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幼儿照护证书制度下高职早期教育课证融通路径研究
2023-06-13施美蕊
施美蕊
摘 要: “1+X”证书制度的提出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照护等级证书考核对早期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把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紧密结合,突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从高职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入手,分析了“1+X”幼儿照护对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提出了早期教育专业与“1+X”幼儿照护课证融通的途径。
关键词: “1+X”幼儿照护; 早期教育; 课证融通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2-0046-05
一、引言
“1+X”证书制度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新的举措,在2019年國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提出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我国高职高专的早期教育专业在2011年开办,发展历史只有10余年,从福建省来看,开设早期教育的高职院校仅有 9所,目前从市场需求来说,人才培养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从质量来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处在探索阶段,人才培养的标准构建迟,培养模式还不成熟。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其中有深刻的历史和人文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这是为了改变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状。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制定职业标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依照职业标准牵头组织开发教学等相关标准。早期教育要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紧跟国家的脚步,主动向“1+X”幼儿照护证书制度靠拢,以此为专业发展的方向,更好地培养新时代早期教育方面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二、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供不应求,人才培养规模未达到市场需求
我国婴幼儿托育服务供需缺口日益凸显,其发展近两年逐渐被提上议程。2021年8月,国家卫健委表示,全国现有0—3岁的婴幼儿4200万左右,其中1/3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现在的实际入托率为5.5%左右,供给和需求缺口还很大[1]。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指导文件,明确提出对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并要求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要在这方面加快发展步伐。一方面0—3岁婴幼儿的人数多,市场对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另一方面早期教育人才培养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课证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1+X”证书制度的提出并没有要求在原有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额外增加一套专门针对证书考试的课程和培训体系,而是提倡课证融合,把幼儿照护证书所考核的模块与原有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相关模块进行融合,但是早期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相关研究还不够完善,另外“1+X”证书制度启动时间不久,课证的深度融合还需进一步努力探索,如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卫生学、营养学、护理学的知识内容与幼儿照护中级考核的大部分考核内容虽然一致,但是还需增加一些对应的保教技能的实训。
(三)师资队伍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早教专业的教师有很多并非该专业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比如学前教育分流过来的,因此对早教并没有很深刻的了解,容易套用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另外,当前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度有待提高,早期教育专业在该方面尤其薄弱。社会上的早教机构数量小,质量良莠不齐,尤其在小城市和乡村。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开办早教机构作为校内实践基地,因此主要依靠早教智慧实训室进行模拟和到社会早教机构进行学习,一线实践的经历不足,对目前早教市场中该岗位的要求不了解,只能套用教材的内容进行理论的讲解,对实训内容不熟悉,无法进行准确的示范,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需求出现脱节。最后,早期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类型不够多元。目前“双师”多为保育员、育婴师,这与“1+X”证书制度的要求存在差距,影响了“1+X”证书制度的实行效果[2]。早期教育发展起步晚,专业教师队伍整体薄弱。教师对目前的行业岗位需求不明确,导致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不准确,对学生核心技能的传授重点出现偏差。从所在院校情况来看,早期教育的教师中有4位参加了“1+X”幼儿照护考评员的培训,这些老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能主动将幼儿照护考试的内容贯穿在课程中,学生后期参加幼儿照护考试时可以比较轻松地应对考核的内容,而没有参加过培训的老师面对同样的上课内容,上课的侧重点却有所不一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就不一样。
(四)专业标准构建迟
专业标准是一个专业发展的引领性文件,它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进行权威性的阐释,规范着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专业发展的起点。然而目前我国早教专业在各个院校的发展中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专业标准的构建要比专业设立的时间晚,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开设调研时,根据本地区市场对早教人才的需求,在原有相关专业的师资和实训条件上,对早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进行了自己的阐述,对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专业的论证,对该专业的核心素养和核心经验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课程之间出现内容交叉、套用学前课程、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作为国控专业,体现了国家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早期教育专业在紧跟国家政策方针步伐的同时,却因为自身发展基础不够厚实,制约了专业的改革与进一步发展。
三、“1+X”幼儿照护对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8年申报开设早教专业并获得教育部批准,从2019年开始招收三年制早教专业的高职学生,是所在地区较早进行早教人才培养的民办高职院校。我校参与了全国职业院校早期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研讨与制定,因此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站位高,定位准,理念新,专业核心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等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开设包括婴幼儿营养与喂养、婴幼儿游戏指导以及婴幼儿认知、动作、语言、社会早期发展的课程。2020年我校申报了“1+X”幼儿照护证书考试试点单位,进行了“1+X”制度的初探,第一批考试面向早教专业的学生,报名人数100人,通过率99%。2021年进行了第二批考试,通过率100%。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幼儿照护考试,不断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岗位需求进一步融合。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突出课程的针对性
目前我国的早教机构多是营利性的企业,更关注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因此早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市场、企业及个人需求为导向,从而进行准确定位。目前“1+X”幼儿照护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提出来的,《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由湖南金职伟业母婴护理有限公司牵头,由职业院校、幼儿园以及婴幼儿托育机构等34家单位参与起草,是对早教机构、职业岗位进行过程分析来确定符合社会要求的岗位标准,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更加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早教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可以以该标准作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将考核标准的相关内容作为相关课程内容的重点。
(二)增强课程的实践操作性
幼儿照护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岗位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融“岗、课、证、能”于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将 “1+X” 幼儿照护中级职业技能融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并结合幼儿照护中级在线开放课程进行线上学习、线下实操,实现育训结合、课证融合[5]。因此,我们要清楚幼儿照护中级职业技能与早期教育的专业核心能力分别是什么,并进行对接融合,促进课证的深度融合。早期教育教师是实操性强的岗位,其工作就是在一线进行婴幼儿的照顾以及对家长进行早期教育的指导,因此理论性的知识一定要内化于工作岗位上,提高其专业技能。我校与北京幼乐美教育公司合作,建设了早期教育智慧实训室,早教实训室通过模拟早教中心仿真教育环境,并搭配早期教育教学资源系统软件,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早教课程设计与实施,了解幼儿测评。通过亲子早教教案库资源的学习,利用各类玩教具,创设全方位早期教育实践空间。早期教育专业学生可在此开展科学育儿、亲子活动等早期教育活动实训。
(三)加强对早期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
第一,很多院校的早期教育专业是与学前教育专业共用一套师资,教师对早期教育中的新生儿、婴儿的科学养育和保健、早期发展、早教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内容不熟悉或缺乏实践经验。因此,要引进儿科护理方面、早教机构的优秀人才,改变目前单一师资来源的困境。第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作用,各地区和院校之间加强联系,建立专业委员会,打造共享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库建设。第三,深化“三教”改革。在教师、教材、教法三者中,教师是推动另外两个的动力和主体。“1+X”证书制度背景下同样需要做好“三教”改革,尤其是加强教师的考核评价改革。利用幼儿照护等级证书师资和考评员进行培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培训,将最新的行业岗位需求传达给教师,让教师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提升“双师”素质,进而针对幼儿照护考核的几大模块内容,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培养方案相关的课程中,对早期教育专业的教材进行改革,深化课证融通的理念,最终实现教学教法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发展要求。
四、早期教育与“1+X”幼儿照护课证融通的途径
“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国家层面上对职业技能证书在人才培养中地位的肯定,也是我国未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将改变只重视学历证书而忽视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1+X”幼儿照护证书背景下,可以从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评价体系的把控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构建长期渐进式的课证融合体系
虽然社会上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已经存在较长的时间,但是基本上是学生自愿报名,通过短期培训或自学的形式去考取的。它与学历教育相比,存在学习时间短、规范性不足等問题。一些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未能充分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加上产教融合不够紧密,这势必影响课证融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改变简单地将证书考试的内容进行短期培训或与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粗放式的合并这一现状,要把课证融通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将考核的核心技能渗透进课程体系,做到渐进性地融合。
第一,更新职业理念。要把握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关注社会发展,因为人才培养的成效最终是通过市场来检验的,所以要时刻保持对市场岗位需求发展的前瞻性,把岗位要求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另外,职业素质的养成、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需要融入到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二,增加课程内容。“1+X”幼儿照护有清晰的考核任务和核心技能,包含安全防护、生活照护、日常保健、早期发展指导、环境创设等五个模块共21项核心技能。这些内容有的是原有课程体系中未曾涉及或者比较薄弱的环节,比如中级考试中涉及的照护服务机构环境创设、家庭环境创设指导、社会环境创设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内容可以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径,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第三,增加课程实训,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根据证书中的核心技能考核要求,明确增加相关的技能实训,提高课程内容的实操性。如在幼儿照护考试模块——安全防护的具体考核任务包括安全事故防范、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现场救护、常见自然灾害防范和现场救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相关课程是婴幼儿卫生与保育,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常见病预防和幼儿意外伤害急救初步能力。现有课程教学已具备技能考核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但需进行强化,按照考核标准来要求教学,使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可以更好地转化为职业岗位技能。两者部分内容对接程度较高,可以进行融合,但还需增加1—2课时进行火灾、地震、水灾、台风安全疏导演练。另外,学习情境设计方面要改变以往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开展理实一体,在教授安全防护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演练。第四,根据考核标准,明确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丰富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程内容的重构
模块化或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打破原有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重新解构教学内容的教法模式。“1+X”幼儿照护从职业岗位要求中提炼出相应的工作任务来安排考核内容,这给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指明了方向。根据“X”证书考核内容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接程度的高低,采用不同的融合方法。第一,融入法。对接程度高,包括对学生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有较高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分析、整合,进行内容的融入。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后可以直接参加“X”证书的考核。第二,对接法。两者内容相近可以采用对接法。“X”证书内容大部分与专业课程一致,对于专业课程中没有的内容,需要在相关联的课程中增加授课内容,增加课时。第三,独立法。两者跨度较大的情况下,单独开设一组课程。可以将“X”证书课程转换为专业课程的学分,保证“1+X”证书制度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总学分平衡[3]。根据“1+X”幼儿照护中级考核中包含的安全防护、生活照护、日常保健模块的内容,婴幼儿卫生与保育课程内容可以参照“1+X”中的工作任务进行重构,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将教材篇章分为以下模块:第一模块为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心理健康问题评价和干预;第二模块为婴幼儿膳食营养与卫生安全方面的管理;第三模块为婴幼儿常见疾病和传染病的护理和预防;第四模块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两者理论知识吻合度高,主要还需强化相应技能的实训,运用融合法,加强实践锻炼的机会,利用早教虚拟仿真实训室,通过仿真娃娃让学生熟悉生活照护的具体实践。
(三)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课程评价的对象多,范围广,既包括课程本身,也包括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等。“1+X”幼儿照护根据职业岗位需求丰富了课程内容,提高了技能实训的比重和地位,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对原先较为单一的课程评价体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设置评价的原则,确立评价的标准,然后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评价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处理。“1+X”幼儿照护证书考试背景下,这对完善课程评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幼儿照护课程标准和书证融合的指导文件中明确指出了考核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这为早期教育课程评价提供了有用的参考,从而更好地以此为抓手,实现对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对接。评价是与教学结合的过程性评价,要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整性。其次,评价要有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并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例如观察、测试、访谈、成长记录袋、评价报告等等。最后,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学校、早教机构、专家等,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以及课程的改革。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培养和双重考核,对学生参与 “X”职业技能的学习与报考情况及时进行监督,加强定期指导和实操项目考核,确保每个学生更加积极地投身于“1+X”证书的学习中。如在婴幼儿卫生与保健课程目标中增加“1+X”幼儿照护考核内容,明确要求学生学习生活照料实操、日常保健,具体如日常的刷牙、便后护理等常识和对应的实操,并在后期期末的实操考核中加以体现。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教师教学改革,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说也能有一定的优化作用[4]。
五、总结
“1+X”证书制度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是专业改革的新机遇,同时也是新的挑战。根据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引,利用“1+X”幼儿照护证书制度发展的契机,需要促进早期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在提高课证融合水平的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专业标准,从而更好地创造人才培养与社會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鹏, 张诗. 三孩政策落地:托育服务供需缺口该如何补上[J]. 记者观察,2021(21):10-11.
[2] 谢月. 基于“1+X”证书制度的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观察,2021(40):97-99.
[3] 闻明法. 1+X证书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案例分析[J]. 上海:电子技术,2021(9):186-187.
[4] 甘艳, 周寒. “1+X”证书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初探与反思: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科技风, 2021(34):67-69.
Research on the Way of Integrating the 1+X Child Care Certificate into the Training of Early Education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I Meirui
(Quanzhou Huaguang Vocational College, Quanzhou 362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early child care level certificate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early education major.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original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mak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closely combine with vocational skills, highligh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of knowledge, so as to provid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training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nalyzes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1+X”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Then, taking H school as an example, it proposes the way of integrating the “1+X” certificate into curriculum teaching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pecialty.
Keywords: “1+X” child care certificate syste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and certificate
(责任编辑: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