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一出远门就“水土不服”
2023-06-14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困扰,只要一出远门,不管是到异地上学、工作出差或者是旅游,马上就开始拉肚子,人们常把这种现象称为“水土不服”。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预防和缓解水土不服带来的腹泻呢?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困扰,只要一出远门,不管是到异地上学、工作出差还是旅游,马上就开始拉肚子。人们常把这种现象称为“水土不服”,意思是人到了异乡,对那里的水土不适应,就容易拉肚子。
那么,“水土不服”到底是对水不服,还是对土不服?
首先对水土表示不服的,是肠道菌群
对于人体而言,各组织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分工合作,其中,最庞大的一个分工部门就是我们的消化道。这里所说的“庞大”并不指体积,而是消化道中住着大量的细菌,足足有10万亿个左右。如果单从细胞总数来看,这些细菌的细胞总量跟整个人体自身细胞数量差不多(也有一种估算方法是肠道细菌细胞数是人体细胞数的10倍),这些细菌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抵御致病菌的入侵。
这些住在消化道里的细菌不但数量多,种类也很多,有好几百种。这么多种类和数量的细菌能够在我们的消化道里长期定居,而且还能相安无事,是因为这些细菌和我们的胃肠道形成了非常微妙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其实是在我们人体比较固定的生活和饮食环境中形成的。
肠道菌群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刚刚出生时,我们从母亲产道中继承的来自母亲的细菌;另一个就是后天所吃的食物、所喝的饮水在消化道形成的环境中逐渐适应并定居下来的外来细菌。
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我们的肠道菌群就是按照这个环境生长并稳定下来的样子。一旦原本处于统治地位的主力细菌大量死亡,就会让原本长期被主力细菌压制的其他细菌趁机抬头,又或者给各种各样的外来致病菌腾出了地方。这些非主力菌群的大量繁殖,打破了原本的平衡状态,带给我们人体的明显表现就是刚到异地没多久就开始拉肚子。
所以,这种因为菌群失调所致的水土不服,其实更多是跟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有关。
如果硬要跟“水”或者“土”扯上关系,那只能解释为:因为水质和土质的不同,各个不同地方所盛产的农作物不同,作物中富含的营养物质也随之不同,从而使各个地方的饮食结构不同,进而引起人体菌群失调,才会水土不服。
有意思的是,菌群失调引起的水土不服可能会持续几个月才会彻底消停下来。这时肠道菌群已经适应了新的地方、新的饮食环境,重新找到了平衡状态并稳定下来。如果这个时候忽然回到了从前生活的环境,又会出现新的水土不服,开始闹肚子。
致病菌也对水土表示不服
有研究表明,饮食越清洁、越单一的人,肠道菌群的“弹性”就越小,这些人就更容易发生水土不服。
比如有些家庭中,孩子从小就不吃各种零食,也不在外面吃路边摊和小饭馆,日常饮食都是家里做的干净安全的食物。等这些孩子上了大学,哪怕大学离家就1公里远,别看还在家乡,也一样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这是因为越清洁、越单一的饮食,让肠道菌群的组成也变得单一化,而且这种环境相对脆弱,一旦发生卫生状况的改变,有较多致病菌进入这一环境,给相对单一化的肠道菌群带来的伤害会更大。
同样,即便从小并不那么注意健康饮食的人吃了不怎么干净的食物,导致高致病力的致病菌大量入侵,那再有弹性的菌群也受不了,基本上也会马上“水土不服”拉肚子。
有研究显示,在卫生状况差的地区生活,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让肠道菌群完全适应,不再拉肚子,像本地人那样拥有“钢铁一般的肠胃”。
如何预防水土不服带来的腹泻
那么,到一个新环境求学、工作或者旅行,有没有办法可以预防和缓解水土不服带来的腹泻呢?
刚到新环境,预防水土不服最为重要。首先,在饮食方面一定要确保干净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饮水要烧开或干脆饮用瓶装水,水果要削皮,尽量不要大量吃卫生状况没有保证的食物。其次,尽量保持自己原来的饮食习惯,逐步向当地饮食过渡。
如今,世界范围内饮食文化都在交融,在新的环境寻找原来的饮食习惯并不困难。当地的食物,尤其是当地的刺激性食物,不要立即作为主要食物,可以先作为小吃略微尝试,逐渐增加花样品种和在食物中的占比。
多数情况下,水土不服引起的腹泻(有专门的医学名词,称之为:旅行者腹泻)可以自我诊断和治疗,比如使用较为温和抗生素,可以很快改善腹泻症状。
但是,部分严重和复杂情况需要看医生。比如,出现高热、腹痛、血性腹泻或呕吐,且自己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症状持续10至14天没有明显緩解时,就要及时就医。
除了上面这两种情况需要尽快就医之外,大多数时候肠道菌群会逐渐自我调整,最终形成新的稳定状态,拉肚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所以,出现水土不服拉肚子的情况后,首先要补充因为腹泻流失的水分,然后进食相对易消化的食物,给肠道菌群喘息和调整的时间,使菌群很快能够找到和平共处的新状态。
(澎湃新闻网202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