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

2023-06-13韩喜平

人民论坛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韩喜平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的自由解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对应着人类文明中人全面发展、自由解放的新内容。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接现代化的一般标准、发展要求,转换具体的建设路径,在中国范围内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摆脱了资本逻辑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桎梏;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刻的世界影响、人类价值,这种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图景将有助于稳定国际格局、缓和国际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为人类提供新的发展智慧的同时,密切人与世界的互动交往,推动了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实现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现代化的一般内涵与普遍性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和奋斗目标。现代化作为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多元的概念,是一个国家从传统到现代、从落后到发达的运动过程,在现代化实践中,人的能力和道德水平获得提升、修养得到切实加强、观念不断更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架构、中心问题、价值立场都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成就、问题、发展的分析,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式、手段、目标的论证,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的发展问题,都是涉及“现代化”的相关问题。关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虽然各国间在发展时间上不尽统一,但整体发展的态势是:“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①现代化的一般本质就是要通过发展科技而对经济发展方式作出深层次变革,使人类社会迈进工业时代,进而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文化财富。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②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图强的必经之路与必要选择,是人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内在需要。中国式现代化虽然是不同于西方资本逻辑下的现代化路径,但是必然具备现代化发展的一般内涵与普遍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现代化概念代表着需要以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取代局限于家庭范围的自然经济,从而引发人在社会各领域生活方式的全方位转变。现代化的一般意义就是指向机器大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向转变,社会分工逐渐完善。基于世界范圍内人类现代化历史的角度,西方现代化可以溯源至工业革命,资本主义通过推广工业化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开拓了世界市场范围的经济循环,为提升国家整体实力作了保障。工业化作为现代化初期必须要经历的发展阶段,更是现代化模式中最一般的内容,工业化在现代化建设初期,对社会生产效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早在1954年,周恩来同志就明确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例如,英国工业的竞争使德国潜在的无产阶级显露出来了)。”④在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发现伴随工业化带来了各种需要警惕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布局需要工业化但不能局限于工业化,在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整体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各领域的共同进步,即在工业化带动发展的基础上协调社会各领域的内部结构,以此实现经济社会的稳步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现代化引发的生产方式、生产动力变革则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GDP为1210207亿元人民币,突破12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2年我国GDP总量约为18.0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发展质量逐步提高,社会各领域发展持续向好,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科技进步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引领工业革命、产业革命、商业革命,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这已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规律。科技文明也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源泉。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可以发现,科技革命与工业生产、产业变革关系密切,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背后都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作为支撑。例如,英国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机器促成了首次工业革命,进而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后来美国紧抓科技革命的机遇,在世界现代化体系中迅速崛起。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始终重视发展科技,毛泽东同志曾深刻论证过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⑤,并深刻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将科技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临的新形势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来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卡脖子”“牵鼻子”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领域中的发展赛道、培育新方向中的发展势能,进而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优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基本的构成,物质利益、科技发展、社会财富只是满足人发展的手段,而非终极目的。片面增加物质财富的发展方式,如果不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是无法持续、不能长远的,更不能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恩格斯曾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由于过度追求城市化、工业化而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在资产阶级的不断剥削和压迫下,工人成为科技进步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牺牲品,人们被迫生活在动荡与混乱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⑦“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⑧这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与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面向人的科学、有机、缜密的整体,以人的现代化为内容,突出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幸福等与人相关的问题,蕴含“自由”的前景,致力于为中国人民创造更加全面、多维、丰富、均衡的发展条件。因此,人民幸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表现。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比较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质上的不同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并不断追求人民至上,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价值,并揭示了人的现代化的科学性、全面性、实践性、进步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掌握现代化话语权的现代化。凭借现代化的先发优势,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率先开创了现代化的知识话语体系,掌握着对现代化理論解释的话语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为把整个世界纳入资本主义文明体系而大力宣传现代化的西方模式,通过创立现代化理论,向后发国家传递、灌输“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等思想,这实际上是掌握话语权的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输出。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什么样的现代化最适合自己,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显示了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虽然西方现代化相较于之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有着较大的进步和突破,但是西方现代化在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化,只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提炼总结和总体概括,是打破西方现代化话语垄断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方案,其中包括现代化目标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转换承接、现代化方式在不同时期的灵活多变。这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⑨,作为多形态、多层次的系统性内容,文明是对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们的存在方式与社会发展走向的映射,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而变更。不同文明历经碰撞、融合,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相对稳定的文明形态,不同维度下对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划分也不尽统一。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需要通过“社会中的人”与“人创造的社会”两个角度加以把握。基于此,文明体现着现代化的特征,现代化创造着文明的内容,二者互相作用、彼此交织。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需要在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加以阐释。

文明的存在与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支撑。文明作为一种带有“发展”意味的概念表达,是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物质文明是文明形态中最为根本的表征,而现代化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创造社会财富的必经之路。现代化是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主要推动力,现代化中的科技变革、社会分工、世界交往等都是现代文明之所以“先进”的有力支撑。同时,文明是人类区别于动物并高于动物的特征,是人类(人类社会)独有的形态。涉及文明内涵与范围的内容,都是与社会生产、人类生活的具体方式相关的。当今世界发展中的文明是对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等美好状态的抽象概括,包含了生产进步、社会和谐、人的自由这三重递进式的要求。而经济社会的具体发展方式及其引起的人的生存形式、精神理念的变革,都是推动人类文明形态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化就是支撑文明得以向好演变的社会发展方式,现代化的成熟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过程。因此,文明的内容、程度、进步都需要现代化作保障。

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发展方式。现代化是近现代以来各国在社会发展目标上适应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宏观体现,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正在追赶或想要追赶的发展状态,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是以机器大工业式的自动化生产取代土地田园式的手工生产的一种转变,是以人身自由的法权关系取代传统社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一种转变,是对人与社会存在方式、发展方式的高度概括,指向于一种更便捷、更独立、更自由的人类社会状态,也体现着人自身能力素养、精神面貌、道德情感的整体跃升。这些由于现代化建设而在社会生产领域与人类生活领域发生的变化,就是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具体表达与事实指向。

人类文明形态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发展阶段中整体呈现出“未开化”的样态。渔牧文明、农耕文明等时期的文明表征着人对自然的臣服以及人对家庭、氏族等共同体的依赖,自然的、社会的力量都主要作为束缚人发展的力量而存在,“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⑩。基于农业社会的传统发展方式,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缓慢的,文明形态的演进更替是平缓的,直到现代化发展方式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文明的面貌。

资本主义社会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方式以及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曾一度代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先进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技、工业等现代化内容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脱离“人的依赖”状态提供了保证,进而使人进入到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相对独立性”阶段,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主体能力也获得了发展。但是,资本逻辑本身固有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现代化成为了要被修正、被超越的现代化模式,资本主义文明无法适应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趋势,成为要被更替的文明形态,其中的积弊让西方现代化道路在各种危机的倒逼中逐渐丧失“权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成功实践社会主义要求的现代化新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集经济高质量发展、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环境优美、世界和平于一体的现代化新模式,在这种新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发展目的中将人类文明形态推向了新阶段。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文明的论证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以及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批判,通过肯定现代化这一方式的历史必然,彻底改变指导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方式,使现代化呈现出社会主义的性质与内涵,进而重构人类文明结构中的以人为核心的多重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人类文明呈现出“自由”“解放”等美好的内容。未来社会将会是以“自由人联合体”为存在样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意味着人类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社会形态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提振个人精神状态,人能够充分享受到现代化建设成果。

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是相较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而言的,而这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創造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更新了现代化发展中资本主导的物化逻辑,突出了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心地位,肯定了人在文明形态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以“新”的道路推动了人与社会互相促进的现代化进程,是真正重视“人”自身价值的人类文明。就未来趋势而言,我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将会持续以实现科技更强、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环境更优美等作为目标要求,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目的,不断趋向于“自由人联合体”“全人类解放”等价值理想。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丰富及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归因于其对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的创新与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以设定“人口规模巨大”的新发展标准,将现代化的目标与方向转向到“人”这一更文明的层面上来,通过共享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平发展来对接人的现代化这一内容。

以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助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巨大人口规模的共同富裕是将人类文明引向公平、正义的基础保证。“共同富裕”中的“共同”就是指向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中国人民,“富裕”则代表着让人可以充分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等,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合作共赢式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善使社会整体显现出富强、公正的样态。14亿多人口在基本生活需要、个体发展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人口素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202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698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人民币,比上年名义增长5.0%。人民群众关注的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一直在不断发展,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人才红利逐步显现。2022年,我国 16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3年,比2021年提高0.11年,比2020年提高0.18年;截至2022年年末,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了2430万人、849万人、825万人。与此同时,中国开展脱贫攻坚、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也是对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的有益探索。中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缩小南北差距、缩小不同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创造了条件。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增进人与人之间互信、平等交往方面作出的重要努力。皮尤研究中心一份报告指出,美国的收入不平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加剧。1980年,美国顶层10%家庭的收入约是底层10%家庭收入的9.1倍,而到了2018年,这一比率扩大到12.6倍。?而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正是因为其能够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保障人民至上、社会和谐等文明因素,为人类在平等中获得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和谐提供了科学探索。

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重新调适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发展更侧重的是“效率”,这种发展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一些人甚至将“发展”狭义地等同于GDP或收入方面可以被量化的数字,从而陷入“单向度”“理性人”的物化误区,逐渐使人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难以满足人在智能、体能、情感等方面的诉求。中国式现代化以兼顾社会物质富足与人的精神富有为要求,扬弃了资本主义文明中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过度推崇。中国式现代化在解放生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中国通过实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战略,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整体的发展风貌焕然一新。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缓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关系是人之为人必须要面对、处理的原始关系,人通过改变自然而逐渐创造了属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历史。然而,在以往的现代化路径中,人们将自然作为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对立面,例如,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基本秉持的都是“先污染、求发展”的理念,这对整个生态文明系统中的资源、环境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着力于转变发展理念,注重把握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间的平衡关系,甚至为了更为长远的发展而关停并转那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型”企业,向世界发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倡议。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不断深化能源革命,发展低碳产业、绿色经济,有序对接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城市宜居品质持续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要成效,人居环境得到切实改善。2022年,全国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达到0.9%。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当下建设与后世发展有效衔接,对整个世界的清洁美丽与人类永续发展起到了正向作用。

以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冲世界发展格局的动荡。以往现代化的价值立场充满排他性,为了本国资本的增殖可以借以世界市场对全世界的后发国家进行殖民、屠戮、抢掠,这种以不文明的手段实现“文明目的”的现代化充满了悖论感。人类在这种排他性的思维理念下的行为,只会加剧世界的分化与动荡,加速资本主义文明权威的瓦解。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不仅体现出对本国人民生活的关切,还体现在对世界发展的促进、对人类进步的推动上。人与社会这两种概念的具体指向不仅局限于一国范围内,还可以拓展至全世界与全人类。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以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将和平与发展贯通起来,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精准地定位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点与价值交汇点。截至2023年1月,中国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年—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从6.5万亿元人民币增至11.6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7.5%,占同期进出口总额比重由25.0%提升至29.7%,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累计达1613亿美元。党的二十大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将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由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现代化基本原则共同结合而成的文明发展方式,将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为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至上价值及其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ZDA004)的阶段性成果】

【注釋】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6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8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8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1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8页。

⑦《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94页。

⑧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

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3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296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84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6页。

《“美国病了”——起底美国的制度性衰落》,新华网,2022年10月1日。

责编/谢帅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