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工作环境下海军官兵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06-13谢亚纬侯田雅张建国毛晓飞田建全
谢亚纬,侯田雅,张建国,毛晓飞,田建全
随着现代军事活动日趋复杂,军人的精神压力日益增大,处于特殊工作环境下的军人易受到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例如失眠、焦虑、抑郁、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这将严重影响军人的工作质量和战斗力[1-2]。研究表明,特殊工作环境下的海军官兵部分存在感觉刺激缺乏、生物节律紊乱、睡眠不足、社会支持缺乏、人际交往少等问题,严重影响官兵的身心健康,增强疲劳体验,降低认知能力和作业绩效,增加决策和操作失误率,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3]。疲劳是一种多维性的主观体验,会使机体产生疲乏不适的倦怠感,从而降低工作效率[4]。已有研究证明长期处于密闭环境容易导致机体处于慢性应激状态,加重作业人员疲劳程度[5]。因此,探讨特殊工作环境下海军官兵的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特殊工作环境下海军官兵的人口学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应激感受与疲劳的关系,探讨官兵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800 名特殊工作环境下的海军部队官兵,在统一指导语下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疲劳量表(fatigue scale-14,FS-14)、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和应激感受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共发放问卷800 份,剔除无效问卷5 份,有效问卷795 份,有效率为99.38%。被试者年龄为18~48 岁[(27.47 ± 5.65)岁],军龄(8.93 ± 5.76)年。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人口学变量,包括文化程度、身份类别、年龄、军龄、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根据文化程度分为高中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2 组,根据身份类别分为士兵、士官和军官3 组,根据年龄分为≤30 岁和>30 岁2 组,根据军龄分为军龄≤10 年和>10 年2 组。
1.2.2 FS-14 采用FS-14 评估疲劳程度,共14 个项目,每一项都描述了一种与疲劳相关的症状(例如“你感觉虚弱吗?”)。被试者根据真实感受进行0 或1 评分,“是”计0 分,“否”计1 分。其中第10、13、14 题为反向计分,分数越高则疲劳状况越严重[6],≥7 分认为出现疲劳[7]。量表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具有良好的信效度[8],基于本样本计算出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5。
1.2.3 GSES 采用GSES 评估一般自我效能感,该量表共10 个条目,每个条目都包含“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的4 级评分[9],总分越高则自我效能感越高,总分高于20 分为高自我效能感[10]。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1],基于本样本计算出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5。
1.2.4 PSS 采用PSS 测量应激感受状况,该量表共10 个题目,采用5 点评分(0 表示“从未有”,4 表示“非常多”)。各条目分的总和为量表得分,该量表信度与效度良好[12],基于本样本计算出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3。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探讨人口学变量与疲劳的关系;采用Sperman 相关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各变量和疲劳的关系。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疲劳状况及差异检验
结果显示,795 名特殊工作环境下的海军官兵中,29.18% 的官兵是本科及以上学历,16.35% 的官兵职务等级为军官,74.59% 的官兵年龄≤30 岁,67.17% 的官兵军龄≤10 年,45.03% 的官兵婚姻状况为已婚,78.74% 的官兵一般自我效能感高,48.81% 的官兵应激感受高。特殊工作环境下,海军官兵疲劳量表评分为(5.73 ± 3.74)分,总检出率为39.12%(311/795)。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婚姻状况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官兵疲劳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身份类别(F=8.45,P<0.001,事后检验显示疲劳严重程度排序为:军官>士官>士兵)、不同年龄(t=-2.47,P=0.01)、不同服役年限(t=-2.64,P<0.01)、不同一般自我效能感(t=-5.54,P<0.001)和 不 同 应 激 感 受(t=10.09,P<0.001)的官兵疲劳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类别特殊工作环境下795 例海军官兵疲劳量表评分比较(分± s)
表1 不同类别特殊工作环境下795 例海军官兵疲劳量表评分比较(分± s)
项目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本科及以上身份类别士兵士官军官年龄≤30 岁>30 岁军龄≤10 年>10 年婚姻状况未婚已婚是否独生子女例数(%)分值F/t 值-0.92 P 值0.36 563(70.82)232(29.18)5.65 ± 3.62 5.93 ± 4.02 8.45<0.001 135(16.98)530(66.67)130(16.35)4.71 ± 3.51 5.79 ± 3.71 6.56 ± 3.90-2.47 0.01 593(74.59)202(25.41)5.54 ± 3.71 6.29 ± 3.78-2.64<0.01 534(67.17)261(32.83)5.49 ± 3.69 6.23 ± 3.80-1.76 0.08 437(54.97)358(45.03)5.52 ± 3.69 5.99 ± 3.78 1.28 0.20是否471(59.20)324(40.80)5.87 ± 3.87 5.53 ± 3.53一般自我效能感-5.54<0.001高低626(78.74)169(21.26)5.32 ± 4.16 7.25 ± 3.51应激感受10.09<0.001高低388(48.81)407(51.19)7.03 ± 3.74 4.50 ± 3.30
2.2 疲劳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将疲劳总分与文化程度、身份类别、年龄、军龄、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一般自我效能感、应激感受进行Sperman 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疲劳总均分与文化程度、年龄、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相关性不显著;身份类别与疲劳程度呈正相关(P<0.01),军衔等级越高则疲劳程度越严重;军龄与疲劳程度呈正相关(P<0.01),军龄越长则疲劳程度越严重;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疲劳程度呈负相关(P<0.01),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则疲劳程度越低;应激感受与疲劳程度呈正相关(P<0.01),应激感受分越高则疲劳程度越严重。
表2 官兵疲劳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2.3 疲劳状况的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以疲劳总分为因变量,人口学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激感受为预测变量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整个回归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17,P<0.001),自 变 量 对 疲 劳 的 解 释 率 为21.00%,军龄、身份类别、应激感受对疲劳有正向预测作用,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疲劳有负向预测作用。见表3。
表3 官兵疲劳的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3 讨论
疲劳是机体一种主观上疲乏无力的不适感,会产生身心疲惫的倦怠感,感到精力匮乏的非特异性症状。疲劳会造成官兵正性情绪下降,认知能力减弱,影响身心健康,对任务失去正常反应能力。在特殊工作环境中,大部分任务的执行都不是仅靠个人的能力,更多是靠团队的协作,个体的疲劳可能会影响团队执行任务的效果,甚至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故研究特殊工作环境下海军官兵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特殊工作环境下海军官兵的疲劳评分为(5.73 ± 3.74)分,总疲劳检出率为39.12%,疲劳总分高于中国成人常模(t=1.75,P=0.08,边缘显著)[13],显著高于海军陆勤人员(t=40.67,P<0.01)[14],可见特殊工作环境下海军官兵疲劳状况比较严重。这可能是因为在特殊工作环境下,官兵正常的生活作息被打乱,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疲劳程度增加。
本研究发现,身份类别可以正向预测疲劳,这与既往研究结论一致[15]。义务兵年龄较小、工作任务相对简单,他们的职业压力小,而军官在工作岗位上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压力更大,造成军官的疲劳程度更高。本研究还发现军龄越长的官兵疲劳程度越严重,与惠华强[16]对高寒作业环境下军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这与刘涛生和潘霄[17]对某部航空兵官兵的调查结果不一致。高寒等特殊工作环境的生活和作业条件恶劣,容易让官兵产生压抑、焦虑、厌倦情绪[18]。官兵日常管理严格、训练内容复杂,这些因素会影响官兵的睡眠和身心健康,从而增加疲劳感[19]。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疲劳有负向预测作用,即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官兵疲劳程度越低,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20],可能由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更喜欢有挑战性的任务,解决问题的动力强,遇到困难会积极面对。此外,本研究发现应激感受对疲劳有正向预测作用,应激感受高的官兵疲劳感更严重,这和既往研究结论一致[21],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的个体易产生慢性疲劳综合征,所以应激感受高的官兵疲劳程度较高。但是,本研究没有考虑官兵慢性疾病、军事作业状态等因素对疲劳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应纳入更多可能的影响变量[22],以阐明特殊工作环境下影响海军官兵疲劳状况的因素,为其疲劳状况的干预提供借鉴。
因此,对于特殊工作环境下的海军官兵,管理部门应多关注军龄长、职务等级高的个体,并采取措施减轻其疲劳程度,从而提高作业效能,还应致力于提高官兵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降低应激感受程度。
针对本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有针对性、有特点地开展综合心理卫生宣教活动,帮助官兵了解心理知识,掌握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自我疏导。(2)开展定期专业培训,提高官兵的作业水平,以老带新,加强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交流,提高自我效能感。(3)通过正念减压训练,缓解工作压力,降低官兵的应激感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