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脏腑辨证课程构建

2023-06-14符强关慧波仇立波常卓曲苗

高教学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思维能力

符强 关慧波 仇立波 常卓 曲苗

摘  要:在简要介绍思维可视化工具相关理论和方法基础上,针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辨证思维学习中的问题,提出可以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构建涵盖理、法、方、药完整思维过程的脏腑辨证课程体系,并以肺的相关证候概念图为例加以说明。基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脏腑辨证课程的构建,是一种可以将教学重点从“感知记忆”转变为“思维培养”,从而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脏腑辨证;思维可视化工具;课程构建;思维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5-0081-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hinking visualization tool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medicine, it is suggested that a course system of zang-fu organ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covering the whole thought process of principle, method, prescription and medicine can be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thinking visualization tool.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zang-fu Organ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visual thinking tool is a way to change the teaching emphasis from "Perception memory" to "Thinking cultivation", therefore, it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in TCM.

Keywords: Zang-fu organ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thinking visualization too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inking ability; corriculum system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着力培养和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是其核心培养目标。脏腑辨证作为理论指导最重要、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辨证方法贯穿于基础和临床各科教学实践。在基础课程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核心;在中医诊断学课程中,臟腑辨证是最重要的辨证方法;在中药学、方剂学课程中,中药功效和方剂的主治采用脏腑辨证术语进行说明的最多;在临床各科课程中,脏腑辨证几乎运用于所有内、外、妇、儿科疾病的分型论治。所以,脏腑辨证贯穿于中医学专业的全部学习过程。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运用该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水平,是现行教学模式下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  中医辨证思维学习存在问题的简要分析

病证结合是中医学认识、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原则,疾病和证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论治更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也必须落实到对证候的辨识和治疗上。现行教学体系中,基础课程中的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主要立足于证候,但辨证思维过程并非教学重点,大多数的教学内容是基础性、记忆性和较为零散的知识点,如四诊所得症状和体征的证候归属、药物的性味归经和主治、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证候等;临床各科教材的编写思路则是以病为纲,分型论治;而且现行教学体系条块分割较为明显,若无特别设计的跨学科集体备课等措施,很难突出各学科之间,尤其是基础与临床课程之间的连续性。教学内容之间联系不够,甚至表现为分割零碎或多次重复,且更多关注的是同病异治,即相同疾病中不同证候的鉴别,而没有更多关注异病同治,即相同证候在不同疾病中的共性;更多的是从疾病的角度看问题,而非从证候的角度看问题。如何将教学重点从单纯的知识内容讲授转为有结构有过程的思维能力培养;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生理认识,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方法,中药学、方剂学中的方药知识和临床各科中的异病同治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理、法、方、药完整的思维过程,是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关键问题。

二  思维可视化的内涵和运用

(一)  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及其实现工具

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概念最早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濯源首先提出的[1],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包括思考方法和思维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由于思维过程是隐性的,传递和学习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知识内容本身。如果能够把不可见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采用某种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当然就能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所以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和传播,也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和传递的效能。实现思维可视化需要相关的技术手段,而最有效的工具便是“图”,因为图是最直观的语言,易读易记,印象深刻而直观。实现“思维可视化”的“图”主要包括两个内容,首先是图示技术,包括思维导图、流程图、概念图和鱼骨图等,这些思维图示的绘制、传播、存储、共享和修改等构成图示技术;其次是生成图示的软件工具,包括Mindmanager、mindmapper等。所以,任何把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的图示方法都可被称为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要做和能做的是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对知识内容或正确答案的关注,转变为对思维过程本身的关注,并借助适当工具,将不可见的思维过程变得清晰可见。其特征则是以图像、文本符号等作为载体和手段,将复杂的知识信息以图解形式加以表征和传达,进而形成知识结构[2]。

(二)  思维可视化理论和方法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对外界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认识过程。中医临床思维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望、闻、问、切等诊法,对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疾病和证候诊断的思维过程。思维可视化工具是一整套将思维过程清晰呈现的工具集,可以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当中。但是按照目前的应用现状,思维可视化工具并没有在中医学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即便有运用,也集中于某个工具如思维导图[3],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图,是英国心理学家、教育专家东尼·博赞(Tony Busan)所创立的一种将发散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思维整理方式,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可应用于诸多方面,如建构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等[4]。但思维导图只是思维可视化工具中的一种,其他工具的利用价值远未得到重视和开发。如层次结构图,可以将平面化的目录系统变成有层次结构的图示,将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层级关系更直观地标示出来。再如鱼骨图,也可广泛用于四诊和辨证的教学中,四诊收集到的临床表现层出不穷,而找出其背后的病因病机是辨证的最重要目标,鱼骨图即是用于找出“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在准确描述每一个临床表现的前提下,利用鱼骨图的特点,将可能导致此症状或体征的原因一一列出,并根据伴随症状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相关病因病机。所以,根据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各自特点和使用目标加以综合运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非反過来,将教学内容削足适履式地置于思维可视化工具中,是扩大思维可视化工具使用范围,提高思维可视化工具利用水平的关键。在中医学教学当中,思维可视化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设计,可以将“教”与“学”的焦点从“知识层”深入到“思维层”,运用图文并重的思维可视化技术,打造出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5]。

三  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构建脏腑辨证课程

(一)  课程目标:将教学重点从“感知记忆”转变为“思维培养”

传统教学活动的重点主要放在知识的“感知记忆”层面,而思维可视化教学则聚焦在思维层面,侧重于知识表征背后的思维规律和思考方法,更强调对思考路径的梳理和呈现。传统教学模式对于知识内容本身的关注强于如何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但实际上,如何获取知识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离开正确“思维”的“知识”必然是静止的和有限的,学习方法自然也只能依靠机械重复,其过程必然是枯燥的,其结果也必然是低效的,而且作为学习能力核心的思维能力却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入门时,浅显的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学习内容或许可以应付,随着学习的深入,后续的学习过程必然会越发吃力和低效。因此,减少学习过程中依靠“重复的次数”获取知识,而注重培养如何挖掘与呈现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并训练学生掌握运用这种规律,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得到提高,知识内容的理解也会更透彻和系统。由于中医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从收集病情资料到作出病证判断,最后确定治则方药,涉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诊疗手段、方药鉴别和个人临床经验,这些内容虽然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但也有诸多经验性的、感觉性的,难以用文字清晰表达的部分,尤其是思维路径和思维方法。此时,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对知识内容和体系进行整理,使其借助图形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在临床课教学中,利用图像和联想的表达方式可以作为一种帮助医学生思考、理清思路的简单有效的工具,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整体思维、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中医诊疗思维过程的研究中,以可视化图形的方式,将医家的诊疗思维过程加以表现,也表明思维可视化工具具有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作用。正因为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医者的思维过程直接影响着诊疗过程的途径[6],所以更加有必要将这种思维过程直观、易理解地表现出来,以利于中医学的传承和传播。

简而言之,课程构建目标是以脏腑辨证为核心内容,以思维可视化工具为载体,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临床各科的主要教学内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理、法、方、药完整、辨证思维连贯的课程体系。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将平面化、隐蔽化的思维过程以“读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将传统中医学的学习方式和辨证思维过程从单纯的背诵、复述和文字描述转变为可视、可构建的立体模式。解决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学习过程中内容零散和辨证思维不连贯的问题;突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思维特点,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和水平。

课程构建的基本路径是在对脏腑辨证研究现状及思维可视化及其工具的应用范围、适用对象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基础上,通过研讨访谈,明确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如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重点教学内容等。同时,根据各思维可视化工具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将基本确定后的教学内容和结构设计与各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对接,即明确各教学内容适用的思维可视化工具种类,将教学内容与适合的思维可视化工具结合起来形成课程设计,做到教学内容的完全覆盖和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充分运用,切实将提高辨证思维能力作为课程目标而避免将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表面化、肤浅化,仅将侧重点停留在图像、颜色等“美术特征”上,而真正的“思维特征”目标却未能彰显。着力体现思维工具的“学习者控制”“主动参与”和“创造生成”三大“建构主义”特征,若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仅成为“教师控制”“被动参与”和“展示”的“行为主义”工具,是与思维可视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所以,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方法也应作为课程设计的一部分,实现“行为主义”工具向“建构主义”工具的转变[7]。

(二)  方法举隅:以肺的相关证候概念图为例

概念图是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D. Novak)博士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其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的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用命题、层次和连接词等描述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在相关概念较多且关系复杂的情况下,可以深刻地表征知识体系及其内部关系[8]。其基本设计方法是从某个核心概念出发,将相关概念或名词用箭头等标识连接起来,并注明概念和名词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有层次的体系[9]。图1为用概念图将肺的相关证候加以表征和说明。

图中虚线框内是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中关于肺的生理功能的概括,在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下,肺对人体之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概而言之即为肺主治节,其核心概念包括肺主气司呼吸、肺主行水和肺朝百脉等,五脏相关理论也是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运用五行学说等理论讨论了肺与其他脏腑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和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虚线外部分的内容属于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中肺的相关证候,核心概念即为各证候名称。根据各核心概念之间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关系,用连接工具将其整理规范,绘制成图,并标明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即成为肺的相关证候概念图。此设计的好处在于,首先,可以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对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与中医诊断学中脏腑生理功能失常出现的病理变化整合在一起,起到了教学内容衔接和联系的作用。其次,可以将平面化罗列的各证候转变为以相互关系为主要特征的图示,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全部15个相关证候均在图中列出,一目了然,可以轻松直观地掌握学习内容的框架;第三,突出了证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证候之间的转化关系,脏腑辨证属于病位辨证,更多强调临床表现相似的证候之间的鉴别,而证候之间的转化关系强调不多,而根据临床实践,风寒袭肺入里化热而成肺热炽盛,寒痰阻肺日久郁而化热转为痰热壅肺,肺阴虚日久下汲肾阴而成肺肾阴虚等证候之间的转化是常见现象,借助概念图将其连接起来并注明转化关系,实际就是辨证论治中的“辨病势”。

四  结束语

思维可视化是一种可以广泛运用于中医学教学的学习理论和设计方法,综合运用适合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发挥其灵活性、发展性、反思性,尤其是其综合性特征进行跨学科内容的深入学习[10],建构起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涵盖自基础理论到临床的教学内容,并将该方法作为“渔”整合到课程设计当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中医辨证思维水平,也即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并非单纯以脏腑辨证方法为立足点,将中医基础理论至临床各科的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和展示,此仅为“鱼”,而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方法和其背后的“建构主义”理念则为“渔”,弄通了理论,掌握了方法才能不断地将新的学习内容熟练掌握。限于篇幅,本文仅以概念图为例说明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中与肺相关的证候概念,在掌握各思维可视化工具适应范围的前提下,还可以将诸多内容作为对象整合其中,提升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濯源.基于“未来课堂”的思维可视化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24(3):83-84.

[2] 大卫·海勒.思维地图:化信息为知识的可视化工具[M].周丽萍,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2-5.

[3] 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4.

[4] 孙宏志,韩冬,祝恩智.运用学科思维导图建构《针灸学》知识体系的教学设计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10):2507-2509.

[5] 左延柏.基于概念图促进学生思维可视化研究[J].中学生物学,2015(11):15-17.

[6] 謝晴宇.基于系统复杂性的中医远程诊疗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7] 赵国庆,杨宣洋,熊雅雯.论思维可视化工具教学应用的原则和着力点[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9):59-82.

[8] 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5):78-84.

[9] 马丁·J.艾普乐,罗兰德·A.菲斯特.思维可视化图示设计指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30.

[10] 大卫·海勒,拉里·阿尔帕.思维地图:可视化工具的学校运用[M].刘海静,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14-15.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休闲体育”对重庆高校体育课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