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学堂”育人的实现路径与方法探索
2023-06-13张日益黄建钢裘广宇
张日益 黄建钢 裘广宇
摘 要: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确定的一个战略方向和目标,“大国工匠”的提出是为了配合“实体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没有“实体经济”的需求,难有“大国工匠”人才的涌现,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大国工匠”,就难以形成“实体经济”的基本态势。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兴起让“工匠精神”再度成为时代航标。“工匠学堂”的育人概念、思维和方式明确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就是培育“大国工匠”,但如何确立“大国工匠”的培育目标,如何转变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使之成为高职院校育人的基本理念和标准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摆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基于规划“工匠学堂”育人路径,通过探索分析,继而形成初步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 实体经济; 大国工匠; 工匠精神; 工匠学堂
中图分類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2-0067-04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高度概括,有着鲜明的传统文化底色,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工匠精神”仍然有其优秀的文化基因。自2016年“工匠精神”一词被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国家对“实体经济”高度重视,对“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加速推进,各领域、各地区、各行业纷纷兴办“工匠学堂”,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成为“工匠精神”培育孵化的主阵地。如何用好“学堂文化”培育“大国工匠”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网络+”的思维中,“网络”是辅助性的,没有网络不行,只有网络也不行。网络是“翼”,只能是“如虎添翼”,而不能变成“如翼添虎”。发展社会主义实体经济,需要千千万万的具备“红色基因”的能工巧匠,只有把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继而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并形成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氛围,中国的实体经济才能赢得未来。
一、“工匠学堂”要以培养“工匠精神”为核心
21世纪,青年作为社会进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如何培养,培养成什么样,是摆在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面前的一道难题。什么是“工匠学堂”?“工匠学堂”到底培养什么人?它具有自身特定目标、运行机制与规律,即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为目标,引导和打造学生规范严谨、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人才为切入点,逐步形成阶段性分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类实践载体。那么,何为“工匠精神”?从传统意义上讲,它是一种耐心、坚持、专注、严谨、规范的精神,强调的是“做工”,凝练的是一种处事态度。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对所从事的工作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理念,是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包含爱岗敬业、创新创造等内容。它强调的是“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
(一)“工匠精神”培养理念:以心灵层面为依托开展技术教育
工匠精神是什么?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文化在生产生活中的积淀,是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始终追求做更好的自己时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工作境界、工作习惯以及整体工作精神面貌。“工匠精神”的观测点在于,如何让技术到达心灵层面,而不再仅仅是眼睛所能看到的物质层面。
(二)“工匠精神”培养目标:要精致到“斤斤计较”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工匠精神”如何培养?我们注重了“工匠技术”,但往往忽略了“工匠作风”,继而会忽略“工匠方式”。“工匠”真正的内涵在于要细致、细心、精准地做事情。那么究竟要精细到一个怎样的地步?我们从字形中解读,“匠”可以理解为在有限空间内的“斤斤计较”,可想而知,工匠一定要做到“斤斤计较”的地步或程度。“工匠精神”需要“斤斤计较”,不仅计较品质,更要计较创意、创见、创新思想的诞生,虽然再突破会很难,但永远追求完美就一定会有突破。
(三)“工匠精神”的培养:一种逻辑思维的转变与提升
“工匠学堂”培育“工匠精神”,它更多的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应该是现代人都要求掌握的一种精神、意识和能力,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而要一点一滴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工匠学堂”要形成系统的“工匠”课程育人体系
(一)“工匠”培养现状:概念存在偏差
重塑“工匠精神”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工匠精神”内涵融入“工匠学堂”的课程体系,以“第二课堂”为实施路径,经科学的设计、系统的设计、整体的设计和细节的设计,形成一整套系统,继而扩展到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层面,让学生最终学有所成。这既是对教学改革的一次全面探索,亦是对品牌塑造的一项全新尝试,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更应科学管理,把握实体经济脉搏,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从事机械重复工作的人,其实不然,“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相连。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把做的事看成有灵气的生命体”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核心所在。那么,高职院校怎样把“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融入具体的工作和学习,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我国人民长期对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高职只是专科层次,难以培养出高级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尝试追捧热门专业与热门职业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然而一味追求解决学生眼前就业和人岗适应性、匹配性问题,往往容易忽视学生长远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专业与职业成长的素质要求。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普遍存在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在顶层教育教学制度设计中,更多关注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在把握“传技”和“育人”关系上存在着一定偏差,强调职业技能重要性的同时忽略了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往往导致高技能人才缺乏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工匠精神”,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更高要求和对学生的熏陶与培育,造成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二)“工匠学堂”发展路径:打造“第二课堂”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要形成系统的“工匠”课程育人体系,需要对“工匠学堂”进行整体设计。高职院校课程主要是讲解技术,但技术需要经验积累并付之实践。现在的很多课程设置了固定的教材,运用这些教材进行教学就是“第一课堂”。高职院校“第一课堂”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经过反复论证,有较强的时代可行性,但因为有传统的元素渗入,很难一步做到位。为此对“第二课堂”应该明确定位,它不是另一个课堂,而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完善。我们的“第二课堂”课程如何设计?其实就是围绕“第一课堂”,因为原来的课程设置已经有一个框架模板,只不过还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理论层面,“第二课堂”就是要把它由知识转化为技术,对它进行技术教育,在理论的基础上付诸实践继而形成体系。
实践表明,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办“工匠学堂”,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配合“第一课堂”而开展。“工匠学堂”更需要融入社会实践,让学生对社会有正确认识,这和高职院校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配套的,与怎么认识社会、怎么认识世界是挂钩的。
三、“工匠学堂”要致力于培育最高层次的“工匠人才”
“工匠学堂”培养“工匠人才”,涵盖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等等。这些只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还需要融入对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培育特殊性的研究。
(一)“時代工匠”的重塑意义:把握提炼“工匠灵魂”的社会价值
如何培养最高层次的“工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起主导和推动作用的社会意识,“灵魂”这一概念已被广泛使用于思想文化工作领域。“工匠学堂”致力于培养最高层次的“工匠人才”,必须着眼“铸魂育人”这一本质核心和时代精神,准确提炼和把握新时代“工匠灵魂”。“铸魂”意味着“工匠学堂”要有思想性和政治性,“育人”表征了“课程设置”带有目的性和价值性,这既是“思想教育”特色,更是“立德树人”优势,彰显其价值根源和一贯追求。重塑工匠精神、打造工匠文化,是一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系统工程。对学生讲理论、讲历史、讲道德、讲原理、讲形势,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做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工匠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社会价值回归。
(二)“工匠人才”的目标层次:从“技术”培养到“理想”培育
时下我们习惯把“工匠学堂”放在技术教育层面展开。其实,“工匠人才”培养不仅是一种技术培养,更是一种“工匠理想”的培育。能工巧匠要巧夺天工,“天”就有一个高度内涵。“工匠学堂”中的“学”要注重“觉悟”和“开悟”,不仅要在技术上“开悟”,还要在境界上“觉悟”。高职院校的“工匠学堂”实际上以“学”为主,如果从过程角度来分析什么叫“学”,它是有层次的。首先是学习一定要学“生”的东西,去探索那些不知道的事物。好比我们遇上在自身认知领域当中所没有的全新事物,我们就会想尽各种方法去钻研解读,把它从“不知道”变成“知道”。“学生”要变成“学知”,就是要学到“知道”为止,再由“学知”变成“学熟”,熟练掌握了过程后要“学精”,“学精”后再要“学神”,“学神”才是学习真正的最高境界。
“工匠精神”之所以引发巨大的时代共鸣,是因为它契合了现实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它同样也分层次。以“工匠精神”培养的学生不仅可以有不错的就业,也可以建立很好的家业,还可以开发更好的创业,但最主要的是要把它做成事业。一种发自内心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无限热爱,能够在某一点上做精做深做透,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甚至终生做下去从而达到技术或境界的极致,在此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所谓的“事业状态”,它不以薪酬为标准,而是看有没有拿劳动成果去为大众服务。可见,有无“工匠精神”,关键在于自身能否把工作当成事业来追求。
四、“工匠学堂”要营造“大国工匠”的精神文化氛围
“学堂文化”是什么?如果局限于课堂,学生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理解就会显得抽象、肤浅并且流于形式,无法内化为自身价值取向。如何理解“学堂文化”?它其实是一种氛围营造,以营造一种与时俱进,用平凡的工作岗位创造时代的伟大业绩,“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握规律、追求卓越、心无旁骛、默默奉献的时代氛围为目标。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不仅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去培育,更需要广大社会人士来弘扬。
(一)“大国工匠”的培育渠道:构筑校园文化这一具有教育功能的隐性课堂
要培养好的“工匠”,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可以努力尝试并打造形成“工匠学堂”的氛围。校园作为全校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其所构筑的校园文化对人的品格塑造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作用,通过充分利用这个隐性课堂的教育功能,可以在把握“学堂文化”主旋律的同时,尝试吸收优秀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文化入校园、进课堂,更可以在新生入学时鼓励号召人人都要成为“好工匠”。
(二)“工匠学堂”的文化引领:从“坐论”到“自觉践行”,从培养“技术”到教会“做人”
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文化,必须从年轻一代开始抓起,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既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进行培养,构建合理的制度机制予以保障,还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号召全社会参与其中。这样我们才会对“工匠精神”多一份敬重敬畏、多一份纯粹、多一份脚踏实地、多一份专注持久,才能让我们从坐论“工匠精神”到自觉践行“工匠精神”,才能让“工匠精神”支撑实体经济,才能让“工匠精神”内化为我们的民族气质和精神气质。
五、结语
“工匠学堂”需要发展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载体,通过对“工匠学堂”开展课程设计并完善,把它做成一个名片,做成一个品牌,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里。“工匠学堂”培养技术固然重要,但教会“做人”更重要,通过对技术的学习做到人生规划很精细,这就是把“工匠学堂”落实到了思想政治的层面。“大国工匠”的文化氛围一旦形成,不仅贯穿了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工匠学堂”自然而然成为一个思政项目品牌,更是呼应了时代的需求,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道先行标杆,成就职业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
参考文献:
[1] 梁青春,桂德懷.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2):71-74.
[2] 梅洪. 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 职教论坛,2016(25):79-81.
[3] 宋丹,崔强,陆凯. 提升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路径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8(5):119-122.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and Method of Realization on the
“Craftsman School” Education
ZHANG Riyi1, HUANG Jiangang2, QIU Guangyu1
(1. Ningbo Polytechnic, Ningbo 315800, China;
2.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22, China)
Abstract: The “real economy” is a strategic direction and goal determined by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big country craftsman” is proposed again to coordinate with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goal of the “real economy”. Without the demand of the “real economy”, it is difficult to have the “big country craftsman” talents emerging. Without a certain number and quality of “big country craftsman”,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real economy”. The vigorous ris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has once again made the “craftsman spirit” a beacon of the times. The concept, thinking and way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Craftsman School” has made it clear that the direction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big country craftsmen”. However, how to define the cultivation goal of “big country craftsmen”, how to change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make it become the basic concept and standard of educating peopl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planning of the “craftsman school” education path,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rough model construction, and then forms effective experience and methods.
Keywords: real economy; a craftsman from a great country; craftsman spirit; craftsman school
(责任编辑: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