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2023-06-15杨斯文
摘要:我国研究生数量日益增长,他们是高学历、高水平的象征。但人际交往、就业竞争等社会压力也会传导到研究生群体中,导致其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轻生、自虐、刑事犯罪等严重后果。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的构建:(一)健全危机干预组织机构,提高危机应对能力;(二)设置危机处理预案,落实责任制;(三)构建危机处理信息沟通和监测系统,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四)发展多维系统的干预途径和多样渗透的干预方法,丰富心理救助渠道。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6-0137-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学历已经成为找工作的敲门砖。因此,很多学生为了保证在今后工作中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会选择继续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大,研究生群体的压力越来越大,研究生因心理问题而造成的自虐、杀人,以及一些伤害事件频发,这给我国的教育敲响了警钟[1]。在大量的极端事实面前,需要高校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管理,构建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以便及時了解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与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负面恶性事件的发生,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质。
一、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高校稳定,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数量的逐年增长,研究生面对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也越来越重,尤其是近些年来,研究生自杀、自虐与犯罪的案例逐年上涨,很多是由于其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心理不健全而造成的。因此,在高校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能够有效缓解研究生心理压力,预防和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维护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心理素质,促使其成长、成才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动加剧,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对于即将面对社会生活的研究生来说,构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导致研究生焦虑、抑郁、心情不畅。对这种情况若不加以解决,轻则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重则会危及社会与他人。因此,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结合社会现实,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利用正确的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抗压能力,这有利于研究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未来的学习与工作[2]。
二、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机制
研究生是高学历群体,是高校培养的核心人才,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虽然一些高校为了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立了相应的心理辅导机制,进行心理普查、开展心理讲座,但大多数服务的对象都集中在学困生,部分研究生则迫于面子或有些人由于心理比较内向、敏感,很难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心理教育中来[3]。高校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时,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严重缺乏,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无法达到教育部制定的标准,存在巨大偏差,这会导致心理咨询中心的服务很难面面俱到,对研究生群体关注不够,容易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二)院(系)缺少有效的帮助、监督和管理机制
从高校层面来看,鉴于研究生属高学历优秀学生群体,自我管理水平与能力强,能够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导师一般会将对其进行知识传授,学术能力培养等作为工作重点;而学生工作教师则侧重于研究生在学习中的状态,进行相应的奖惩,并适当地给予其生活帮助。两者均将实际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业与生活表现中,而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有时具有隐藏性,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沦为一个边缘领域,当研究生因为人际关系以及未来就业安排等问题出现心理危机,院校与导师如果没有给予及时的监督、管理和帮助,这些问题就会被无限放大,最终产生不良的后果。
(三)班级缺少归属感和敏感的危机预警机制
由于研究生课业比较繁重,而且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因此与本科学生相比班级缺乏人际之间的互动。研究生在就读期间,班级概念已经非常淡漠,很少有开展班级集体活动的情况,导致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乏[4]。当一些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其他学生很难敏锐地发现异常。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缺失,使教师和学校很难获取相关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信息。实际上,当某个研究生个体出现心理问题时,都会有一些学习与生活中的危机信号,一旦这些信号被学生或教师获取,并加以重视,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的帮助与疏导,会减少很多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个人缺乏积极的压力应对策略
无论是在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觉得研究生无论从学业方面还是生活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研究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呈现出高智商、高水平的特点,但其有所长,必有所短,在承受和应对生活压力方面,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仍存在一定缺陷,有的甚至不如本科生。而且部分研究生是在家长、导师、社会的高度期盼下成长起来的,好面子,羞于将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诉于人前,导致压力不能得到及时排解。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说,这种压抑的情绪极不利于压力的排解与宣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
三、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的构建
(一)健全危机干预组织机构,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类问题,当发现一定心理危机存在时,不知道该向谁通报,该联系哪个部门。因此,高校在关注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同时,需要结合其需求,进行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首先,在校内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组织机构,调动学校、学生、社会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来完善整个危机管理机制。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在抗击疫情期间,就建立了垂直型的“组织到末梢、指挥到终端”的应急危机管理架构[5]。这一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但缩短了管理的距离,而且提升了管理效率,结合院校各部门、各系统的工作,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以中国人民大学抗击疫情的危机管理指挥体系构建为参照,各高校应当成立专门针对研究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问题的干预体系。干预体系的管理者由学校领导承担,成员则由研究生部、学工部、宣传部、保卫部、校医院、法律顾问等多个相关机构和人员组成;根据学校研究生的基本情况,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
同时,结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建设,配备合理的人员、场地和设备,保证经费充足,根据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特点,定期进行检查与评估,就工作的状况给予肯定和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为了使整个咨询中心工作人员能够保持警觉,明确自己的职责,需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协同校领导的工作使研究生的危机干预体系建设能够有效应对研究生群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二)设置危机处理预案,落实责任制
心理危机处理预案应结合研究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实际情况,有效设定相应的处理方法与路径,并以此为根据进行危机干预体系的建设,预案是应急处理体系的基础。
首先,为了使预案设计更加合理,要根据研究生在不同阶段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危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调查。在总结数据信息的同时,使资料更加合理全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导致心理危机的因素,结合本校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
其次,在预案制定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笼统,需要注重心理危机的分类细化,根据出现危机的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预案设计,确保心理危机处理预案能够满足危机处理的需求;结合已有案例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预案手册的编制。
最后,需要对已经制定的处理预案计划进行不断完善与改进,并通过模拟训练的方式,使其具备可行性。为了使危机处理预案的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在校园内组织开展有关心理和生存的模拟演练,通过实际训练项目,提高研究生的心理危机防犯意识,培养其应对危机的整体能力。通过实训可以得到经验的积累,一旦出现危机状况,危机处理小组能够迅速启动工作预案,使危机在一定范围内得到管控,避免事态的扩大。同时,明确小组建设中的职责,落实责任追究;利用相应的奖惩制度,抓实危机预防管理工作,有效控制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构建危机处理信息沟通和监测系统,准确把握舆论导向
高校的研究生群体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其行为备受各方关注。正因如此,一旦发生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容易滋生很多不实言论,造成民众与学生的恐慌,这种现象极不利于学校进行危机事件的处理,很容易出现矛盾加剧、危机升级的状况[6]。因此,学校需要建立科学的信息沟通和监测机制。
一方面,要及时、准确、敏锐地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并结合完善的信息进行制度报批,根据心理危机分析进行有层次的规范划分;认真分析造成研究生心理或行为异常状况的主要原因,究竟是由于个人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方面的问题;及时根据异常状况和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正确评估与分析,使学校能够根据这些信息与数据,迅速制定应急预警方案。为了确保应急预警方案能有针对性地处理危机,需要在信息收集与整理过程中保障信息的真实正确,杜绝一切漏报、瞒报发生。
另一方面,要讲求信息发布与传播的艺术和方法,当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需要高效利用一切信息传播工具,以真实透明的态度进行危机信息的发布,尽量与学生、家长、社会,形成信息对称关系,引导学生在危机处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确保学生家长的知情权;同时,避免在危机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瞒报、谎报现象;有必要启动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校方主导传媒机构,向社会、学生、家长准确发布信息,并提出理性的建议;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的管理,保障校报、广播、电台、校园公众号等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学校应在在社会媒体的协助下,从客观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披露。
总之,在应对突发心理危机事件时,要以正确的信息来进行引导,以避免负面舆论的影响,给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的群众心理上造成波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渠道和信任关系,以便于危机突发事件的正确处理。
(四)发展多维系统的干预途径和多样渗透的干预方法,丰富心理救助渠道
首先,为了使突发危机事件得到迅速控制,需要设立专门的救助热线电话,在心理咨询中心要有专业人员进行24小时热线服务。热线电话以快捷、便利、匿名、经济的特点,一直成为各个机构与社会公共管理单位进行事件处理的主要工具。研究生可以通过电话向志愿者或咨询师倾诉自己存在的困惑以及心理危机,志愿者或咨询师通过电话客观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耐心引导,使其心理得到舒缓,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其次,开展网上心理咨询。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的应用,校園应当重视心理咨询网上平台的建设,并在网上开设专业心理咨询、专家论坛等多种栏目,利用学校以及社会心理咨询力量,进行网站的维护与管理。在网站中投放一些比较经典的心理援助成功案例,使研究生能够通过网上沟通或浏览解决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危机问题;注重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导师能够通过学习发现研究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并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由于网络平台不但具备互动性与直观性,而且具备一定的隐私性,因此可以减少研究生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存在的尴尬与心理戒备,从而使心理疏导工作更加高效地展开。
再次,实现家校合作,构建社会支撑体系。研究生培养不但关系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而且是家庭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社会与学校应共同承担起心理危机处理的重担,在学习与生活中给予研究生正确的引导与支持,使其能够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减少恶性事件的产生。高校可以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招募高年级研究生作为心理危机预案和干预体系的志愿者,对其进行专门培训,以便掌握更多的危机处理技巧以及面谈方法,借助其相似的经历、相近的年龄、爱好,来发挥他们在心理疏导方面的作用。这种心理疏导方式属于互助平等型的,更容易被出现心理问题的研究生所接受。
最后,要从研究生的身心教育出发,建立校园研究生群体文化。借助校园文化的载体来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介入,使研究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危机,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自我调整与改善。高校可以考虑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生的选修课程之一。在课程中,针对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其开设就业指导、人际交往、沟通管理、挫折教育等相关学科的学习,使研究生通过科学健康的方式进行压力舒缓,以此来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结语
危机指的是危险的突发事件,而研究生的心理危机会严重影响和威胁到个人以及社会的安定,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够恰当,就会出现事态的扩大,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是危险的。当研究生在产生心理危机阶段能够得到有效的干预与帮助,不但可以阻止危机的进一步扩大,还能在接受帮助的同时,学习应对困难的技巧,使研究生个体在恢复心理健康中获得进一步的性格完善与身心发展。因此,研究生产生心理危机是正常的,需要学校、社会以及个体的高度重视,当心理危机得到正确疏导与帮助时,这些危机将成为研究生的机遇和转折点,有助于其面对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为研究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艺霞,潘聪聪,王梦雪.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的建构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6(11).
[2]李自璋.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的思考和构想[C]//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
[3]朱政.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4]周莉,文书锋.论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0(4).
[5]赵玮玮.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3).
[6]郑爱明,王志琳,乔学斌,等.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的构建[J].中国学校卫生,2009(4).
作者简介:杨斯文(1990—),女,汉族,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