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仁”精神促五项帮扶 筑牢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

2023-06-14李湘玉张湘明

高教学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励志教育育人模式精神

李湘玉 张湘明

摘  要:发展性资助既可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需要,又能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及精神上的引领。该文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探讨以“三仁”精神促进五项帮扶构建“5+5”资助育人模式,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三仁”精神;五项帮扶;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励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5-0145-05

Abstract: Developmental subsidies can not only ensure the living needs of students from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but als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tudents from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cultivate sou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spiritual guidance. Taking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5+5" funding and educating model with the spirit of "three benevolence" to promote five aids, and form a virtuous circle of "resolving difficulties — educating people — developing talents — giving back".

Keywords: "Three Benevolence" spirit; five aids; developmental funding; education mode; enlightenment; inspirtional educa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人民日报刊发的《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关于印发杜玉波副部长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都要求加强发展性资助育人机制建设。目前,高校正处在由传统的“经济性帮困”逐渐向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资助”转变的过渡时期,逐步将“授鱼”与“授渔”两种不同的资助方式相互融合,努力增强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型人才。

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一)  国外对学生资助的研究

方艺潼在《国外大学生资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阐述: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对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问题的大学生资助政策——助学贷款和“佩儿助学金”。日本大学生资助体制主要由3个组成部分:国民生活金融公库、勤工助学制度和育英会贷学金制度[1]。总体而言国外对于发展性资助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全纳教育思想。目的是要让不同背景、不同地区的每个孩子都受到发挥其全部潜能的良好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2]。

(二)  关于发展性资助的研究

对于发展性资助概念界定的研究,主要从方法、模式和观念这三个方面出发。

李小女等[3]认为发展性资助是指通过经济资助、心理辅导、科研指导、社会实践和能力培养等多种途径,帮助家困学生在克服自身经济困难的同时,能有效提高综合素质和掌握一定的就业及生存技能,建立健全人格品性,促进家困生全面发展的资助模式。徐斌等[4]认为发展性资助育人应该是建立在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助推家困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屈娜[5]认为发展性资助是在资助主体上充分重视资助育人的巨大作用,在资助过程中注重资助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性资助是一种顺应时代要求新兴的资助理念,意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从以物质保障为主的“经济救济性资助”转向为以物质保障为基础、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的新型资助。

二  湖南中医药大学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建立与研究

中医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仁德、仁术、仁人”。湖南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依托“医以载道兼济天下”,充分整合利用医学类高校的独特优势和资源,即以心育德与以德养心相结合,把“扶困与实干、扶智与奋斗、扶志与进取”协同融合。近年来,学校将“三仁”精神(如图1所示)与“筑梦·助学·铸人”协同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把“仁爱”思想融入资助工作的血脉之中,独具优势,特色鲜明。

(一)  将“仁德、仁术、仁人”精神融入学生德育工作血脉之中

1  励志教育促“仁德之心”

“仁德”就是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学校连续十余年开展“励志讲堂”,将其作为实施学生励志教育的重要载体,评选“十佳励志人物”、搭建“杰出学子报告團”等励志教育和学习沙龙活动,参与人数达1.3万人次,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加,励志文化日益浓郁,励志功效日臻成熟。如学生亲切称作“党员妈妈”的湖南省第十一、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卢芳国教授担任学校党代表工作室负责人,坚持每周四晚和学生就学习、生活、就业或情感进行深度交流,一批批学生主动走进这间工作室诉说自己的困扰和诉求。今年参加考研的一位考生因心理原因休学2年,正是在卢老师的帮助与鼓励下报考深圳大学,初试成绩394分。正是日积月累的励志教育唤醒了学生内在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2  励志实践促“仁术之能”

“仁术”就是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拥有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博爱的人文情怀。每年开拓校内三助和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达2 000余个,每年用于学生资助的资金均在2 000万元以上。组建了“学雷锋小组”“栀子花青年志愿者团”等专业励志社团,搭建校级层面的义工服务平台,将服务对象从学校内部延伸到社区、城镇与乡村,在社会产生热烈反响。如2016级中医学拔尖人才班学生陈禧音,在2018年春节前夕,2次深入株洲茶陵县岩口村开展义诊活动中结识了“怪病”患者谢某某,主动用自己的奖学金帮助该患者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诊断治疗。该学生被今日女报专题报道,被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以《讲述医学女生善行引发广泛思齐效应》为题给予高度评价。

3  励志宣传促“仁人之行”

“仁人”即人的全面发展,是“仁德”与“仁术”的高度统一。学校创建了资助网站,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快、影响大、形象生动的特点,制作传播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贴近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新媒体作品,形成学习励志典型的氛围。通过学院成长辅导室谈心谈话和“一对一”帮扶,让学生从认知上正视贫困,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如2021年获评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硕士研究生吕广仁,在长沙求学7年献血108次,2019年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他们用仁人善举完美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初心与担当精神,励志典型教育引领着中医学子践行大爱情怀。

(二)  将“扶困、扶智、扶志”融入“五项举措”工作体系之中

“五项举措”工作体系如图2所示。

1  资助经费推动

学校坚持多元化资助体系,积极发掘资助潜能,不断扩大资助来源。发挥地缘及专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争取到校外企业、社会人士18个项目(发放金额近200万元,惠及500名学生)对学校困难学生群体资助;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引导学生“饮水思源、感恩母校、反哺社会”。发动教职工参与捐资助学活动,建立相应的奖助学金。引导和鼓励受助学生群体助人自助,通过勤工俭学缓解在校期间生活费压力。如87岁的离休教师唐木林捐资210万元,在大学设立励志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该基金已达396.9万元,受捐助的第一届获奖学生2021年7月10人毕业全部考上研究生,2022年第一届和第二届获奖学生共有19人毕业,12人保研。

2  心理辅导联动

学校处理好广覆盖与精准滴灌的关系,由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积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辅导。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家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的帮扶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与省第二人民医院建立了稳定长效的联动机制,设立了“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远程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并签订校医联动合作协议。如疫情期间,学校迅速组成“空中心理室”,专职老师、辅导员等参与的防疫工作“特别关爱小组”,全天候待命,主动了解、接待、解答学校每位学生各种关心问题及疑问。坚持了十余年的暑期家困生“大走访”活动,促进学校与家庭、辅导员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

3  健全精神互动

遵循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将预防出现“精神贫困”与“扶困与实干、扶智与奋斗、扶志与进取、感恩与奉献”相结合,创新开展“诚信、励志、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各类奖助学金评定契机,通过学校各级颁奖大会、主题班会、座谈会和签订承诺书等活动形式,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铸就受助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如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自愿捐献遗体用作医学研究,为自己人生的最后再做一点贡献的退休党员孙卫国;“备战有我,冲锋有我”驰援武汉的学校35名第五批国家(湖南)中医医疗队队员在出征仪式上的铿锵誓言;邀请驻村扶贫队长开展线上讲座等将身边事例融入日常思政教育为青年学子励志进取,感恩奉献精神培养注入鲜活动力。通过感恩教育对青年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建立起资助育人“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发展机制。

4  学业指导带动

搭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业互动平台,及时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困惑;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为家困生“探究式”学习创造条件;为学习基础薄弱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确保家困生一个也不掉队。如学校现有来自30个少数民族的学生2 258人,在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中建立起以“点对点、点对面、点对心”为工作主线的同伴互助结对机制,尤其是医学院已有近百结对对象,通过一起学习生活、共同成长,增进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认同、文化自信及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5  能力提升驱动

加强发展资助育人探索,将“授人以鱼”拓展为“授人以漁”。举办人文素质讲座,开展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家困生的综合能力。积极探索社会奖(助)学金项目化管理,将物质帮助和项目资助相结合,将传统的勤工助学升级为高附加值的科研及服务模式。倾斜创新创业政策,积极扶持家困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实力。疫情期间鼓励大学生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参加属地疫情防控工作;为数十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送了近100名志愿者协助抗疫,深受社区的高度赞扬。我校杏林烛光支教队2019年获得“全国三下乡优秀社会实践团”称号。

(三)  将中医精神“医以载道,兼济天下”植入资助育人中

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作为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影响也颇为深刻。中医讲究“以人为本”,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儒家认为:“道不远人”,“道”必须围绕“人”进行讨论才具有实际意义。医者仁心,最为体现在“人道”上,即《大医精诚》所说:“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仁心仁道是一个医生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也体现在医生行医遣方用药的过程中,这种精神如同“文以载道”深深刻在文人心中一样,其通过文字来体现精神道义,医生则是以仁心仁术治病救人,这就是医以载道,是“人道”实现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造福天下百姓。当一个医生治病救人时首先想到的是爱护患者,而不是自身利益的时候,说明“医以载道”这种高尚品格已深刻烙印在心中,已经具备“兼济天下”的条件与能力,需要付出实际行动证明与实践“医以载道”精神,使人道主义精神可以阳光普照,渲染大地。

(四)  以“12345”的发展性资助打造“5+5”资助育人模式

我校科学规划资助育人工作,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将“扶困与实干、扶智与奋斗、扶志与进取,感恩与奉献”相结合,引入中医药文化,运用学校+学院、团队+个人、社会+校园等手段,提出“12345”(如图3所示)的发展性资助机制的学术观点,打造“5+5”資助育人模式(如图4所示),不断开拓创新,将“筑梦·助学·铸人”理念融入学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打造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打造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四大类主题活动。一是开展励志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励志讲堂,“自强之星”“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活动,重点选树一批自立自强、励志成才的典型,大力弘扬励志成才的正能量;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展校友分享会,以身边人感化学生。二是开展感恩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在各类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中,着重开展感恩教育,通过举行“筑梦·助学·铸人”等主题活动,举办征文比赛、主题演讲和微视频大赛等多种活动,营造校园的感恩文化。三是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开展资助政策“两节课”活动,加强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及契约精神,将诚信教育转变为学生自觉的素养与行为。四是开展培养实践能力活动。通过组织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大使”,鼓励并帮助受助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努力使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增长社会实践经验、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奉献精神。同时我校也涌现出一批批勇于当担、甘于奉献的优秀大学生:如张斯皓、周宵荣获202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中医学专业的郑超在长春火车站救治突发心脏病旅客;多位学生在假期志愿协助当地疫情防疫深受基层高度赞扬……而我校离休教师唐木林老师个人捐资210万元设立励志奖学金,在唐老师的感召下,众多校友捐资助学。目前我校设立的社会类奖助学金有9项,年资助学生409人次,资助金额达160万元。2021年在全校范围进行了一次资助工作方面的调研,收到有效调研问卷6 671份,对学校资助工作总体评价非常满意的占比95.31%。

三  效果启示

(一)  强基固本,画出资助育人“同心圆”

学校将“仁德、仁术、仁人”精神融入到物质上帮助、精神上教育、能力上培养的学生资助工作特色做法,引导学生崇德、立德、施德、报德,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充分彰显了“精诚仁爱”的中医文化特质,集中概括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二)  崇德向善,筑牢育心育德“压舱石”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融入到资助育人过程中,将大医精诚、仁爱友善、济世救人、勤勉慎独的医德规范和医者研习艺术、行医治病、普救众生的行为准则融入资助育人过程中,构建起“奖学金+榜样、助学金+感恩、助学贷款+诚信、社会捐助+责任、勤工助学+能力提升”的“5+5”资助育人模式。

(三)  实效显著,彰显协同育人“精气神”

我校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中断学业。近年来我校涌现出一批勇于当担、甘于奉献的优秀大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崔胜强;被中共桂东县委追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扶贫干部副乡长方璇;长沙求学7年献血108次并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吕广仁;拾金不昧“00后”陈星宇;身残志坚积极乐观的龚厚武;荣获202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的张斯皓、周宵;在长春火车站救治突发心脏病旅客中医学专业的郑超;疫情最严重期间学校200余名“最美学生疫情防控志愿者”坚守在自己的家乡参与一线防控任务等,为资助育人工作补充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方艺潼.国外大学生资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新西部,2016(17):140.

[2] 宗晓蕾,汤龙升.高校“契约式”发展性资助理论研究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9):170-171.

[3] 李小女,梁艳华.发展性资助理念下的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探讨[J].市场观察,2016(Z2):292-293.

[4] 徐斌,高秋燕.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机制研究[J].才智,2020(25):45-46.

[5] 屈娜.发展性资助视角下高校勤工助学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2019(11):27-30.

猜你喜欢

励志教育育人模式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大方向”“小目标”在励志教育中的运用
学校“励志教育”特色文化培育的路径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