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柳永(外三题)
2023-06-14陆永建
陆永建
寻觅柳永
一
金秋的周末下午,天高云淡,和风拂面。我和作家陈旭驱车去武夷山上梅乡白水村探访柳永遗迹。不料遇上修路,汽车一路颠簸,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四五十公里的路程竟花了3个多小时。到了村口,我即到一农家问路。一位20多岁的农民兄弟得知我的来意后,执意要为我做向导,领着我们借着手电光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依山傍水的路边自然村。他指着跟前的五六幢房子说:“柳永曾住在这个地方,具体是哪一幢已无证可考。”眼前视野开阔,溪水潺潺,绿波荡漾。不远处,可见两棵参天大树。我们沿着田埂走到树旁,两棵罗汉松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农民兄弟自豪地说:“去年曾有人出资20万元想买树,因为是柳永当年亲手种的,也是柳氏家族的唯一物证,所以我们不肯卖。”村主任告诉我,自然村有72户人家,没有一人姓柳。听村里的老人家说,当年柳永三兄弟考上进士后,都在外地当官。
夜幕降临,从农户的门窗射出的光线里,我仿佛感受到柳永当年挑灯夜读的情景。柳永10岁那年,父亲柳宜病逝,母子俩在京城无依无靠。为了生计,母子俩在叔叔柳寀的陪同下,从汴京(今开封市)到崇安县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上梅乡)投靠祖母虞氏。虞氏系柳永的祖父的继室,与柳永没有血缘关系,生活中不免会少些亲情。柳永母子俩在武夷山过着农耕生活。柳永一边向村姑学习制茶,一边在祖母和母亲的督导下学习文化,日渐成长。12岁时,胸怀大志的柳永写下了《劝学文》: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柳永出身名门望族。家族人才辈出,进士满门,四代出了14位进士。祖父柳崇以博学鸿儒著称,父亲柳宜官至工部侍郎。父辈七兄弟都在中央机关任职。柳永自幼聪慧,见多识广。他生于山东,后来随父亲的职务调整而迁居湖南和京城。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影响下,柳永勤奋好学,每天晚上都在烛光下苦读到深夜,被传为佳话。为了纪念柳永和鼓励后人,乡亲们把柳宅后门的两座无名山命名为蜡烛山和笔架山。
柳永写有一首《题中峰寺》:
攀萝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
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我慕名走了40多里山路,来到上梅乡的寂历山上,寻找始建于唐初的中峰寺。尽管岁月的尘沙已经吞食了这里的一切,当年规模宏大、占地万顷的寺庙现已荡然无存;但是,我从1998年由村民自发在遗址上修建的小佛堂,以及從小佛堂到寺尾村5里路的距离中,推断当年中峰寺的非凡气派。难怪100多年后,朱熹把父亲朱松的墓地选在中峰寺的后山上。我站在朱松的墓旁,遐想景福元年(892)“里中有虎患,众捕之,师骑虎出迎”的情景。禅师骑虎出迎的神话故事、风景如画的寂历山、嬉戏的猿猴、娟秀的翠筱,深深地吸引了风流倜傥的柳永,这里的一草一木让他陶醉忘怀,以至流连旬月还依依不回。
此时的柳永情窦初开,帅气十足。15岁时,年迈多病的祖母希望孙子早日成婚,在母亲的主持下,选了一个良辰吉日为柳永办了婚事。在爱情的催化下,柳永的词才也小荷露尖角,词人的才情初露锋芒。他广收博采,吸收养分,把民间流行的《眉峰碧》“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书写在墙上,反复推敲,认真思考;把流行民谣《武夷情歌》“一想郎,日落山,奴家想郎也艰难。三年一去无音信,十载倚门望眼穿……十想郎,天大亮,梦醒奴家愁断肠。懒穿绫罗懒施粉,青丝杂乱待郎还”熟记于心,边唱边研究其韵律。柳永从武夷山的乡土文艺以及旅居武夷山的江淹、李商隐、徐凝等的诗词作品中,悟出了诗词创作的玄机,找到了灵感。在丹山碧水美丽的自然景观催动下,他一气呵成地写了五首《巫山一段云》:
巫山一段云·萧氏贤夫妇
萧氏贤夫妇,茅家好弟兄。羽轮飙驾赴层城。高会尽仙卿。 一曲云谣为寿。倒尽金壶碧酒。醺酣争撼白榆花。踏碎九光霞。
巫山一段云·清旦朝金母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 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巫山一段云·琪树罗三殿
琪树罗三殿,金龙抱九关。上清真籍总群仙。朝拜五云间。 昨夜紫微诏下。急唤天书使者。令齎瑶检降彤霞。重到汉皇家。
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轩。 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
巫山一段云·阆苑年华永
阆苑年华永,嬉游别是情。人间三度见河清。一番碧桃成。 金母忍将轻摘。留宴鳌峰真客。红狵闲卧吠斜阳。方朔敢偷尝。
《巫山一段云》是柳永作词的处女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创作源泉源于北宋王朝尊崇道教,是武夷山大王、玉女的神话故事开启了柳永描写神仙生活、创作游仙词的思想阀门,也反映了柳永崇尚自然、向往自由的人生追求。柳永在武夷山学有所成后,准备赴京城应试。
二
母亲和妻子为柳永打点好行囊后,妻子拉着柳永的手,难舍难分。面对妻子的缠绵和伤情,柳永看在眼里,痛在心头。感受了这情深意切、凄惨哀伤的离别情景后,词人立刻把这种寸肠万绪升华为艺术的冲动。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柳永踌躇满志地骑上马背,踏上晨曦,一首《鹊桥仙》涌上心头:
鹊桥仙·歇指调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一心追求功名又重情善感的柳永日夜兼程地赶到京城,按照北宋科举制度中进士考试的科目规定,昼夜埋头苦学,对诗、赋、词和《论语》《春秋》《礼记》等应试科目进行了认真的复习,信心十足地参加应试。结果,天资聪慧的柳永在激烈的科考竞争中落榜了。第一次参加科考就被淘汰,这是才高气盛的柳永所不曾料及的。柳永丝毫没有心理上的准备,他认为这不是自己的失误,而是时代失去了一位天才。狂傲、自负的柳永把10多年来苦读圣贤书的磨砺化为怨恨和悲恸,牢骚满腹地脱口而出一首《鹤冲天》:
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以不甘屈辱的意志,向封建制度发出了自己的人生宣言:“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得知后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柳永则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进行反抗,打着“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旗子,选择了歌楼妓院,朝夕与著名歌伎为伴,开始了他的通俗文艺创作生涯。那首《集贤宾》里他这样描述:
集贤宾·小楼深巷狂游遍
小楼深巷狂游遍, 罗绮成丛。 就中堪人属意, 最是虫虫。 有画难描雅态, 无花可比芳容。 几回饮散良宵永, 鸳衾暖、凤枕香浓。 算得人间天上, 惟有两心同。
近来云雨忽西东。 诮恼损情悰。 纵然偷期暗会, 长是匆匆。 争似和呜偕老, 免教敛翠啼红。 眼前时、暂疏欢宴, 盟言在、更莫忡忡。 待作真个宅院, 方信有初终。
柳永在京城歌楼妓院的红粉知己中,最钟情“虫虫”。她的芳容,令柳永怦然心跳。与虫虫共度良宵,那是平生的第一快事。词人与虫虫“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爱得如痴如醉、死去活来,愿与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虫虫毕竟是虫虫,对柳永的誓言,她愁眉紧锁,无语泪流。一个浪萍风梗,一个沦落风尘,他们的爱情终将是一场虚幻的梦。
柳永在这个虚幻的情感世界里,过着花天酒地的潇洒日子。滋润的时光一晃就是三四年。一天,他在歌楼徘徊时,遇见旧情人。他顿时喜上眉梢、心潮澎湃,情感的跌宕起伏,聚与散、喜与悲、爱与恨、浮名与情爱顿时交织在一起。柳永在《殢人娇》中,把这种心理表述得淋漓尽致:
殢人娇·林钟商
当日相逢,便有怜才深意。歌筵罢、偶同鸳被。别来光景,看看经岁。昨夜里、方把旧欢重继。
晓月将沈,征骖已鞴。愁肠乱、又还分袂。良辰好景,恨浮名牵系。无分得、与你恣情浓睡。
一对萍水相逢、一见钟情的青年,一年后邂逅重逢,重温旧情。短暂的欢聚,转眼晓月西沉,天色明亮,彼此又将分离。这时的柳永思绪纷乱,愁肠百结,感叹说:人生如萍踪鸿影,无法摆脱“浮名”,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奈之下,柳永只好重新拿起课本,继续读书,追求功名。
在一次与“人人”相聚时,词人进一步流露出了对考取功名的态度和决心。他在《长寿乐》中说:
长寿乐·平调
尤红殢翠。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解严妆巧笑,取次言谈成娇媚。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仍携手,眷恋香衾绣被。
情渐美。算好把、夕雨朝云相继,便是仙禁春深,御炉香袅,临轩亲试。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等恁时、等著回来贺喜。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
词人与这位“可意”的姑娘“人人”沉醉在“情渐美,算好把夕雨朝云相继”的温柔乡中时,竟觉得像是“仙禁春深,御炉香袅,临轩亲试”,流露出向往功名的心愿和“定然”考取、接受皇帝殿前召见的决心。
试想,一个整天泡在歌楼舞厅、美女堆里,眷恋世俗享乐生活,醉生梦死、天天过年的词人,尽管才高八斗,但是没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砺,怎能“登高第”?结果,柳永又连连在考场中名落孙山。
经过多次落榜打击后,柳永的狂傲和自负心态开始收敛。他思前想后,决定放弃歌楼舞厅的生活,到武夷山看望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柳涚,继续攻读,再回京城应考。
三
这天晚上,柳永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他起床站在窗前,凝望着眼前一片凄清的秋色,顿时,家乡、亲人、落榜、凄伤的复杂心理一并涌上心头。他立即取出笔墨,铺好宣纸,一气呵成写下了著名的《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词人面对黄昏时大雨“洗”出的清秋,凄凉萧瑟,以孤寂的情怀,表达自己念远、思乡、怀人的羁旅情思,写得苍茫、寂寥、深沉,而又凄伤、婉转、细腻。苏东坡评价说:“人皆言柳耆卿词俗,非也。如《八声甘州》的‘霜風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柳永从开封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走到了他曾经生活过的湖南潇湘。他站在潇江和湘江的汇流处,触景生情,百感交集,一首《玉蝴蝶》走不出感情的缠绕: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柳永凭栏远眺,目力所及,尽是“雨收云断”的寥廓秋光,忧伤、黯淡。当年宋玉的悲秋蕴含着深深的社会与身世的悲慨,柳永对此有着共识。柳永的悲秋念远,隐含着词人对生命、前程、情感的伤怀与悲慨。此前,柳永都是以美女为寄托。以“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所写的悲哀,在柳词中是第一次出现。这也是中国式悲秋的传统。这个传统源于战国的宋玉,他因为草木的摇落,想到生命的短暂,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实现,想到国家的兴与亡。面对浩瀚的宇宙、渺小的自己,柳永发出了悲凉慷慨之声。
柳永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武夷山,与母亲和妻儿团圆。
柳永的妻子娇美温柔、知书达礼,是个贤妻良母。婚后的一段时间,小两口爱得如痴如醉。祖母和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都希望能早日抱上宝宝。结果事与愿违,一年过去了不见动静,两年、三年仍然没有动静,生性胆小怯弱的妻子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冷落。在柳永奔波考试的20多年里,她都是独自一人在空房里受尽煎熬。直到祖母去世,柳永回武夷山奔丧时,才有“喜”。这一年,柳永已41岁。想到这一幕幕酸甜苦辣的情景,夫妻双双深夜不寐,絮语绵绵。在亲情、爱情、乡情、友情的触动下,一切酸楚的往事顿时一一悄然融解。柳永立刻把这种幸福心情化为词作,一首描述家乡自然风光和欢乐心情的《女冠子》脱口吟出:
女冠子·淡烟飘薄
淡烟飘薄。莺花谢、清和院落。树阴翠、密叶成幄。麦秋霁景,夏云忽变奇峰、倚寥廊。波暖银塘,涨新萍绿鱼跃。想端忧多暇,陈王是日,嫩苔生阁。
正铄石天高,流金晝永,楚榭光风转蕙,披襟处、波翻翠幕。以文会友,沈李浮瓜忍轻诺。别馆清闲,避炎蒸、岂须河朔。但尊前随分,雅歌艳舞,尽成欢乐。
词人对柳宅的房前屋后、地面天空、近景远景、大景小景、浓景淡景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把上梅乡路边自然村洋溢着欢愉和旺盛生机的初夏景致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此前,柳永作羁旅词,多与男女情爱有关,写得缠绵,有阴柔之美。这是一首独具阳刚之气的羁旅词,也许是亲情所致吧。
柳永在家“闭关”攻读诗书数月后,已熟练掌握考纲要求的内容。在一个“骤雨新霁,荡原野,清如洗。断霞散彩,残阳倒影,天外云峰,数朵相倚。露荷烟芰满池塘,见次第,几番红翠”(《玉山枕》)的日子里,他起身告别了母亲和妻儿,充满信心地奔赴考场。
四
柳永告别了妻儿,满怀理想和抱负地离开了武夷山。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艰难跋涉,来到了浙江金华郊县。
清爽的天空,秋风中飘着细雨,带来几许凉意。柳永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歇地朝山顶上的凉亭走去。凭栏远眺,脚下的孤山、凉亭,水中的沙洲,浅淡的长虹和“雄风”一一映入眼帘。这种“清秋”情形,加上背井离乡的孤独,令柳永惆怅万分。乱人心绪的蝉噪,更让他心烦。近10天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眼前的情景相互碰撞,勾起了词人的创作欲望。词人静静地伫立着、沉思着、悲伤着,在情感的冲突中,一曲《竹马子》随着秋风飘向远方: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瞑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柳永遥想不久将考中进士并和好友欢聚的情景,既欢喜,又感到遥远,可望而不可即。30多年来,不知道参加了多少次进士考试,结果都以落榜告终。这种生活经历,使柳永对羁旅行役、对离别相聚有着很深的感慨。于是,悲秋的精神状态和对故乡的思念成为他的词作的情感主线之一。
秋风把词人送到了京城。容不得柳永有半丁点儿休整,即投入了紧张的考前总复习和最后冲刺。1034年,柳永终于考上了进士。这年,他已是50岁的老人了,可谓“及第已老”。其次兄柳三接也同榜登第,双喜临门。
在即将赴睦州(今浙江建德市)任推官之时,文艺界100多位朋友在京城搭帐设宴为柳永饯行。面对前来送行的情人,想到眼下的离别,哪里有心情饮酒?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艄公又催促柳永上船。乘船的“留恋”、划船的“催发”,这一对矛盾将热恋中的情人推到了不想离别但又不得不离别的最后时刻。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泪眼蒙眬中,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开口,只能无言相对、泪眼相看。词人用滚烫的心、澎湃的热血喷射出《雨霖铃》这首天籁之曲: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把柳永的慢词创作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巅峰。这首词在宋元时期得到了广泛流传,被后人评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
柳永在江河里漂泊了10多天后,在一个黄昏,船停靠在长江的南岸。当柳永站在孤城的城楼上看着江中漂泊不定的小船时,顿感苍凉与失落,对自己的前程感到未卜和担忧,对眼前这种“游宦”生活感到无奈。新官尚未上任的柳永,在精神上没有一点儿的欣慰,唯有苦涩。词人把这种心情写在《迷神引》里:
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柳永出身仕宦之家,从小受到“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到睦州任职后,他勤于政事,努力工作,关注民生,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和朝廷的肯定,不久就被提拔到余杭县当县令。在余杭任职期间,他更是勤奋工作,发展生产。在他的努力下,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500多年后,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柳永)为人风雅不羁,而抚民清净,安于无事,百姓爱之。”
词人不仅热爱睦州和余杭的黎民百姓,也热爱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说:“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满江红》)至于朝廷把自己从推官提拔到县令,柳永并没有感到喜悦。他认为县令这一级职务不能满足他远大的志向,是大材小用。为了生计,又不得不接受“游宦”这个远离家乡的孤独艰辛的差事。对这种生活,柳永感到无奈和厌倦。他在《满江红》里说:“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柳永认为这种“游宦”生涯终将一事无成,不如像当年严子陵那样,在美丽的桐江旁找一个地方归隐。
在“歸去来”的渴望中,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不久,朝廷把他调到离京城更远、条件更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五
柳永接到调令后,百思不得其解:在余杭干得好好的,政绩突出,百姓称赞,怎么突然又调到昌国州(今浙江定海)任晓峰盐场监官呢?恰好这时,他听说宰相吕夷简在颍州(今安徽阜阳)一带视察。由是,他借上任之名,绕道颍州去拜见吕夷简,希望能得到吕夷简的关心帮助。此时正逢三月初三的春游活动,柳永陪着吕夷简参加了每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颍州的两三天里,他把吕夷简参加的春游活动写成一首词——《如鱼水》:
如鱼水·轻霭浮空
轻霭浮空,乱峰倒影,潋滟十里银塘。绕岸垂杨。红楼朱阁相望。芰荷香。双双戏、鸂鶒鸳鸯。乍雨过、兰芷汀洲,望中依约似潇湘。
风淡淡,水茫茫。动一片晴光。画舫相将。盈盈红粉清商。紫薇郎。修禊饮、且乐仙乡。更归去,遍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吕夷简看完《如鱼水》后,对柳永说:“词句俱佳,今日此景难忘啊!你到晓峰盐场任职,多一份经历,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诗词创作有帮助,好好干吧。”
辞别了宰相,词人抱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日夜兼程地赶到定海。他深入盐场、深入盐民。不久,柳永用诗的形式,把盐民的生活、工作和情感记在《煮海歌》里: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從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馀财罢鹽铁。
太平相业尔惟鹽,化作夏商周时节。
从《煮海歌》这首诗可以看出,柳永并非只是一个空负才情的专业词人,而是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士大夫。但是,在那个封建伦理空前强化的时代,在严尊宗法礼仪规范的宋王朝,在宋仁宗皇帝“留意儒雅”、晏殊讥讽柳词“俗词艳曲”的大背景下,柳永直率、坦露的性格和不掩饰个人情感的诗词作品,注定了他的悲剧一生。
两年过去了,百姓的生活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柳永感到前景一片渺茫。一天傍晚,骤雨刚过的郊外天暗风凉,萧条冷落。词人驻足长堤,纵目远望,看着熙熙攘攘、步履匆匆追名逐利的人群,自言自语地说:“悲也!”当他联想到自己羁旅生涯中的孤寂与痛苦时,又发出了一连串的悲叹。柳永用一首《定风波》把这种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定风波·伫立长堤
伫立长堤,淡荡晚风起。骤雨歇,极目萧疏,塞柳万株,掩映箭波千里。走舟车向此,人人奔名竞利。念荡子、终日驱驱,争觉乡关转迢递。
何意。绣阁轻抛,锦字难逢,等闲度岁。奈泛泛旅迹,厌厌病绪,迩来谙尽,宦游滋味。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算孟光、争得知我,继日添憔悴。
词人认为自己“终日驱驱”,在外奔走,舟车劳累,离家乡愈来愈远。这是第一悲。
“绣阁轻抛,锦字难逢,等闲度岁。”没想到自己为了点儿蜗角功名和蝇头微利,竟付出了抛妻别子、背井离乡、虚度光阴的沉重代价。这是第二悲。
无奈受尽羁旅漂泊之苦,尝够辗转宦游之辛,却无法摆脱名利的束缚。这是第三悲。
“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自己的种种情怀,纵然写在“香笺”上,又能寄给谁呢?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倾诉。这是第四悲。
“算孟光,争得知我,继日添憔悴。”就算有孟光这样的贤妻,也未必理解我内心的苦衷。这是第五悲。
柳永一步紧逼一步、一层更深一层,写尽了自己仕宦之途的矛盾心理和悲剧命运。
晓峰盐场依山面海,是个人烟稀少的小渔村。柳永在这里与数百名渔民打交道,整天无所事事。由是,思念家乡、追怀往事、眷恋佳人、期冀未来,以及孤独无奈、飘零感伤等复杂心情与日俱增。
柳永以词为寄托,在《留客住》中,描绘盐场的风情和自己丰富复杂、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
留客住·林钟商
偶登眺。凭小阑、艳阳时节,乍晴天气,是处闲花芳草。遥山万叠云散,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烟村院落,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
旋情悄。远信沈沈,离魂杳杳。对景伤怀,度日无言谁表。惆怅旧欢何处,后约难凭,看看春又老。盈盈泪眼,望仙乡,隐隐断霞残照。
面对“闲花芳草”的远山、“潮平波浩渺”的大海、炊烟四起的村舍、绿丛中的小鸟等构成的美丽画卷,词人心情沉重。“远信沉沉”,亲人杳无音信,春去春来,青春不再,“度日无言谁表”,“对景”岂能不“伤怀”?最后,是“盈盈泪眼,望仙乡,隐隐断霞残照”,透出了无限的迷惘和哀伤。
如果是现在,我相信柳永早就辞职下海,成立一家中国最牛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己当老板了,而且知名度、影响力和收入绝对可以与张艺谋、赵本山媲美。但是,在封建社会,在重农轻商、经济结构单一的封建社会,柳永别无选择,只有这条“独木桥”。
无奈的柳永开始思考人生问题:短暂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他说:“似此光阴催逼,念浮生,不满百。虽照人轩冕,润屋珠金,于身何益?一种劳心力,图利禄,殆非长策。除是恁,点检笙歌,访寻罗绮消得。”(《尾犯》)
柳永对读书人的最高追求目标:“照人轩冕”和“润屋珠金”,提出了“于身何益”的反诘。此中,包含了柳永深深的自我反思、反省。这时的词人几经仕途挫折,心力交瘁,他清醒地认识到“图利禄,殆非长策”。那么,“长策”何在?柳永回答:“除是恁,点检笙歌,访寻罗绮消得。”词人把追求名利与享乐人生相比较,认为后者更有意义。
六
渐渐步入晚年的柳永,多年来一直在争取仕途上的发展,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过了两年,柳永被调到甘肃灵台当县令。灵台的自然条件比定海更差,离家也更远。这次调动让柳永更是感到失望,渴望改变命运的焦虑时时困扰着他。
宋代官制,文臣分京朝官与选人两类。选人是指地方初级官员,分七级,提拔称“循资”。各级的地方官员要通过政绩考核且有足够的上级领导推荐,才能“磨勘”选调为京朝官。柳永长期在地方任职,属“久困选调”。为选调和早日进京任职,词人做了许多努力。庆历三年(1043)春,柳永专程到苏州拜访太守吕溱,并为之作了一首《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三之三·南吕调)
古繁华茂苑,是当日、帝王州。咏人物鲜明,土风细腻,曾美诗流。寻幽。近香径处,聚莲娃钓叟簇汀洲。晴景吴波练静。万家绿水朱楼。
凝旒。乃眷东南,思共理、命贤侯。继梦得文章,乐天惠爱,布政优优。鳌头。况虚位久,遇名都胜景阻淹留。赢得兰堂酝酒,画船携妓欢游。
柳永称赞吕溱有刘禹锡、白居易的诗才和仁爱,施政宽和,风流儒雅,对太守的德才和政績给予了很高颂扬。不幸的是,吕溱因“躬勤政事,为两浙第一”,积劳成疾,到任不久即辞世西归。柳永的一番苦心付之东流,而不经意间留下的“晴景吴波练静,万家绿水朱楼”,却成为古人赞美苏州景观的绝句。
第二年春,柳永去益州拜会太守蒋堂,写了一首《一寸金》歌颂蒋堂的丰功伟绩:
一寸金·小石调
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梦应三刀,桥名万里,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
柳永说,蒋堂在益州主政期间的功绩,比诸葛亮治蜀时的功勋和文翁在蜀改革教育的政绩还要大得多;还说,凭蒋堂的能力水平可以承担朝廷中更重要的职务,将来必定在百姓中被传为佳话。
不久,词人来到杭州,为老朋友孙沔知府作词,并请名妓楚楚到孙府演唱。《瑞鹧鸪》写道:
瑞鹧鸪·二之二·南吕调
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袴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词的大意是:杭州美丽、兴盛,人杰地灵,地饶人富,“雄压十三州”,是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襦温袴暖,已扇民讴”,孙沔治郡有方,为政清廉,使民生安泰康阜,赢得百姓的讴歌。
《早梅芳》写道:
早梅芳·海霞红
海霞红,山烟翠。故都风景繁华地。谯门画戟,下临万井,金碧楼台相倚。芰荷浦溆,杨柳汀洲,映虹桥倒影,兰舟飞棹,游人聚散,一片湖光里。
汉元侯,自从破虏征蛮,峻陟枢庭贵。筹帷厌久,盛年昼锦,归来吾乡我里。铃斋少讼,宴馆多欢,未周星,便恐皇家,图任勋贤,又作登庸计。
孙沔听完演唱后,称赞柳永词具有“隆宋气象”。后人称柳永描写杭州的美景,仿佛词中的《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柳永通过不懈努力,在太守等的帮助推荐下,于庆历四年(1044),终于被提拔进京,任著作郎。为了纪念仕途上的重要转变,词人把自己的名字柳三变改名为柳永。
七
一天中午,柳永听说著名歌伎香香因病去世。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柳永哀痛欲绝。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消逝了,世间如此之大,却没有她的栖身之地。柳永的哭泣、呼唤,怎能留住香香匆匆离去的脚步?一首《秋蕊香引》记述了柳永的心绪:
秋蕊香引·小石调
留不得。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上片叹光阴无情,它催促着一个美好的生命走向另一个世界,芬芳的兰草瞬间消歇了,美丽的花朵顷刻间凋谢了。下片讲述词人回忆往事,无数的风清月明之夜,留下多少相偎相伴的身影,留下多少幸福欢快的歌声。“忍思忆”——真不忍再追忆下去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词人从回忆中挣扎出来,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这次不是生离,而是死别。自己即便望穿双眼,也不能觅到她的踪迹。香香的亡灵是“向仙岛”还是“归冥路”,一切都不得而知。
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香香如九泉有知,聆听此词,悲情满纸,也将会泪下沾襟,堪慰悲魂了。
宋代的民间歌伎是以小唱为职业的女艺人。她们在歌筵舞席、茶坊酒肆和瓦市中演唱,以卖艺为生,社会地位卑贱。歌伎们自幼学习歌舞,聪明美丽,有的还会吟诗作词、能书会画。由于柳永受到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没有将她们当作贱民看待,尊重她们,同情她们,并为她们创作新词,所以赢得了她们的友谊和爱情。如《锦堂春》,描写一位妇女曲折复杂的心理。她不拘泥于封建礼教,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不甘示弱。词作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在《定风波》里,写一位市民妇女的精神生活,叙述其丈夫离家后的苦闷情绪,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和大胆的追求。“针线闲拈伴伊坐”,伴丈夫读书,形影不离,在她看来是幸福的事,也是古代许多妇女最朴素的要求。但在封建统治者看来,这位妇女是有违妇道和礼教的。为此,柳永还遭到宰相晏殊的严厉批评。柳永长期生活在基层,熟悉基层,其作品往往能够真实地表达基层受压迫妇女的呼声。这种进步思想在当时被称为“淫冶讴歌之曲”,如《定风波·自春来》: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些词作,字里行间没有一点猥亵的成分,没有一点居高临下的意味。柳永对她们的赞美和同情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这是柳词“民生意识”的光辉所在。
柳永在众多的女友中,曾与虫虫感情最深,并向她求过婚,“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不幸的是,虫虫在恶劣的环境里过早地去世了。这让柳永悲痛万分:转眼之间,怎么虫虫就“花谢水流”了呢?词人对生命流逝的痛苦、青春易逝的悲叹,写在《离别难》里:
离别难(中吕调)
花谢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阴。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便因甚、翠弱红衰,缠绵香体,都不胜任。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
人悄悄,夜沈沈。闭香闺、永弃鸳衾。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也难寻。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
上片写虫虫是一位“蕙质兰心”的女子,不仅“美韶容”,而且气质文雅、心灵美好,却经受不了疾病的折磨,不幸早逝。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对虫虫早逝的怀念和哀悼之情。“人悄悄”,“夜沉沉”,“香闺”已“闭”,“鸳衾”“永弃”。最痛苦的是,当面对“好景良天”时,当“歌笑”“尊前”时,只能徒然地怀想曾经的音容笑貌。一个“空”字,写尽了词人内心求之不得、触之不及的失落与痛楚。最后,词人用巫山十二峰的“杳杳”和暮云的“千古”,来表达对虫虫永远的怀念及自己茫然若失的心境。可是“巫峰”“杳杳”,在“暮云”“深”处,又怎能及之?
自古以来,人生倏忽和由此带来的失落感、悲哀感,都是文人们咏叹的主题。从憔悴江泽之畔的屈原到病老孤舟之上的杜甫,从悲秋登临之际的宋玉到哀叹黄昏落日的李商隐,从未间断过。谁不期盼青春长驻、生命永存?
八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孙沔在西子湖畔举办全国名曲演唱会,邀请柳永担任评委。其间,孙沔邀柳永到钱塘江观潮。词人为大潮澎湃浩荡、惊涛拍岸的雄浑气势所震惊,一曲《望海潮》涌上心头: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词人概括了钱塘潮的壮观、西子湖的秀丽和都市物阜民康的景象,赞誉孙沔“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孙沔的威武和清雅风流由此可见一斑。一年后,当金主亮听到这首词后,欣然仰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次年9月,时值天空出现寿星,朝廷举办盛大的歌舞演唱会。柳永奉旨填词,祝愿仁宗皇帝万寿无疆。入内都某知史把柳永的新作《醉蓬莱》呈给仁宗皇帝审定:
醉蓬莱·林钟商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萬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仁宗看到“渐”字开篇,心即不悦;读到“凤辇何处”,此句与御制真宗悼词暗合;再往下看到“太液波翻”时,大怒道:“何不云波澄?”说完把词稿丢在地上。
柳永深知这次创作的重要性,为了让皇帝满意,用尽了多种创作技巧。比如,首韵写自然风光,次韵写宫廷气象,第三韵写宫中花卉,末韵写天人合一。在语言的运用上,多处借用前人的诗文、典故、传说;对偶句俯拾皆是,对偶形式多种多样;词调以和谐匀齐的韵律为主旋律,鲜明庄重,太平景象无处不在。但《醉蓬莱》中的个别语句与悼词暗合,犯了大忌;再加上仁宗对柳永有成见,多方挑剔,致使这次机遇与柳永擦肩而过。
转眼两个多月过去了,晚秋的景象给柳永带来了无限的感慨,和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在“愁”的后面是一连串的无奈。一曲《戚氏》从心中生起:
戚氏·晚秋天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词人从傍晚写到深夜再到拂晓,从孤馆的庭轩写到旅舍的窗畔,从少年写到中年再到老年,从当下写到未来,一夜无眠的词人形象永久地留在读者的眼前。虽然言已尽,但情未尽、意未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秋江旅思图”,格调高古,气势恢宏,真是“《离骚》寂寞千年后,《戚氏》凄凉一曲终”。
一个人内心里的焦虑和苦恼,其实是有种子的。早在柳永心灵的土壤里,那首《少年游》已露端倪: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柳永一生命运多舛,形似飘蓬,尝尽了折磨与心灵困顿之苦。先是早年困于科考,备受多次落榜之痛苦;及第为官后,又长期困于选调,谙尽羁旅漂泊滋味。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夕阳就要落山了,秋风四起处,极目远望,唯见天垂四野,空旷无边。柳永站在茫茫平原上,心底悲凉,随着夕阳的渐渐西沉,把最后的一点儿希望也湮灭了。
一个春天的傍晚,柳永独自一人站在楼上极目远望。眼前的春景,在词人的眼里化成了一幅“春愁”图——《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登高凭栏观春色,不能解春愁。既然在清醒中不能将她忘却,那只好放纵自己饮酒,一醉解千愁。可結果是,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依然无法排遣心中的抑郁。衣带日渐宽松,仍然无怨无悔。为了事业和爱情,这点憔悴算得了什么?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古今成大事和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之二,有着烘云托月之效。
晚年的柳永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他认为,追求仕途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人世间比仕途更重要的是生命的价值。他对自己心仪的仕途和情爱,进行反复的拷问。
九
不久,柳永又改任太常博士。宋制官员七十致仕,柳永在临退休前被提拔担任屯田员外郎,属从六品。退休后,柳永一边在家整理《乐章集》,一边盘算着到武夷山养老。在《思归乐》精美隽永的词句里,我们看见了柳永与友人欢聚喝酒、听歌赏舞、渐入醉乡的欢乐场面,感受到了柳永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还看到了柳永归隐养老的情景。古代文人归隐多是无奈或者厌倦仕途的黑暗,柳永也不例外:
思归乐(林钟商)
天幕清和堪宴聚。想得尽、高阳俦侣。皓齿善歌长袖舞。渐引入、醉乡深处。
晚岁光阴能几许。这巧宦、不须多取。共君把酒听杜宇。解再三、劝人归去。
柳永对自己的仕宦生涯进行深度反思,对今后的生活进行反向思考。他开始看淡功名,产生不如归去的感慨。同样的心境,在《凤归云》里也有表述:
凤归云·向深秋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柳永因其一生常处于奔波辗转的道途中,因而对相思离别、对游子羁旅行役的悲哀有着极深的感慨。《凤归云》似一声压抑太久的呐喊,感情激越。“驱驱行役”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像“蝇头”“蜗角”般极其微小的“利禄”与“功名”。但这些“毕竟成何事”,究竟算得了什么?将世人对功名利禄的夸耀一笔否定,把自己追求仕途而徒耗年华的悲慨深切地、酣畅淋漓地吐露了出来。人在性格的转型中,都会产生这样的呐喊。柳永更是一吐为快,把压抑在心头数十年的郁闷一扫而光。
柳永整理完《乐章集》之后,交给在京任著作郎的儿子柳涚印刷。皇祐五年(1053),柳永在京病逝。他带着遗憾和失望,带着大彻大悟之后的悲凉,带着《乐章集》这部光照千秋的不朽著作,离开了人间。20多年后,柳涚谢官迁居镇江,遂把父亲改葬于镇江的北固山下。之后的200多年里,每年都有大批文艺界人士自发到北固山凭吊柳永,后来有了“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美丽传说。
《乐章集》共215首,长调慢词100首,占46%,用了69个词调,其中37调53首属唐曲、32调47首是柳永创作的新词。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吟佳人感离愁别恨(46首)、羁旅行役(29首)、颂词等(10首)、节令或自然风光(15首)。不难看出,柳永的慢词创作主要以女性为中心,这类词占全部慢词的46%,这显然与柳永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柳永不仅是著名的词作家,还是著名的音乐家,精通音律。所以,他创作的词好唱好听、通俗易懂,是标准的音乐文学,以至出现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普及和广泛性。柳词的意义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写实的手法,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北宋都市繁华富庶的生活;对传统思想和传统道德观给予否定,对封建礼教进行嘲讽与批判;同情社会底层的妇女,揭示了她们的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对“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进行抨击和批判,提出了“男才女貌”的爱情观,广受百姓特别是女性的喜爱。明《清平山堂话本》云:“东京有一才子,天下闻名,姓柳,名耆卿,排行第七,人皆称‘柳七官人……人才出众。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丝调竹,无所不通……多少名妓欢喜他。”有文学史家评论说,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是慢词的奠基人,没有柳永就没有后来的苏东坡,没有柳永就没有宋词。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是最受人民热爱的。
写到这里,已是凌晨。推开窗户,举目远眺,一片朦胧。我仿佛看见沧浪江水中有一叶孤舟,有人诵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渐渐远去。小船载着这位大师,载着他满心的酸楚和满腹的才情,杳然天际……
读刘伯温《苦斋记》
戊子春,重游浦城匡山。
匡山因“四周奋起,而中窊下,形似匡庐”而得名。元朝末年,刘基(字伯温)等“浙东四贤”结庐匡山,在此著书立说,关注民生,纵横天下。后来,他们辅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成为一代开国名臣。匡山也因此名扬天下。
刘伯温工诗文,备受世人推崇。《明史》说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刘伯温曾在匡山驻留较长时间,赋有大量诗文,最著名的是《苦斋记》。《苦斋记》记述了他在匡山住苦斋、吃苦茶、食苦笋、喝苦蜜的苦难生活,并受章溢的“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启发,悟出“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这种“苦乐相倚”的苦乐观,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这篇文章现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苦与乐的界定,关键是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得失的取舍与苦乐的感悟,取决于个人的内心感受。有人认为,有钱最乐,贫困最苦;有人认为,自在最乐,束缚最苦。我认为,无论职务多高、权力多大、物质多丰富,如果没有精神或道德、心灵的满足,仍然不会有快乐。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刘伯温的苦乐观,正是对老子思想的阐述和补充:苦与乐不过是一对孪生兄弟,结伴随行。在一定条件下,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正所谓“乐极生悲”“苦尽甘来”。苦与乐往往一步之遥,境由心生,苦乐之间只一念之差。
如何将苦轉化为乐呢?我们无法改变个人肉体的不幸、社会的苦难,但可以转化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超拔的道德、精神、气质,可以胜过世俗的价值,突破世俗的不幸,产生令人愉悦的魅力。这种超越的精神境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忘却现实之苦,更可以让我们享受到精神之乐。
心灵的宁静,是化苦为乐的转折点。面对苦难,常见的或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或自暴自弃,或誓死相拼,或玉石俱焚,对社会、对个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要看到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无奈之时,都有无能为力之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完全避免的真实存在。“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心情不随苦难而起伏波动,不让现实的不幸和苦难影响自己应有的精神状态和心灵的宁静。
如大文豪苏轼,几仕几出,一贬再贬,依旧闲乘月色,漫步中庭,潇洒吟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困境和苦难,他始终保持着悠然自得的心态,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和绝逸美文。
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游心乎德之和”。他认为,真正应该追求的是逍遥之乐。它是一种精神的自我满足,是一种非常识、非世俗的愉悦之乐,是超脱现实的有限性而达到精神无限的境界。这是心灵的特殊状态,是忘记自身肉体的存在,是对现实没有任何摩擦的宁静、和悦,然后体验到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的崇高境界。得到这种境界的体验,自然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快乐,心里也就没有了现实之苦。
这种精神的逍遥不是随便可以达到的,需要摆脱世俗的价值观念,以及对个体自我的牵挂。《中庸》有语:“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说,君子无论到了什么境地,都能安然自足,没有不自由自在的。这是一种境界。安贫乐道者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仍不改其乐,施施然、怡怡然,不以为苦。胸怀天下者如刘伯温,在匡山或登山,或临溪,或倚修木而啸,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人生有限,甚至渺小,但是人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却可以无限提升。我们在达到心灵平静之后,还可以有更高的追求。即使不去追求逍遥游的境界,也可以有对人生、社会、宇宙的终极关怀,可以追求自己在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爱情生活中的高峰体验,从而达到精神的、超越的愉悦和满足。我等纵然不能如古人般超脱飘逸,也达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但至少可以做到知足者常乐;纵然不能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不能样样如意,却可以事事尽力。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慈悲,少些欲望,少些钻营,人生也可以胜似闲庭信步。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为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始终保持一种坦然、积极的心态。生命精彩与否,在于自己的创造。人生既已苦短,又何必让旅程苦上加苦?
一代完人黄道周
在福建漳浦县,有一个普通的石案。历经400多年风雨,规则的方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八个由小到大的同心圆。这是推演《易经》的器物,称作“天地盘”“天方盘”。
天地盘的主人叫黄道周,这是他研学《易经》的工具,也是他讲学论道的教具。
穿越时空,石盘至今依然散发着理学的智慧光芒。
黄道周,明末著名大儒,官至宰相。他精通理学,专心教育。5岁时就学于漳浦铜山崇文书院;14岁起游学广东博罗;18岁时在铜山海中塔屿耕读,兼攻《易经》;23岁开始一边讲学一边写作;25岁迁居漳浦县城;28岁后来到东皋书院。天地盘就位于东皋书院内。
宋朝开始理学思想全面反省,迸劲发力,推动着儒学再次复兴。
黄道周的理学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他博学多才,治学方向和理学论著传承自朱熹,保留了朱子学的格物穷理、求实力行、忧国爱民的品格,以及追求至德之境的主体精神,成为朱学熏陶下的杰出代表人物。同时,他又超越了学术藩篱,以“至善”为万物本原,反对有意形成的“气质之性”。
治学若只是空谈,便不能救国。黄道周将学术和治国融为一体,倡导仁义治天下,提出治国以爱人安民为先。他说:“为国在养民,养民以致贤,则国治矣。”
养民,重在一个“养”字。养民,就是爱抚天下亿万的百姓。
黄道周的学说中,辩证地阐述了仁义与功利的关系。他将“仁义”的虚和“功利”的实进行剖析。他说,行仁义者,即使不谈功利,也可收功利之实;谈功利者,即使不丑化仁义,也已经灭了仁义的本真。因此,他强调:治国安民不能讲功利,讲功利就会急功近利。
他认为,仁义、功利是衡量人的邪正、学术真伪的准绳。专门著述说,人才的邪正要看其学术,学术的真伪全看义利。“为利而言之,则谓之伪言;为义而言之,则谓之正言。为利而行之,则谓之伪行;为义而行之,则谓之正行。”
在他的《辨仁义功利疏》中,我们看到:“仁义者,天地之权衡,万物之纲纪也。”君臣、百姓均要讲仁义,关系才会和谐,社会才会稳定。
明天启二年(1622),37岁的黄道周中了进士。此后先担任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后任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黄道周任职后,将理学践行于政治,提出了著名的 “正君道、举贤才、做诤臣”。
黄道周说,君主“仁一人,即可仁天下”。进而,他又提出了“法天”“敬人”的君道观。即政治要清明,必须正君道。君主治国必须效法上天。上天无为但无所不为,以阳光雨露沐育万物。上天无逸,永远自强不息。要按上天的自然规律治理天下,国运才能长久。
治国兴邦需要贤才。在用人上,黄道周认为,“天下之强弱,视于人才”。他主张要惜才、育才。“天下人才培养甚难,摧折甚易。养一忠贤者,即文绣十年,雕镂十年,不成一贤者。”
做诤臣,黄道周身体力行,验证理学观点,为官清廉,敢于直谏。
理学承自儒学。黄道周注重修心,疾呼吏治要廉明,为官要不趋权势,廉洁奉公。“硁硁之守,淡泊宁静,与物无争。”崇祯三年(1630)的夏天,恰逢浙江乡试,黄道周担任考官。好多人通过关系找他,想以此窃取名位,都被他一一回绝。
同年,大学士钱龙锡受到牵连被问了死罪,满朝文武没有人敢替他说话。黄道周激于义愤,挺身而出,为钱龙锡辩冤。他写给崇祯的奏折中,直接指出崇祯的过失:“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崇祯看了之后大怒,命令黄道周回奏。黄道周再次上疏辩解,表明自己是“為国体、边计、士气、人心留此一段实话”。由于黄道周的据理争辩,钱龙锡被免死罪,黄道周却被连降了三级。
崇祯五年(1632)正月,黄道周生病,申请回家休养。在离京回乡之际上疏崇祯帝要“退小人,任贤士”,并推荐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一举动再次激怒了崇祯,黄道周被削籍为民。
黄道周返乡途经浙江余杭,受到大批学生和当地文人的极力推崇,在余杭县大涤山建了“大涤书院”进行讲学。之后,返乡在漳州紫阳书院授课。
崇祯十三年(1640),江西巡抚解学龙向朝廷举荐黄道周,认为他是“我明道学宗主,可任辅导(相)”。崇祯听后大怒,下令逮捕了解学龙和黄道周,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后在几位大臣的力谏下,改为廷杖八十,并充军广西。
崇祯十四年(1641),崇祯下旨将黄道周复官。黄道周见朝廷昏庸、国运将尽,告病推辞后,在漳浦专心读书、撰写著作。
明朝灭亡后,黄道周担任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弘光亡后,隆武帝又封他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
黄道周极力抵抗入侵,鄙视投降。隆武元年(1645),面对清军南下,他招募了数千人、十余匹马,出仙霞关抗击清兵。后兵败被俘,关押在南京。
清朝派使臣洪承畴前去劝降。黄道周写下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洪承畴又羞又愧,上疏请求免黄道周死刑,清廷不准。
1646年3月5日,黄道周英勇就义。临刑前,在南京东华门刑场上,他向南方拜别,撕裂衣服,咬破手指,留血书给家里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临刑前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
噩耗传到福建,隆武帝特赐谥“忠烈”,并命令在福建福州为黄道周立“闵忠”庙,树“中兴大功”坊;另在漳浦立“报忠”庙,树“中兴荩辅”坊,春秋奠祭。道光四年(1824),旨准黄道周从祀孔庙。
黄道周一生著述丰厚,所著《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等均流传于世。存世的2000余首诗中,尤以被俘后在牢中所作的300多首诗最为感人。有诗云:“六十年来事已非,翻翻复复少生机。老臣挤尽一腔血,会看中原万里归。”
黄道周的理学思想是继承儒家和朱熹理学思想的成果,是在明末衰败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无论是重仁义、爱人安民的思想,还是举贤才、正君道的主张,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很强的针对性。
百年后,黄道周被本应视他为敌的乾隆誉为“一代完人”,由此可见黄道周个人超越政治、种族与时空的力量。
叹“迎者塞路”
《宋史》记载,真德秀第二次赴泉州任职时,“迎者塞路,深村百岁老人亦扶杖而出,城中欢声动地”。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感人肺腑的壮观场面。
这不是精心组织的一次欢迎仪式,不是人为制造的一种虚伪气氛,而是民众心里爆发出的一种由衷的爱戴与景仰。这是高山流下的一脉清泉,是大地蒸腾出的一股热浪。
一个官员能够在黎民百姓的心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既是他本人的荣耀,也是百姓的福祉。
衡量一个官员的政绩有诸多的标准,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无疑是最重要的标准。人民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秤是对官员最公正、最实在、最铁面无私的检验者。
真德秀的成功,就在于他经受住了人民群众的检验,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官。
真德秀,福建浦城人,生于1178年。4岁开始读书,自幼勤奋好学。至今家乡还流传着他当年“追月苦读”的故事。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难,晚上读书经常连油灯都用不上。每逢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就捧着书本借着月光读书。月儿浮出时,他坐在屋内的窗下读书;月儿高悬时,他到屋外读书;月儿西斜时,他爬上屋顶读书。一次因困乏从屋顶上摔了下来,他忍着疼痛仍然坚持读书。
他因此成为一代大儒,著作颇丰,如《大学衍义》《四书集编》《读书记》《文章正宗》《心经》《政经》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学衍义》。该书的主题是正君心、肃宫闱、抑权幸。宋理宗说:“《大学衍义》一书备君人之轨焉。”1737年御制的《大学衍义跋》中写道:“西山之学……所谓集群书之大成,而标入道之程式也,近自修身,远及治国,引古证今。”真德秀对理学的最大贡献,是确立了理学的正宗地位,引领了宋朝的思想潮流和意识形态,在历史上影响朝廷执政五六百年之久。
真德秀不仅是一代大儒,也是一代贤臣。1199年考取进士,一生中历任太学正,江东(现南京、安徽一带)转运副使,泉州、隆兴(现南昌)、潭州(现长沙)、福州知府,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等近20个职位。1235年病逝。
真德秀为官以公道正派、刚正不阿、勤政廉洁、敢于直言而蜚声宋代。《宋史·真德秀传》载:“立朝不满十年,奏疏无虑数十万言,皆切当事要务,直声震朝廷。宦游所至,惠政深洽。”实事求是地说,对真德秀的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真德秀建议朝廷施仁政、结民心。他说:“立国不以力胜仁,理财不以利伤义,御民不以权易信,用人不以才胜德。”理宗当政时,任命真德秀为户部尚书。在任职谈话时,他恳切地进言理宗:好酒色、贪游乐会损害威信。
真德秀曾以“律己以严,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与同僚共勉。他说:“士之不廉,犹女之不洁,不洁之女,虽功容绝人,不足自赎;不廉之士,纵有他美,何足道哉?”真德秀还是南宋官员中廉政的典范。他为官数十年,家乡的旧居“西山故里”也不过是寻常之宅,并不豪华气派。
真德秀任江东转运副使时,正值蝗灾和旱灾。他连续两三个月马不停蹄、风尘仆仆深入一线走村访户,到灾情最严重的广德(现安徽广德市)、太平(现安徽当涂县)等地,开粮仓赈灾,甚至把他母亲的金银首饰都全部捐了出来。真德秀在泉州任知府时,更显德才兼备。由于地方风气败坏,官吏层层敲诈勒索,致使泉州的经济日趋衰退。真德秀到任后,采取“整饬吏治”“发展生产”“崇尚风教”“安固海疆”等措施,革前弊,禁重征,深得人民群众欢迎。海运船舶由原来每年的三四艘增至36艘,经济繁荣,社会发展。1232年,当他再次到泉州任知府时,出现了“迎者塞路”的场面。
真德秀有着高尚的民族气节。他多次提醒宋理宗:“宗社之耻不可忘。”1214年,金派使者到南宋索要银两。他上书千言,坚决反对。理宗采纳了真德秀的主张,予以拒绝。
真德秀是我的同乡,我曾不止一次地前往他的故居“西山故里”瞻仰。西山故里在仙阳镇东街,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1888年于原址重建。故居坐北朝南,四进平房,砖瓦结构,每进三开间,以围墙和廊屋构成船形建筑。正厅内高悬康熙四十五年(1706)御笔“力明正学”金字木匾。
我每次走进西山故里,心中总会油然而生一种肃然起敬之感,为家乡诞生了这样一位贤臣大儒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