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化”协同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

2023-06-13王皖君

人民论坛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四化样板

王皖君

【关键词】四化协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途径 样板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同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推进“四化”协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为“四化”协同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四化”协同发展,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抓手,推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协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大力推进“四化”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现代化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关注经济增长尤其是长期增长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增长动力、增长路径、增长的量变过程和质的提升。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串联式”的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追求的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之路,是注重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叠加发展的“赶超式”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不走西方国家所走过的破坏环境、损害生态、浪费资源和掠夺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老路,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和发展理念,以“四化”协同发展为路径,夯实物质基础,提升增长质效。

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推进“四化”协同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与“四化”协同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澎湃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大力推进“四化”协同发展,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磅礴伟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力推进“四化”协同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目前,我国“四化”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短板难题,如:当前工业化仍处于中期向中后期加速转型期,面临结构化调整的巨大压力;城镇化处于加快推进期,但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业现代化处于提质增效期,“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更高要求;信息化处于动能释放期,我国作为经济大国、人口大国的巨大潜力有待挖掘。这既有“四化”各自发展阶段水平的问题,也与“四化”协同不够、协调不力形成的瓶颈制约有关。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化”不是单干,不是齐步走,更不是此消彼长的发展,需要在推进“四化”发展上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第一,切实推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正在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新型工业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直接影响着新型工业化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而数字经济从创新组织形态、模糊产业边界、重构产业链关系等方面赋能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数字经济伴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迅速发展。依据中央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2022年我國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达到41.5%。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下,需要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深入实施“数字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以新基建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5G网络、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AI服务平台等建设,大力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统筹推进数字时代下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把中国制造业打造成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智慧世界工厂”。

第二,大力加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对促进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工业化和城镇化一旦脱节就会产生众多社会发展的弊端,英国“羊吃人”圈地运动就是典型。分析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老路可以发现,如果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会导致相应的城市配套设施缺乏,出现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暴涨等问题。反之,如果工业化落后于城镇化,会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出现城市“空心化”和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问题。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是“空”的,没有城镇反哺的产业是“空转”的。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工业基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规模大幅度扩张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不高,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一些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没有成为市民,土地规模经营难以全面展开,延缓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加速转型、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创造了很多城市就业机会;户籍人口城镇化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显著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尤其需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以产兴城、以业聚城、产城融合发展。加强产城统筹,突出产业园区与城乡规划建设、重点产业与城乡经济发展相结合,将特色产业与金融、物流、科技等城市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鼓励工业企业“退城入园”,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产”与“城”之间自由流动,实现产城共融、一体联动发展。同时,以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区服务功能、集散功能、创新功能、文化功能和枢纽功能,增强城市的吸附力、竞争力,扩大新型工业化的产业聚集优势。

第三,着力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不可偏废,需要协调发展。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结果,同时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市场需求和科技支持。从拉美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可以发现,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一旦农业萎缩、农村凋敝,整个经济就会出现滞胀、贫富分化等尖锐的社会问题。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突破农业现代化发展瓶颈。需要始终坚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一方面,通过城镇化充分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本、资金积累和物资设备,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通过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大幅提高农民的劳动效率和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根本上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做到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第四,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处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期,处于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风口期,坚定不移促进“ 四化”协调发展,群策群力推进集成改革,努力创造更多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与经验,是时代的使命和呼唤。一些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伴有两极分化、城市拥挤、农村凋敝、环境污染等顽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通过“四化”协同发展来防止和克服这些问题,通过“四化”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降低现代化成本和风险,缩短全面现代化的进程。

一方面,科學规划“四化”路径,实现“四化”相互促进。用新型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产业对接;以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集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利用信息化成果,改造传统工业。另一方面,合理布局“四化”空间,形成以新型工业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新型城镇化克服城市病、以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城乡协同。具体来看,首先,坚持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抢抓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机遇,着力培育大数据、大健康、节能环保、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群;积极修复传统产业动能,不能将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工程和数字赋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化结构向更优更有效率转型。其次,发挥信息化的创新引领作用。建立高效利用的数据要素资源体系,打造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形成应用面广泛的信息化场景,促进数字经济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覆盖、深带动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再次,积极依据地方特色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打造生态宜居、智慧美好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镇)和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最后,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以工业化手段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信息化赋能智慧农业发展,发挥农村电商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新型城镇化驱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转型。只有“四化”有机统一、协同发展,才能有力有效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副教授)

【注:本文系湖北省社科“深度学习——二十大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

责编/李丹妮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四化样板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打造辣椒种植“样板田”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人大样板”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倾斜的样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