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研究
2023-06-15周莉
摘要: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去中心化、即时化、圈层化等特征,既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便捷的传播优势,同时也存在主导性降低、教育环境日趋复杂、传统教育模式受到冲击等现实挑战。对此,应践行知行合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推动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加强校社共治,净化爱国主义教育微环境,不断增强大学生愛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8-0112-04
微时代是新时代的重要部分,是随着微媒体的盛行发展,以短小精炼、碎片化、去中心化等作为传播特征的不断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结合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成长发展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要求,把握微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分析其遇到的现实挑战,提出应对策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不懈奋斗。
一、微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延续发展,最为深刻的原因当属爱国主义为其提供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题,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精神纽带,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四个伟大成就”①。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我们正踏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了不可逆转的伟大历史进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1]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在微时代下,应深刻把握爱国主义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战胜实现伟大梦想中的一切风险挑战,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微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不同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此起彼伏,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首先,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当前,爱国的本质要求是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往强国的必经之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和人民的选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内在一致的[2]。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结合本国实际,确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政治前提和物质保障。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国家各种制度的认同,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认同基础。其次,从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来看,爱国就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调动大学生建设家乡、建设国家的热情,亦有利于形成互敬互爱的和谐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力量源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注重智慧、个人修养,崇尚道德践履的优良传统,在家与国、个人与集体、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有着深刻的见解与实践。爱国是较为古老的一种道德,爱国情怀,永不过时。对爱国主义认识模糊、认同不深、践行不实,就会造成价值错位、精神迷茫、行为失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始终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希望。青年一代唯有坚持与祖国同在、与历史同向、与人民同行,才能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战时扛枪卫国,和时投身建设,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成就,是由一代代新人接续奋斗而来的。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青年一代手上,大学生应当厘清个人与祖国、个人与时代、个人与集体的相互关系,找准自身定位,明确人生方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每一个挑战。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领悟当前所处时代对其提出的目标和要求,确立起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和本领,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坚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不断促进自身发展,成人成才。
二、微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挑战
(一)爱国主义教育主导性降低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指的是教育主体(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施加影响,使其在思想上认同祖国、在情感上依赖祖国、在行为上自觉为祖国献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赖于学校的集中授课和教师的渗透灌输,教师的主导性极强。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即时化、圈层化等特征。人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接收者,信息以裂变模式传播,用户也可根据兴趣、年龄、职业、爱好、利益等关系构成网络社群。这对于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教育主体地位,增强师生信任、加强师生互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导性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不再是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唯一来源,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感兴趣的内容,甚至在信息的敏感度和获取的时效性上领先于教师。二是大学生群体的高度同质化决定了这一群体更易出现网络圈层化现象,人人都有可能承担教育主体的角色,受专业限制、知识沉淀、政治立场、价值观念的多重影响,言论失当现象层出不穷,尤其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微媒体平台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使得社会经验尚浅、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爱国情怀被减弱,进一步降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性。
(二)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日趋复杂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天生就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真正的天性。人的爱国主义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就是指爱国主义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一定政党的教育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制造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受教育者发生熏陶、约束和教育作用的环境。”[3]在微时代,各类微媒体软件相继涌现,迅速发展。由于使用门槛低,人人都可以发声,平台监管不够完善,各种鱼龙混杂的人和信息充斥其中,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化[4]。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际中地位不断提升,西方一些错误论调、思潮和价值观念通过微媒体传播,潜移默化地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渗透。比如,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丑化英雄等现象屡禁不止,其本质目的在于否定党的百年奋斗史、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民粹主义通过微媒体传播扩散,刻意营造民众的“善”和精英的“恶”,将概率事件扩大化,企图造成社会对抗、社会对立,与民族精神之魂团结统一严重相悖。大力倡导“快餐式文化”“金钱至上”“佛系”“躺平”等观念,对年轻人价值观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原住民,是伴随微媒体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代,其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无不受到微媒体影响。环境可以育人,也可以影响人,大学生面对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容易扭曲价值观,影响对民族的认同、国家的认同,加大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实效性难以保证。
(三)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受到冲击
学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学、讲座、专题班会、学生团日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主要以渗透灌输教育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教育者拥有绝对权威地位和绝对话语权,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师生平等沟通以及学生主体性、自主性、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知情意行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微时代背景下,微媒体准入门槛低,具有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征,用户能够平等地创造、发送和获取信息,平台通过数据算法精准地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推送,可以说,微媒体满足了所有人的不同需求。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可以在微媒体平台跟国内专家学者进行互动对话,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可以通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有效提升。这意味着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在微时代下,对学生已然失去吸引力。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者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法、巧用教育载体、灵活教育语言,与时俱进,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形式,切实提升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微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知行合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要在知情意行上下功夫,进一步促进内置于心、外践于行。“知”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主权、法律制度规范、道德价值等各个方面的认知;“情”就是情感,要引导大学生增强积极的、开放包容的、理性的爱国情感;“意”就是意志或信念,即通过教育、实践、修身自省等方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行”就是在知情意的基础上,始终将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爱国之志化为爱国之行,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使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停留于“知”的层面。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西方敌对势力不断通过微媒体平台传输错误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对于国家的认知,导致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淡化、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因而,需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延伸课堂教学,带领大学生走进社会,充分了解文化历史和社情民意,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发展成就,在实践中摒弃杂念,激发爱国热情,坚定报国之志。因此,应当把握微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用好微媒体这一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创设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例如,江门幼专“三下乡”团队——邑童拾遗非遗文化幼教服务队,以链接非遗文化传承人、采取先学后传的方式,结合专业特色,送教入园,将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从娃娃抓起,厚植幼儿爱国爱家乡的情怀。该团队借助微信公众号宣传岭南地区的非遗文化,扩大影响力,同时,还致力于创建绘制非遗文化地图,让浏览者动动手指便能学习了解各种非遗文化。
(二)守正创新,推动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随着微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要注重课堂教學,也应积极开辟微媒体教育新阵地,构建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新模式。首先,应继续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微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将颇具学理性的语言转化为学生熟知的“微”语言,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开展了“最美家乡”讲解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美”,加强学生爱家乡的情怀,理智看待家乡发展的不足,立志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深入挖掘在家乡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爱家乡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由爱家乡、建设家乡出发,进一步升华到爱祖国,投身祖国建设中。通过阐释时事热点,在古今中外的发展对比中,以理论为依据、事实为准绳,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其次,应加强微媒体平台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与课堂教学协同发展。线上线下教育的关系应当是互补、延伸、协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将线下教育复制到线上,更不是为完成任务,简单使用微媒体。最后,爱国主义教育者应转变角色,做好学生的知心人、引领者,利用微媒体的交互性特点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精神世界,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媒介素养,运营个人微媒体账号,开展直播课堂,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打造系列精品课程,如江门幼专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织了“赓续红色血脉 五邑红色印记入校园”微视频制作,制作出11集地方党史、五邑侨乡文化进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的微视频,对于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做到随时随地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最后,应加强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报道宣传爱国事迹,引领社会风尚,带领学生团队创作爱国主义题材微视频,通过微媒体平台进行投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育效果。
(三)校社共治,净化爱国主义教育微环境
环境可以影响人、造就人,人也能改变环境。微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学校的教育主题,也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的相互配合。当前,微媒体环境日趋复杂,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学校和社会应当通力合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优质环境。首先,学校应成立舆情工作小组,重点观测微媒体平台热点信息以及大学生在各平台的发言情况,有效进行预防、处置、引导,避免大学生受错误言论影响以及发表不当网络言论,增强明辨是非能力,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现实根据和素材。其次,社会应主动作为,自觉担当,进一步优化微媒体平台环境。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网络违规打击力度加强,平台监管不断完善,微媒体环境有了极大好转,但仍存在不和谐不文明的因素,如歪曲史实、抹黑英雄、宣扬爱国主义过时论以及不理性爱国行为等,破坏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态环境。为此,各平台应加大力度,尽快推动全平台实名制准入机制的构建,提高技术防范能力,拦截低质量、立场观点错误的文章或视频,运用算法为正能量的文章或视频给予流量推送,确保微媒体平台正能量占上风,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有利条件。
注释:
①“四个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精辟概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006).
[2]冯秀军,唐艳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若干辩证关系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8).
[3]余龍进.爱国主义教育环境论纲——纪念《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10周年[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3).
[4]徐瑾,石娟.大数据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微”检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
[5]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作者简介:周莉(1993—),女,汉族,重庆万州人,单位为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