感悟文化自信。”课程主持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柏俊才说。潜心钻研教学、用心打磨课程,团队打造了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的“金课”。张新科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柏俊才、刘生良、吴言生三位教授主持的课程分别获得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柏俊才教授“唐诗与长安文化”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张新科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不断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德育元素,守好“责任田”,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

团队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张新科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刘生良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背—摹—赏—探”有效教学范式”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立足长安 守望丝路 代代学人担使命

“这次会议可以说是开创历史!”1982年,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霍松林教授的这番讲话引发热烈掌声,台下大学三年级的张新科听得热血澎湃。

“这是《史记》研究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1988年,全国《史记》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已留校任教的张新科在撰写的论文《全国〈史记〉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写道。

“希望将‘111引智基地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2018年,在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陕西师范大学首个以人文学科为主体、融合工科、艺术等学科的建设基地——“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启动会上,负责人张新科教授详细介绍着,他对基地的未来充满期待……

细数走过的点滴,团队秉承“敢为人先,追求一流”理念,不变的是长安情怀、丝路使命。“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了几个研究重心。”张新科教授说。

自从学生时代与《史记》结缘,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张新科围绕《史记》这本大书,先后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出版十余部专著,主编二十余种学术著作。《史记》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予张新科教授源源不断的学术养分,张新科教授也以对《史记》专注的热爱回报了它,将当代史记学推向新的高度。《史记与中国文学》被列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史记中的治国理政智慧》被列入“丝路书香”外译项目,《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入选2019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张新科带领团队在《史记》研究、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等领域不断攀登研究高峰,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五年来,团队获批国家和教育部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9项,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青年成果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等30多项。

心怀大爱 凝铸师魂 西部红烛闪光芒

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也是学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2013年至2021年,张新科教授担任文学院院长期间,为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殚精竭虑。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被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9年、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专业先后入选国家一流专业,2022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顺利进入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期。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由此踏上了新的阶梯,成为我国“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及发展的中坚力量。2019年以来,即便张新科教授身患重病,但他依然与班子成员一起,带领全院圆满完成了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做到了教书育人和学院发展两不误,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高度统一,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站稳讲台,教学第一,学生的事无小事。”作为团队负责人,张新科教授总是这样嘱咐青年教师。他精心设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担任教学导师,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求学期间,我深受团队各位先生和前辈的熏陶和濡染,作为青年教师,我要用奉献和付出,照亮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文学院教授王伟说。

“我听从祖国的召唤援疆,祖国的召唤就是我的志愿。”刘生良教授62岁主动申请援疆,成为教育部第九批援疆干部中年龄最大的同志。“五百日在西域殚精竭虑有始有终一心援疆无他念,八千里出阳关风尘仆仆无怨无悔双手帮扶有真情”,正是他援疆情怀和工作的写实。“我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要用‘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涵养激励学生尤其是公费师范生的情怀和志向,希望他们未来走上讲台,立足西部、教育报国。”

春风化雨,嘉种萌芽。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言传身教、悉心培育,一代代年轻的教师和学子们,追随着前贤的脚步接续前行,两代师表,蕴积涵育、守中不移,肩负起“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光荣使命,书写着西部教师教育的奋进之笔。

(张莹、刘书芳:陕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新科文学院史记
新科世界冠军有他们五位
A self-driven photodetector based on a SnS2/WS2 van der Waals heterojunction with an Al2O3 capping layer
Introducing voids around the interlayer of AlN by high temperature annealing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