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一首词 悟一份情 懂一个人

2023-06-13杨静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黄鸡首词黄州

杨静

【教材解读】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六年级下册“古诗词积累”中的第九首古诗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上阕以浓淡有致的水墨笔法写景,景色自然清新,幽静清美。下阕即景抒怀,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富有哲理。

【备课构想】

2022年版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实现古诗教与学的深度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在备课时,我把这一课定义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任务群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在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提高审美品位。

在备课时,我以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围绕“对话”,从“品词—悟情—懂人”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每一个活动都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活动一 与文本对话,品读一首词

在这一活动中,我主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懂词意。

初读可能会被下阕的名句吸引,可是当沉浸式读这首词时,就会感受到这首词每一处的魅力。毕飞宇曾说:“小说的计量单位是章节,散文的计量单位是句子,而诗歌的计量单位则极其严苛,是字,只有诗歌才能实现字的终极价值。”

“山下兰芽短浸溪”写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润在清清的溪水中,一个“浸”字把山间兰芽喜人的长势表达出来,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蓬勃。如果是电影镜头的话,应该先是远镜頭,跟随镜头慢慢移动,山间刚刚冒尖的兰芽在镜头前一点点展开,兰芽虽短,却已蔓延至溪水中,旺盛的生命力也在镜头里灿烂起来。“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一句很有味道,松林间的沙石小路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个“净”字,仿佛涤去了官场的污浊,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优美,洁净,充满诗的情趣和春的生机。“萧萧暮雨子规啼”,子规是古诗词里面的常见意象。传说古蜀国国王望帝死后,化为一只小鸟,因为思念自己的子民,夜夜哀啼,啼出的鲜血染红了杜鹃花,称为杜鹃鸟,也叫子规鸟。这个传说给子规鸟这个意象抹上了伤感的色彩。诗人眼前春意正浓,可写之景很多,为何独取“萧萧暮雨子规啼”这个景致来写?暮春时节,“兰芽浸溪”“沙路净无泥”爽人耳目、沁人心脾,突然笔锋一转,用“萧萧”来形容春雨,无疑笼罩了一层凄凉之感,再加上子规声声悲鸣,就唤起了苏轼对自己所处的逆境和困境的感伤,这种冲突感也正是这首词的魅力所在。

苏轼此时正在贬官期间,遭受打击的他觉得此生无法再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耕田种地,但在整个过程中,仍然觉得失望、惆怅,所以听到雨声夹杂着杜鹃的叫声时,复杂忧愁的心绪便自然流泻出来。

词的下阕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写出了作者触景生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到年少时光呢?你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

活动二 与资料对话,体悟一份情

在这个活动中,出示多份资料,引导学生与资料对话。在对话中,开展多种朗读活动,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仔细看这首词,上阕写景清新雅致,下阕抒怀,借白居易的典故,却又反其意而用之,富有哲理。

出示资料链接1:公元 1079 年,因诗中有所谓的“讥讽朝廷”之语,苏轼被罗织罪名冤枉入狱,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下狱一百零三天,险遭杀身之祸。死里逃生之后,被贬到偏僻的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被贬,这对他的政治生涯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作为一介贬官,没有官舍供他居住,官府只给他发一点微薄的物资。在黄州四年,他曾在城东的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读完资料之后,再次引导学生体会,就能明白为什么上阕的勃勃生机中有着丝丝凉意。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领悟苏轼的乐观豁达。这一字字、一句句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词洁》中曾这样评价: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出示资料链接2:白居易有诗云:“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白居易是苏轼最喜欢的诗人,他在诗中感慨黄鸡催晓,朱颜易老,充满了哀伤的情绪。而苏轼却反其意而用之,“休将白发唱黄鸡”,劝人不要自怨自艾,哀叹老去,毕竟“谁道人生无再少”。整首曲子已转为昂扬,上阕中的丝丝愁绪已被冲淡。不禁让我们想起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苏轼被贬黄州,是他人生的低潮期,却也是文学的高潮期。这几句以形象的语言写景,景色中又融入人生哲理,表达了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是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溢于言表,催人奋进。

那么这首词是苏轼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此时借助资料,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出示资料链接3:苏轼被贬黄州时,患了臂疾,庞安时是个医生,刚刚治好了他的臂疾。苏轼高兴,和庞安时一起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眼前景色便作词一首。

庞安时身患残疾,虽耳聋,但医术精湛如神。苏轼视他为知音,称其颖悟绝人,针术妙绝,称其为“异人”。他曾说,自己与庞安时都是异人,庞安时“以眼为耳”,他是“以手为口”。此刻,看到异水“溪水西流”,两个同样失意的人,面对人生的挫折,相互安抚,互相激励。

此时,再读这首词,你又读到了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既是对朋友的安慰,更是苏轼不服老的宣言,是他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这是一份对生活的执着和旷达乐观。

诗词教学中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及时将相关资料引入其中。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恰当联想,从而达到共情的最佳状态。学生结合背景谈理解,这样学到的古诗词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有灵魂的,产生的情感才是更加真实的。

活动三 与群诗对话,读懂一个人

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我带领学生梳理苏轼在黄州和密州的成就,通过拓展一组诗词,让学生在与群诗对话中,读懂中国文人的天花板苏轼。

黄州几年,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还创作了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寒食帖》,奠定了他宋代第二书法家的地位。

此时,出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带领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苏轼旷达超逸之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苏轼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此刻,我们读懂了这是在逆境中保持旷达超脱的东坡居士。

在密州期间,苏轼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名作。面对朝廷又一次割地求和,苏轼内心痛恨,带领官兵到外狩猎,写下雄心豪放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韵调铿锵、气势雄浑的朗读中,我们读出了心怀家国的东坡居士。

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的身份到杭州任太守,从此,杭州开始了崭新的气象。后来杭州遭遇瘟疫,旱灾严重,百姓颗粒无收。苏轼到任后,从治愈瘟疫开始,官方自办安乐坊,免费为百姓治病,并且严厉打击囤积奸商;打开官府粮仓,为百姓发放粮食,免除大家的后顾之忧。西湖淤泥严重,苏轼带领百姓疏杭浚道,治理西湖,并在西湖上建造九座亭子。被苏轼整治过的西湖,更加妖娆动人。西湖之上的苏堤,就是百姓為感念苏轼,为他修建,以他命名的。即使现在去杭州游玩,杭州人总会称赞,如果不是苏东坡,西湖就会不复存在,杭州就会缺少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份资料链接的出示,让我们读懂了心怀家国天下、务实为民的东坡居士。

2022年版课标中,在文学阅读方面,第三学段重在丰盈文学阅读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品味文学形象和语言独特魅力的基础上,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资料对话,与群诗对话,真正去品读一首词、体悟一份情,读懂一个人。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多去读苏轼的诗词,当我们面临困境、挫折、困顿时,会淡然处之,因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时光飞逝,年华老去时,我们会昂扬向上,因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黄鸡首词黄州
多情最是黄州月
乱用成语的忘忘熊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神回复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淘气的小黄鸡
宋高宗的眼力
抢虫子
纸杯小黄鸡
我记得,我记得