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罗马尼亚前总理:中国,注定崛起
2023-06-14
讷斯塔塞表示,中国近些年的发展在世界上有目共睹,这些成就注定使其崛起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大国。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给各国发展带来的实效,讷斯塔塞强调,“我们不需要霸权主义,我们需要一个多边体系,中国正在为此提供帮助”。
5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的未来”国际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罗马尼亚前总理阿德里安·讷斯塔塞受邀出席并作特别演讲。会后,他接受了媒体专访,分享了他对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
中罗友谊“患难见真情”
罗马尼亚是世界上第三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年10月5日,在新中国成立第5天,罗马尼亚就与新中国建交。建交74年来,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谱写了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友谊佳话。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讷斯塔塞与中国有着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友谊佳话。
2002年底,“非典”疫情暴发,时任罗马尼亚总理讷斯塔塞在这一特殊时期访华,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抗疫的坚定支持,中国用“患难见真情”五字表达了两国间的深厚情谊。“我仍然怀着激动的心情怀念那些友谊的时刻。”讷斯塔塞说。
“一带一路”惠及全球
讷斯塔塞长期关注中国的发展,并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一带一路”倡议赞赏有加:“我了解到,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努力带领人民脱离贫困。中国式现代化传达出一个信息,即每个国家都可以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之路,现代化并不是只能沿袭西方道路。”
讷斯塔塞表示,现代化是对中国和世界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议题,对于很多国家来讲,现代化是非常好的发展方式,对于罗马尼亚来讲也是一样。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多数国家的模式都是按照西方社会的模式,遵循西方社会的传统。而现在,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规则等。
十年时间,“一带一路”倡议从蓝图变成实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取得实打实的丰硕成果:吸引世界上超过3/4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2015年,中罗双方签署了《关于在两国经济联委会框架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罗马尼亚成为首批同中方签署类似文件的国家。
讷斯塔塞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非常具体和务实的计划,包括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倡议,这些倡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秩序,惠及全球上百个国家,也创造了中国新的发展阶段,助力实现繁荣发展。
另外,尽管“一带一路”倡议取得实打实的丰硕成果,国际上仍然存在杂音,一些西方智库与政客对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的未来进行恶意抹黑和诋毁,试图以此唱衰中国。讷斯塔塞表示,我们可能习惯性地会把学到的这些新的东西转移到我们已经知道的语境或模式之下。所以,我们会把它和“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进行对比。有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马歇尔计划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一带一路”倡议有很多子系统,而且有非常好的流动性成员机制。
讷斯塔塞表示,中国近些年的发展在世界上有目共睹,这些成就注定使其崛起為一个世界瞩目的大国。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给各国发展带来的实效,讷斯塔塞强调,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倡议在国际秩序方面也很重要,“我们不需要霸权主义,我们需要一个多边体系,中国正在为此提供帮助”。
讷斯塔塞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代表本世纪最伟大的项目,我们会把现在与18世纪的法国世纪、19世纪的英国世纪、20世纪的美国世纪来进行对比,而21世纪,我们认为它是中国世纪。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支持者,罗马尼亚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今年一季度,中罗双边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增长4.7%,罗马尼亚的葡萄酒、化妆品等优质产品越来越受中国消费者喜爱。
炒作“中国威胁论”不可取
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冷战思维沉渣泛起,美西方不时出现对华“脱钩断链”、将中国视为“威胁”的杂音。对此,讷斯塔塞认为,炒作“中国威胁论”不可取,中国坚定维护全球化值得肯定。
“美欧有部分媒体和政客把中国设想为一个可恨的敌人。”讷斯塔塞表示,这种思维方式非常危险,可能会把大国推向冲突的深渊。在他看来,中国实际上并不好战,“发动军事行动不符合儒家思想,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也不符合中国的外交政策”。他认为,所谓的“威胁”有时仅仅源于假想,相互沟通和建立信任对于避免这种误解至关重要。
讷斯塔塞还表示,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不同的是,得益于注重自身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中国拥抱世界市场,融入全球化,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倡导者。
(环球网2023.5.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