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考作文命制维度与备考策略分析
2023-06-13齐志伟
齐志伟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从古至今,无需赘言。然而目前写作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脱节,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学生写作实践尴尬相遇;为了应考,在高三最后阶段指导学生套路化写作。这些问题恰恰是高考作文应首要规避的。写作不仅仅是为“应试”而产生,它更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长足进步。笔者将以2022年高考作文为例,立足于核心素养,着眼于关键能力,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高考作文命制维度与复习备考策略。
一、试题命制维度
1.关注自身,着眼于个体价值实现
高考作文一直关注考生的自身发展、个体价值的实现。命题者或阅卷者希望考生能抒发自我性情,能对自身发展有清晰认知,对未来规划有明确方向。这也正契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
如全国新高考Ⅱ卷“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材料中提到:“……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他们的选择出于热爱,而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正源于他们对个体价值实现的探寻,必然也就“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只有关注自我,认清自我,做出选择,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拥抱未来,创造未来。这其实正是引导考生能够在考场上进行自我定位,自我抉择,着眼于个体价值的实现,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此外,浙江卷和全国新高考Ⅱ卷有异曲同工之妙。浙江卷设置的具体情境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由“鲲鹏行动”等人才工程,谈到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且命题者有意通过选取青年代表,与考生拉近距离,让考生产生心理认同。考生读完后联系材料,会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清晰定位,从而在考卷上为自己的未来下定义。作文题中自我与未来的勾连,引导考生在试卷上展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考生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决定其在考场上如何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如何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2.立足现实,致力于关键能力提升
我们常说“写作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写作的思考点、启发点应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现实。考生在考场上的材料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是立足于现实的训练和思考。生活中的感悟、思考,经过逻辑归类、提炼,最终都会内化为考生的思维能力。
如北京卷直接以“在线”作为题目,“在线”就是生活场景、见闻的再现,这一作文的本质要求就是需要考生结合生活经历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是否能写深刻,取决于考生的日常生活经历以及现实体悟能力。
而天津卷对于“烟火气”的考查,更是直击生活本质。试题由最美人间烟火气引入,引导考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我想考生应首先准确理解“烟火气”的内涵,并对其有深刻体悟。什么是“烟火气”?在城市中生活的我们很难看到炊烟袅袅,这已成为一种乡村特有的气息。烟火代表着生机、生气、生命,是生活特有的符号。而城市的烟火是指城市人的生活起居,热闹喧腾,人间冷暖。看到烟火,我们似乎看到了家人团坐、岁月静好、国泰民安。如何保持这样一派祥和呢?这就需要我们珍惜、守护、奉献、担当,守住小家的煙火,进而守住大家的烟火,最后守住国家的烟火气,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立意高低,自然显现。
这些有关“烟火气”的思考和感悟,正是根植于生活。如果连生活中的烟火或者“烟火”的深刻内涵都理解不了,作文何谈追求高远?当我们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能学会生活,具备生存实践智慧,才能从生活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对于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也是对思维最好的训练。2022年高考作文题除了考查考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最重要的还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林崇德教授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中指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发展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在审题立意时的重要性体现如下:
如全国甲卷“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由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文情境材料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那到底哪一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好呢?我相信考生能够分析出来,应该是宝玉的根据情境独创,然后由此及彼,联系到更广泛的领域。估计会有很多考生写到创新,但如果只谈创新,则稍显遗憾。作文情境材料并不是毫无用处,如果对《红楼梦》比较了解,熟悉这一情节,便知道“试才”是重点之一,主要表现贾宝玉的文才。贾宝玉总能根据景点具体位置、特征、布局、用意等来命名,体现出既创新又契合情境的独特才华。注意材料中“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所以,写作的高阶思维应该是,独创不是只谈创新,要根据情境,符合情境,根植于现实的土壤,符合现实,也就是说创新要适宜,不能一味求新而脱离具体情境,也不能迎合情境而落入窠臼。这应是考场优秀立意。
3.回应时代,根植于国家文化认同
时代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热点,尤其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作文题一定会回应时代,引导考生融入时代、融入社会,产生文化认同。这也体现了考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彰显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所以这类写作需要考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小切口彰显大情怀”,厚植家国意识。
如全国乙卷要求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题目本身的递进性,暗含文章论证的重点应在于如何“再跨越”。“跨越”是站在已有成就基础上,或者说“跨越”是个体面对国家已有的成就所体现出的个体荣誉。“两次奥运会,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再跨越”则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思考与追求,在“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中”,如何实现“再跨越”,这是写作的应有之义。我们应该寻求突破,以个体发展助力民族复兴,你我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动体现,文章亮点应体现在对“再跨越”的分析上。
综上,无论是对考生个体价值的关注,还是思维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家国情怀的渗透,都体现高考命题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视。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以期考生在考场上写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既体现个人风采又彰显家国情怀的优秀文章。接下来与大家一道探讨素养本位下的写作教学应对策略。
二、备考策略分析
1.教考衔接,课内夯实基础
2022年高考作文对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学生的写作素养是在平时书本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如全国甲卷作文题对《红楼梦》的考查,对照的就是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师如果认真落实整本书阅读,学生对“试才”这一情节比较熟悉,就能很轻松地分析出材料内涵。北京卷将“学习”置于古今对照之中,引导考生对“学习”展开论证,这对照的就是《劝学》一课。《劝学》对学习意义、方式、方法做了很好的论证,这都会给考生以写作灵感。此外像作文中渗透的家国情怀、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等,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都有渗透,如部编版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有关“青春情怀”作品的讲解,都会引发学生对青春、人生的思考,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这一形象的塑造更利于学生去理解革命年代“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引发对个体社会价值的思考。这些都体现了教考衔接下的复习备考要注重平时教学,注重教材,注重知识的持续性积累。
2.观照现实,情境体验生活
生活就是个体成长的土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每一次对生活的感悟、思考,都是思想逐步成熟、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除了引导学生深入到现实生活中思考人生百态,还可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如部编版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其中就设置了社会调查、访谈、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等项目,这些都是考生投身社会实践、参与生活的绝佳方式。我们还可以进行情境教学,设置情境任务,让学生带着情境任务走进生活。总之,感悟与生活不是两层皮,感受来源于什么,在什么基础上思考,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3.摈弃功利,着眼核心素养
随着“三新”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要构建素养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课程中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做题的“机器”,而应该首先把他们看作是“全面发展的人”。当我们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学生、教育學生,才会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教育者一定要明白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分数,更重要的是素养的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决定民族的未来。教师要与学生一道成长,要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陪伴者。尤其是写作教学,要注重过程性教学,而过程性教学就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写作外,也可给学生以引领、方向,或者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教学中同样要渗透育人理念、价值观念,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本质要求。
三、结语
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纵观2022年高考作文,其理念与学生核心素养是相契合的,这启示我们要注重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策略构建与实践。
写作教学非朝夕之事,一定是贯穿教学始终,渗透于平时的点滴教学之中。勿急勿躁,肯下功夫,耐住寂寞,深耕细作,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庄 源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省专项重点课题“信息化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实践策略研究”(编号:JYB142234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