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型绿道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究

2023-06-13刘盛源王燕飞葛霄汉刘熙晨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洛阳市

刘盛源 王燕飞 葛霄汉 刘熙晨

摘 要:绿道建设作为城市环境品质提升的先进理念,其类型不同,在城市结构中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异。调研分析河南省洛阳市典型的绿道形式,总结复合型绿道在城市规划中的特征及应用规律,探究复合型绿道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绿道;自然景观;洛阳市

绿道可以给人们带来健康户外骑行、户外休闲、游憩等舒缓身心的慢行活动体验。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升,对绿道的功能需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慢行、骑行与散步,而是开始追求集景观美化、生态保护、文化教育、旅游休闲与健康体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绿道。文章依据城市绿道现状进行总结,归纳出相应功能绿道的特征;通过对河南省洛阳市复合型绿道进行实地调研,选取典型案例并加以解读,为其他城市复合型绿道的建设提供一些的思路,为日后更多的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绿道

“绿道”(Greenway)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的景观设计行业,是一种与景观相交叉的人为开发的走廊,“green”表示绿色,诸如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way”即道路。按照查理斯·萊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因此,绿道可以被认为是休闲空间,一个可以起到游憩、保护作用的线型空间。

我国2016年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提到绿道概念: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该定义充分突出绿道的线性生态空间与生态廊道的属性,阐明绿道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1]。

(二)复合型绿道

复合型绿道是绿道发展建设到一定程度以后的最终发展方向。首先是基于绿道的景观多功能性进行复合规划设计,发挥绿道的交通、生态、文化、景观、旅游等功能。具体方式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提升场地空间利用率,整合场地中多种资源,改善环境,连接景观节点,建设相互连接的景观线路来满足不同人群多样行为需求、提升绿道沿线整体景观形象;联系城市交通,统筹考虑城市的建成环境区域与生态边界,使城市交通呈网络状发展,提供多种出行方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其次,绿道在建设过程中串联多种类型用地,会依托多种生境,而在串联不同生境时需要考虑与分析的要素不同,功能需求不同。因此在对绿道进行规划设计时会面临不同人群需求分析、不同生境资源保护分析、景观多样性分析、社会价值分析等多种问题。问题的复杂性也是复合型绿道建设过程的典型特征之一。

二、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绿道网络规划与建设正在国内掀起浪潮

随着绿道网络服务功能的日益彰显,我国也在绿道网络的规划和建设领域进行了实践。珠三角地区有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经济发展繁荣,城市基础设施先进,具有建设绿道网络的基础。2010年,广东省正式拉开绿道规划建设的序幕,截至2022年8月,广东省绿道累计总里程超过2万千米。珠三角地区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我国的山东青岛、浙江台州、四川绵阳等地也陆续进行了绿道网络规划与建设。之后我国必将有更多的城市投身于绿道网络的建设与更新。

(二)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需要建设绿道网络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一些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多开发房地产和商业空间,使城市中的绿色空间不断减少,历史遗迹也逐渐破败,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保障,城市动植物多样性不断下降,环境变得恶劣[2]。此外,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也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城市病”。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更要加快城市绿道网络的建设,在绿道中融合各类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保留历史文脉,重现城市记忆,保证城市健康发展,避免城市化进程千篇一律,重现城市发展活力,并且减少景观破碎化,避免城市无序发展,同时也为城市的各类生命体提供一个休息放松、安全舒适的新的成长空间。

(三)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休闲、游憩的需求增长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的不断繁荣,城市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许多人产生了逃离城市,去往乡村田园生活的想法。这表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开始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当下人们对于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在城市中也能够亲近自然,希望自己所在的城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由于我国人口密度大,不少城市的运动、娱乐设施显得不足,但人们的运动、娱乐需求又不断增加,这一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绿道作为一种全新的“设施”,能够使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和运动健身的需要,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力对策之一。

三、复合型绿道的分类

(一)环境品质的缔造——生态廊道

城市从中观与微观上来看,是多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景观单元,基质、斑块等多种要素的相互影响致使其形成了特定的空间形态。绿道作为串联各物质的角色,通过构建生态网络体系,实现不同景观之间能量流和物质流的交换,从而降低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3]。在土地利用上,绿道有助于阻止生物环境的退化,在生态环境上,绿道有助于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因此,构建生态廊道系统有利于保护生态的稳定性并促进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表1)。

(二)文化底蕴的共享——遗产廊道

文化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遗产廊道是为了将城市中分散在各处的历史文化资源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具有历史意义、文化特色的线型空间。这种文化资源型的城市绿道首先对人们有引导作用,能够将人群引入旅游观光资源区;其次,遗产廊道是以慢行交通系统为依托,能够有效增加客流量,延长游客驻停时间,从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最后,经过遗产廊道的串联,一些公共设施、服务中心、停车场也提升了使用率。

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发掘,可以提炼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元素,并将其解读、重构,融入各类物质空间,例如地面铺装、文化景墙、道路标识等。以此为基础,构建遗产绿道网络,将各类景观资源节点串联起来,在中观层面上形成一张布满文化古迹的城市绿道网络,从而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

(三)利民空间的营建——通勤廊道

居民在城市中行动,必然离不开道路。绿道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一部分,不仅能为居民提供多种慢行、散步的空间,还能缓解城市快节奏生活下的交通拥堵。

1.工业通勤廊道

工业通勤廊道的建设,主要目标是将城市居住区与工业区相连,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使之以非机动出行代替机动出行。在不同标准下构建通勤廊道,不仅可以减少人们上下班途中所绕的弯路与浪费的时间,而且还能够给人们提供改善心情的自然景观空间,也更贴合低碳出行的绿色发展理念。

2.休闲通勤廊道

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在无形中改变着城市各要素的功能,如绿色风景被大量的建设用地分割。休闲通勤廊道为居民尤其是远离绿色景观区的人们,提供了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和空间。休闲通勤廊道不只是单纯的道路,而是多种景观要素的汇集。构建休闲通勤廊道可以促使人们外出活动,更利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休闲通勤廊道利用自身的线性特点,将居住区与休闲场所、城市公园等景观资源区连接起来,引导人们更频繁地使用公共空间的各项基础设施,使得人们能够采用慢行交通方式进行健身锻炼。

四、复合型绿道在城市中的应用

(一)研究区概况

洛阳市,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洛阳市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城市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立都城。洛阳有多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复合型绿道在该城市中的应用较为典型,并且普遍存在[4]。

(二)典型绿道特征

在洛阳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绿道纵横交错,多功能绿道的复合展现了交通方式的新面目。洛陽地理位置特殊,洛河轴线为城市中主要的生态廊道,其横穿了洛阳城市中心区,为整个城区提供了滨水过渡的生态环境。作为典型的生态型绿道,洛河轴线生态廊道不仅增加了空间上景观、生物等要素的多样性,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气候等方面的压力,能够较好地契合城市的发展规律。

在洛龙区古城路沿线上,具有多个景观资源区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节点。定鼎门遗址与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都在古城路上,因此,在空间上,这两个城市中重要的节点需要绿道来进行串联。遗产绿道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区之间的纽带,以引导的方式将A文化节点连接至B文化节点。在此过程中,绿道空间的景观效果、文化元素都可以为人们提供最佳的体验。

通勤绿道在城市中扮演着方便人们出行的角色,大多穿插在居住区与工业区、写字楼之间。以洛阳市洛龙区古城路与尚贤街交汇处为典型代表,绿道将人才公寓和学校、商业楼连接起来,缩短了两点之间连通所需的时间,并且,该绿道的空间环境不仅能给人们良好的自然体验,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中的喧嚣声,这契合了低碳出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此外,在唐坊街与宜人路交汇处还有典型的休闲绿道,其位于居住区、健身场所、公园等公共区域之间,可以使人们更多地外出活动。绿道通向各类场所,使得人们在进行休闲健身的过程中,也能随时贴近自然环境,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五、结语

复合型绿道在我国的建设,是对传统绿道建设方式的一种升级,它可以更加合理地整合城市空间资源,满足不同人群的户外慢行需求,发挥更多的功能。在生态层面上,绿道为城市提供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线型空间,可以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低碳出行的社会理念,并且可以调节城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文化层面上,绿道有利于保留遗产资源,引导人们合理利用空间,而遗产绿道的构建与串联,能够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更清晰,促进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在需求层面上,绿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合理的慢行系统,使居民出行更便捷,增加了人们贴近自然的机会,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还可以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缓解交通堵塞。

绿道发展是城市规划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着城市居民的需求,还对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复合型绿道亦是如此。因此,在城市绿道规划建设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复合型绿道,发挥复合型绿道的功能,促使城市绿道功能更完善,为人们提供综合的休闲娱乐空间,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文清,高群英,康学建,等.城市绿道网络规划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2022(18):155-156,159.

[2]阮煌胜.安庆市城市绿道路线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

[3]王梦磊,吴柏清.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3(1):75-78.

[4]王军.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作者简介:

刘盛源,河南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人居环境、城市规划。

王燕飞(通讯作者),河南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人居环境、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绿色建筑设计。

葛霄汉,河南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微气候研究。

刘熙晨,河南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环境行为学。

猜你喜欢

洛阳市
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三中学
川流不息
喜上眉梢
惊天之举
花开富贵
飞流直下三千尺
高 僧
幸福岛
洛阳市
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