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芽孢杆菌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2023-06-14雷蕾
雷 蕾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007
慢性腹泻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该病病程较长,通常在2个月以上。慢性腹泻引发原因众多,且复杂程度较高,该病迁延不愈,患者发病后随病程进展临床症状会越发多样(腹泻、腹痛、发热、腹部肿块、消瘦、消化性溃疡等),同时其治疗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从临床层面而言,慢性腹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危害性不强,但若患者长时间处于腹泻状态,易产生重度脱水状况,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从慢性腹泻临床治疗层面而言,临床需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明确发病病因,并以病因为依据针对性展开相应的治疗工作,从而促进患者病情改善。当前,对于该病患者,临床多用肠球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等进行治疗,且效果较为理想。部分研究指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地衣芽孢杆菌在慢性腹泻患者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1]。本文以本院诊治的慢性腹泻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对慢性腹泻患者行地衣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诊治的慢性腹泻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2~65(48.21±3.84)岁,病程3~6(4.22±0.78)个月,腹泻次数3~5(3.61±0.83)次。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3~64(47.96±3.72)岁,病程3~6(4.17±0.70)个月,腹泻次数3~5(3.57±0.79)次。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腹泻相关诊断标准;(2)腹泻超过3次/d;(3)大便常规发现白细胞、红细胞,涂片可观察细菌总数减少;(4)知情同意,并于《知情协议》上签名。排除标准:(1)合并重度心脑血管疾病;(2)对研究所用药物(地衣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过敏;(3)急性腹泻;(4)长时间口服泻药;(5)精神障碍;(6)认知障碍;(7)不同意纳入本研究。
1.3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纠正电解质紊乱、补液、维生素等常规干预措施。
1.3.1 对照组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国药准字S20060010,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2片×2板/盒)治疗,2片/次,3次/d(饭后服用),口服。1个疗程为2周,患者持续治疗1个疗程。
1.3.2 观察组行地衣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具体如下:(1)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方式完全与对照组治疗方式相同;(2)行地衣芽孢杆菌(国药准字S20083112,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25g×24粒)治疗,2粒/次,3次/d(早中晚各1次),口服。1个疗程为2周,患者持续治疗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ml,离心处理20min(3 000r/min),运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CD3+、CD4+、CD8+水平进行测定,运用毛细管电泳仪对患者IgA、IgG水平进行测定。(2)分别于治疗前后于无菌条件下采集患者新鲜粪便10g,将粪便置于厌氧罐中,立即送检,运用光冈法与细菌三级鉴定法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数量。(3)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头痛、尿常规异常、头晕)发生状况,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4)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经治疗,患者排便次数≤2次/d、粪便性状恢复至正常水平,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消失;有效:经治疗,患者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改善显著,症状明显减轻,每天排便超过2次;无效:经治疗,患者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未缓解,症状未减轻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肠道菌群检测数量 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检测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更高,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水平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肠道菌群检测数量对比
2.2 免疫相关指标 相较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免疫相关指标(CD3+、CD4+、CD8+、IgA、IgG)水平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相关指标对比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50%VS 5.00%)比较,差异不明显(χ2=0.213,P=0.644>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2.4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χ2=6.135,P=0.013<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人消化道内微生物众多,统称为肠道菌群,不同肠道菌群在肠道内所占比例存在一定差异。虽然这些菌群互相抵抗,但其也具备协同作用,维持动态平衡,保证人体健康。如果患者身体产生病变,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衡,进而引发肠道疾病。慢性腹泻发病原因主要为肠道感染致使肠道菌群失衡引发,患者发病后会产生排便次数增多、腹痛、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患者长期处于此状态中,会造成机体中水分大量流失,致使患者营养不良,同时还易引发贫血等,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较为严重[2]。慢性腹泻发病机制复杂,炎症性、渗透压、运动性等均为该病发病机制。慢性腹泻诱发因素较多,因此,对于该病患者,临床治疗方式主要为对症治疗,抗生素为临床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但临床实践发现,虽然抗生素在慢性腹泻治疗中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因该病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难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且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整体治疗效果欠佳[3]。因此,研究更为有效、安全的慢性腹泻治疗方式十分必要。双歧杆菌、肠道杆菌、乳杆菌于慢性腹泻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其均为人体所需的细菌。双歧杆菌可对患者机体中微生态系统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平衡微生态系统的效果, 并且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4]。运用乳酸杆菌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其仅可对机体中少量生理性有益细菌存在调节作用,因此其无法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地衣芽孢杆菌为原籍菌,相较于双歧杆菌,此菌种对胃肠道环境耐受性更强,有助于有益菌繁殖,且可对肠黏膜屏障发挥保护作用[5]。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存在生物夺氧作用,可维持肠道低氧环境,并可对肠道内菌群进行调节,减少肠源性毒素的产生与吸收,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分解、吸收作用,可激发肠道免疫系统防御功能,使机体处于免疫稳态。除此之外,地衣芽孢杆菌存在产酶作用,其可分泌多种消化酶,有助于肠道消化酶的分泌,从而增强患者机体的消化功能,并且待肠道菌群、杆菌数量调节完成及肠道菌群平衡重塑后,地衣芽孢杆菌可安全排出体外,不会留存在机体中,安全性较高。在慢性腹泻临床治疗中,地衣芽孢杆菌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治疗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可提升整体治疗效果,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改善患者临床症状[6]。王优良[7]发现,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患者,总有效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症状消失时间更短,由此可知,在慢性腹泻患者治疗中,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疗效显著,可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与本文结果基本相同。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检测数量差异不显著,治疗后,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更高,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水平更低,表明在慢性腹泻治疗中行地衣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可促进患者肠道菌群改善。究其原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对正常生理性菌群予以补充,抑制致病菌繁殖,促进肠道菌群紊乱状态改善;地衣芽孢杆菌属于益生菌制剂,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或者乳杆菌等发酵产生的益生菌相比,地衣芽孢杆菌对胃肠道耐受性更佳,储存便利,服药便捷,患者服药接受度较高。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免疫相关指标(CD3+、CD4+、CD8+、IgA、IgG)水平更高,表明在慢性腹泻治疗中行地衣芽孢杆菌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究其原因,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可促进生理性菌群于肠黏膜表面快速繁殖,进而产生生物学屏障,从而阻止致病微生物侵入肠黏膜,增强肠黏膜上皮防御能力,对肠黏膜功及结构予以保护。而地衣芽孢杆菌属于微生态活菌制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与地衣芽孢杆菌联合使用可对肠黏膜细胞发挥保护作用,促进肠黏膜通透性降低,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促进患者肠功能恢复。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在慢性腹泻治疗中行地衣芽孢杆菌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安全性较高。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慢性腹泻治疗中采用地衣芽孢杆菌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在慢性腹泻患者治疗中,采用地衣芽孢杆菌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免疫功能,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