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文彦博:茶中有禅味,茶汤即佛法
2023-06-14杨多杰
杨多杰
好去三摩地,相逢两会家。
禅心究实际,慧眼绝空花。
闻在东林日,常烹北苑茶。
愿将甘露味,余润济河沙。
—〔宋〕文彦博《送弥陀实师访积庆西堂顺老》
日本的茶室中,常常悬着“茶禅一味”的挂轴。挂得久了,挂得多了,弄得很多人都觉得“茶”与“禅”的结合是日本茶道的功绩。其实中国古代的爱茶人,早就在茶汤里品出了禅味儿。例如唐代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一诗中,便有“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的句子。一杯茶汤,俨然成了破执的妙法。
北宋文彦博的《送弥陀实师访积庆西堂顺老》,与武元衡的《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一,写作之人都是宰相。其二,饮茶地点都是寺庙。其三,茶汤之中都是禅味。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今属山西),他在小时候,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有一天,文彦博和小伙伴一起玩皮球。一不留神,皮球掉进了树洞里面。树洞挺深,大家费了半天劲,皮球都没掏出来。其他小孩抓耳挠腮,一时间都没了主意。这时文彦博找来了一桶水,哗啦一声,将水灌入洞穴。随着洞内水位升高,皮球自然浮出了洞口。文彦博的灌穴浮球之智,与司马光的破瓮救儿之谋,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用在这两位机智的小朋友身上,却并不合适。文彦博与司马光,长大后都成了北宋的宰辅之臣。
文彦博二十一岁进士及第,正式步入仕途。从知县做到参知政事,只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晋升速度不可谓之不快。文彦博不是尸位素餐的官僚,而是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史书称赞文彦博“立朝端重,顾盼有威”,德望“足以折冲御侮于千里之表”,为人“公忠直亮……有大臣之风”,即使在退居乡里的时候,依然“朝野倚重”。就连与宋朝对峙的辽国,也对文彦博尊重有加。宋哲宗时,辽国使者耶律永昌、刘宵来开封公干,负责接待的官员正是苏轼。两位契丹使者在皇宫里,远远看见文彦博站在朝堂门口,马上原地站立,恭恭敬敬地问苏轼:“这位就是你们的潞国公文彦博大人吗?”苏轼点点头。二人又说:“听闻文大人年过古稀,想不到还是如此精神矍铄。”苏轼对使者说:“二位还只是看见他的颜容,还没有听到他的言谈呢。潞国公其人,处理政务的时候,即使是精炼少年也比不上他;而且学识渊博,贯穿古今,即使是潜心钻研学问的名家也有所不及。”使者听完拱手赞叹道:“天下异人也。”
按今天的眼光审视,文彦博绝对要算一位职场成功人士。但是职场成功,不代表一直波澜不惊。文彦博的宦海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拜参知政事,力排众议,实施新法。文彥博、富弼、司马光等老臣主张采取传统与稳健的改革政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革新。
但此时的宋神宗,完全站在了王安石的一边,文彦博的主张根本得不到采纳。在政见不同、主张得不到采纳的情况下,文彦博决定远离政治漩涡和权力中心,不与新政合作。此时的文彦博,已过古稀之年。身体的衰老,精神的苦闷,都向这位老人扑面而来。
还好,文彦博爱茶。早在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三十九岁的文彦博以枢密直学士、户部郎中,知益州。治理蜀地期间,文彦博接触到了蒙顶茶。他现存的五首茶诗中,就有两首以蒙顶茶为题。其中《和公仪湖上烹蒙顶新茶作》中写道:
蒙顶露牙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
烦酲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
一碗茶汤,涤尽烦恼。
饮茶片刻,萧然物外。
顺境,有茶助兴。
逆境,有茶陪伴。
顺境中写作的茶诗,自有一份欢快。
逆境中写作的茶诗,多了一份智慧。
今天讲的这一首《送弥陀实师访积庆西堂顺老》,写于文彦博失意苦闷的晚年。这碗茶汤,是甘还是苦,我们去正文中品味吧。
积庆西堂,即是洛阳积庆堂。文彦博晚年诗文中,常常出现此地。北宋立国后,将洛阳定为陪都西京。自此,洛阳便与政治中心开封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从而成为硕德老臣致仕后的齐聚之地。文彦博退出朝堂,便也选择到洛阳归隐。
文彦博归隐洛阳后的生活,既不是大隐也不是小隐,而是效仿晚年也曾居于洛阳的白居易,采取所谓“中隐”的战略。什么是“中隐”呢?唐代白居易在《中隐》一诗中解释得很清楚: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这种“中隐”的生活态度,贯穿了文彦博的晚年生活。
中隐洛阳的文彦博,生活的内容主要就是交友与饮茶。他效仿白居易晚年在洛阳结“香山九老会”之举,集洛中年德高者而举办耆宿诗会。诗会成员有富弼、文彦博、席汝言、王尚恭、赵丙、刘几、冯行己、楚建中、王谨言、张问、张焘和王拱辰,共计十二人;司马光时年未满七十,文彦博用香山狄兼谟故事,给他开了一个后门,这才使温公得以加入。
文彦博另一首茶诗《家园花开与陈大师饮茶同赏呈刘伯寿楚正叔张昌言》中,刘伯寿(刘几)、楚正叔(楚建中)、张昌言(张问)皆是耆宿诗会的成员。诗中写道:
今朝自赏家园花,浓艳繁英粗可夸。
外监上坡俱不至,紫园仙客共烹茶。
由此可见,诗会即茶会,诗友即茶友。
闲居洛阳期间,文彦博不仅有当年的老同事为伴,还结交了不少出家的僧人。为排解仕途失意的苦闷,文彦博经常出入洛阳的佛寺禅院,与僧人禅师谈佛说法。题目中的弥陀实师与顺老,即是文彦博在洛阳倾心相交的两位高僧。除去这首茶诗外,文彦博还写下《送顺师赴积庆院寂照庵结厦偶成二颂·其一》《颂寄实师顺师》等诗。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
诗会后,要饮茶。法会后,也要饮茶。这首《送弥陀实师访积庆西堂顺老》,便是由此而来。文彦博借由此诗,阐述了自己对于茶禅一味的理解。茶为何会有禅味?我们来读正文。
好去三摩地,相逢两会家。
禅心究实际,慧眼绝空花。
第一部分,自“好去”至“空花”句,讲的是慧眼禅心。
三摩地,即三昧,是佛教术语,指心念处于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禅宗认为,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不要患得患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而达到三昧即三摩地的境界。现如今日语中,还经常有“某某三昧”的说法,用于形容热衷于某种事物,例如钓鱼三昧、料理三昧、高尔夫三昧等。
两会家,即指两位高僧。文彦博《颂寄实师顺师》一诗中,也有“传闻二禅伯,共是一家风”的句子。两会家与二禅伯,说的都是实师与顺师。三摩地与两会家,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与僧人的尊重。与此同时,两个词语在这里又形成了一种对仗,让诗文读起来工整秀丽。
后面的两句,依然是对仗。禅心对慧眼,究对绝,实际对空花。这其实是佛家“实相无相”观点的文学化表达。常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佛家说,耳听眼见都是假象,又叫色相。世界的真实状况和真实性质叫作实相。实相,才是真相,也就是诗中说的实际。想要找到实相,要摆脱耳听眼见,靠心去体会。
如果您觉得佛法晦涩,我们不妨用茶来举例子。怎么找到一款好茶呢?不要去听巧舌如簧的卖家故事,不要去看天花乱坠的宣传软文。华丽的包装,并不可信。大师的背书,也不靠谱。明星的代言,更不管用。唯有茶汤,体现本质。唯有茶汤,蕴含真相。茶汤,才是茶事是中心。慧眼,让我们不受广告的干扰。禅心,让我们体会茶汤的实际。具备了禅心与慧眼,便可以体会饮茶的乐趣。具备了禅心与慧眼,自然也可以获得生活的幸福。
闻在东林日,常烹北苑茶。
愿将甘露味,余润济河沙。
第二部分,自“聞在”至“河沙”句,讲的是普度众生。
陆羽《茶经》中曾说,茶之味可与醍醐甘露抗衡。此诗中的甘露味,即代指北苑茶鲜美的茶汤。与此同时,甘露也有佛法的含义。《法华经·药草喻品》中,即有“为大众说甘露净法”的句子。文彦博暗喻世人,茶中有禅味,茶汤即佛法。
河沙,也是佛教用语,即恒河沙的简称,本意为数量巨大。本诗中取“河沙”一词的引申义,代指芸芸众生。雨落万物,平等无偏。甘露茶汤,普济众生。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可以在一杯茶汤中,找到快乐与幸福。
饮茶的快乐,人生的幸福,都不是有钱就可以得到的。爱茶之人,只要达到饮茶三昧的状态,自然可以体会到茶汤里的快乐。超越执着,抛弃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眼前所做的事情,就是幸福的捷径。
存禅心,常在三摩地。
开慧眼,畅饮一杯茶。
茶汤里的禅味儿,您品出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