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乡村文教空间设计提升路径探析

2023-06-13吕铮妤王炳江赵文婷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教居民数字化

吕铮妤 王炳江 赵文婷

摘 要:文教空间是乡村重要的文化场所,是乡村居民们重要的精神场所。未来乡村建设会改变乡村居民的生活和交流方式,也会对文教空间提出新的要求。基于乡村文教空间概述,剖析乡村文教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乡村文教空间设计提升提出了四点策略,即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场地使用率,注重个性化需求,通过数字化建设推动乡村文教空间功能更新融合。

关键词:乡村文教空间;地域性;数字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文教空间设计研究——以浙北为例”(Y202044055)、湖州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州美丽乡村景观提升路径研究”(2022HXKM2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2年第一批立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下浙江古村落旅游环境设计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实践”(220501444240915)、2022年浙江省首批省级劳动教育一流课程《设计表达》研究成果。

未来乡村将实施把产业、风貌、文化融合为一体的新型乡村建设模式。当前,浙江省以数字化、人本化、生态化为建设方向,全力打造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未来乡村。在未来乡村建设过程中,早期的文教空间场所呈现出滞后性,已不能满足现有的时代特点,建筑简陋、文化韵味不足、教育意义不明显等问题突出。文教空间是集文化与教育为一体的公共场所,兼具着文化传播、育人、娱乐等性质。打造一个富有文化蕴意、乡村特色、多样功能的乡村综合体,可以让居民更有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

一、乡村文教空间概述

(一)乡村文教空间概念

文教空间包含博物館、美术馆、音乐厅、文化馆、纪念馆、学校等场所,具有文化、娱乐、教育等功能,可以陶冶情操、愉悦精神。乡村文教空间是文教空间研究范畴之一,具有地理学和社会学的双重属性。乡村文教空间是乡村居民开展交流、教育等活动的重要空间场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经济情况、社会情况、价值取向。乡村文教空间除了是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场所,更是乡村文化传承与交融的载体。未来乡村文教空间是特定区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居民素质的表现、乡村文化特色等的集合。在乡村内,各元素相互交流,产生相应活力,形成文化因子。通过相应活动,将文化因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及精神领域,可使相应空间成为该乡村的文教核心区域。

(二)乡村文教空间构成元素及类型

乡村文教空间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居民们可以自由出入与使用,可以进行文化实践活动。其构成元素主要包含文化性、空间性、实践性内容。文化性内容包括节日活动、学习、展览等,空间性内容指有特定场地、区域可以让人进行活动,实践性内容指人们可以自由参与活动。其类型主要包含精神类、生活类、功能类空间。精神类空间指的是人们能够获得精神寄托,例如乡村美术馆、乡村纪念馆等;生活类空间指的是人们可以进行日常活动,例如乡村创意工坊、农业养殖基地等;功能类空间指的是人们可以进行文化学习,例如乡村图书馆、乡村学校等。未来乡村将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加上未来元素与数字化技术,体现生活品质与科技感。

二、乡村文教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地域文化特征缺失

乡村环境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特点、建筑特色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鲍山村。乡村环境一旦被破坏,地域文化特点也会随之消失。乡村文教空间可反映一个乡村的文化性、区域性、特色性,是一个乡村的文脉。但不少乡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追求速度、追求收益,却丢失了文化特色,导致乡村很难在文教空间中对其文化内涵进行表达。一些乡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筑极其统一化、标准化,以城市建筑的建造为模板,使乡村失去了其原有的生机与活力,看不出地方特色。乡村中的一些居民文化素质与审美水平都相对比较低,对于建筑造型等特色无法很好保护,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一些乡村的建设中,虽然其由专业的设计公司或者团队进行设计,设计者有前沿的设计理念与想法,但因缺乏地域文化融入,最终很多建筑面貌相近、功能相似,缺乏乡村特色和辨识度,难以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

(二)数字化与乡村文教空间融合度不高

未来乡村建设更偏向数字化,而乡村中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很多软件与硬件在乡村无法发挥其功能。尤其乡村专业人才比较少,对数字化技术应用较少,数字化技术推广受限。乡村中的居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中老年人居多,思想也较为保守,对于新型、智能化产品及设备接受度较低。目前,乡村对数字化建设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定体系,技术、人才、资金都不完善。未来乡村中的文教空间更多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服务内容更偏向数字化内容,需结合乡村的实际状况,考虑其实用性与便捷性。

(三)乡村文教空间使用群体少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经济效益远低于城市,乡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大量乡村劳动力走向城市。这虽然增加了城市与乡村的交流,但是乡村中的人口仍不断流失。文教空间主要是为乡村中的居民提供文化提升、教育辅助功能,但一些乡村的居民们对文教空间的使用率低,这主要与文教空间氛围较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等因素有关。一些乡村的居民对文教空间的内容满意度低、空间环境满意度低、服务质量满意度低,所以很少去文教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群体对文教空间所呈现内容的需求不同,如今大多数乡村的文教空间千篇一律,不进行人群划分,因此乡村居民的参与度也就偏低。

三、未来乡村文教空间设计提升对策

(一)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设计者可通过对乡村文化特色进行整合、梳理、提炼,让乡村居民们通过乡村文教空间感受文化元素和文化价值。在文教空间的室内空间中,设计者可通过装饰造型的运用,让当地居民有最直观的感受,同时这也有助于文教空间体现自身的文化内涵,如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图书馆(图1)。未来乡村文教空间的整体造型,可以选用当地传统的建筑特色造型;建筑外墙材质选用当地原有建材,以保持乡村建筑的统一性,这也是对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延续。对于地域文化元素,设计者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手法将其运用在空间中,例如将文化元素平面化,通过多种手法将地域文化元素以缩影的形式进行再现。设计者由此将图样造型细节化和区别化,乡村居民也能通过图样满足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

在未来乡村文教空间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有助于乡村居民们追忆过去,留下乡愁记忆,增加孩子们对当地文化的认识,满足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吸引外来游客了解当地文化,让游客有参与感,让村民有认同感和幸福感。

(二)提升场地使用率

乡村文教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教育传播的场所,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出发,提升场地使用率。在时间上,一些文教活动要有一定周期性与规律性。例如浙江湖州每年4月份举行的传统“蚕花庙会”,将传统文化活动与文教空间相结合,可以让文教空间使用率提高,同时又具有周期性,又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发生。在空间上,可根据不同功能将文教空间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使文教空间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服务不同的人群,保证场地内各用户互不打扰,但相互之间又能联通。例如在场地中设立展览区、图书区、学习区、休闲区等空间,这样,文教空间面向的人群更广,使用率也会提高。

设计者可通过对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合理划分,让文教空间服务对象不再单一,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调研,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意愿,由此提高场地使用率。同时,通过完善时间和空间属性,对乡村中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起到文化输出和教育输入作用。

(三)注重个性化需求

相关部门可建立线上线下文化平台,通过文化平台采集乡村居民们的文化需求、服务需求、供给需求等,提高文教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与受众参与度,让文教空间服务的人群更广、更开放。通过信息采集,设计者可以了解村民需要什么样的空间环境。例如颜色的选择,不同年龄层对颜色的需求不同,设计者可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色彩心理学中的色彩图谱,通过颜色的搭配,刺激视觉,满足不同人群的色彩心理需求。同时,设计者也可以通过色彩的搭配,辅助人们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视觉和心理状态。让乡村居民参与,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乡村居民们有发言权,建设他们喜爱的文教空间,同时又将特色突出,可以使文教空间更加亲民化和个性化。

在对不同乡村的文教空间进行设计时,设计者需要注意,不仅要设计美观,还要凸显各村的特色,例如村内的一些优秀事迹、优秀人物,可以将这些进行展现,既体现出乡村的特色,又体现出乡村文化的传承,还体现出文教空间的教育意义。身边的人物更具有亲和力与带动作用,可以激发乡村居民们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四)通过数字化建设推动乡村文教空间功能更新融合

未来乡村建设中,数字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首先,设计者可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空间布局,根据针对性和差异性,对不同种类的文教空间进行布局,例如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对村史馆、图书馆、美术馆等进行合理布局。其次,运用“互联网+”,建立互联互通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教空间的社会作用,优化服务功能,例如建立文化云平臺,采集乡村居民需求,推动图书馆、美术馆、活动馆等数字资源流通共享,实现一体化。最后,将虚拟和现实体验相结合,提升乡村居民体验感。例如建立虚拟文教空间,线上线下相结合,乡村居民们不仅可以线下开展相应文教活动,还能通过扫码参与,甚至通过虚拟网络将活动分享及推荐给朋友,让分散在不同空间的人可以在网络中聚集起来,共同参与文教活动。

四、结语

乡村文教空间是乡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载体,未来乡村建设中,文教空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未来乡村建设中,文教空间需要打破原有空间格局,形成新局面。因此,未来乡村文教空间要有特色性、文化性、传承性、数字化等特点,凸显乡村特色,传承优秀乡村文化,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依托数字化,推动乡土文化特色保护,促进乡村文教空间功能更新融合,拓展乡土文化保存和传播路径,活化乡村记忆空间,传承乡土文化特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让乡村居民们有参与感。

参考文献:

[1]邱铄然.基于色彩心理学原理的文教空间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21.

[2]吴诗佳,王炜,张蕾,等.存量提升语境下的文教建筑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仓山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J].华中建筑,2021(1):53-57.

[3]庄华.浅析文教空间内环境设计的地域文化识别性:以龙岩博物馆室内设计为例[J].低碳世界,2016(29):167-169.

[4]陈铭,储著琴.数字乡村视角下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研究[J].小城镇建设,2022(8):27-34.

[5]张梦悦.数字乡村战略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再造策略分析[J].视听,2022(7):50-53.

[6]张雯星.城郊边缘化乡村文化空间生产的艺术介入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22.

[7]杨华,崔东赫.基于数字公共艺术视角下城市文化空间建构的价值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2(2):115-119.

[8]张雯星.基于文化空间生产的传统村落空间更新设计研究:以东莲花村设计为例[J].工业设计,2022(6):143-145.

[9]张志远.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性设计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2.

[10]李伊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与治理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2.

[11]张锦龙.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问题、原则与路径[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2(4):83-88.

[12]余培敏,刘秀峰.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提升的困境与路径[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1):135-139.

[13]李晓瑜.设计赋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2):54-57.

作者简介:

吕铮妤,湖州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乡村景观环境设计。

王炳江,湖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赵文婷,湖州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乡村景观生态设计。

猜你喜欢

文教居民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王文教 中国羽毛球事业的奠基人
“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文教思想及其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明代前中期武官“文教化”现象初探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