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墓志词语考释七则
2023-06-15常丽丽
摘 要:在中古时期的墓志文献中,仍然存在着不少未释词和误释词。综合利用辨字形、破通假、审文例等训诂方法,对12个“字面普通而义别”的复音词进行考释,它们是“水运”“水灵”“金衡”“金道”“金兰”“执义”“云月”“云归”“刊书”“风条”“露草”和“草露”。这不仅有助于中古时期石刻文献词汇的整理与研究,也可以为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古汉语;石刻文献;墓志;词汇;考释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中古时期”,沿用了学界通行的观点,是指东汉魏晋南北朝隋代这一时段,由于初唐、中唐为过渡期,因此也纳入研究之列。同时,考虑到词语的历时演变,在论证过程中,还会运用到该时期之外的参证语料。这一时期的石刻文献数量庞大,墓志作为中古石刻文献的大宗,其中仍然存在不少未释词和误释词,给相关文献的应用带来了不便。本文从中选取了12个“字面普通而义别”的复音词予以考释,它们是“水运”“水灵”“金衡”“金道”“金兰”“执义”“云月”“云归”“刊书”“风条”“露草”“草露”,并将其分为7组。我们综合利用辨字形、审文例、破通假等训诂方法,辨形证义,求其确诂。希望能够对石刻文献词汇研究有所裨益,也可以为语文辞书的编撰与修订提供参考。
一、水运、水灵、金衡、金道
(1)北魏永安二年(529)《元纯陀墓志》:“金行不竞,水运唯昌。”[1](P75)
按:这里的“水运”可释为“应水德而昌的帝运”。上句中的“金行”即“金德”,也是“五德”之一。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视为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例(1)中的“水运”与“金行”对举,均属于“五运”之一。“五运”是古代依据五行生克说推算出的王朝兴替的气运。“金行不竞,水运唯昌”是指代表“金德”的西晋灭亡,代表“水德”的北魏启运。这种用法并非孤例,又如:
(2)北周大象元年(579)《普六如徽之墓志》:“及水运告终,木德伊始,讴谣虽改,狱讼未移。”[2](P93)
(3)南齐建元四年(482)《褚渊碑文》:“天厌宋德,水运告谢。嗣王荒怠于天位,强臣凭陵于荆楚。”[3](P110)
“水运告终”“水运告谢”均指一个王朝的谢幕。例(2)中的“水运告终,木德伊始”是指西魏灭亡,北周启运。西魏尚黑,为“水德”;北周接受了西魏的禅让,为“木德”。例(3)中的“天厌宋德,水运告谢”,则是指代表水德的南朝宋逆天而亡。
在《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五运”组词中,集合名词“五运”及个体名词“金运”“木运”
“火运”“土运”,都有比附王朝的气运这一义项,仅“水
运”释作:“用船、筏在江河湖海上运输。”[4](第5卷,P878)
根据石刻文献例证,“水运”条可补“应水德而昌的帝运”义。
墓志中还有“水运”的同义词“水灵”。例如:
(4)北齐天宝三年(552)《元孝辅墓志》:“及水灵潜谢,木运惟新。”[5](P220)
《大词典》中,“水灵”条收有三个义项:①水神;②形容漂亮而有精神;③形容花果鮮美娇嫩[4](第5卷,P891)。
这三个义项与例(4)中的“水灵”都不相谐。该例中,“水灵”与“木运”对举,它的意义应和“水运”相当。“水灵潜谢,木运惟新”,是说代表水德的东魏灭亡,由代表木德的北齐取代。因此,《大词典》“水灵”条可补“五行之水德”义。
同类的复音词又有“金衡”“金道”等。先看“金衡”的例子:
(5)唐代显庆四年(659)《独孤瑛墓志》:“自金衡不竞,水运勃兴,佐命元勋,允推豪族。”[6](P297)
例(5)中的“金衡不竞,水运勃兴”,与例(1)中的“金行不竞,水运唯昌”同义,“金衡”即“金行”,五行之金德。“金衡”一词在传世文献中亦有用例,例如:
(6)南朝陈徐陵《在北齐与宗室书》:“正以金衡委御,玉斗宵亡,胡贼凭陵,中原倾覆。”
例(6)说的是永嘉之乱导致西晋灭亡一事。永嘉五年(311),匈奴军队在刘聪的率领下,攻陷洛阳,俘掳晋怀帝及其王公大臣。《大词典》中,“金衡”条仅收一个义项:“英美重量制度。用于金、银等贵重金属(区别于常衡、药衡)。”[4](第11卷,P1185)而未涉及“五行之金德”义,当补。
“金道”的用例如:
(7)北魏永安元年(528)《元钦墓志》:“金道移运,水德应符,赫哉大魏,勃矣其敷。”[7](第6册,P238)
例(7)中,“金道”与“水德”对举,“金道”即金德。“金道移运,水德应符”,是说代表金德的西晋谢幕,代表水德的北魏应时而兴。“金道”和“水德”分别指代西晋和北魏。《魏书·礼志一》:“晋承魏,土生金,故晋为金德。”“晋承魏”是指西晋取代了三国魏,三国魏为土德,土生金,因此,西晋为金德。《大词典》未收“金道”一词,当补。
二、金兰
(8)北魏永平四年(511)《杨阿难墓志》:“高祖孝文皇帝鲠金兰之早摧,悼嘉苗而不秀,加赠中散,式褒盛德。”[8](P2)
按:这里的“金兰”和“嘉苗”同义对举,都是用香草良苗来比拟贤德俊才。可见,“金兰”是对他人的美称,在墓志中多用来指代墓主。又如:
(9)北魏正光元年(520)《刘阿素墓志》:“同
火人典御监秦阿女等,痛金兰之奄契,悲红颜而
逃年。”[7](第5册,P79)
(10)北魏孝昌二年(526)《丘哲妻鲜于仲儿墓志》:“夫人敬姜顺典,恭姬率礼,道慕二妃,德齐一妇。天玄少惠,折我金兰;地广无心,不别珪璋。”[7](第6册,P27)
(11)北魏太昌元年(532)《于祚妻和丑仁墓志》:“夫人有德有行,乃孝乃慈,迈金兰于往古,挺芳神于盛世。塼堂已搆,蕙芷长埋。”[7](第6册,P386)
例(9)所出墓志的全称为《大魏正光元年岁在庚子魏宫内大监刘阿素墓志铭》,“宫内大监”是后宫女职,北魏时设置,掌管宫内事务,为二品官[9](P799)。“金兰”和“红颜”都指代墓主刘阿素。例(10)中,“金兰”与“珪璋”对举,均指代墓主鲜于仲儿,意为人才出众、品德高尚。例(11)中,“金兰”亦指俊才,“迈金兰于往古”是说墓主的才德超过了往古的贤者。
除了同时期的石刻文献之外,后世石刻文献中也有这种用法。例如:
(12)隋代大业十三年(617)《隽强墓志》:“霜摧玉树,风落金兰。”[10](P91)
(13)清代雍正元年(1723)《王振耀墓志》:“硕人安厝,兆瑞发祥。金兰留蒂而毓秀,玉树待时以流芳。”[11](P168)
以上两例中,“金兰”与“玉树”对举,都是偏正结构,“金”“玉”都取“美、珍贵”义,“金兰”指风度潇洒、才貌出众的人。
《大词典》中,“金兰”条收有三个义项:①指契合的友情,深交;②指结义兄弟;③酒名[4](第11卷,P1193),
而未涉及“对人的美称,喻指贤德俊才”义,可补。此外,《大词典》“金兰”的第一个义项,其首引书证为东晋葛洪《抱朴子·交际》:“《易》美金兰,《诗》咏百朋,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里的“金兰”与“百朋”对举,“百朋”义为“诸友”,“金兰”也应指友人,而非友情。
三、执义
(14)北魏太昌元年(532)《张太和墓志》:“宾故朋僚,执义友生,痛芳兰之奄馥,悲薰桂之摧根。”[12](P28)
按:这里的“宾故朋僚”与“执义友生”对举。“宾故”和“朋僚”都是并列结构的双音词,指“同僚”。“友生”则是指“朋友”,从语句结构上看,“执义”应该和“友生”一样,均为并列结构的双音词,亦指朋友。
“执”含有“朋友”义。《礼记·曲礼上》:“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孔颖达疏:“见父之执,谓执友与父同志者也。”“父之执”亦即父亲的朋友。“执”可与“朋”“友”组成并列式双音词“朋执”“执友”“友执”等,表示朋友。石刻文献例证如:
(15)北魏正光六年(525)《李遵墓志》:“君孝以奉亲,恭于敬上,行着闺门,信敷朋执,经文履义,体道弘仁,学洞儒宗,辞单林菀。”[7](第5册,P324)
(16)唐代乾符六年(879)《张彦敏墓志》:“执友临流以送行,达官出境而分袂。”[13](P325)
(17)南宋绍熙二年(1191)《蔡镐墓志》:“自事君父,从友执,待妻子,驭下使人,临财当事,余默考之,无一不合,使之治民,必为仁牧。”[14](P135)
传世文献中也不乏用例。例如:
(18)《礼记·曲礼上》:“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
(19)隋代卢思道《卢纪室诔》:“爰在弱龄,孤根(迥)立,内无怙恃,外寡朋执。”
(20)《晋书·王导传》:“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义”含有“交情,情谊”义。《文选·曹攄·感旧诗》:“乡人敦懿义,济济荫光仪。”“懿义”即“美好的情谊”。又如唐代元稹《莺莺传》:“及荐寝席,义盛情深。”由“交情,情谊”而引申为“朋友”。例如:
(21)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周家本事俗神,姨舅及道义咸恐是俗神所假,或谓欲染邪气,亟相蹙问。”
(22)《陈书·许亨传》:“亨以故吏,抗表请葬之,乃与故义徐陵、张种、孔奂等,相率以家财营葬,凡七柩皆改窆焉。”
例(21)中,“道义”即道友,指一同修道的友人。例(9)中,“故义”即故交旧友。由于“义”有“朋友”义,因此,它能够与“朋”“友”等组成同义复词“朋义”“义友”等,表示“朋友”。例如:
(23)北宋韩维《次韵和君实寄景仁》:“近观敕子诗,尤见朋义敦。”
(24)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三回:“罗真人问公孙胜道:‘此二位何来?公孙胜道:‘便是昔日弟子曾告我师,山东义友是也。”
综上,“执义”的意思是朋友,它属于同义复词,“执”和“义”都取“朋友”义。《大词典》中,“执义”条仅收一个义项:“坚持合理的该做的事。”[4](第2卷,P1139)而未涉及“朋友”义,可补。
四、云归
(25)北魏孝昌二年(526)《封之秉墓志》:“由是朝英继轨,国彦云归。”[15](P10)
按:这里的“继轨”是指接续前人的轨迹。“云归”形容像云一样从四面八方迅速汇集在一起。整句采用互文手法,意谓朝廷英才辈出。南北朝时期的石刻文献中不乏用例,例如:
(26)北魏景明三年(502)《孙秋生等造像记》:“现世眷属,万福云归,洙轮叠驾。”[7](第3册,P350)
(27)东魏兴和二年(540)《敬显儁碑》:“人物辐辏,繦负云归。”[7](第7册,P259)
(28)东魏武定元年(543)《聂显标六十余人
造像记》:“群生风偃,四部云归。至途攸缅,法理
唯空。”[7](第7册,P332)
以上用例中,“云归”都取“汇集”义。例(26)中,“万福云归”是说福泽深厚。例(27)中,“云归”与“辐辏”同义对举,“汇集”义更为显明。例(28)中,“四部”为佛教用语,是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部众,“四部云归”意谓四部众汇集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云归”还有与“汇集”义相反的意思,即“像云一样归去,消散”义。例如:
(29)北齐天保九年(558)《鲁思明等造像记》:“九源以兹断流,三障用斯云归。”[7](第9册,P13)
例(29)中,“云归”与“断流”对举,意思相近,“云归”指像云一样归去,消散。
《大词典》中,“云归”条仅收一个义项:“乘云归去。谓仙逝。”[4](第11卷,P664)而未涉及“形容像云一样从四面八方迅速汇集在一起”和“像云一样归去,消散”二义,可补。同时,《大词典》“朝英”条首引书证为《隋书·音乐志下》:“揖让皆时杰,升降尽朝英。”据例(25)可提前至北魏。
五、云月
(30)北齐武平六年(575)《高肃碑》:“其年进上仪同三司。游息锦组,咀味云月。”[7](第10册,P95)
按:这里的“游息”“咀味”词性相同,语义相类。“游息锦组”与“咀味云月”当为同义对举,“锦组”应与“云月”同义或类义。“锦组”比喻华美的文采,“云月”的意义应与之类似。“云月”可以用来比喻华美的文辞,例如:
(31)隋代虞世南《北堂书钞·春秋》:“贺子云:‘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此处的“贺子”即南朝陈学者贺循,他称赞《左传》如云月一样华美,像山海一样高深。例(30)中“云月”的含义,正是这种临时的比喻用法固化为词义的结果。那么,“云月”和华美的文采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云和月均是自然美景,由此也成为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也被用来比喻华美的文采,以引发人们对华美诗文的想象。与之相类的自然美景还有风、花、雪等。北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清代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孤山隐迹》:“惟以风花雪月,领湖上之四时;南北东西,访山中之百美。”在古人眼中,风、花、雪、月为四时之美景,与“云”一样,均具有“美”的特征,因此,其中的任意两个组成双音词,都有转指华美文辞的可能。事实正是如此,与“云月”同义的还有“风月”一词。例如:
(32)南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一:“且如欧阳公与王荆公诗曰:‘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33)南宋罗烨《新编醉翁谈录》甲集卷一:“编成风月三千卷,散与知音论古今。”
由于在文学作品中被反复运用,以上物象逐渐成为华丽辞藻的代名词。当文人只在音韵、辞藻方面下功夫而置诗文的内容于不顾时,华丽的辞藻便成为人们的批评对象。如《隋书·李谔传》:“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因此,由风、云、月、露等构成的词语又成为贬义词,指代绮丽浮靡、吟风弄月的诗文。《大词典》已收释的“风云月露”“月露之体”“风花雪月”等词语便是这种情况,例如:
(34)南宋岳珂《桯史》卷十三:“少喜作诗,晚年居建安,乃作《斋居感兴》二十篇,以反其习,自序其意,断断乎皆有益于学,而非风云月露之词也。”
(35)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五:“世所盛行宋元词曲,咸以昉于唐末,然实陈隋始之,盖齐梁月露之体,矜华角丽,固已兆端。”
(36)清代蠡勺居士《昕夕闲谈·小叙》:“使徒作风花雪月之词,记儿女缠绵之事,则未免近于导淫。”
综上,“云月”是并列式复合词,它表示文辞华美的诗文是其比喻义固化的结果。《大词典》中,“云月”条收有两个义项:“云和月。有时也指云中的月”“古代妇女的一种饰物”[4](第11卷,P635),而未涉及“文辞华美的诗文”义,可补。
六、刊书
(37)隋代开皇二年(582)《辛韶墓志》:“迁东宫舍人,侍魏恭帝及八王讲读,转秘书郎中。授业金华,琢磨为宝;刊书石室,朱紫自分。”[16](P203)
按:墓主辛韶升为东宫舍人后,曾为西魏恭帝及其兄弟八人讲读,后文中的“授业金华”指的就是这件事。“金华”即“金华殿”,该殿在未央宫中。《汉书·叙传上》:“时上方乡学,郑宽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诏伯受焉。”可见,汉成帝曾在金华殿受学,后来借指内廷。此处“授业金华”与“刊书石室”对举,都是描述墓主职任的。引文中的“秘书郎中”即“秘书郎”,东汉时始置,主掌四部典籍、考覈旧文、删省浮秽[17](P2467)。校勘典籍是其职责之一,因此,“刊书”当指校勘书籍。“刊书石室,朱紫自分”,意谓在图书档案室校勘书籍,使其正误分明。“刊书”的这种用法在石刻和传世文献中还有很多用例:
(38)唐代永淳元年(682)《李元轨墓志》:“擢秀金马,登官石渠。期门演义,秘府刊书。”[18](第5部第4册,P14441)
(39)北宋景德二年(1005)《毕士安墓志》:“数月,兼秘书监。金华侍讲,允谓深严;秘府刊书,是资鸿博。”[19](第8册,P80)
例(38)中,“秘府刊书”与正文“迁秘书省校书郎,入秘府而稽古典,登延阁而考余文”相对应。校书郎与秘书郎同属秘书省,相对秘书郎而言,校书郎的职责更为具体,是专管校勘典籍的。因此,“秘府刊书”是指在朝廷所藏图书秘记之处稽考、校勘典籍。例(39)与之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刊书”一词还有“镌刻”义,例如:
(40)唐代咸通十二年(871)《陈公妻故临海郡费氏夫人墓志》:“恐岁月遄改,陵谷变迁,刊书坚石,用镇泉壤。”[20]
例(40)中,“刊书”为同义复词,“刊書坚石”是指把墓主的生平事迹等内容镌刻在墓石上,以便后人铭记墓主。
《大词典》中,“刊书”条仅收一个义项:“刻印书籍。”[4](第2卷,P593)而未涉及“校勘书籍”和“镌刻”二义,可补。
七、风条、露草、草露
(41)武周垂拱四年(688)《司徒寂及妻杨氏墓志》:“嗣子神祐,叹风条之难静,恨霜岵之易凄。终无抚告,爰有迁奉。”[20]
(42)唐代《赵文雅妻边夫人墓志》:“暮齿之秋,特蒙恩赏,纶言降授万岁乡君。不谓露草危容,风条急寿,才欢兰寝,遽奄松扃。”[21](第6辑,P320)
(43)唐代永淳二年(683)《段会及妻胡氏墓志》:“男女等,痛深桂折,悲蓼莪于昊天;切极兰摧,泣风条于厚地。”[22](P50)
按:以上三个语料中的“风条”都用来表达“父母亡故不及奉养”的意思。例(41)是说双亲去世之后,长子哀叹不得奉养,没有什么可以告慰心灵的,姑且奉侍灵柩迁葬。例(42)是说墓主晚年蒙受皇帝恩赏,被封为万岁乡君,不料寿限已到,才承恩荣就驾鹤西去。例(43)中的“蓼莪”是《诗经·小雅》的篇名,此诗表达了子女追慕双亲抚养之德的情思。后因以“蓼莪”指对亡亲的悼念。“风条”与之对举,意义与之相近。
“风条”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九:“皋鱼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例(41)中,“风条之难静”正是化用了“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句。根据这一典源,古人还创造了“风树”“风木”“风枝”等词语,均可用来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奉养。《大词典》已收释,此不赘言。“枝”“条”同义,“风条”义同“风枝”。《大词典》“风条”条收有两个义项“传说中的草名”和“风中的枝条”[4](第12卷,P610),而未涉及“父母亡故不及奉养”义,可补。
经常和“风树”“风枝”等对举的词语,还有“露草”“草露”等。例如:
(44)隋代大业十一年(615)《苟君暨妻周大孃志》:“虽一心可事百主,良由郡君训导有方,仍申色养,而风树不息,露草难留,以大业八年三月廿日,终于东都进德里,春秋七十九。”[23](第5册,P144)
梁春胜认为,例(44)中的“‘露草犹‘草露,指草上之露水,喻指生命之短促。”[24](P891)我们认为,“露草”确有喻指生命之短促之义,如东魏兴和三年(541)《张略墓志》:“但露草不停,奄随物化,以兴和元年十一月十七日卒于家,时年七十三。”[5](P175)不过,此例中的“露草”和“风树”对举,当看作典故词。该墓志中的“郡君”是墓主周大孃的封号,此处是说墓主之子苟子溢才能出众,在旧朝新朝为官都游刃有余,实在是由于墓主教导有方,想要和颜悦色地孝养父母,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因此,才有了“风树不息,露草难留”的感叹。这种用法在墓志中亦屡见不鲜,例如:
(45)唐代咸亨元年(670)《贾玉耶墓志》:“孙子思明,哀同露草,思等风枝。”[21](第6辑,P311)
(46)唐代咸亨二年(671)《王小墓志》:“有子龙儿,露草缠哀,风枝痛结,望茔城而摧裂,仰旻穹而悲檄。”[18](第5部第4册,P14279)
(47)唐代咸亨三年(672)《尹达墓志》:“哀子行钦等,痛露草之易落,惜风树之不宁,命彼工人,勒铭泉户。”[21](第3辑,P424)
(48)唐代先天元年(712)《唐瑊及妻贤月公主李氏墓志》:“次子少微,痛风枝之不静,悲露草之行深,寒飊起而松槚哀,落日低而丘陇夕。”[20]
以上四例都是女性墓志,产生哀思的主体都是墓主的子孙。“露草”分别与“风枝”“风树”对举。如前文所述,“风枝”“风树”均是典故词,“露草”也应是典故词。“露草”一词的典原可能是“薤露”。薤露最早见于战国文献,楚国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阳阿》和《薤露》都是古乐曲名。《薤露》相传为齐国东部的挽歌,出殡时由挽柩人所唱,意谓人的生命短促,有如薤叶上的露水,一瞬即干。后与“风树”“风枝”等词对举,专表父母亡故。例如:
(49)唐代咸亨三年(672)《马宝义墓志》:“嗣子元整,叹风枝而泻涕,悲薤露以崩心。”[21](第5辑,P157)
(50)武周垂拱元年(685)《成德墓志》:“对风枝而丧魄,觌薤露以崩心。”[21](第2辑,P290)
“薤”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露”是一种自然现象,二者都具有易逝的特点。在同义避复和逆序两种修辞手段的作用下,人们对“薤露”进行翻新,通过同义(近义、类义)语素替换和逆序操作,创造出一系列同义词:“薤露”“露薤”“露草”“草露”等。它们都可以和“风枝”等形成对偶,表示父母死亡不得奉养。“薤露”“露草”的用例已见前文;“露薤”“草露”这里各举一例:
(51)武周圣历三年(700)《王建墓志》:“岂谓风枝不静,露薤旋晞。”[21](第2辑,P369)
(52)唐代显庆二年(657)《李总持墓志》:“惊川不舍,藏山遽移。一悲草露,永怆风枝。”[18](第5部第3册,P14001)
《大词典》“露草”条收有两个义项:“沾露的草”
“草名。即鸭跖草”[4](第11卷,P738),“草露”条收有两个义项:“草上的露水”和“比喻恩泽”[4](第9卷,P377),都未涉及“父母亡故不及奉养”义,可补。
综上所述,中古汉语远承上古,下启近代,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这一时期的石刻文献数量庞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石史互证,可补史缺。不过,由于时代久远、石面泐蚀严重等因素,中古石刻文献的使用存在诸多不便之处,因此,研究者需要从原始材料出发,综合运用训诂方法,逐字逐词进行梳理,纠正误释词,解释疑难词,为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精准的文本。前人对此已做了大量工作,本文在这一基础上,选取了12个复音词进行考释,我们发现,《汉语大词典》未收“金道”一詞,应增加该词目;其余11个词语,《汉语大词典》则应补充相关义项;《汉语大词典》“朝英”条首引书证为《隋书·音乐志下》,据墓志用例可提前至北魏。通过这一个案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古时期石刻文献的整理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以为语文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于媛.于右任藏碑集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2009.
[2]王书钦,赵力光.新出两方《普六如徽之墓志》研究[A].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纪念西安碑林930周年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
[3][清]严可均辑.全齐文 全陈文[M].许少峰,史建桥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5]贾振林.文化安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6]党斌.唐《独孤瑛墓志》发微[A].丁伟,樊英峰.乾陵文化研究(十二)[C].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
[7]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M].北京:线装书局,2008.
[8]陕西历史博物馆.风引薤歌: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墓志萃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
[9]张政烺.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10]常福江.长治金石萃编[M].太原: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
[11]吴景山.泾川金石校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2016.
[12]毛远明,李海峰.西南大学新藏石刻拓本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9.
[13]王庆昱.新见晚唐宦官张彦敏墓志所涉史事考述[A].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二十七辑)[C].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
[14][宋]叶适.水心集[M].四部备要本.
[15]齐运通.洛阳新获墓志百品[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
[16]叶炜,刘秀峰.墨香阁藏北朝墓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7]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8]周绍良.全唐文新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19]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0]籍合网中华石刻数据库:http://inscription.ancient-books.cn/docShike/.
[21]吴钢.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2007.
[22]吴钢.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3]王其祎,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M].北京:线装书局,2007.
[24]梁春胜.六朝石刻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21.
Seven Textual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of Iddle Ancient Epitaph Words
Chang Lili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In the epitaph documents of the Middle Ages, there are still some misinterpreted words and unexplained word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By comprehensive use of the exegetical methods such as distinguishing glyphs, breaking fake loans and reviewing literary examples to examine and interpret twelve polysyllabic words with “common literal meaning” in medieval stone carving documents. They are “shuiyun(水運)”, “shuiling(水灵)”, “jinheng(金衡)”, “jindao(金道)”, “jinlan(金兰)”, “zhiyi(执义)”, “yunyue(云月)”, “yungui(云归)”, “kanshu(刊书)”, “fengtiao(风条)”, “lucao(露草)” and “caolu(草露)”. Thi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coll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vocabulary of stone inscription documents in the Middle Ages, bu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mpilation and revision of Chinese dictionaries.
Key words:Medieval Chinese;stone carving documents;epitaph;vocabulary;textual criticism
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简帛与石刻文字研究中心项目“两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法律文献疑难字词考释”(JBZX202202);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博士项目)“两汉魏晋南北朝买地券文献校理”(CYB22157)
作者简介:常丽丽,女,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