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新安医家家刻医籍史述略

2023-06-13刘梽炜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刻工医籍刊刻

刘梽炜,陆 翔

(1.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 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8)

徽州地处皖南,是中国雕版印刷术应用较早的地区之一,迄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徽州刻书业远近闻名。在唐代中晚期,歙县就有了图书刻印,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至明代达到鼎盛。明代后期,徽州刻书业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且成为四大刻书中心之一[1]。而医籍作为传播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其刊印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就明代新安医家家刻医籍及版本流传情况进行阐述,探讨其中的背景原因、价值和影响。

1 新安医家家刻医籍概述

徽州刻书业发展迅速,在明代达到鼎盛,并涉及官刻、坊刻、私家刻等3种刻书形式。明万历以前,徽刻以私家刻为主;万历至崇祯年间,刻坊数量增多,徽刻则以坊刻为主。而官刻相对坊刻、私家刻来说,并不突出[2]。由于社会对于医籍的需求量增大,以及徽州地区“尚文”风气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医家著书立说,并且随着著书立说之风盛行,一些医家设立刻坊刊刻医籍在徽州地区蔚然成风。经调查统计,现将明代新安医家刊刻医籍以及流传情况进行归纳,见表1。

表1 明代徽州医家刊刻医籍情况

除了以上有明确家刻刻坊名称外,还有一些医家或者后人也进行医家编撰医书以及他人医书刊刻,但是并没有刻坊名称的情况存在。据《徽州刻书史长编》[3]记载,程充、陈嘉谟、江瓘、孙一奎、程伊、程从周、程琎、程玠、方广、洪基、余时雨等多位医家即属于这种情况。

笔者对以上新安医家刊刻医籍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明代徽州医家家刻医籍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新安医家家刻医籍的时间跨度主要是从明成化到明末崇祯近200年间,刊刻医籍密度又主要集中在明朝嘉靖至万历的近100年间,而崇祯年间则略次之,成化、弘治、天启年间则再次之。

其次,新安医家自办刻坊刊刻医籍的情况在明代较为普遍,其中多数医家又以刊刻自己编撰的医籍为主,也有少数医家除刊刻自己的医籍外,也刊刻其他医家的医籍,如徐春甫“保元堂”、程嘉祥“摄元堂”、方有执“浩然楼”的医籍等。还有个别医家创办刻坊仅是出版别的医家的医籍,并未出版自己的医籍,如汪济川的“主一斋”等。

再次,明代新安医家创办的大部分私家刻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多集中在明代,只有少数刻坊延续到清代初期,如徐春甫“保元堂”、方有执的“浩然楼”、程衍道的“经余堂”等。后人仍在自家刻坊中进行医籍的刊刻活动。其背后的原因极可能是大多数刻坊当初创办的目的仅是为了刊刻出版医家自己编撰的医籍而设,待其编撰的医籍出版之后,这些医家又非依靠刻坊作为营生的手段而自然停办,最终多匿迹于世了。

最后,明代这些新安医家家刻的医籍,至今在国内外也多有收藏,有的不止一家图书馆有藏,也不止藏收一套。也有如“保和堂”刻的《伤寒类证便览》、汪机家刻医籍的部分版本、“木石山房”刻的《养生类要》、“五松阁”刻的《痘疹奇衡》等版本在国内仅有个别藏馆者。国内外藏书机构也有收藏由别的公共刻坊翻刻这些家刻医籍的版本。新安医家家刻医籍也有流传至海外的,如“保和堂”的《伤寒类证便览》、“经余居”的《外台秘要》、“仁寿堂”的《丹台玉案》,目前就被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收藏;“经余居”的《外台秘要》被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和京都大学图书馆收藏。

2 新安医家创办自家刻坊的原因分析

明代时期,尤其是中后期,新安地域从事医学的人员增多,大多数未能由儒入仕的读书人,转而援儒入医。这些学者在医界勤于耕耘,除医术高明外,还积极著述,如汪机、汪宦、程衍道。由于当时一些客观因素,医家们最终决定自己创办刻坊刊行自己编撰的医籍,笔者认为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公共刻坊资费过高 明代随着读书人的增多,当地公共刻坊的兴起蔚然成风,所刊行的书籍多为满足读书人考功名而必需的儒家书籍。这些公共刻坊均以盈利为目的,会精心挑选畅销书进行刊刻贩卖[4],而对一些名气仅限于当地的医家的自编医籍,因考虑销量等原因多半采取抬高刊刻价格,或者委婉拒绝不予刊刻。由于刊刻资费过高,超过医家所能承受的范围,使得许多医家放弃通过公共刻坊刊刻自编医籍的念想,转而自办刻坊刻书,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2.2 刻工与著者缺少交流 在明初及以前,徽州刻书业发展还不尽完善,刻坊的刻工和著者之间少有及时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刻工刊刻时并不能完全了解作者的意图,刻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错漏[5]。医籍不同于其他书籍,其中的医学知识差之毫厘,却会贻误疗效,甚至有生死之虞。加之有些医家著作丰富,如吴崐撰有著作8部计38卷、汪机撰有著作13种70卷、徐春甫编撰《古今医统大全》计100卷、孙一奎撰有著作4种39卷。这么多的医籍在刊刻过程中会使原先细微的刊刻失误被无限放大,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于是医家能与刻工进行密切的交流和沟通,从而能够对所刻医籍准确性有所保障,是这些医家想要创办自己刻坊的另一个原因。

2.3 刻工基数较大,雇佣工价低廉 历史上徽刻之所以发展壮大,与徽州刻工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徽州刻工又以“黄、吴、程、汪、仇”等姓氏为主,其中又以黄氏刻工为最[5]。虽然徽州刻工的整体成就较高,但由于基数较大,从而导致当地刻工工价不高。叶德辉《书林清话》中以明代《豫章罗氏文集》为例计算了这本书的工价:“明时刻字工价有可考者,《陆志》《丁志》有明嘉靖甲寅,闽沙谢鸾识、岭南张泰刻《豫章罗先生文集》,目录后有刻板八十三片,上下二帙,一百六十一叶,绣梓工资二十四两,木记,以一版两叶平均计算,每叶合工资一钱五分有奇。其价甚廉。”[6]因此,徽州地区确实存在着刻工人数较多,且工价较低廉的情况,这也是医家创办自己刻坊的经济因素之一。

3 新安医家家刻医籍的价值与影响

自新安医家创办自己刻坊刊刻医籍,其对地方医学的传播,乃至对中医学的发展均形成了较高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

3.1 家刻医籍促进了医学思想的传播 文以载道,书籍作为文化知识传播交流的主要载体,在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新安医家自办刻坊,刊刻自己编撰的医籍,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有资料记载的新安医籍有千余种,仅《新安医籍考》中著录的现存、亡佚以及未见医籍就有850余种[7],其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医籍是出自医家自刻的。这些家刻医籍对医家学术思想以及临证经验的传播,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吴崐编撰的《医方考》,刊行后传播海内外,直接促进了后世对方剂全面注解的风气,为方剂学的内涵发展作出了新的学术贡献。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详述了其在京创办的“一体堂宅仁医会”,在当时的民间医学团体规模和举措上,都是开古代民间医学团体之先河。江瓘父子《名医类案》的刊行,开启了医案类医籍编撰的先河,推动了后世医案书籍的编撰刊行。孙一奎《医旨绪余》中“命门动气说”是继《难经》“右肾命门”说后的又一次全新的学术探讨,其刊行对中医脏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汪机《石山医案》中探讨的“营卫论”,并据此提出的“参芪双补说”,对时医错误地理解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的流弊进行了纠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提出的“错简重订”观,随着医籍的传播,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研究《伤寒论》的“错简重订派”,对伤寒学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安医家学术思想的传播与家刻医书有着密切的关系。

3.2 家刻医籍促进了当地医学事业的发展 明代中后期,新安医家自己创办刻坊,刊刻自己或他人编撰的医籍,促进了当地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学队伍的壮大。随着大量习举业人员援儒入医,编书写书的动力增强,一些医家想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流传下去,如汪机所云“患吾子孙有志于是者,非二十年之功弗能究竟其理,……乐守是道,以承吾志”。家刻的出现与社会的需求正好吻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学医行医的需求,从而促进了当地医学事业的发展。

3.3 医籍增多扩大了新安医家的知名度 随着自办刻坊刊行的医籍流行于世,新安医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逐渐被域内外医界知晓和认可。如《明史·方技传》对汪机的评价:“吴县张颐,祁门汪机,常熟缪希雍,皆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还有一些明代新安医家也多在徽州地方志中被记载。清代《歙县志·方技传》有载明代新安医家:“吴正伦之《脉症治方》《养生类要》……,吴崐之《医方考》……,程琎《太素脉诀》《经验方》,程玠之《松崖医径》……,江瓘之《名医类案》……,方有执之《伤寒辨论》……,挟一刀圭,悬壶市上,屡著活人续者亦难为屈指计矣。”在古代医家地位相较于士大夫和著名文人比较低下的情况下,能够被正史记载,也是较为罕见,可见医籍的流传才使得这些医家的知名度得以扩大。

3.4 新安医家家刻医籍的流传与影响 从上述统计内容可知,新安医家刻坊刊行的医籍(包括自编与他编的),流布于海内外,目前国内外仍存有新安医家家刻的医籍。从一些医籍目录记载来看,国外流传地以当时的朝鲜和日本为主。程衍道“经余居”所刻的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因刻工精细,质量优异,成为后世诸多学者校刻时所参照的“底本”“善本”,传入日本后,日本学者又据此翻刻。又据日本丹波元胤编撰的《中国医籍考》(1826年)中记录的均是流传于日本的中国医籍,还有中国学者严绍璗编撰的《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也著录了流传于日本的新安医家著作。如记录汪机的医著(其中有非汪机家刻的书)《伤寒选录》《医学原理》《读素问钞》《石山医案》《外科理例》《痘治理辨》等;吴崐的医籍有《素问吴注》《医方考》《脉语》《针方六集》等;徐春甫编撰的《古今医统大全》《内经要旨》《妇科心镜》《螽斯广育》《医学入门捷径六书》等。流传于朝鲜的有汪机的《痘治理辨》、吴崐的《医方考》《脉语》等。更有日本学者将这些书翻刻刊行或者抄录。这些流传于国内外的新安医籍中,虽然不完全是新安医家家刻医籍,但仅从现存的家刻本收藏情况来看,就足以说明新安医家家刻医籍之流传与影响,无论是从其版本价值还是学术价值来说,均在国内外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 小结

综上,明代新安医家设立自家刻坊的原因有经济、学术以及当时社会等因素影响,他们利用家设刻坊的方式刊刻了大量高质量的医籍,对当地乃至国内外的中医学发展均产生了直接与间接的影响,不仅宣扬了自身学术思想和经验,也为后世保留了一些稀有的医籍文献,版本学意义重大。明代新安医家设立刻坊的做法,也影响了清代新安医家刻坊的形成,清代徽州地区涌现了更多的医家刻坊,为弘扬新安医学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刻工医籍刊刻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论晚明元剧选刊刻现象及其文化审美意义
3种医籍考对比
泰山石刻刻工述略
《汉张迁碑》的刻工与拙朴美
明清徽州刻工发展及特点*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
历代有关医籍中导引内容之评析(续完)——兼再述导引之内涵与外延
《植物名实图考》在山西刊刻流传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